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正确处理的八个关系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i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21世纪各国对人才的激烈竞争,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处理好其中的诸多关系,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现代人。本文从指导思想、原则、业务、对象、时间、途径、队伍和发展等方面,论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正确处理的八个关系,并阐明了每一关系的含义以及正确处理各个关系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8)08-0004-04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由此可见,要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现代人,就要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处理好诸多关系。
  
  一、预防与调适的关系
  
  这一关系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应从指导思想上处理好预防与调适的关系——预防为主,调适为辅,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正确处理这一关系的基本要求是:
  1.教育者要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其措施是:
  (1)净化心理环境。比如,查禁学校周边的黄色书摊,取缔淫秽录像室等,杜绝那些丑恶现象对学生心理的毒化。又如,教师要正确表露情感,防止不良情绪对学生的影响,更不能以不当的教学行为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通过对来自校内外各种消极因素的有效调控,净化心理环境,以根除心理问题的传染之源。
  (2)强化预防意识,指导学生了解各种心理问题的表现,弄清问题与非问题的界线,提高鉴别力,从认识上构建防范心理问题之门。
  (3)提高抗御能力。比如,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受实践锻炼,通过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来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抗御之力。
  以上三项就是增强学生“免疫力”的有效措施,如果教育者落实到位,就能帮助学生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2.教育者要做好调适工作,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1)正确的调适认识。要做到这一点,教育者就要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心理问题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问题的存在具有客观性,一个人有了心理问题,不管承认与否,它都是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具有可行性——它是可以预防和调适的。
  (2)过硬的调适本领。教育者具备了过硬的调适本领,才可能有效解决学生既已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这些过硬的调适本领包括: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正确贯彻指导原则,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掌握科学的方法等。
  (3)良好的调适效果。教育者在正视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要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应对,充分发挥调适本领的作用,并力求取得良好的调适效果。
  以上三项要求,认识是前提,本领是基础,效果是目的,三者有机联系,缺一不可。教育者如能按照这些要求办事,就能做好调适工作,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应建立在预防为主的基础上,重在预防,防患未然。而心理调适是第二位的,补救性的。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避免或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发生以及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保证。
  
  二、他调与自调的关系
  
  这一关系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应从指导原则方面处理好教育者和学生的关系——教育者要发挥他调的作用,学生要发挥自调的作用,二者有机结合,把他调和自调的两个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正确处理这一关系的基本要求是:
  1.教育者要发挥好他调的作用。他调是指教育者对他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调适。
  (1)教育者要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奠定他调成功的情感基础。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于陷入忧郁、苦闷、悲观之中,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同情,而教育者的爱可以化解学生心中的忧郁和苦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心中的悲观情绪,增强学生消除心理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平衡。
  (2)教育者要尊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信守“隐情保密”的原则——打下他调成功的信任基础。只有遵循保密性原则,才能消除学生的疑虑,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建立起师生心理相容的和谐关系,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吐露真情,心理调适也才能顺利开展。
  (3)教育者要了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把握调适的适度性——创造他调成功的条件基础。对于身心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接受心理调适的强度是有限的,因此,教育者的调适,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心理承受能力上。在确定调适内容、选择调适方法和运用调适语言的时候,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切勿“用药过猛”,探之过急,强度过大,一定要把握好度,讲究分寸,恰到好处。这样的调适,学生才易于接受,这样的调适,才有望成功。
  2.学生要发挥好自调的作用。自调是指学生对自己心理问题的调适。心理健康教育是双向活动,单靠教育者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的协同配合,甚至学生的家长和友伴的协同配合。为此,要着重做到两点。
  (1)重在主动,让内因发挥作用。教育者的他调再好也是外因,学生的自调才是内因。事实上,教育者的他调,必须通过学生的自调这一内因来实现,否则,如果没有学生的自调,教育者的他调就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学生要积极主动接受教育者的他调,切实按照教育者的调适要求办事,并充分发挥自调的主观能动作用,努力求取自调的应有效果。
  (2)贵在及时,不失时机。学生有了心理问题要在教育者的指导和帮助下,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做到早调适,早解决,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蛇过打棒”,“水过三秋”,贻误时机,就会积重难返,甚至铸成大错。正如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陈建国说:“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人群,如果不注意干预,将会发展到病态的程度,有可能做出过激行为,酿成悲剧。”由此可见,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一定要及时进行调适。
  总之,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他调是外因,是条件,学生的自调是内因,是根据。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摆正教育者的他调和学生自调的关系,才能改变当前“重他调,轻自调”的片面倾向,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预期的好效果。
  
  三、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这一关系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业务能力方面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在学好理论的同时,要联系实际,用于指导实践,做到学以致用,有机结合。
  正确处理这一关系的基本要求是:
  1.学好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包括:学习心理、情绪情感、意志训练、动机培养、性格锻炼、青春期教育、人生理想教育、人际交往指导、择业指导、生活事件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面。教育者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业务观,努力学好这些理论,以形成宽厚扎实的专业功底,为指导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问题。它要求教育者要把学习理论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做到学用结合。比如,学习“学习心理”就要与解决学生厌学、考试焦虑等问题结合起来;又如,学习“情绪情感”,就要与解决学生的忧郁孤寂、苦闷烦恼等问题结合起来;再如,学习“性格理论”,就要与解决学生的自私狭隘、骄傲自负等问题结合起来。教育者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才能有效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学好理论,一张白纸,联系实际就缺乏指导依据,而学了理论,束之高阁,什么问题也不能解决,这样的理论也是没有用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没有“学”,“用”则是无指导的、盲目的、不自觉的;而没有“用”,“学”则是无法表现、无法证明、无法实现的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是对教育者在业务能力方面的必然要求。
  
  四、全体与个别的关系
  
  这一关系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对象方面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面向全体,重视个别,使学生全体和个人的心理素质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1.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切计划、设施、组织活动都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为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存在着如何认识自我、认识环境、调整自己适应人际关系等问题。因此,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这就决定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无偏颇,无条件地面向全体学生。
  2.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与面向全体有机结合。由于学生的遗传、环境、生活学习条件以及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因此,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又要注意每个学生的个别性和特殊性,不能搞一刀切。具体来说,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辅导计划,又要使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个人行动计划;在搜集资料时,既要有统一的学生心理档案,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好专项记录;在开展活动时,既要全体学生参加,又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尽量做到班级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全体参与与个别化对待相结合。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就是既不能使个别差异排除在全体之外,也不能只重视个别而放弃全体,要把面向全体与重视个别有机统一起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心理素质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五、经常与集中的关系
  
  这一关系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应从时间方面处理好平时的经常性教育与阶段的集中性教育的关系——以经常性教育为主,集中性教育为辅,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1.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于平时,抓好经常性教育。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内容广泛、对象(学生)众多、问题复杂的特点,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搞几次活动就能完成的任务,它不能一曝十寒,偶行又止,必须循序渐进,常抓不懈,这就要抓好经常性的教育工作。比如,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规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富于常规,全面正常运作。又如,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咨询室或咨询中心),长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再如,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等,都是经常性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经常性教育工作,能够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调适,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也应有阶段性,搞好集中性教育。由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一定的时段有其相对集中、问题突出的特点,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应抓好阶段性教育,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中心和侧重点,集中解决问题。比如,对小学升入初一的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对初二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卫生教育,对初三学生的临考心理教育,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的教育等,都具有一定的集中性教育的特点,它对解决学生一定时段中突出的心理问题,有突出的效果。
  经常性的教育工作是基本的、连续性的,效果日积月累,要常抓不懈;集中性教育工作是突击性的、有限次的,效果突出,要善于组织。而当前的一些学校,重集中性教育, 片面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轻经常性教育的倾向是存在的,以致使这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现收效甚微的扭曲局面。因此,只有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心理健康教育才会取得应有的成效。
  
  六、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这一关系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应从空间、途径方面处理好内外之间的关系——既要重视校内教育,又要重视校外教育;既要重视课内教育,又要重视课外教育,并把这些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1.心理健康教育应发挥好学校全局性的统筹作用。学校要加强领导,要有一名校级干部亲自抓,既要有总体的教育目标,又要有不同层次学生的特殊教育目标,做到目标系列化;要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管理科学化;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并形成纵向(年级)和横向(班级)的有机结合,做到教育网络化。总之,学校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目标,活动有计划,教育有措施,从而开启生动活泼的局面。
  2.心理健康教育应发挥好社会和家庭的协同作用。学生除了在学校接受心理教育外,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心理氛围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发挥好社会和家庭的协同作用。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环境,建立校外教育基地,并组织学生接触社会,接受锻炼,提高其应对外界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引导家长充分利用家庭教育亲情性、个别性、终身性的特点,加强与学生心理的沟通。与此同时,还要通过为家长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家庭心理教育咨询,交流家庭教育经验等,使家长从传统的教育中走出来,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应发挥好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并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学校要重视发挥课堂这一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要纠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健康教育课和专题讲座的片面倾向;各科教学要强化学科渗透,综合施教,充分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发挥课外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重要途径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使课内和课外都成为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途径。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重校内轻校外或重校外轻校内以及重课内轻课外或重课外轻课内,都是片面的。只有几方面相结合,才能摆正彼此之间的关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变封闭型为开放型,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校内外的心育网络,做到认识一致,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形成教育的强大合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校内外与课内外的两个结合,教育的预期效果和成功也就在其中了。
  
  七、专职与兼职的关系
  
  这一关系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应从队伍方面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专职人员应发挥职能的主导作用,兼职人员应发挥参与的主体作用,加强队伍建设,全员参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应。
  1.建设好专职人员队伍,发挥职能的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很强,技术性很高,无论是从长远工作的要求,还是从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来看,都不是临时派任几个教师能够担当的。在欧美国家,不管在医院、大学,心理咨询人员必须要有博士学位。虽然,我国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是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却亟待加强。因此学校领导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业务观念和职能意识,加强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队伍建设,要当成硬任务来抓。积极从有关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中招聘毕业生,千方百计地把有条件的教师送到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心进行业务培训,逐步地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符合学生人数比例)、质量合格、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专业职能的主导作用。
  2.建立好兼职人员队伍,发挥参与的主体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由于受时空的限制,他们在相当程度上不可能对课堂、班级和学生寝室等空间的心理问题,及时地、直接地发挥教育作用。这就要建立好教师队伍,进行课堂渗透;建立好班主任队伍,进行班级教育;建立好学生干部队伍,进行自我教育。三支兼职队伍共同发挥参与的主体作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出现全员参与,岗位无空白的良好局面。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没有专职人员队伍的职能作用,就会失去主导;而没有兼职人员队伍的参与作用,就会失去主体,形成孤军奋战的被动局面。只有二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提高整体效应。
  
  八、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这一关系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发展方面处理好现在与未来的关系——既要立足当前、继承传统,又要面向未来、改革创新,把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到一个又一个的新水平。
  1.立足当前,继承传统,解决好现实问题
  (1)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心理健康教育要广泛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教育成果,博采众长。一方面要总结和吸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中新的学术观点和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恰当地吸收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论和方法,以提高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效果。
  (2)立足当前,解决好现实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现实摆在我们的面前。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对这个现实,立足于这个现实来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前面在论述七个关系的时候,对如何解决好这个方面的现实问题已多有述及,在此不再重复。
  2.面向未来,改革创新,不断发展
  (1)更新观念,面向未来。在新的历史,新的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满足于现状,而应该面向未来,有所更大作为。这就要更新观念,彻底根除应试教育的陈旧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和干扰,树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思想。从时代的特点,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明确方向,作出规划,制订目标,确定步骤,落实措施。
  (2)改革创新,不断发展。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薄弱,实践基础不牢,运用价值不高——这些就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方面。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博采众长的同时,要在理论、方法和模式上有所创新。要坚持科研为先导,广泛开展科学研究,突出时代性、科学性和运用性,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新理论用以指导实践。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根本改变——即由过去侧重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一般层面,向全面发展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深入层面转变;要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从没有教育模式到有教育模式,从运用一般的教育模式到走出这样的模式,最终闯出路子,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新的教育模式,从而努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使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步上新的台阶。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正确处理这一关系,不仅有利于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工作,而且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未来的发展,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一个又一个的新水平。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教育科学系)
  编辑/何 妍 舒 娟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迅速发展,网络多媒体课件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实际教学当中。本文分析了使用网络多媒体课件学习带来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一些有利于网络多媒体课件发展的优化策略,以期大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关键词】网络 多媒体 课件 学习 优势策略    随着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多媒体
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到内地城市学习的少数民族中学生在生活、交往、学习方面产生了困惑,出现了挫折。通过实践和研究,我们总结并提出了对到内地就读的少
以下是发生在中学校园的三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一:对问题,我不能视而不见  伴随着上课的铃声,班主任刘老师走进了教室。她在黑板上写下本节课学习的课题,吩咐学生们按要求预习教材后,就随手去关教室的门准备开始讲课。正当刘老师转身走向讲台时,只听“砰”的一声,被推开的门正好撞到了刘老师的后背上。学生们抬起头向门口望去,原来“闯”入教室的是不爱学习的赵亮。只见他满头是汗,一只手搂着一个篮球,另一只手提
<正>所谓契机,是指由一定事态带来的某种转折变化的机缘,即"危险中的机会"。教育契机即隐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带来某种转折变化的机缘。由于教育契机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作
【摘要】本文从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包括意志、社会动机、兴趣爱好、人格特征和情感这几个方面来详细阐释了中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指出中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途径和关键点所在。  【关键字】媒介素养 社会动机 人格 情感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社会化途径有两类: 一类是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一类是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如社会风俗、大众媒介、群体亚文化对人的影响和教育。后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