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十年来,中国由世界第六大经济体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党以优异的成绩迎来了十八大,在总结过去的同时,我们也应当面对未来。总体来看,我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展势头仍将持续至少二十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城镇化进程将继续推动经济发展
(1)年均近1个百分点的城镇化推进速度,将拉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1%,预计在2030年,城镇化水平将再提高14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届时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工作生活。目前,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3.6倍,将3亿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按现在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计算,中国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将新增3.5万亿元,占目前居民消费总量的26.3%;同时,相应扩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将成为扩大内需最强大、最持久的内生动力。(2)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利益划分的科学性将进一步保障农民权益、缓和利益冲突。十八大报告中,明确阐述“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城乡建设新纲领。意味着新一轮农村改革,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公共物品投资将进一步提高,这在短期内能拉动经济增长,长期来看,将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健康、教育程度),以提高我国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
二、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将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力资本水平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能促进经济增长,且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要远高于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因此,在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一系列条件中,高水平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支撑点。2003年起,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沿海地区用工难问题开始涌现。专家预计,我国人口红利将于2016年基本消耗殆尽。这就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大,抚养率低,从而有利于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局面将“一去不返”。但依据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预期寿命、教育水平等)将有延迟“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消退时点,进一步实现经济的赶超。而我国近年来实现社会养老全覆盖、新农合等医疗保险的重大突破,尤其是2012年“异地高考”方案的出台(部分地区),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将有利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未来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有效改进,这对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
三、整体推进的经济体制改革将从制度层面巩固企业、市场体系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
(1)政府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党掌握了经济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巨大风险,体会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极大冲击,锻炼了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把握航向、搏击风浪的能力。因而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关键时刻,能镇定自若,泰然处之,运用宏观调控和强有力的务实的经济政策,使经济依然快速发展。2011年,我国GDP收入突破10万亿大关,经济增长率为9.8%,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对世界经济GDP贡献率为4.5%,对中国经济贡献率为16.7%。除此之外,中国民间储流资金(储备和流动资金含境外流入资金)保守估计也在400万亿以上,全国国控经济总量47万多亿元,这笔庞大的资金,是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和后发优势的基本保证和巨大动力。(2)顶层设计和从下而上制度创新的融合,将奔流出一片经济发展的新天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致力于建设一个法治的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三十年来,区域改革先行、整体改革跟进的制度建设模式,正在有效丰富我国整体制度的框架。
四、营造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型比较优势
(1)凭借城市丰富、民族多元的中国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开启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之路。据报道,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文化创意产业所创造的价值不仅仅限于经济发展的增长,更有利于民族的团结性。在我国目前宏观经济持续改善的情况下,文化消费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将逐步提高。我国政府顺应时代潮流,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共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文化发展的几项重要决定,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在十八大的报告中,我们党再次强调了要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2)作为高正外部性的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正塑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国际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服务于军事工程的高新技术产业,借助国家大规模科研资金的支持,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不仅有效供给了国防等公共物品,以通信、高端计算机、航天等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在民用转型方面的贡献作用不断加大。
尽管国内外的坏境中仍存在各种风险与不利因素,但是我们相信,在政府各项政策的协调下,借助十八大的有力支持,我国经济必将继续保持增长,经济发展的减速阶段尚需时日,我国必将在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上创造新的奇迹。
一、城镇化进程将继续推动经济发展
(1)年均近1个百分点的城镇化推进速度,将拉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1%,预计在2030年,城镇化水平将再提高14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届时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工作生活。目前,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3.6倍,将3亿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按现在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计算,中国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将新增3.5万亿元,占目前居民消费总量的26.3%;同时,相应扩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将成为扩大内需最强大、最持久的内生动力。(2)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利益划分的科学性将进一步保障农民权益、缓和利益冲突。十八大报告中,明确阐述“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城乡建设新纲领。意味着新一轮农村改革,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公共物品投资将进一步提高,这在短期内能拉动经济增长,长期来看,将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健康、教育程度),以提高我国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
二、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将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力资本水平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能促进经济增长,且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要远高于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因此,在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一系列条件中,高水平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支撑点。2003年起,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沿海地区用工难问题开始涌现。专家预计,我国人口红利将于2016年基本消耗殆尽。这就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大,抚养率低,从而有利于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局面将“一去不返”。但依据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预期寿命、教育水平等)将有延迟“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消退时点,进一步实现经济的赶超。而我国近年来实现社会养老全覆盖、新农合等医疗保险的重大突破,尤其是2012年“异地高考”方案的出台(部分地区),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将有利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未来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有效改进,这对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
三、整体推进的经济体制改革将从制度层面巩固企业、市场体系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
(1)政府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党掌握了经济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巨大风险,体会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极大冲击,锻炼了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把握航向、搏击风浪的能力。因而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关键时刻,能镇定自若,泰然处之,运用宏观调控和强有力的务实的经济政策,使经济依然快速发展。2011年,我国GDP收入突破10万亿大关,经济增长率为9.8%,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对世界经济GDP贡献率为4.5%,对中国经济贡献率为16.7%。除此之外,中国民间储流资金(储备和流动资金含境外流入资金)保守估计也在400万亿以上,全国国控经济总量47万多亿元,这笔庞大的资金,是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和后发优势的基本保证和巨大动力。(2)顶层设计和从下而上制度创新的融合,将奔流出一片经济发展的新天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致力于建设一个法治的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三十年来,区域改革先行、整体改革跟进的制度建设模式,正在有效丰富我国整体制度的框架。
四、营造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型比较优势
(1)凭借城市丰富、民族多元的中国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开启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之路。据报道,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文化创意产业所创造的价值不仅仅限于经济发展的增长,更有利于民族的团结性。在我国目前宏观经济持续改善的情况下,文化消费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将逐步提高。我国政府顺应时代潮流,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共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文化发展的几项重要决定,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在十八大的报告中,我们党再次强调了要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2)作为高正外部性的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正塑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国际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服务于军事工程的高新技术产业,借助国家大规模科研资金的支持,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不仅有效供给了国防等公共物品,以通信、高端计算机、航天等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在民用转型方面的贡献作用不断加大。
尽管国内外的坏境中仍存在各种风险与不利因素,但是我们相信,在政府各项政策的协调下,借助十八大的有力支持,我国经济必将继续保持增长,经济发展的减速阶段尚需时日,我国必将在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上创造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