悲苦坚韧而又慈悲的行吟者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3277688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欢落日、荒原和雪的湖南当代诗人刘年,曾多次自诩为“行吟者”,从2007年义无反顾离开湖南湘西走向云南,十多年来他一路穿行在大江南北。诗人在出版诗集《远》《为何生命苍凉如水》后,对于2017年出版了散文集《独坐菩萨岩》。《独坐菩萨岩》文题中“独”字定下了其散文的情感基调,也呈现了“行吟者”吟唱孤独的身影。“菩萨岩”是埋葬着父亲的地方,这里有如“那个手一样,指着苍天”的巨石—菩萨岩,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界生命最神圣的尊重,也寄托着诗人内心深处最真切的爱和最难以诉说的痛。无论诗人在《路的诱惑》中说自己“不可救药地爱上孤独”,独自疯狂地奔跑在旷野上,穿行在荒凉的大西北,还是静静地感知黄河的悲苦和扭曲,策马扬鞭在黄沙茫茫的莫贺延碛,诗人在孤独的行走中无限放大了外在环境的苍凉和空旷以及自己内心的孤寂悲苦,而这终究凸显了诗人对生命孤独本质最真实的感受,这种远行的孤独和近乎对生命悲凉的感受与坐在埋着父亲的菩萨岩的感觉是相同的,又是不相同的。相同的是“坐得足够久,石头的冷会侵进身体,自己便仿佛成了一块石头做的界碑,在生与死的交界处”,亲人的去世和对年迈母亲的愧疚以及对自我命运的无可控性让诗人体会到了生命中不得不接受的冷酷性和残忍性,但不同的是诗人在这个时候“最安静,不想,不担心,就像多年以前可以在父亲面前一样,拥有绝对的安全感”。回归故土,回归亲情,漂泊的诗人似乎找到了肉体和灵魂的最好栖息地。这是笔者在读完《独坐菩萨岩》后痛楚压抑的内心暂时得到释放和平息的时候。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谈对其散文集《独坐菩萨岩》最粗浅的体会。
  一、孤苦悲凉生命的深切感知
  童年的寂寞,青春的孤独、自卑,失业的打击,亲人的卑微和艰辛,远离父母妻儿的愧疚、对现实社会的种种不理解等这些积累了数年的各种痛苦无奈的情绪让诗人在不得不漂泊中肩负着太多的重担,因而自诩为行吟者的漂泊生活是悲苦、孤独的,诗人内心渴望自由,但生活的负累像重重铁门围困着诗人敏感而又向往自由的心。“孤独”“悲凉”“荒凉”这样的字眼和意象不断地呈现在作品中,其中《白家庄五号楼的周末》中“空调冷气阴森,躺在床上,像躺在坟墓”的人生孤独、悲凉、荒谬体验是触目惊心的。酷暑的天气有空调吹着应该是舒适的,但是诗人感受到的却是如身处坟墓的冷清和阴暗,这不仅写出了诗人身处的现实的环境不尽如人意,也却更好地揭示了漂泊在外的诗人对生活、对人生的荒凉沉痛感知。“想象,有个人踩在墓外的枯叶上,穿着棉底的女式带绊布鞋”,诗人内心渴望着有人打破这死一般的孤寂,而能打破这种寂寞和孤独的一定是穿着“棉底的女式带绊布鞋”、曾给予他温度并带给他深刻记忆的人。她的到来一定如同一缕缕阳光能照亮诗人的房间,能慰藉诗人那颗孤寂的心,让诗人受伤已久的心得到救赎。远离了亲人,在偌大的都市离群索居,只有那穿着“棉底的女式带绊布鞋”的带着温度的女人才能让诗人感到温暖、看到希望。然而等待的人在这天并没有出现,诗人只得自己“打开一道木门,再打开一道铁门”,暂时返回“阳间”,见到光亮,然后在北京最繁华的地方买菜,不讨价还价,因为“坟墓里出来的人知道,活着,都不容易”。再次强调“身处坟墓”的荒凉乃至荒谬的生存境遇,而生存的艰辛,让诗人更能体会挣扎在生活底层的人的生活。买菜回来后,诗人转身,像个狱警一样,小心翼翼地栓上那道铁门,再栓上那道木门。这看似简单的连续几个动作是诗人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对自己的再次禁锢,诗人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再次推向了“坟墓”的境地。吊诡的是,这几个连续的动作是诗人自己主动的行为,还强调自己像狱警似的,是认真的、一丝不苟的。事实上,诗人也许也可以如之前一样轻松打开两道门走到“阳间”,过着普通人最朴实无华的生活,享受世间美好的生活。但是,这个穿着“棉底的女式带绊布鞋”的女人始终没有出现,漂泊中的诗人执拗地强调自己宁愿过着他曾经多所说到受的苦行僧的生活。之前作者选择孤独的漂泊是为生活所迫,这份孤寂和悲苦是被动的选择,而此时的诗人却主动选择这种孤苦的生活,从诗人这种形同于惩罚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看见穿着“棉底的女式带绊布鞋”的女人对诗人的重要性,也可看见诗人在这庸常俗世中所执意要坚持的精神上的纯粹性。而恰恰是这种坚持,不愿意随波逐流,让诗人更多地体验到生命中的丑与恶,才有了诗人字里行间的悲苦情绪和些许愤世嫉俗。事实上,该作品中的这个女性,似乎又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理想的外在寄托。这个穿着“棉底的女式带绊布鞋”的女人的面貌、形体并没有明确指出,但她所穿的鞋子样式却是素朴或者说是过时的,穿着这款鞋的女人一定是朴实如同土地一样能让诗人感到安心和温暖的女人,没有听到她的足迹,没有她的温度,一切都如同在“坟墓”中冷冰冰,死气沉沉。如今已经是需要开空调的酷暑了,而诗人期待的这个女人还穿着“棉底鞋”!试想他与她最近一次见面是在需要穿“棉底鞋”的春末夏初还是怎样一个快乐而惆怅的日子呢。如今这个像“坟墓”一样的家本应是在繁华都市中诗人肉身得到暂时栖息之地,然而缺少了温度、失却了灵魂,“家”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鲁迅、李金发等诸多作家或诗人都曾选取过“坟墓”意象,而在此,诗人亦选择“坟墓”的意象,不仅呈现了诗人对漂泊途中死一般孤寂生命的敏感体会,也细腻巧妙地完成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爱的呼唤和对爱的深深依恋。类似悲凉的生命体验在其《独坐菩萨岩》中多次呈现,如“转山”的结尾“街道上,人海,如此空旷,人生,如此荒凉”,“烟花”中“百花中,比较喜欢雪花和烟花,感觉它们有些像命”,等等。
  二、孤独坚韧的行吟歌唱
  在漂泊途中艰辛和孤苦毋庸多说,而诗人漂泊在大都市中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扭捏拘谨、局促不安就显而易见了。相对来说,比起那种触目惊心的都市体验,笔者更喜欢诗人走出都市现代人群和现代空间,行走在空旷、荒凉的大自然中的长短不一的散文。尽管这时诗人的创作仍然有他一以贯之的悲观情绪和悲悯情怀,但笔者在他的散文中看到了大西北山水的苍凉豪迈,看到了一个孤独但坚韧并一路歌唱的行吟者。在《路的诱惑》中诗人写道:“从容的大自然,性急的四季,沿途的集市、庙宇、青稞,燕麦、劳作的人们,晒在柏油路上金子一样发光的玉米籽以及一路的意外和感动,都是我喜欢的。甚至连各种苦难,麻烦、尴尬也一并包容并喜欢上了。去甘肃和青海走了近半个月,虽然疲惫,但不厌倦。喜欢和那个没有伪装的自己,一路无声地对话。我的幸福,就藏在自由的最里面。”褪下面具,远离都市,走向旷野和乡村,目之所及是最从容真实的自然风景和辛勤劳作的底层百姓,即便无人相伴,即便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麻烦和尴尬,但只要能做最真实的自己,追逐梦想的心不再被现实禁锢,诗人的心就会是跳跃着的,诗人就会是幸福的,是富足的。而“转山”这个小篇更是写出了诗人在经历了心灵的各种煎熬、旅途的各种劳顿和艰辛之后唱出的孤独坚韧的行吟之歌。“冈仁波齐”是冈底斯山的主峰,海拔6656米,去那儿转转,是诗人仅有的几个梦想之一。尽管通往冈仁波齐的是一条尽是乱石、坑洼、黄草、小溪的路,但诗人认为那确实是一条让人怦然心动的路。然而诗人在天葬台就闻到了死亡的味道,牦牛的尸体,还有一大块人腿骨,并且這时苍茫阴沉的天空开始下雪。尽管这时的诗人已经开始像缺氧的鱼一样,必须用嘴大口大口地呼吸,但诗人却在享受一个人在路上的感觉。一个人行走在去“冈仁波齐”的路上,可以看见充满着传说和神话的地方,可以深味自己跌宕的生活和被捉弄的命运,可以住在无电、无话、无热水,但半夜可看见漫天壮硕星星的铁棚子里,可以看见被朝阳染得金光闪闪的神山,可以看见色彩丰富而绚丽的如同抽象派画的纵横交错的经幡,可以在雪水间捡到心形的温润如玉的石头……这些充满着异域风情、充满着信仰、有着生命最本真存在样态的虽贫瘠、险恶、苍凉的土地深深地吸引着诗人的向往之心。在这个有神香升腾起来的雪地上,跪下来,双手合十,祈求恨过的人宽恕,为不恨的人真诚祈福,为负过的人真诚忏悔。虽然身体辛劳,但内心所承受的各种无法承受的爱与恨、轻与重都可以在这里暂时得到释放,内心得到净化,诗人得到救赎,这是笔者以为刘年一次次逃离故土、逃离都市人群、无数次在想象中或在现实中期冀自己就是一个自由的骑士策马扬鞭在辽阔的大西北的原因了。荒无人烟的沙漠死亡随时可能降临,漫天飞舞的雪花和稀缺的氧气随时可能让诗人倒下,但向来以悲观处世、听天由命的诗人,走到哪里算哪里的孤独的诗人这次却勇敢地坚持下来了,虽然“腿脚麻木,头脑一片空白”,但奇迹却能在这里突然发生,诗人竟然能用“如当年在阿坝拍雪景一样的步伐,超过了扎西,超过了那个带银铃的女孩,超过了那群牦牛,超过了拉姆兄妹,超过了欧洲的小伙子,超过了前面所有可以看到的人”。扎西事后告诉诗人,这是他得到了神的帮助。在这圣洁的神住着的地方固然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但笔者以为是诗人在尘世中的各种烦忧尽去、内心得到救赎后身体内产生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终于,身体得到历练、灵魂得到洗涤后的诗人在战胜前行路途中的考验之后欣喜地发现了“远处一湖蔚蓝的水”,因而“唱了一段《神香》”。因为担心氧气浪费太多,诗人唱得很轻。“远处一湖蔚蓝的水”就如同引导诗人长途跋涉中那具有神性力量的所在。这样的歌声虽然很轻,但在诗人孤独行吟的路途中却是弥足珍贵的。很多时候诗人在行吟途中不断咏叹着的沉重如同黑夜的孤独悲凉情绪让人几近窒息,笔者以为诗人此刻虽然克制但难得的吟唱为其整个集子抹上了难得的光亮,也可看见诗人在得到短暂救赎之后的片刻轻松和喜悦。然而这样的温暖色调转瞬即逝,诗人在离镇子几百米的地方遇上一对夫妇和他们的孩子,他们回家的从容和随意的步伐让他想起远在家乡的妻儿,对亲人的愧疚让诗人沉重的内心得到短暂的救赎之后,诗人再次陷入更深的忏悔之中。“街道上,人海,如此空旷。人生如此荒凉。”作品的结尾再次将诗人从西藏这充满了神性力量的地方试图得到救赎和宽恕的场景中拉回至现实人生。笔者以为这样回环往复的写法虽然很好地加深了读者对作者悲苦情绪、愧疚心理的认识和感知,但诗人在努力之后仍然无法得到救赎,甚至陷入更为荒凉的人生境遇。因此何以能被救赎,责任的担负和个人的自由孰轻孰重成了诗人甚至是人类所要面对的永恒思考的命题。   三、慈悲深沉的生命关怀
  孤独、悲苦、坚韧又有些执念的行吟者―诗人刘年天生敏感善思,心底细腻柔软,在不断咏叹悲凉的人生,孤独坚韧行吟的歌唱中,可贵的是诗人仍不忘对芸芸众生深情以待,始终保持慈悲深沉的生命关注情怀。关心弱者是诗人一直以来的关注立场,其附录在《独坐菩萨岩》中的诗歌《祈祷》中写道:“愿屋檐保佑燕窝;愿青苔保佑石头,愿土地保佑根;愿棉衣保佑衰老的躯体;愿锈保佑铁;愿白纸,保佑黑字。”诗人在此以最朴实和直白真诚的祝愿,希望燕子的雏儿、看似没有生命的石头、埋藏在地下的草根树根、老人孱弱的身体、青色的铁块、留存在纸上的文字都能被呵护和被关爱。别出心裁的是,其望绿坡上的白房子一小篇,关注的是一群精神病患者的生存境遇。讽刺、荒谬的是,这群生活的弱者被关在高墙之内,且这高墙“钢筋呈网格状,交接处烧了焊。一只蚂蚁爬进来,一会儿,又爬了出去。有些惊慌”,从蚂蚁的惊慌失措可见高墙防护措施的严密。这里的精神病患者,有天生智力低下的,如29岁的朱琼;有高中毕业没进大学反而到了这里的王舒;有得了老年痴呆的农民刘先顺、有患上幻想恐惧症的周立、有无法承受学生每到毕业就如同赶着人群进入集市而精神失常的胡远仁、有接受不了世界的肮脏和颠倒黑白的现实的画家唐永福……现实的荒谬,沉重的负罪感等导致他们精神失常。神秘而特别的书写是作品的开头:“纯白的杨絮,都往一个方向飞。慢慢悠悠地,一丈多高的围墙也挡不住。仿佛远处的黄昏,有个巫师,吹着招魂的唢呐。”黄昏,在这慵懒又惆怅的时刻,这群精神病患者的灵魂如同杨絮一样飞往吹着唢呐的招魂巫师那里,这样一个意境的创设,看似没有来头,却冥冥之中有种深意和必然。飞舞的灵魂都在寻找自己的归宿,而这群失去了灵魂的精神病患者,归宿又将在哪里呢?是否就恰如这没有根须四处飘荡的杨絮呢?“柳絮”意象的选择和招魂巫师的安置,给予了这个小篇无限丰富的意蕴,也激起读者对弱者生存极大的同情。另外在散文集插图页中附录的诗歌《黄河谣》中,诗人这样写道:“理解黄河的悲苦和扭曲,想陪她走,黄河,慢了下来。”黄河作为母亲河,诗人没有写它的磅礴和雄伟的气势,反而看到其蜿蜒扭曲的河道所带给人的悲苦和不适。没有对黄河母亲作一般性的感恩书写,却独出机杼去感知其冰冷的水温,诗人这样写道:“冰冷的水,看成黄河的叙述。”黄河母亲看似宽厚,但其冰冷的温度似乎在向这个世道作着最严厉的控诉。而《大悲咒》中对不同的生命个体面对不同的劫难和酷刑而产生的大悲痛是不忍卒读的。
  由此可见,湖南当代诗人刘年是一个悲苦、坚韧但又慈悲、温情的行吟者,孤独地前行,或内敛节制,或大胆直白地抒发着内心中的悲与喜、苦与乐,表现其纯真的情感,表达其人生追求和对生命的独特感受,正如他在散文集的扉页上写着的“这本书,收殓着我的挣扎,我的爱,我的理想国”,走进他的散文集,其在《远》《为何生命苍涼如水》诗歌集中所表现出来的细腻、敏感、忧郁、多思的特点似乎都能找到答案。无独有偶,笔者也深深喜欢着19世纪美国的一位行吟诗人—沃尔特·惠特曼,惠特曼一生也是在孤独中度过,但在他《草叶集》世界里,呈现的却是一个阔步前行、热情而睿智的行吟者,笔者初次接触《草叶集》就沉浸在惠特曼海洋般的诗句中而忘记了人生孤独的一面,“草叶”这碧绿色的物质象征着自然和生命的意象让笔者跟随惠特曼一起尽情吸收大地、生与死、原始的力量。同样是身处孤独的人生境遇,与惠特曼的行吟豪迈热情不同的是,刘年的行吟低沉内敛但不失温情,两位行吟者的歌唱一个高亢,一个隐忍,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风格,如果说惠特曼乐观、向上的行吟给予笔者无限的快乐、激情和生命力,刘年在漂泊的路途中对生存困境的悲凉体验、坚韧孤独的歌唱以及其慈悲深沉的生命关怀则让涉世未深的笔者尝试着去深味人世的百般滋味,去思考生命的存在。曾有人说惠特曼的诗歌一直高昂着这种大海般的激情,缺少了高低起伏音律的丰富性,事实上大海沉静下来的温柔和宽厚同样也有一种迷人的美。笔者觉得想刘年的文字也是如此,在书写苍凉和沉痛的同时赋予前行路途中的洒脱和悠然自得也许会是另一番美丽风景。
其他文献
人随渌地初心赤,独闯红尘怨悔迟。  怅惘情深终不改,繁忙季节最相思。  咏物情  天山总有柳莲身,共饮秋光啖世尘。  縱览人间清苦事,融冰化雪一家亲。
村子里的人  这些年 村子里的人 走出去的太多 回来的太少  偶尔回来的人 带上红薯 花生 小米 又走了  好在 村庄还在 土地还在  而庄稼却一天天离我们远去 杂草婆娑  起风了 那个赶着羊群的老头儿悄悄隐入暮色里  夜晚安静 没有人会注意到  大风穿林 落叶都在逃亡  黑 夜  弯月 坠落在断崖的后面  夜开始肆无忌惮地黑 直到完全占領了村庄  山里的黑 是如此完整 如此盛大  要熄灯了 我就
摘 要:海子作为一代青年才俊的学习对象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和理想世界。作者心灵中充斥着对死亡的追求,厌世与激情以及其他深层心理。这些精神共同作用影响着海子的创作。本文在精神分析学的视域下探究海子的创作历程,分析爱与孤独背后的精神重构。  关键词:心理;精神;爱  作者简介:卓宛蓉(1997-),女,汉族,江西宜春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
若论古代诗歌评论家,我最喜清代袁枚(1716-1797)。40岁辞官告归,筑园江宁小仓山,号随园,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江南宁静园林,《随园诗话》如山间溪流,奔泻而出,潺潺而响。“诗贵骨而不贵格”“诗写性情,惟吾所适”“性情之外无诗”“大家不嫌庞杂,名家必选字酌句”等诗論像一股清泉泠然有声,如璞玉摒俗去恶,为诗歌美学空间搭建了最本真和最纯粹的文学镜像。   一、与真实相逢的刹那,诗歌的体验便豁然
一袭花雨打开一座心门  槐花在高空飘洒稚嫩的白  那场雪在诗行里渐渐醒来  宛如前世枕边滑过的月光  青葱早已在时光里远去  每每翻看那一冊老照片  还是由衷喜欢 记忆中的美  在心底轻轻摇曳  清淡的槐香 生动而迷醉  春天里 我在树荫下清扫一地落英  听着和风附在肩上的耳语  满满的思念 沉寂在  我们深爱着的 温馨的黄土地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企业家埋头拉车就可以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不懂金融资本运作的企业终将会被淘汰。企业如何插上金融的翅膀?  国际家族基金会中国区主席,龙辕资本董事长黄维为大家解读企业家如何具备金融思维。  企业在进行资本顶层设计,在融资、营销、成本控制、风险管理,在进行底层商业模式设计的时候,都需要用到金融思维。  经济周期  世界经济也像地球一样不停旋转,
我搬移黑,以及你  也別动静太大  往事若沉,翻不动就哭  不说夜色  半杯咖啡  不是我的人间  落下的桃花,从此天涯  我把最初的灯火还给你  那些亮一点的句子,翻过手掌  像极了五月的雨  无非是雀跃,我早知道夜色满城  失控就失控,反正我有的是清澈和梦  无非是站不成传说  那我就下跪  就像那年,我跌落佛前
在《平凡的世界》这一长篇小说中,孙玉厚一家人在贫困中互相扶持、相濡以沫,展现出的浓浓的亲情让读者感动不已。以往研究者多关注作品中的爱情书写,而对朴实无华却真挚感人的亲情书写关注不足,笔者试从这一角度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感人至深的祖孙之情  亲情作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感情,在《平凡的世界》中得到了充分展现,首先感动我们的是孙家老祖母和孙子之间的真情。  少安的奶奶虽然年迈多病且眼睛、耳朵都不好使,
摘 要:对于诗和画这两种艺术表达形式而言,都是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品质于一身,中国古代绘画中蕴含着诗性思维和哲理,而诗句又是描摹绘画之美的最佳见证。《二十四诗品·典雅》所蕴藏的庄重典雅与古朴简约之美,与清代画家王武的《桃花双禽图》有异曲同工之妙,是诗、画同源共情的审美体验,以《二十四诗品·典雅》解读《桃花双禽图》的创作风格,以求产生“文以达吾心、画以示吾意”的审美诉求。  关键词:典雅;花鸟画;意
卜万苍导演1931年执导的影片《恋爱与义务》在中国早期影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是“国片复兴运动”的代表作之一,其制片标语即为“提价艺术,宝气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恋爱与义务》一片展现了国产电影新的气象,探索了新的表达方式,成为国片复兴的先声。  张伟在《〈恋爱与义务〉的前世今生》一文中如此评价《恋爱与义务》一片的开场片段:“将两个互相爱慕的年轻人的旖旋心态展示得淋漓尽致,由于是以观者视角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