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作物种子质量的好坏是粮食丰收的重要前提,种子是极其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一,加强种子市场的管理,关系粮食安全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实施以来,种子执法地位由行政法规上升到法律高度,相关配套的地方法规、部门规章和质量标
1.延边州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
1.1种子生产不规范 个别种子生产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借用其他企业包装袋,私自繁制种子。
1.2种子经营不规范 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十分繁杂,品种质量参差不齐,很多种子经营业户只图利益,忽视质量,导致种子市场各类种子品种及生产商杂乱繁多。同时,部分经营者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降价销售、以次充好,给种子市场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3 未审先推现象屡禁不止 部分农民购买使用种子存在侥幸心理,在品种使用上盲目求新,一些种子企业急于推出新品种抢占市场,致使很多品种未审先推。
1.4 服务指导不到位 种子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文化程度比较低,重经营轻指导、重利润轻服务的思想较为普遍。有不少经营者专业知识掌握甚少,经营管理水平较差,服务指导不到位。一些偏远村屯小店经营规模小,无长期打算,没有相应的赔偿能力,消费者权益得不到合理保护。
1.5 供货渠道多 目前种子供应渠道比较混乱,有直接从厂家进货的,有从二级批发商进货的,也有的是无照经营者直接送货上门的。同一名称的种子,有多个企业的产品同时进入一个市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1.6 虚假宣传多 一些农资经营者,为了促销自己的商品,夸大经营商品的使用效果和范围。
1.7 种子包装标签不规范 目前吉林省生产的种子包装标签基本都符合相关的要求和规定,外省调入的大部分种子包装标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规范行为:有的私自在包装或标签上涂改生产日期和种子净重量;有的则是几个品种同时标注同一个植物检疫证号。
1.8 植物检疫把关不严 由于近年吉林省大部分地区没有发生严重的疫情,植物检疫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外省调入的种子基本没有调运检疫证,存在一定的疫情隐患。
1.9 管理部门无经费保障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不能确保种子市场清理整顿活动的经常性开展。
2.对策及建议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加强对种子生产经营行为与种子市场的有效管理是防止与减少种子质量纠纷发生的关键,也是基层农业行政执法部门的主要责任与义务。因此,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查,对防止种子质量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认真审查种子生产经营资格,严把市场准入关 种子生产经营的准入是把好种子质量的第一关,因此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种子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执法部门要认真做好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核发工作,对生产经营场所、加工仓储、检验设备等必须实地考察,对人员资格证明必须查验原件,严禁越权或不按规定发证。坚决杜绝“后门证”、“人情证”、“关系证”。同时,对已经取得证件的企业要对照条件,查验企业资质,对不符合种子生产、经营条件的企业及时吊销证照,构建一个规范、公平、开放的种子市场。
2.2 把好生产监督关 各县市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本地区所有的种子生产企业进行彻底排查,重点审查隔离区等生产条件和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
2.3 加大《种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 要通过各种形式对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进行《种子法》的宣传,使之懂法,以法保护自已的合法权利;对种子经营者要加大《种子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和有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之知法守法。
2.4建立新品种展示园区,对主导品种实行推荐制 为解决延边州敦化、安图、汪清三个县市等地区品种布局难、好品种推广慢、农民购种选择难、经销商乱宣传等问题,应建立稳定“新品种展示园区”,每年由农业局向种业单位广泛征集展示品种,从中筛选出适合的主导品种,将主导品种列入良种补贴范畴之中,并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强有力地推动和引导农民选购高产优质良种。
2.5 提高种子质量检测能力 国家应增加投入,加大对种子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健全县级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加强区域性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建设,使之能适应种子市场的需要,能检测出假、劣种子。
2.6 加大种子市场的管理力度 种子执法部门应严格依法办事,对未审先推、经营假劣种子、夸大宣传、流动摊点等应点打击。建立种子企业诚信经营评价体系,依据种子质量抽检结果、市场主体资格、群众投诉、公众评价等相关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实施信用等级分类监管,并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评选一批诚信经营公司、诚信经营店铺,定期不定期向社会进行公布。对违法企业实行定期通报并列入“黑名单”,对黑名单企业实行重点监控。
2.7建立服务平台,为民排忧解难 专门为农民搭建一个服务平台,公开服务电话和服务时间,专人负责,内容包括优良品种信息咨询、技术咨询、政策及法律咨询、种子质量投诉等。
1.延边州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
1.1种子生产不规范 个别种子生产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借用其他企业包装袋,私自繁制种子。
1.2种子经营不规范 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十分繁杂,品种质量参差不齐,很多种子经营业户只图利益,忽视质量,导致种子市场各类种子品种及生产商杂乱繁多。同时,部分经营者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降价销售、以次充好,给种子市场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3 未审先推现象屡禁不止 部分农民购买使用种子存在侥幸心理,在品种使用上盲目求新,一些种子企业急于推出新品种抢占市场,致使很多品种未审先推。
1.4 服务指导不到位 种子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文化程度比较低,重经营轻指导、重利润轻服务的思想较为普遍。有不少经营者专业知识掌握甚少,经营管理水平较差,服务指导不到位。一些偏远村屯小店经营规模小,无长期打算,没有相应的赔偿能力,消费者权益得不到合理保护。
1.5 供货渠道多 目前种子供应渠道比较混乱,有直接从厂家进货的,有从二级批发商进货的,也有的是无照经营者直接送货上门的。同一名称的种子,有多个企业的产品同时进入一个市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1.6 虚假宣传多 一些农资经营者,为了促销自己的商品,夸大经营商品的使用效果和范围。
1.7 种子包装标签不规范 目前吉林省生产的种子包装标签基本都符合相关的要求和规定,外省调入的大部分种子包装标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规范行为:有的私自在包装或标签上涂改生产日期和种子净重量;有的则是几个品种同时标注同一个植物检疫证号。
1.8 植物检疫把关不严 由于近年吉林省大部分地区没有发生严重的疫情,植物检疫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外省调入的种子基本没有调运检疫证,存在一定的疫情隐患。
1.9 管理部门无经费保障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不能确保种子市场清理整顿活动的经常性开展。
2.对策及建议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加强对种子生产经营行为与种子市场的有效管理是防止与减少种子质量纠纷发生的关键,也是基层农业行政执法部门的主要责任与义务。因此,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查,对防止种子质量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认真审查种子生产经营资格,严把市场准入关 种子生产经营的准入是把好种子质量的第一关,因此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种子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执法部门要认真做好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核发工作,对生产经营场所、加工仓储、检验设备等必须实地考察,对人员资格证明必须查验原件,严禁越权或不按规定发证。坚决杜绝“后门证”、“人情证”、“关系证”。同时,对已经取得证件的企业要对照条件,查验企业资质,对不符合种子生产、经营条件的企业及时吊销证照,构建一个规范、公平、开放的种子市场。
2.2 把好生产监督关 各县市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本地区所有的种子生产企业进行彻底排查,重点审查隔离区等生产条件和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
2.3 加大《种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 要通过各种形式对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进行《种子法》的宣传,使之懂法,以法保护自已的合法权利;对种子经营者要加大《种子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和有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之知法守法。
2.4建立新品种展示园区,对主导品种实行推荐制 为解决延边州敦化、安图、汪清三个县市等地区品种布局难、好品种推广慢、农民购种选择难、经销商乱宣传等问题,应建立稳定“新品种展示园区”,每年由农业局向种业单位广泛征集展示品种,从中筛选出适合的主导品种,将主导品种列入良种补贴范畴之中,并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强有力地推动和引导农民选购高产优质良种。
2.5 提高种子质量检测能力 国家应增加投入,加大对种子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健全县级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加强区域性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建设,使之能适应种子市场的需要,能检测出假、劣种子。
2.6 加大种子市场的管理力度 种子执法部门应严格依法办事,对未审先推、经营假劣种子、夸大宣传、流动摊点等应点打击。建立种子企业诚信经营评价体系,依据种子质量抽检结果、市场主体资格、群众投诉、公众评价等相关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实施信用等级分类监管,并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评选一批诚信经营公司、诚信经营店铺,定期不定期向社会进行公布。对违法企业实行定期通报并列入“黑名单”,对黑名单企业实行重点监控。
2.7建立服务平台,为民排忧解难 专门为农民搭建一个服务平台,公开服务电话和服务时间,专人负责,内容包括优良品种信息咨询、技术咨询、政策及法律咨询、种子质量投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