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病根都在家长身上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r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珍珠》是孩子给我推荐的一本小说,约七八万字,相当于一个中篇,我一口气读完了这个美丽的故事。
  作者汤素兰,我并不陌生,她的《笨狼的故事》系列是我经常向孩子们推荐的读物。《珍珠》这部小说,保留了汤素兰一以贯之的写作风格,清新、雅致、隽永、耐读。吸引我的除了故事本身的魅力外,还有她那纯净的文字。我想,孩子们读这样的书,不仅会获得精神上的收获,更会受到良好的语言熏陶。
  《珍珠》这个书名带着一种寓意:孩子的成长就像河蚌一样,需要面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沙子”,尽管这些“沙子”会带给他们伤害、痛苦,但是,他们也只能用巨大的毅力去包容和化解它——这才是真正的战胜了“沙子”。河蚌因为包容,所以孕育出了美妙绝伦的珍珠;人因为包
  容,所以孕育出超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德。这样的故事,带给孩子们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作为一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在欣赏这个美丽的故事和作者美妙的文笔时,也在思考这本书带给我们家长和老师的启迪。
  文中的主人公李阳(后来自己改名田李阳子),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可是却因为家庭的缘故,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倔强忧郁,似乎对身边的每个人都充满了敌意。最后竟然因为自己的冷漠,带给家人巨大的伤害:奶奶骨折住院、妈妈差点自杀身亡。也给学校的领导、老师,以及自己的同学带来极大的麻烦和委屈。
  我们来看看阳子的成长轨迹吧:
  阳子本来有一个无比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阳子一家五口生活在一起,快乐而甜蜜。阳子上幼儿园时,有一天爸爸妈妈突然离开家,去了遥远的深圳,原因是他们希望到深圳工作,可以再生一个孩子,而且是儿子,这样不仅能满足一家人的“男丁情结”,而且可以躲避苛刻的计划生育政策。弟弟生下来了,爸爸妈妈却仍旧不能回来看阳子,因为一旦“泄密”,超生所带来的巨额罚款依然在所难免。就这样,在阳子最需要爱的这段时间,失去了父爱和母爱。而这个过程,居然长达好几年。阳子都上初中了,一家人都没能团聚。不管爸爸妈妈多爱阳子,不管爸爸妈妈打来多少电话,不管爸爸妈妈买来多少礼物,无论如何也弥补不了阳子伤痛之万一。
  好在阳子小时候还有疼爱她的爷爷奶奶。爷爷每天接送阳子上学放学,给阳子讲故事;奶奶每天给阳子扎辫子、做好吃的……阳子还能够感受到亲人的呵护和疼爱。然而,就是这一份温馨,也没能维系多久。阳子上小学时,深爱着阳子的爷爷因为重病去世了,阳子开始了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生活。
  面对伤心的奶奶,懂事的阳子极力鼓动奶奶进老年大学去学画画、打腰鼓。就在小学毕业前最紧要的一段时间,奶奶与王爷爷开始了一段黄昏恋。阳子沉浸在对爷爷的思念中,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王爷爷做她的爷爷。她觉得自己孤零零的,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爱。从此,她不仅对王爷爷冷眼相迎,就是对疼爱自己的奶奶,也以冷漠来对抗。本来凭运气已经上了本县最好的初中,但是她自作主张,非要到省城去读寄宿制贵族学校。其实,原因只有一个,她要逃离这个家,她在用自己的方式抗争。
  可是,这一切,并没有让大人们警醒。没有一个人理解阳子的举动,没有一个人走进阳子的内心,没有一个人能解开阳子的心结,没有一个人来满足阳子的需要……阳子多么渴望得到家人的關爱,却没有一个人给她想要的关爱。于是,在第一个长假里,阳子一个人孤独地留在了学校,吓坏了奶奶,吓坏了爸爸妈妈,吓坏了老师……
  故事的结局是令人温暖的,阳子的爸爸妈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选择了团聚。
  尽管阳子没有出现意外,尽管其他人也都平安,但还是有些问题值得我们追问和深思:阳子在成长过程中,为何会出现这些“叛逆”行为?阳子的命运难道不可以避免吗?生活中有些“沙子”的确不可避免,但是,那些人为的“沙子”就不能减少一些吗?
  在我看来,阳子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变化,最核心的问题是她失去了亲人的爱!首先,爸爸妈妈离开她南下深圳,她失去了爸爸妈妈的爱;接着,爷爷去世,她失去了爷爷的爱;然后,奶奶开始黄昏恋,在阳子看来,奶奶不如以前爱她了。正是这样一次次失去亲人的爱,阳子一步步封闭了自己,一步步学会了用冷漠来对抗命运。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奶奶没有发生令她反感的黄昏恋,她会这样吗?(老人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应该得到捍卫。但如果先和阳子沟通好,阳子也许不会那么反感。)如果爷爷没有去世,她会这样吗?如果爸爸妈妈没有去深圳而是一直陪在她身边,她会这样吗?我想,绝对不会的!一个生活在幸福家庭里的孩子,脾气怎么会变得如此暴戾乖张呢?
  所以,我说,孩子的病根一定在家长身上。我们现在做家长的,要么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爱,要么给了孩子过多的爱——溺爱。这两种极端的情况都会毁了孩子!大家都知道,谁的生活都不可能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沙子”。但是,我们更要知道,最致命的“沙子”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忽略!有些孩子,父母因各种原因离开这个世界,不能再给予孩子关爱,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但是,很多孩子父母健在,为何他们依然遭受着这样的折磨?
  为了让孩子不“生病”,我们得首先做好父母!为了早日治好孩子的病,家长更要反省,我们哪里做得不够。中医说治病要“对症下药”“标本兼治”,而“本”就在家长身上。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黄江镇宣教文体局)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议题分析】  “快乐”,是低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魔语瓶》一文讲述了一只小老鼠因为一个魔语瓶,发现了自己的长处,从不快乐到快乐的故事。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提取“做自己最好”这一核心思想,再整合《小猪变形记》一书的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去感悟体会,最终明白“做自己最好”的道理。  这一议题,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阅读、思考、表达,让学生自己领悟到“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
一、主题的确定  1.背景分析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把识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不仅因为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基础中的基础,更因为在大语文观逐步树立的今天,我们越来越聚焦于学生的“核心素养”,越来越关注学生作为生命的个体,他们应该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就语文的核心素养而言,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
阅读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获取文字信息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的载体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阅读教学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引导学生学习字词,学习语言,学习表达,学习做人。我们阅读一篇课文,通常需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而“写了什么”是阅读一篇课文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往,我们的阅读教学在解决“写了什么”时,最通用的方法就是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接下去就是逐段讲问。为了打破这种
一、拓读入课,揭示诗题,理解题意  1.拓读一组诗句  师:看大屏幕,谁来读一读这些诗句?(出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生读第一句)  师:你的声音中透出自信。自信的孩子最美!  (生读第二句)  师:读得字正腔圆。不错!  (生读第三句,语速有些快。)  师:告诉大家一个读诗的小诀窍:可以慢一
一说到专业成长,很多人条件反射般地会联想到职业倦怠。2018年12月,我在北京参加学习期间,有幸参加了一场教育私董会。会上,主持人首先让我们与会的30余人写下自己当下最想解决的具体问题,提交之后,大家对这些问题进行投票,投票的结果就是“职业倦怠”。交流时,与会者列举了种种现象:不愿意参加学习,不愿意讲公开课,区里比赛不报名,学习时喜欢坐在后面玩手机,除自己班上的教学工作以外其他工作都不愿接受,毕业
写景文画面感强,篇章结构清晰,句式富于变换,是很好的语言范式,具有较大的“语用教学”价值。在“以练导学”的课堂理念引领下,我们尝试建立了以下四步走的教学模式。  一、观整体,理文路  整体感知环节具有多重作用,可以帮助梳理文路,理解课文,可以训练概括能力及多种言语表达形式的转换能力,但大多数课堂将之视为铺垫环节,只为结果,匆匆过场,在此环节没有开挖出更多的语言运用价值。  “以练导学”的核心理念是
要说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被教育界广泛重视的程度,还是先从我偶然看到的一篇对高考题目分析的文章说起吧。河北北方学院高海芳、刘宏英两位老师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作文探微》一文中,对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的作文命题及其特征,做了如下梳理:  2015 年,女儿举报老爸违反交通规则,表面上是考查学生对孝道文化的理解,实际上是让学生对真正的孝有自己的思考,从而达到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考查;2016
一、游戏引入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缓解一下心情。请看“温故而知新”。  (师出示文字:从地铁站出来,外面蓝天白云,秋高气爽。建筑物上的国旗迎风飘扬,马路边的鲜花分外明丽。)  师:这段文字你还熟悉吗?谁来说说觉得哪里熟悉?  生:这段文字选自《散落的钞票》。  师:记忆非常准确。这段文字是在立明他们做了好事以后,走出地铁口的时候作者进行的景物描写。请你们再次默读一下它,说说有什么体
一、 “悦”读绘本,感知故事大意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绘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绘本故事,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边看绘本边听故事《小猴子下山》)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发现了什么?  生:小猴子下山,看见了玉米、桃子、西瓜。  师:还有吗?  生:还有兔子。  师:(板贴实物)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生:小猴子下山,看见了玉米、桃子、西瓜和兔子。  师:这些东西分别是
一位记者采访我的时候,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于老师,您有职业倦怠感吗?”  我说“没有”。毋庸置疑,做老师很辛苦,小学老师尤甚。但我从未懈怠过,更未厌倦过。为什么?因为我喜欢语文教学。我一直在思考、研究、探索怎样教儿童学语文。探索是无止境的。  不说别的,单就“新课导入”这个环节来说吧,多么值得我们去探讨呀!怎样导入才会有悬念,激发出学生读书的兴趣?我每备一课的时候,常常为“导入”思考好一阵子。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