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经济学作为高校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由于时间少、理论性强、教学方法陈旧等原因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教学活动中开展学生科研活动,不仅可以带动学生学习兴趣,促使教师提高科研水平,还能改变目前基础经济学的教学困境。
关键词:基础经济学;教学改革;学生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3)02-0076-05
当前,将基础经济学课程作为高校经济类专业教育课程对培养跨学科应用型人才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高校的基础经济学教育却出现理论深奥、枯燥难懂、乏味;理论推导过多、实践案例较少;课时少、内容多和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佳、不及格率较高等。为改变这种现状和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我们需要积极推进经济学的教学改革。这种改革既要求教育相关部门的参与,又需要相关任课教师的积极配合。
高校的教师除了进行课堂教学、解决教学环节的问题以外,还要进行科研活动,并通过科研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高校学生的科研能力也需要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基础经济学的教学环节加入科研因素。
一、基础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经济学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而言,将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教育中的通识课程也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基础经济学作为通识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学生是社会人,也是经济人,所以在实际参与经济的活动中,学生必然要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经济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经济意识,这样才能对自己将要进入的社会环境做最基本的掌握,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机制,才能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基础经济学作为通识课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毫无疑问,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但是社会经济发展同样需要大批复合型人才,需要跨学科、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对社会经济具有一定敏感性的人才,而基础经济学的学习为全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有了经济意识,掌握了经济方法,学会了分析经济规律,才能培养出合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基础经济学一般开设的课程是《西方经济学》或是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在课程性质上属于专业基础课。基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普遍运行规律、经济运行的一般特征以及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市场失灵进行有效调控理论的学科,它的内容广泛并且抽象,知识结构之间的关联性、系统性、逻辑性强,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多困难。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经济学教学内容方面,经济学内容在体系上具备严格的结构性,章节之间的衔接非常紧密,而目前许多高校所采用的经济学教材或者本科教材的缩减版,在内容设计及知识体系安排上都缺乏理论创新,尤其是在知识体系结构的设置上没有任何改变,在内容上却根据难度进行了删减。因此,不管如何变,都是本科教材的缩减版,这样的教材选择看似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实际上却忽视了教学内容本身的连贯性,而如果教师自身的理论基础不够雄厚,就更难做到内容上的取舍及融会贯通,学生学起来也就只能是囫囵吞枣了。
其次,教学方法单一。基础经济学属于理论分析课程,国内教材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没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至于学生总认为经济学是一门极其抽象的的课程。而教师在课堂讲解中如果实践能力不足,那就只能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较少,被动学习太多,时间久了,学生失去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果差。
最后,理论不能恰当地与中国当前的经济建设相结合。基础经济学的学习虽然不能使人直接指导经济运行,但是能对基础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学生学习除了理解基本经济内容以外,还应该能做到运用理论解释实际经济现象,理解经济政策的作用机理。当前经济学教材内容普遍只讲述西方经济理论,几乎没有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的案例;没有能够把基本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经济建设实践恰当结合、深入分析探究,使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觉不知所云,且还会认为该课程学习后无实际意义,从而大大降低其学习兴趣。
所有这些问题都提示我们基础经济学的教学亟待改革,需要另辟蹊径,在经济学的教学中,不仅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要提高,而且在引导学生参与方面也要多做努力。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作用,这不仅有利于高校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有效提升学生兴趣。
二、基础经济学教学问题分析
目前,基础经济学在具体教学环节中还是侧重对学生进行基础内容的考核,所以教学方法可能还停留在“大桶装小桶”的灌输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只是对教学内容的再复制过程。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习结果并不是简单复制,而是对知识的再理解、再创造。高校教学更应重视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学习。认知心理学派的分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而,学生才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积极实践,建构自己新的知识和经验。教学环节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简单地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基础经济学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经济分析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门实用性学科,经济学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问题导向性,因此在经济学的教学中要注意将学生的知识构建与课程的实践性密切结合。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是环环相扣的,这使得学生无论在学习的哪一环节出现问题,后面的学习都会困难重重。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定要做到基础扎实,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应的教学方法,使抽象经济理论建构根植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此外,还要顺应社会需要,提高学生利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相对微观经济学而言,宏观经济学具有更为突出的应用性。西方发达国家中,很多经济方面著名的学者又同时兼任一定的社会政策制定者的职能,如曼昆和保罗·克鲁格曼,往往是在大学和政府机构交叉任职,这表明了宏观经济学确实是一门来源于国民经济运行和管理的实践性学科。由于宏观经济学是以复杂多样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为研究对象的,加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发展完善中,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相对于国外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很多经济问题往往具有特殊的发生背景和形成特点,按照一般经济学原理理解起来比较吃力,而我国高等院校多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宏观经济学基础课,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薄弱,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又为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真正培养学生们经济学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着眼于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研究性教学,可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经济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许多学者也针对性地提出基础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成新华(2008)认为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不是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性教学需以一定的创造性思维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使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达到目标,需以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基础,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实施,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并改变错误的认识,要关心学生学习并为之提供必要的认知条件。阮守武(2009)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经济学课程的最主要目的并非掌握前人的理论和观点,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经济学的思考方式,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运用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来进行思考,把经济学的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他还认为,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依据,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去实现它。
以上学者的观点让我们认识到将科研渗透到教学环节,是经济学教学的需要,也是社会对经济类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如果在教学中不能有效协调学习与科研的关系,经济学的教学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和拔苗助长的行为。
三、高校基础经济学教学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提到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大家肯定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高校教师的责任,而忽视了大学生也是科研方面的生力军。
(一)教师的教学与科研
诚如大家所想,高校教师确需具备教学与科研的能力。高校不是贩卖文凭的场所,高校教育也不以兜售知识为目标。一所大学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关键在于学术水平与教学质量。
大学教师既要通过教学来培育人才,又要不断地从事学术研究,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说到底,一所大学,特别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它的品位就在它的学术水平、学术氛围上。大学教师无论从教学质量还是从社会责任而言,都应当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可以说,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教师的双重职责。
然而,大学与专门的科研机构,大学教师与专门科研人员的职责,显然又是有区别的。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育人才、组织教学;大学教师的首要而直接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在学校里,教学是教育最主要的手段,教师首先要认真对待教学,充分准备,把课讲好,并利用各种教学环节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应结合教学、服务社会与科学发展的需要,严谨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与科研这两个方面,如果处理得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学实践中提出和发现的重要问题,可以促进科研的深入开展;而科研的过程与成果,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反之,教学缺乏科研的支撑,教学质量就难以提升;而科研完全脱离教学,也会牵制教学精力的投入。那些学术造诣深、教学效果优异的教师,多半都是成功地挑起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使二者高度结合的。
高校的经济学教师要想挑起双肩责任,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否则容易纸上谈兵。国外高校一般要求教师在毕业后必须有实际工作经验才能应聘,国内虽然近年也有这个趋势,但是仅仅限于顶尖大学的个别情况。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学科教师都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的,自己本身缺乏实际经济管理的工作经验。同时,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师也很难有机会像名牌高校的教师那样成为政府的顾问,从宏观的层面对经济有所了解。因此,给学生传授的经济学知识要以书本知识和自己日常的阅读积累为主。
从科研促进教学的角度来看,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师申请政府资助研究课题的难度很大,政府每一年的科研审批项目非常有限,难以满足高校普遍的科研需求,同时也使得高校的科研工作都是单兵作战,这样的结果就是科研对教学的辐射作用降低。
(二)学生的学习与科研
高等院校教学目标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而体现高校教学工作的直接标准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创新性直接表现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在校期间扎实的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培养。
高校教育一直强调兴趣引导,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高校教师都试图通过案例教学吸引学生的兴趣,我认为案例教学应该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趣味学习,远远不能满足高校教育的需求,高校学生需要在兴趣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知识构架和知识深度,而这些能力的提升又需要借助学生科研才能完成。因此,科研是学生学习的深入,学习是科研的基础,两者相互结合,才能满足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高校虽然在本科毕业阶段有关于毕业论文的要求,但是纵观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论文的“论”方面有明显欠缺。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在大学的整体教育环节缺乏系统的科研方面的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就是教学过程中的考核方式也阻碍了有科研想法的同学的能力拓展。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尤其是以应用型教学为主的高等院校在本科阶段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忽视对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以试卷进行考核的考试方式,也体现不了学生在科研方面的能力。高校考试普遍以试卷方式进行考核,这种方式对基础经济学的教学带来的一个不良后果就是不及格率较高,同时这种考核方式也引导学生误以为只需记住书上基本内容,不需要对内容进行拓展,更不需要深入思考,从而导致学生只注重书本内容的学习而轻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致科研在教学环节几乎没有凸显其对学习的引导职能。因此,高校的学生科研亟待开展。
四、对基础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基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克服目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需要,基础经济学在教学环节要加大对科研问题的重视,以期拓展学生视野,构建学生丰富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的作法如下:
1.在教学环节除了对基础内容进行讲解以外,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以备在教学中提示学生哪些内容目前有哪些研究进展,可以拿一些相关的科研质量较高的文章来给学生做具体的分析,当然在分析中也可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论文写作中的注意事项;或者教学中的哪些观点还存在争议或者具体实施方面的问题,需要大家进行继续深入的探讨,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有较强的科研敏感性,同时也能促使教师自身不断进行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2.科研活动最好与课程考核相结合,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励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如采取加分方式,即如果学生有科研方面的表现,任课教师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加分,让科研在学生分数中得以显示;还可采取多种课程考试方式,学生可以选择试卷方式或者科研论文方式,这既能凸显科研的重要性,又能让学生有多种选择余地,改变单一考试的弊端。同时,在学生的成绩单上也可以特别标明,使学生的特长显示更明显,让用人单位也可以据其所需选择更合适的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
3.除科研以外,还可以在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安排。比如,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些实际的调研,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学生就业与相关证书的关系等一些应用性比较强的课题研究,同时也可以对学生感兴趣的产业或行业进行一些理论分析,增强学生对实际经济的认识,也为其未来寻找工作做好准备。此外,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针对这种需要在教材编写中突出能够充分联系实际的理论知识分析,也可以设计一些能够联系理论的实际案例分析,还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对经济的认识和未来职业的需要设计一些案例,并通过结合实际的分析来增强其对经济理论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柯畅.经济学基础教程在高职通识教育中的实施[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2]杨丽.以低起点、高落点为原则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探讨[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8).
[3]徐怀礼.浅析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课题研究式教学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8).
[4]汪海凤,曹建忠.普通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C].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Creative Education(CCE2011),2011,(4).
[5]张翼星.大学教师的天职[J].现代大学教育,2013,(3).
The Teaching Reform of Basic Econom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in Teaching
WANG Hua-ling
(Yang-En University, 362014 Quanzhou, Fujian, China)
Abstract:The importance of Basic Economics is self-evident, for it is a major basic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economics. However, the teaching situation is not so good due to lack of time, overemphasis on theories, outdated 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causes. Students’ research can not only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urge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research, but also change the difficulties in teaching Basic Economics.
Key words:Basic Economics; teaching reform; students’ research
【责任编辑 罗 雪】
关键词:基础经济学;教学改革;学生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3)02-0076-05
当前,将基础经济学课程作为高校经济类专业教育课程对培养跨学科应用型人才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高校的基础经济学教育却出现理论深奥、枯燥难懂、乏味;理论推导过多、实践案例较少;课时少、内容多和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佳、不及格率较高等。为改变这种现状和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我们需要积极推进经济学的教学改革。这种改革既要求教育相关部门的参与,又需要相关任课教师的积极配合。
高校的教师除了进行课堂教学、解决教学环节的问题以外,还要进行科研活动,并通过科研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高校学生的科研能力也需要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基础经济学的教学环节加入科研因素。
一、基础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经济学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而言,将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教育中的通识课程也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基础经济学作为通识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学生是社会人,也是经济人,所以在实际参与经济的活动中,学生必然要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经济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经济意识,这样才能对自己将要进入的社会环境做最基本的掌握,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机制,才能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基础经济学作为通识课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毫无疑问,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但是社会经济发展同样需要大批复合型人才,需要跨学科、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对社会经济具有一定敏感性的人才,而基础经济学的学习为全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有了经济意识,掌握了经济方法,学会了分析经济规律,才能培养出合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基础经济学一般开设的课程是《西方经济学》或是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在课程性质上属于专业基础课。基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普遍运行规律、经济运行的一般特征以及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市场失灵进行有效调控理论的学科,它的内容广泛并且抽象,知识结构之间的关联性、系统性、逻辑性强,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多困难。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经济学教学内容方面,经济学内容在体系上具备严格的结构性,章节之间的衔接非常紧密,而目前许多高校所采用的经济学教材或者本科教材的缩减版,在内容设计及知识体系安排上都缺乏理论创新,尤其是在知识体系结构的设置上没有任何改变,在内容上却根据难度进行了删减。因此,不管如何变,都是本科教材的缩减版,这样的教材选择看似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实际上却忽视了教学内容本身的连贯性,而如果教师自身的理论基础不够雄厚,就更难做到内容上的取舍及融会贯通,学生学起来也就只能是囫囵吞枣了。
其次,教学方法单一。基础经济学属于理论分析课程,国内教材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没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至于学生总认为经济学是一门极其抽象的的课程。而教师在课堂讲解中如果实践能力不足,那就只能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较少,被动学习太多,时间久了,学生失去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果差。
最后,理论不能恰当地与中国当前的经济建设相结合。基础经济学的学习虽然不能使人直接指导经济运行,但是能对基础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学生学习除了理解基本经济内容以外,还应该能做到运用理论解释实际经济现象,理解经济政策的作用机理。当前经济学教材内容普遍只讲述西方经济理论,几乎没有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的案例;没有能够把基本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经济建设实践恰当结合、深入分析探究,使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觉不知所云,且还会认为该课程学习后无实际意义,从而大大降低其学习兴趣。
所有这些问题都提示我们基础经济学的教学亟待改革,需要另辟蹊径,在经济学的教学中,不仅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要提高,而且在引导学生参与方面也要多做努力。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作用,这不仅有利于高校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有效提升学生兴趣。
二、基础经济学教学问题分析
目前,基础经济学在具体教学环节中还是侧重对学生进行基础内容的考核,所以教学方法可能还停留在“大桶装小桶”的灌输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只是对教学内容的再复制过程。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习结果并不是简单复制,而是对知识的再理解、再创造。高校教学更应重视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学习。认知心理学派的分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而,学生才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积极实践,建构自己新的知识和经验。教学环节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简单地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基础经济学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经济分析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门实用性学科,经济学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问题导向性,因此在经济学的教学中要注意将学生的知识构建与课程的实践性密切结合。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是环环相扣的,这使得学生无论在学习的哪一环节出现问题,后面的学习都会困难重重。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定要做到基础扎实,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应的教学方法,使抽象经济理论建构根植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此外,还要顺应社会需要,提高学生利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相对微观经济学而言,宏观经济学具有更为突出的应用性。西方发达国家中,很多经济方面著名的学者又同时兼任一定的社会政策制定者的职能,如曼昆和保罗·克鲁格曼,往往是在大学和政府机构交叉任职,这表明了宏观经济学确实是一门来源于国民经济运行和管理的实践性学科。由于宏观经济学是以复杂多样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为研究对象的,加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发展完善中,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相对于国外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很多经济问题往往具有特殊的发生背景和形成特点,按照一般经济学原理理解起来比较吃力,而我国高等院校多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宏观经济学基础课,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薄弱,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又为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真正培养学生们经济学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着眼于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研究性教学,可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经济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许多学者也针对性地提出基础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成新华(2008)认为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不是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性教学需以一定的创造性思维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使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达到目标,需以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基础,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实施,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并改变错误的认识,要关心学生学习并为之提供必要的认知条件。阮守武(2009)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经济学课程的最主要目的并非掌握前人的理论和观点,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经济学的思考方式,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运用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来进行思考,把经济学的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他还认为,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依据,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去实现它。
以上学者的观点让我们认识到将科研渗透到教学环节,是经济学教学的需要,也是社会对经济类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如果在教学中不能有效协调学习与科研的关系,经济学的教学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和拔苗助长的行为。
三、高校基础经济学教学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提到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大家肯定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高校教师的责任,而忽视了大学生也是科研方面的生力军。
(一)教师的教学与科研
诚如大家所想,高校教师确需具备教学与科研的能力。高校不是贩卖文凭的场所,高校教育也不以兜售知识为目标。一所大学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关键在于学术水平与教学质量。
大学教师既要通过教学来培育人才,又要不断地从事学术研究,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说到底,一所大学,特别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它的品位就在它的学术水平、学术氛围上。大学教师无论从教学质量还是从社会责任而言,都应当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可以说,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教师的双重职责。
然而,大学与专门的科研机构,大学教师与专门科研人员的职责,显然又是有区别的。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育人才、组织教学;大学教师的首要而直接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在学校里,教学是教育最主要的手段,教师首先要认真对待教学,充分准备,把课讲好,并利用各种教学环节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应结合教学、服务社会与科学发展的需要,严谨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与科研这两个方面,如果处理得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学实践中提出和发现的重要问题,可以促进科研的深入开展;而科研的过程与成果,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反之,教学缺乏科研的支撑,教学质量就难以提升;而科研完全脱离教学,也会牵制教学精力的投入。那些学术造诣深、教学效果优异的教师,多半都是成功地挑起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使二者高度结合的。
高校的经济学教师要想挑起双肩责任,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否则容易纸上谈兵。国外高校一般要求教师在毕业后必须有实际工作经验才能应聘,国内虽然近年也有这个趋势,但是仅仅限于顶尖大学的个别情况。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学科教师都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的,自己本身缺乏实际经济管理的工作经验。同时,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师也很难有机会像名牌高校的教师那样成为政府的顾问,从宏观的层面对经济有所了解。因此,给学生传授的经济学知识要以书本知识和自己日常的阅读积累为主。
从科研促进教学的角度来看,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师申请政府资助研究课题的难度很大,政府每一年的科研审批项目非常有限,难以满足高校普遍的科研需求,同时也使得高校的科研工作都是单兵作战,这样的结果就是科研对教学的辐射作用降低。
(二)学生的学习与科研
高等院校教学目标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而体现高校教学工作的直接标准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创新性直接表现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在校期间扎实的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培养。
高校教育一直强调兴趣引导,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高校教师都试图通过案例教学吸引学生的兴趣,我认为案例教学应该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趣味学习,远远不能满足高校教育的需求,高校学生需要在兴趣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知识构架和知识深度,而这些能力的提升又需要借助学生科研才能完成。因此,科研是学生学习的深入,学习是科研的基础,两者相互结合,才能满足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高校虽然在本科毕业阶段有关于毕业论文的要求,但是纵观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论文的“论”方面有明显欠缺。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在大学的整体教育环节缺乏系统的科研方面的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就是教学过程中的考核方式也阻碍了有科研想法的同学的能力拓展。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尤其是以应用型教学为主的高等院校在本科阶段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忽视对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以试卷进行考核的考试方式,也体现不了学生在科研方面的能力。高校考试普遍以试卷方式进行考核,这种方式对基础经济学的教学带来的一个不良后果就是不及格率较高,同时这种考核方式也引导学生误以为只需记住书上基本内容,不需要对内容进行拓展,更不需要深入思考,从而导致学生只注重书本内容的学习而轻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致科研在教学环节几乎没有凸显其对学习的引导职能。因此,高校的学生科研亟待开展。
四、对基础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基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克服目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需要,基础经济学在教学环节要加大对科研问题的重视,以期拓展学生视野,构建学生丰富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的作法如下:
1.在教学环节除了对基础内容进行讲解以外,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以备在教学中提示学生哪些内容目前有哪些研究进展,可以拿一些相关的科研质量较高的文章来给学生做具体的分析,当然在分析中也可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论文写作中的注意事项;或者教学中的哪些观点还存在争议或者具体实施方面的问题,需要大家进行继续深入的探讨,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有较强的科研敏感性,同时也能促使教师自身不断进行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2.科研活动最好与课程考核相结合,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励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如采取加分方式,即如果学生有科研方面的表现,任课教师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加分,让科研在学生分数中得以显示;还可采取多种课程考试方式,学生可以选择试卷方式或者科研论文方式,这既能凸显科研的重要性,又能让学生有多种选择余地,改变单一考试的弊端。同时,在学生的成绩单上也可以特别标明,使学生的特长显示更明显,让用人单位也可以据其所需选择更合适的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
3.除科研以外,还可以在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安排。比如,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些实际的调研,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学生就业与相关证书的关系等一些应用性比较强的课题研究,同时也可以对学生感兴趣的产业或行业进行一些理论分析,增强学生对实际经济的认识,也为其未来寻找工作做好准备。此外,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针对这种需要在教材编写中突出能够充分联系实际的理论知识分析,也可以设计一些能够联系理论的实际案例分析,还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对经济的认识和未来职业的需要设计一些案例,并通过结合实际的分析来增强其对经济理论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柯畅.经济学基础教程在高职通识教育中的实施[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2]杨丽.以低起点、高落点为原则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探讨[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8).
[3]徐怀礼.浅析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课题研究式教学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8).
[4]汪海凤,曹建忠.普通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C].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Creative Education(CCE2011),2011,(4).
[5]张翼星.大学教师的天职[J].现代大学教育,2013,(3).
The Teaching Reform of Basic Econom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in Teaching
WANG Hua-ling
(Yang-En University, 362014 Quanzhou, Fujian, China)
Abstract:The importance of Basic Economics is self-evident, for it is a major basic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economics. However, the teaching situation is not so good due to lack of time, overemphasis on theories, outdated 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causes. Students’ research can not only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urge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research, but also change the difficulties in teaching Basic Economics.
Key words:Basic Economics; teaching reform; students’ research
【责任编辑 罗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