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后的初中思品课更具有实践性、针对性,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积极营造轻松氛围,时刻把握情感表达,注意调节平衡心态,通过创设情境、设置冲突,激励学生主动思维,从而实现情感与道德的升华。
【关键词】情境 思维 情感
思维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一种心理过程,是创新的前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情感的内化,激励其产生发散性思维,进而形成想象、尝试创新。而在这期间,激情是思维的动力,环境有益于思维的拓展,是至关重要的条件。因此,只有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促使他们主动思维,大胆创新。
一、运用直观教学手段,丰富感性材料
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经指出:“任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的。思维从这个出发点出发,而后离开它,摆脱它。”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道德、经验的形成都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有关感性材料,如实物、图片、录像等,把生活中的场景再现出来,唤起学生生动的表象,进行思维。例如在讲“珍爱生命”一课时,向同学们展示“地球与月球”对比的图片、“世界珍惜动植物”的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到“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类应珍爱生命”;在讲“品味生活”一课时,给同学播放生活画面,小品片段等,使其感受到生活充满情趣……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生活的体验,感悟到生命的意义。
二、调动学生亲身体验,营造轻松氛围
亚里士多德认為:哲学与科学诞生的三个条件是“惊异”、“闲暇”和“自由”。“自由”是什么?是宽松、和谐、开放的环境。这种环境能够给创新的种子提供精神松弛,思维活泼的土壤。而这种环境的营造,必须调动师生的双边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课堂上设立“实话实说”、“焦点访谈”、“模拟小剧”、“开心一笑”等栏目,引导学生参与表演,充当各种角色,让学生产生知无不言,言无不禁的感望,会使课堂充满温馨、热情的气氛,使学生在愉快中达到“激而能应,启而能发”的目的。
三、发挥激情诱发作用,促进情感内化
情感是感染力的源泉,是发散性思维的不竭动力。教师要时刻把握情感的表达,利用一定的教学技巧,激发学生产生创造的激情。例如:在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框时,通过图片展示“非典”、“海啸”、“沙尘暴”等场景,使学生认识到了环境带来的灾难,感受到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激情。为保护环境出谋划策,从身边坐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调节学生平衡心态,增强成就动机
“胜不骄,败不馁”。“失败是成功之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面对困难缺乏毅力。为此,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学生的心态,加以调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做情绪的主人”和“学会拒绝”时,学生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到了自身不良情绪的表现及危害,认识到游戏机等不良诱惑的影响,感受到了自身行为存在的缺陷。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选好突破口,给其有进步的机会,进而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动作给予鼓励。即使是一抹盈满笑意的眼光,一个表示信任的动作,都会使学生得到满足和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增强自信,找到自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思维犹如一把火炬,一堆干柴,而情境就是点燃这把火炬,这堆干柴的星星之火。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星星之火,用以激励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逐渐实现情感的升华。
【关键词】情境 思维 情感
思维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一种心理过程,是创新的前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情感的内化,激励其产生发散性思维,进而形成想象、尝试创新。而在这期间,激情是思维的动力,环境有益于思维的拓展,是至关重要的条件。因此,只有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促使他们主动思维,大胆创新。
一、运用直观教学手段,丰富感性材料
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经指出:“任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的。思维从这个出发点出发,而后离开它,摆脱它。”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道德、经验的形成都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有关感性材料,如实物、图片、录像等,把生活中的场景再现出来,唤起学生生动的表象,进行思维。例如在讲“珍爱生命”一课时,向同学们展示“地球与月球”对比的图片、“世界珍惜动植物”的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到“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类应珍爱生命”;在讲“品味生活”一课时,给同学播放生活画面,小品片段等,使其感受到生活充满情趣……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生活的体验,感悟到生命的意义。
二、调动学生亲身体验,营造轻松氛围
亚里士多德认為:哲学与科学诞生的三个条件是“惊异”、“闲暇”和“自由”。“自由”是什么?是宽松、和谐、开放的环境。这种环境能够给创新的种子提供精神松弛,思维活泼的土壤。而这种环境的营造,必须调动师生的双边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课堂上设立“实话实说”、“焦点访谈”、“模拟小剧”、“开心一笑”等栏目,引导学生参与表演,充当各种角色,让学生产生知无不言,言无不禁的感望,会使课堂充满温馨、热情的气氛,使学生在愉快中达到“激而能应,启而能发”的目的。
三、发挥激情诱发作用,促进情感内化
情感是感染力的源泉,是发散性思维的不竭动力。教师要时刻把握情感的表达,利用一定的教学技巧,激发学生产生创造的激情。例如:在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框时,通过图片展示“非典”、“海啸”、“沙尘暴”等场景,使学生认识到了环境带来的灾难,感受到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激情。为保护环境出谋划策,从身边坐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调节学生平衡心态,增强成就动机
“胜不骄,败不馁”。“失败是成功之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面对困难缺乏毅力。为此,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学生的心态,加以调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做情绪的主人”和“学会拒绝”时,学生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到了自身不良情绪的表现及危害,认识到游戏机等不良诱惑的影响,感受到了自身行为存在的缺陷。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选好突破口,给其有进步的机会,进而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动作给予鼓励。即使是一抹盈满笑意的眼光,一个表示信任的动作,都会使学生得到满足和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增强自信,找到自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思维犹如一把火炬,一堆干柴,而情境就是点燃这把火炬,这堆干柴的星星之火。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星星之火,用以激励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逐渐实现情感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