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位男子违反规则的行为确实让人不喜,但是什么力量驱使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是图利之心的驱使,还是现实生活的逼迫?如果是前者,舍身闯入虎园有什么利可图?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不得不想,处于什么样的生活境况之下的人才会拿生命去省那130元的门票钱?生命已逝,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当一个灵魂归于天堂,凡间便少了一个丈夫,一个儿子,一个父亲。在纷扰的红尘中,一条生命牵动着这么多人的心。那人或许是母亲在巷口每天翘首以盼的儿子,也或许是那个甘愿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兄弟,也更可能是那个陪你谈天说地,逐梦青春的挚友,但就在那一刻,他带着他那多重身份一起消散在人间,从此不复存在。在他离开这个尘世之后,我们还有必要继续对他进行谴责谩骂乃至诅咒吗?
退一步说,即便那位男子死于虎口是自作自受,是“活该”,可是在铺天盖地的舆论压力之下,我们是否应保有一份对于死者家属的同情?逝者已矣,口诛笔伐与抨击谩骂,都只能由遇难者满怀悲痛的亲友去听。可以想象,因为有了一个“逃票者”的罪名,一个家庭从此再抬不起头来。那位失去丈夫的妻子,走上街头会被人指指点点;那个失去父亲的女孩,走进教室会遭受同学的鄙夷和冷眼;那对痛失亲子的父母(如果尚在人世),将在欠缺同情的目光下,用嘶哑的喉咙和浑浊的泪水来上演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这个已经被事实教育过的家庭,其心理感受岂止可用“悔恨”“痛苦”等词语表达!可是,这个为养家糊口而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母亲,这个背负着苦难和自卑的女孩,尚未从丧失亲人的痛苦中苏醒过来,又很快被来自四面八方的谴责和谩骂包围。骂人者躺在温软的沙发上,边打饱嗝边翻着手机,顺便以道德的名义指责着一位为省130元口粮钱而命丧虎口的丈夫和父亲。到底谁更可耻?
“围观”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曾看杀卫阶,也曾捧杀仲永。口诛笔伐之下,王安石黯然下台,宣告了变法的失败;抨击谩骂声中,廉颇离开长平,预示着二十万赵军的惨死。杀晁错,逐贾谊,罢黜杨廷和,流放林则徐,哪一桩不是因为人言可畏?屈原投江,不韦迁蜀,窜梁鸿于海曲,斩杨锐于街市,哪一件不是因为字句如刀?逝者无所谓身后,可至少要留给生者一点尊重。
【点评】
这篇文章的特色在于作者的笔尖没有指向这位受害男子本人是否值得同情,而是指向了受害者的家属是否应该继续遭受网友的围观和指责。论辩战场的这一挪移,使同情受害男子的一方在“法”与“理”等领域的对抗中有了额外的情感加分,从而使原本略显劣势的战局顿然逆转。尤其是这些语句:“逝者已矣,口诛笔伐与抨击谩骂,都只能由遇难者满怀悲痛的亲友去听……到底谁更可耻?”不仅具有气势磅礴的雄辩力量,更有撼动人心的情感力量。讀至此处,始信“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说不虚。
[作者通联:甘肃嘉峪关市第一中学]
退一步说,即便那位男子死于虎口是自作自受,是“活该”,可是在铺天盖地的舆论压力之下,我们是否应保有一份对于死者家属的同情?逝者已矣,口诛笔伐与抨击谩骂,都只能由遇难者满怀悲痛的亲友去听。可以想象,因为有了一个“逃票者”的罪名,一个家庭从此再抬不起头来。那位失去丈夫的妻子,走上街头会被人指指点点;那个失去父亲的女孩,走进教室会遭受同学的鄙夷和冷眼;那对痛失亲子的父母(如果尚在人世),将在欠缺同情的目光下,用嘶哑的喉咙和浑浊的泪水来上演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这个已经被事实教育过的家庭,其心理感受岂止可用“悔恨”“痛苦”等词语表达!可是,这个为养家糊口而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母亲,这个背负着苦难和自卑的女孩,尚未从丧失亲人的痛苦中苏醒过来,又很快被来自四面八方的谴责和谩骂包围。骂人者躺在温软的沙发上,边打饱嗝边翻着手机,顺便以道德的名义指责着一位为省130元口粮钱而命丧虎口的丈夫和父亲。到底谁更可耻?
“围观”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曾看杀卫阶,也曾捧杀仲永。口诛笔伐之下,王安石黯然下台,宣告了变法的失败;抨击谩骂声中,廉颇离开长平,预示着二十万赵军的惨死。杀晁错,逐贾谊,罢黜杨廷和,流放林则徐,哪一桩不是因为人言可畏?屈原投江,不韦迁蜀,窜梁鸿于海曲,斩杨锐于街市,哪一件不是因为字句如刀?逝者无所谓身后,可至少要留给生者一点尊重。
【点评】
这篇文章的特色在于作者的笔尖没有指向这位受害男子本人是否值得同情,而是指向了受害者的家属是否应该继续遭受网友的围观和指责。论辩战场的这一挪移,使同情受害男子的一方在“法”与“理”等领域的对抗中有了额外的情感加分,从而使原本略显劣势的战局顿然逆转。尤其是这些语句:“逝者已矣,口诛笔伐与抨击谩骂,都只能由遇难者满怀悲痛的亲友去听……到底谁更可耻?”不仅具有气势磅礴的雄辩力量,更有撼动人心的情感力量。讀至此处,始信“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说不虚。
[作者通联:甘肃嘉峪关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