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三门滩小学为例,论述农村薄弱学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策略:因地制宜地美化校园、绿化校园、净化校园、设置人文景观,从而体现学校风貌、彰显学校特点及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品位。
【关键词】农村薄弱学校 校园物质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66-02
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外在物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实现精神文化的载体和前提条件。这三者中,物质文化是外显的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指出: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树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校园环境干净、整洁、美观、有序,校园环境体现育人功能。国家大量投入资金改造农村薄弱学校,而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工作同样给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赋予新的内涵。但在农村,由于办学条件相对薄弱,许多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常常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
“环境无瑕点,处处能说话”,为了避免千校一面、突破学校办学条件薄弱的实际,农村薄弱学校应结合实际打造富有个性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下面以钦州市钦北区大寺镇三门滩小学为例,谈谈因地制宜,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策略。
一、以校园美化体现学校风貌
校容、校貌是一所学校的外在形象,是学校展示给家长、社会的外显性视觉对象,也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程度的外在表现。学校校园美化要基于物质文化建设,从大到学校的亭台楼舍,中到功能室,小至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面墙、一条走廊,自然而然提升校园品位。
三门滩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农村完全小学,现有6个教学班,学生共102人,学校占地面积4812.2平方米,2016年之前只有一幢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教学楼,学校围墙破落、校门低矮陈旧,整个校园布局零乱、残旧,校园文化建设一片空白。直到2017年,乘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东风,学校先后建成一幢综合楼和一幢教学楼。三年来,学校为了美化校园,以“创建花园式学校,优化育人环境”为奋斗目标,以花最少的钱、建设最美的校园为出发点,不断改进校园硬件设施,现已形成环境优美、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的校园景观。首先,学校根据地形风貌和地理位置重新进行布局设计,把学校划分为迎宾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四个区域,并赋予每个区域不同的功能特点,充分发挥校园物质文化陶冶、激励、益智、健体、育美的功能,引领学校朝着学园、花园、乐园的建设方向迈进。其次,学校重新修整西南面的围墙并保留原貌,考虑到学校东北面傍山而建、地形不平的特点,采用铁栅围栏的开放式围墙,既考虑到了安全因素,又能给人一种新潮简约的印象。最后,重新建造了学校大门,把大门开在两排芒果老树的中间,校门采用富有当地建筑特色的青砖灰瓦材料,与校门口的居民房相得益彰,既不突兀,又给人以庄重、亲切和温馨之感。同时,认真打造特色楼道文化,一是在走廊上,把每个教室外墙壁设计为班级个性展示墙(班级照片、班规制度、每日之星等),让学生充分展示才华、放飞童心。二是在教学楼道内开辟作品展示栏,张贴学生的书画作品,展示师生的手工作品等,为学生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的平台;利用楼道转角、立柱悬挂或张贴语录牌、学习标语,让师生的书画作品和传统文化牌匾交相辉映,处处展现美的教育。
经过美化,三门滩小学的整个校园营造出了精致、秀美的环境,给师生以美的熏陶,让学生从中欣赏美、感受美。
二、以人文景观彰显校园特点
人文景观是指人为创造的、具有人文知识和审美价值的景色或景物。学校的人文景观是最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之一,人文景观的设置应当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人文景观设计的最大问题就是雷同化,不是造山水池,就是摆放各种石头,没有体现个性特点。为了让校园的景观元素体现学校历史、地方特色和新时代精神,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彰显校园个性特点,一是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打造以“新颖、健康、童趣”为主导思想的主题式墙面文化。校门左面围墙以教育思想为主题,书写学校的“一训三风”和校长寄语;篮球场东面围墙以运动、健康为主题,画上造型图案,以宣扬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操场面的围墙则以童趣、快乐为主题,喷绘儿童校园生活场景画;运动操场南面围墙,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悬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让学生耳濡目染导其行。二是体现本地风俗文化特点,在校园文化长廊两旁摆放石磨、竹编草帽、木制打谷机、鼓风机等,透露出乡土气息和历史厚重感。三是建设壮族文化橱窗长廊,展示本地民风民俗,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之中,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四是就地取材,在运动区与宿舍区之间的挡土墙露出的几块巨型石头上,顺着斜坡用油漆画上竹子等中国画,以及清代郑板桥的竹子诗书法作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让中国山水诗画与校园文化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寓教于景,启迪学生养成不畏艰难、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优良品质。五是创设温馨休闲的学习、生活共享空间,在绿树下摆设八套石桌石凳,学生可以在树下自由穿行,累了还可以围坐在石桌前休闲、读书。
三、以校园绿化凸显办学特色
绿色是一座学校的底色,如果校园没有绿色,那么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将出现严重缺陷,但校园绿化切忌面面俱到、见缝插针,到处种上绿化树,导致学校没有个性、没有层次感。在三门滩小学的绿化建设中,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化面积、地形、地貌,从学校实际出发,打造集教育和游憩于一体的活动空间,有利于陶冶师生情怀,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校以环保型树种为主,种植芒果树、黄皮果树、秋枫树、桂花树、茶花树、绣球花、满天星、腊梅等适合本地地理条件的四季常绿、容易护理的花草树木,还建设了耐旱抗寒和抗病虫害的开放型草坪绿地,做到花草、树木高矮搭配,有花有果,四季飘香,形成了“一区二坪三绿带”的立体绿化格局。“一区”是学校大门口进来的迎宾区,学校栽植上两排整齐的桂花树,喻意开门迎贵宾,成为学校迎接学生和四方来宾的一道亮丽风景。“二坪”是在学校升旗台两侧以及教学区与宿舍区之间的空地建设成为开放型草坪绿地,让师生享受纯净、自然、健康的绿色空间,激发他们对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传播绿色理念、共享和谐快乐的校园生活。“三绿带”,一是宿舍区与运动区之间的黄皮果树、芒果树等绿树,此处春华秋实、果实累累,为师生提供了清新之美、收获之美;二是球场西南两侧的芒果树绿带和桂花树绿带,此处四季常荫,为学生课间休息创造了天然的纳凉地;三是为教学楼两侧及后方的绿带,此绿带花草飘香、绿意盎然,为师生带来生机和希望。经过精心修整,整个校园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春天百花争艳,夏日绿树成荫,秋季果实满枝,隆冬寒梅飘香,师生、来宾步入校园,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四、以校园净化提升学校品位
整洁干净的校园环境是实现环境育人的关键。校园净化要做到五个“无”: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为了给师生创造一个优美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三门滩小学从两个方面对校园进行净化,一是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杜绝校门内外乱摆、乱放、乱扔现象;二是净化学校内部环境,下功夫清除校园卫生死角,建立“班级绿色通道”,将绿化草地、公共卫生场地分到各个班级,责任落实到人抓好卫生清洁工作,建立卫生清洁制度常抓不懈,保证学校所有场地包括教室、办公室以及厕所等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墙面无乱涂、乱画、乱贴、乱挂现象。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起着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也是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作用。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层面,农村薄弱学校只有从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布置等方面下功夫,充分体现校园美化、绿化、净化等特色,才能提高学校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质量,拉近城市与乡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差距,实现城乡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本着“追求品味、科学规划、合理高效”的原则,学校还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使校园环境焕然一新,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朝着更高品质、更高的层次迈进。
【作者简介】苏日亮(1975— ),男,壮族,广西钦州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就职于钦州市钦北区大寺镇中心小学,钦州市优秀教師、优秀教育工作者,钦州市基础教育乡村名师培养对象,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和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杨 春)
【关键词】农村薄弱学校 校园物质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66-02
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外在物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实现精神文化的载体和前提条件。这三者中,物质文化是外显的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指出: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树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校园环境干净、整洁、美观、有序,校园环境体现育人功能。国家大量投入资金改造农村薄弱学校,而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工作同样给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赋予新的内涵。但在农村,由于办学条件相对薄弱,许多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常常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
“环境无瑕点,处处能说话”,为了避免千校一面、突破学校办学条件薄弱的实际,农村薄弱学校应结合实际打造富有个性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下面以钦州市钦北区大寺镇三门滩小学为例,谈谈因地制宜,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策略。
一、以校园美化体现学校风貌
校容、校貌是一所学校的外在形象,是学校展示给家长、社会的外显性视觉对象,也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程度的外在表现。学校校园美化要基于物质文化建设,从大到学校的亭台楼舍,中到功能室,小至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面墙、一条走廊,自然而然提升校园品位。
三门滩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农村完全小学,现有6个教学班,学生共102人,学校占地面积4812.2平方米,2016年之前只有一幢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教学楼,学校围墙破落、校门低矮陈旧,整个校园布局零乱、残旧,校园文化建设一片空白。直到2017年,乘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东风,学校先后建成一幢综合楼和一幢教学楼。三年来,学校为了美化校园,以“创建花园式学校,优化育人环境”为奋斗目标,以花最少的钱、建设最美的校园为出发点,不断改进校园硬件设施,现已形成环境优美、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的校园景观。首先,学校根据地形风貌和地理位置重新进行布局设计,把学校划分为迎宾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四个区域,并赋予每个区域不同的功能特点,充分发挥校园物质文化陶冶、激励、益智、健体、育美的功能,引领学校朝着学园、花园、乐园的建设方向迈进。其次,学校重新修整西南面的围墙并保留原貌,考虑到学校东北面傍山而建、地形不平的特点,采用铁栅围栏的开放式围墙,既考虑到了安全因素,又能给人一种新潮简约的印象。最后,重新建造了学校大门,把大门开在两排芒果老树的中间,校门采用富有当地建筑特色的青砖灰瓦材料,与校门口的居民房相得益彰,既不突兀,又给人以庄重、亲切和温馨之感。同时,认真打造特色楼道文化,一是在走廊上,把每个教室外墙壁设计为班级个性展示墙(班级照片、班规制度、每日之星等),让学生充分展示才华、放飞童心。二是在教学楼道内开辟作品展示栏,张贴学生的书画作品,展示师生的手工作品等,为学生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的平台;利用楼道转角、立柱悬挂或张贴语录牌、学习标语,让师生的书画作品和传统文化牌匾交相辉映,处处展现美的教育。
经过美化,三门滩小学的整个校园营造出了精致、秀美的环境,给师生以美的熏陶,让学生从中欣赏美、感受美。
二、以人文景观彰显校园特点
人文景观是指人为创造的、具有人文知识和审美价值的景色或景物。学校的人文景观是最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之一,人文景观的设置应当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人文景观设计的最大问题就是雷同化,不是造山水池,就是摆放各种石头,没有体现个性特点。为了让校园的景观元素体现学校历史、地方特色和新时代精神,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彰显校园个性特点,一是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打造以“新颖、健康、童趣”为主导思想的主题式墙面文化。校门左面围墙以教育思想为主题,书写学校的“一训三风”和校长寄语;篮球场东面围墙以运动、健康为主题,画上造型图案,以宣扬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操场面的围墙则以童趣、快乐为主题,喷绘儿童校园生活场景画;运动操场南面围墙,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悬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让学生耳濡目染导其行。二是体现本地风俗文化特点,在校园文化长廊两旁摆放石磨、竹编草帽、木制打谷机、鼓风机等,透露出乡土气息和历史厚重感。三是建设壮族文化橱窗长廊,展示本地民风民俗,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之中,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四是就地取材,在运动区与宿舍区之间的挡土墙露出的几块巨型石头上,顺着斜坡用油漆画上竹子等中国画,以及清代郑板桥的竹子诗书法作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让中国山水诗画与校园文化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寓教于景,启迪学生养成不畏艰难、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优良品质。五是创设温馨休闲的学习、生活共享空间,在绿树下摆设八套石桌石凳,学生可以在树下自由穿行,累了还可以围坐在石桌前休闲、读书。
三、以校园绿化凸显办学特色
绿色是一座学校的底色,如果校园没有绿色,那么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将出现严重缺陷,但校园绿化切忌面面俱到、见缝插针,到处种上绿化树,导致学校没有个性、没有层次感。在三门滩小学的绿化建设中,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化面积、地形、地貌,从学校实际出发,打造集教育和游憩于一体的活动空间,有利于陶冶师生情怀,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校以环保型树种为主,种植芒果树、黄皮果树、秋枫树、桂花树、茶花树、绣球花、满天星、腊梅等适合本地地理条件的四季常绿、容易护理的花草树木,还建设了耐旱抗寒和抗病虫害的开放型草坪绿地,做到花草、树木高矮搭配,有花有果,四季飘香,形成了“一区二坪三绿带”的立体绿化格局。“一区”是学校大门口进来的迎宾区,学校栽植上两排整齐的桂花树,喻意开门迎贵宾,成为学校迎接学生和四方来宾的一道亮丽风景。“二坪”是在学校升旗台两侧以及教学区与宿舍区之间的空地建设成为开放型草坪绿地,让师生享受纯净、自然、健康的绿色空间,激发他们对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传播绿色理念、共享和谐快乐的校园生活。“三绿带”,一是宿舍区与运动区之间的黄皮果树、芒果树等绿树,此处春华秋实、果实累累,为师生提供了清新之美、收获之美;二是球场西南两侧的芒果树绿带和桂花树绿带,此处四季常荫,为学生课间休息创造了天然的纳凉地;三是为教学楼两侧及后方的绿带,此绿带花草飘香、绿意盎然,为师生带来生机和希望。经过精心修整,整个校园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春天百花争艳,夏日绿树成荫,秋季果实满枝,隆冬寒梅飘香,师生、来宾步入校园,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四、以校园净化提升学校品位
整洁干净的校园环境是实现环境育人的关键。校园净化要做到五个“无”: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为了给师生创造一个优美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三门滩小学从两个方面对校园进行净化,一是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杜绝校门内外乱摆、乱放、乱扔现象;二是净化学校内部环境,下功夫清除校园卫生死角,建立“班级绿色通道”,将绿化草地、公共卫生场地分到各个班级,责任落实到人抓好卫生清洁工作,建立卫生清洁制度常抓不懈,保证学校所有场地包括教室、办公室以及厕所等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墙面无乱涂、乱画、乱贴、乱挂现象。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起着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也是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作用。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层面,农村薄弱学校只有从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布置等方面下功夫,充分体现校园美化、绿化、净化等特色,才能提高学校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质量,拉近城市与乡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差距,实现城乡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本着“追求品味、科学规划、合理高效”的原则,学校还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使校园环境焕然一新,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朝着更高品质、更高的层次迈进。
【作者简介】苏日亮(1975— ),男,壮族,广西钦州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就职于钦州市钦北区大寺镇中心小学,钦州市优秀教師、优秀教育工作者,钦州市基础教育乡村名师培养对象,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和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