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考四项基本能力中,“获得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解读信息”三项能力的基础。如何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呢?笔者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分析如下。
一、研读高考试题,了解地理信息呈现的特点
1.试题信息出自教材之外,具有新颖性。地理试题或出自实际热点问题,或基于合理的假设和推理,或源于高校地理课题研究。试题往往使用崭新的材料和情境,将地理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联系起来,考查学生的核心地理素养。当试题信息涉及的新概念学生没有学过时,材料会对概念或原理给出阐释,这就需要学生会解读信息:甚至有时试题提供的情境与学生原有的常规认知产生“冲突”,就更需要学生基于新的问题情境下调用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破除解题中的困惑。
2.信息载体多样化、组合化。地理科试题中信息载体形式多样化,有文字材料、地理图像和表格等。有时可能在综合题中以文、图、表等不同形式给出组合信息,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否有效、全面地获取和解读信息直接关系到解题效率的高低。
3.显性和隐性信息相结合。一般来说,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往往很简练,而且题目不会将所有地理信息都直接说明,而会在材料中隐含,只有学生自己发现了这些信息,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答题。
二、从不同的信息载体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在作答过程中,有的学生对题目没有仔细阅读和分析,就凭经验作答,或答非所问,或遗漏重要信息。因此,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地理信息的载体不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应“因信息制宜”。分析如下:
1.文字性信息。文字性信息是最基本的信息方式,包括相对独立的文字材料,还包含图、表格的名称、引文或者说明,题干的设问等。地理文字信息给出了解题的基本材料,还包含考查意图、内容和方法,其获取来源主要有:
(1)文字材料:文字材料往往经过了精心推敲,与中心无关或干扰性强的信息基本舍弃,而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则相对完整,因此解题时一定要对信息材料由表及里地精细化阅读,提取有用信息,综合分析。
(2)题目的设问: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设问中的核心问题及其属性,属于哪一类问题、明确设问的逻辑性、前置条件、问题指向,才能依据设问从背景材料中快速提取相应的有效信息,调用相关原理、规律进行解答。
(3)试题的答案:围绕同一背景材料设置的组合式命题,试题各设问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即前一题的答案为解答后一题提供了相关信息。
2.图像信息。图像信息包括区域地图、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景观图等,地理图像信息可分为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常见的显性信息包括经纬度、大陆轮廓、国界线和省界线、等值线、图像符号等。隐性信息一般不直接呈现于图中,或者呈现形式是多要素叠加,看起来错综复杂,干扰视线,扰乱思维。因此,要仔细审题,抓关键词,认真筛选信息(与设问无关的图形信息可以暂时忽视),寻找信息之间的关联,调用知识和原理解答。其获取信息步骤一般如下所示:
3.表格信息。表格信息是指通过表格形式呈现的地理数据的属性、类别、单位等信息,多为统计性数据,各数据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紧密。判读表格信息的一般步骤为:读表名一析要素一析属性一读数据、找关联一调原理。
三、注重解题规范性训练,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严密审视问题的设置,把握设问中心,明确答题方向。答题切忌思路信马由缰,想到哪就答到哪,“牛头不对马嘴”。为提高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须加强审题的规范性训练。
1.审文——审文字材料中的地理概念,因题制宜,确定思路,做到:审主题、审材料、审题分。要注意审题干的设问,勾画句子成分:一找“主语”——确定答题方向:二找“连词”——需要回答几个问题;三找“定语”——锁定概念的内涵、外延,找出目标项,如限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定的答题角度:四找“行为动词(说明、简析、分析、比较、判断等),明确答题要求(是定性还是定量,是描述还是分析、是归纳还是演绎;是比较还是综合,是策略还是评价)。
2.审图——对图像信息进行获取和处理。认真阅读图例及注记,找出点、线、面、箭头、数字、形象符号等代表的意义及其在图上的分布规律:“点”——常表示城市、港口、工厂、矿产、旅游点等的确切地理位置;或起点终点等时序。“线”——有经纬线、等值线、交通线、山脉、河流等线条。“面”——工业区、农业区、气候区、地形区、某要素分布范围等。“箭头”——表示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空间运动变化方向和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不同类型图表,其审图重点不同,一般分为如下几类:
不论哪一类图,其审视解题过程一般为:看图名定主题一看图例和经纬网锁定区域位置和地理要素一分析要素空间联系和时间演化一分析、归纳、综合一组织答案要点。
此外,在获取信息和解题的过程中不能机械、僵化、孤立地看每一个材料和问题,而应因题制宜。为增强解题思路的灵活性,应培养如下观点:
①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全局观。应认真分析材料与材料之间、材料与试题间的内在联系。作为地理学科内综合题,一般都是以“区域图”作为载体,其命题的基本思路为:图像定位一地理特征分析一成因分析一人地关系分析一可持续发展问题和对策。当考生明确试题要求之间的联系后,可以回忆相关的知识结构,快速检索每一个材料信息应被对应置于哪一个问题答案的分析、组织中,有针对性地提炼重要信息,组成思维链,从而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归纳、评价,提高地理核心素养。
②尺度观。特别是描述地理位置(相对位置)、解读气候成因类问题时,要变换视角,从大、中、小不同尺度审慎思考,才能作出合理、全面的分析和推断。
四、精选精练,加强信息收集能力的培养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须经过一定量的模拟训练,但又要防止沉溺于“题海”而不能自拔。因此,教师要精心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善用新课标地区的高考模拟题,在训练中培养学生时刻想着如何获取地理信息,加强对所获得的信息迅速建立与相关知识有效联系能力的培养,才能在训练中不断提升解题技巧和感悟,使复习更科学和高效。
一、研读高考试题,了解地理信息呈现的特点
1.试题信息出自教材之外,具有新颖性。地理试题或出自实际热点问题,或基于合理的假设和推理,或源于高校地理课题研究。试题往往使用崭新的材料和情境,将地理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联系起来,考查学生的核心地理素养。当试题信息涉及的新概念学生没有学过时,材料会对概念或原理给出阐释,这就需要学生会解读信息:甚至有时试题提供的情境与学生原有的常规认知产生“冲突”,就更需要学生基于新的问题情境下调用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破除解题中的困惑。
2.信息载体多样化、组合化。地理科试题中信息载体形式多样化,有文字材料、地理图像和表格等。有时可能在综合题中以文、图、表等不同形式给出组合信息,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否有效、全面地获取和解读信息直接关系到解题效率的高低。
3.显性和隐性信息相结合。一般来说,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往往很简练,而且题目不会将所有地理信息都直接说明,而会在材料中隐含,只有学生自己发现了这些信息,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答题。
二、从不同的信息载体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在作答过程中,有的学生对题目没有仔细阅读和分析,就凭经验作答,或答非所问,或遗漏重要信息。因此,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地理信息的载体不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应“因信息制宜”。分析如下:
1.文字性信息。文字性信息是最基本的信息方式,包括相对独立的文字材料,还包含图、表格的名称、引文或者说明,题干的设问等。地理文字信息给出了解题的基本材料,还包含考查意图、内容和方法,其获取来源主要有:
(1)文字材料:文字材料往往经过了精心推敲,与中心无关或干扰性强的信息基本舍弃,而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则相对完整,因此解题时一定要对信息材料由表及里地精细化阅读,提取有用信息,综合分析。
(2)题目的设问: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设问中的核心问题及其属性,属于哪一类问题、明确设问的逻辑性、前置条件、问题指向,才能依据设问从背景材料中快速提取相应的有效信息,调用相关原理、规律进行解答。
(3)试题的答案:围绕同一背景材料设置的组合式命题,试题各设问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即前一题的答案为解答后一题提供了相关信息。
2.图像信息。图像信息包括区域地图、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景观图等,地理图像信息可分为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常见的显性信息包括经纬度、大陆轮廓、国界线和省界线、等值线、图像符号等。隐性信息一般不直接呈现于图中,或者呈现形式是多要素叠加,看起来错综复杂,干扰视线,扰乱思维。因此,要仔细审题,抓关键词,认真筛选信息(与设问无关的图形信息可以暂时忽视),寻找信息之间的关联,调用知识和原理解答。其获取信息步骤一般如下所示:
3.表格信息。表格信息是指通过表格形式呈现的地理数据的属性、类别、单位等信息,多为统计性数据,各数据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紧密。判读表格信息的一般步骤为:读表名一析要素一析属性一读数据、找关联一调原理。
三、注重解题规范性训练,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严密审视问题的设置,把握设问中心,明确答题方向。答题切忌思路信马由缰,想到哪就答到哪,“牛头不对马嘴”。为提高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须加强审题的规范性训练。
1.审文——审文字材料中的地理概念,因题制宜,确定思路,做到:审主题、审材料、审题分。要注意审题干的设问,勾画句子成分:一找“主语”——确定答题方向:二找“连词”——需要回答几个问题;三找“定语”——锁定概念的内涵、外延,找出目标项,如限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定的答题角度:四找“行为动词(说明、简析、分析、比较、判断等),明确答题要求(是定性还是定量,是描述还是分析、是归纳还是演绎;是比较还是综合,是策略还是评价)。
2.审图——对图像信息进行获取和处理。认真阅读图例及注记,找出点、线、面、箭头、数字、形象符号等代表的意义及其在图上的分布规律:“点”——常表示城市、港口、工厂、矿产、旅游点等的确切地理位置;或起点终点等时序。“线”——有经纬线、等值线、交通线、山脉、河流等线条。“面”——工业区、农业区、气候区、地形区、某要素分布范围等。“箭头”——表示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空间运动变化方向和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不同类型图表,其审图重点不同,一般分为如下几类:
不论哪一类图,其审视解题过程一般为:看图名定主题一看图例和经纬网锁定区域位置和地理要素一分析要素空间联系和时间演化一分析、归纳、综合一组织答案要点。
此外,在获取信息和解题的过程中不能机械、僵化、孤立地看每一个材料和问题,而应因题制宜。为增强解题思路的灵活性,应培养如下观点:
①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全局观。应认真分析材料与材料之间、材料与试题间的内在联系。作为地理学科内综合题,一般都是以“区域图”作为载体,其命题的基本思路为:图像定位一地理特征分析一成因分析一人地关系分析一可持续发展问题和对策。当考生明确试题要求之间的联系后,可以回忆相关的知识结构,快速检索每一个材料信息应被对应置于哪一个问题答案的分析、组织中,有针对性地提炼重要信息,组成思维链,从而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归纳、评价,提高地理核心素养。
②尺度观。特别是描述地理位置(相对位置)、解读气候成因类问题时,要变换视角,从大、中、小不同尺度审慎思考,才能作出合理、全面的分析和推断。
四、精选精练,加强信息收集能力的培养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须经过一定量的模拟训练,但又要防止沉溺于“题海”而不能自拔。因此,教师要精心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善用新课标地区的高考模拟题,在训练中培养学生时刻想着如何获取地理信息,加强对所获得的信息迅速建立与相关知识有效联系能力的培养,才能在训练中不断提升解题技巧和感悟,使复习更科学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