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工人

来源 :今日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ol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做什么工作,为生活奋力打拼、挥洒汗水的形象,自古有之。
  古诗词中就有不少描述打工人的点点滴滴,十分生动。比如《诗经·式微》中就吟道: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现在我们形容什么事物逐渐走向没落,就可以形容它是“日渐式微”,而“式微”这个词,就是从《诗经》中来的。“式”,在诗的原意里只是一个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在的内涵,就是发出了一声感叹。“微”,是天色幽微黑暗的意思,也就是说时间已经很晚了。为什么要发出感叹?因为感觉工作太辛苦,總是在加班,总下不了班、回不了家,所以在诗的开篇说“式微,式微”,先是发出两个叹息,叹了又叹。紧接着又反问:“胡不归?”为什么回不了家呢?因为自己要“打工干活”啊,所以不得不早出晚归在露水中辛苦、尘霜满面在泥路上辛劳。
  从仕为官的“打工人”,同样得早出晚归。古代官员上班叫“点卯”,卯时是早上五点到七点,官署会在那时查点上班人数。因此官员们每天一早起身后,就要披星戴月地往官府赶。白居易曾作一首《晚归早出》诗,道出上班赶路的辛苦:“筋力年年减,风景日日新。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偶尔遇到暴雨大雪等恶劣天气,也会放假,叫“放朝”。放朝的消息是靠敲鼓通知大家的,有些住得远的官员,难免听不到。韩愈曾在一个暴雨突降的早晨赶去上班,半道上才知道放假的消息,一身狼狈回到家后,便写诗向朋友吐槽:“放朝还不报,半路蹋泥归。”
  杜甫在华州担任司功参军时,也曾作诗诉说工作不易。一来工作条件极差——“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二来工作压力极大——“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逼得他几近疯狂,大叫道:“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南面山沟的青松下要是结了厚冰,让我赤脚踩踩该多好。
  工作这么辛苦,难免有人开启“胡不归”的发问:为什么不归家呢?当然有人一甩手回家不干了。但做出这样选择的人,是极极少数。更多人,选择辛劳奋斗、选择默默坚持,选择为实现忧国忧民的理想志向而始终不放松。的确,学习工作虽辛苦,抱怨、逃避却不可能是解决之道。倒是古人一些肯于夜以继日、夙兴夜寐的做法,能给我们一些激励,提醒我们不该浪费青春一回、不该蹉跎人生一次。
  比如,说起古人眼中的“模范打工人”,就不得不提“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禹和工人们一起,扎在黄河流域,开凿山体,改善土质,挖通水渠,一干就是13年。而也曾写诗吐槽工作辛苦的韩愈,在《进学解》中,被弟子用“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来形容其读书的场景:只要太阳下去了,就燃起油灯,一年到头,永远在那里孜孜不倦地研究,可见他是何等辛劳了。又如,在古代,有一种枕头叫做“警枕”,也叫“醒枕”,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的19年间,用的就是它。听名字就知道,这枕头肯定是舒服不了。不错,这种枕头说白了就是一截圆木头,有些圆木两头还会挂上小铃铛。人躺在这样的枕头上入睡,本来就不可能睡得踏实,如果一翻身,枕头上的铃铛还会把人吵醒。
  古人为什么要这么折腾自己?其实,这就是有志之士自己给自己主动加码,提醒自己人生苦短,强迫自己千万别贪睡、别浪费光阴。他们让睡梦里的休息时间能短则短,让学习工作奋斗的时间能长则长。
  夙兴夜寐、朝干夕惕的精神,反映了对于人生苦短的紧迫感、对于理想事业的向往奉献。如果你也曾立下远大的志向,那么,“式微式微”的感叹,就是奋斗路上的扬鞭。毕竟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正是由一代又一代在“苦水中发光发热”的劳动者创造和传承的。
  (叶秀君荐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其他文献
可能是能歌善舞的天性使然,印度人总是显得略为多动。交谈时,除了伸出一只来回搅动着空气、仿佛在给人施咒的手之外,他们还喜欢摇头晃脑来干扰你对信息的准确抓取。  头部垂直移动表肯定,水平摇动表否定,这可以说是国际通用的表达。可到了不按常理出牌的印度,你会发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学都白上了。  印度式摇头,可以表是也可以表否,甚至还可以表示不置可否。具体表啥,需要结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甚至当下的天气具体
期刊
古人常用成语“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学问渊博。这个成语源自《庄子》一书,说的是战国时的政治家惠施的故事。很多朋友将这句话理解为他读过五车书,的确很厉害!那古代的五车书到底有多少呢?今天咱们就来算算。  “学富五车”中的五车书,和我们今天的书是不一样的。今天的书是纸版书,是东汉之后才有的。那在“学富五车”的先秦时期,书是用什么材料写的呢?答案是简牍。简和犊是两样东西,区别主要体现在宽度上,简细长,牍
期刊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中国许多民族服饰都是蓝色的。不仅仅是广西,在西南地区许多地方,服饰的底色通常是蓝色。因为在古代技术条件下,蓝色容易染,而且原料也多。衣服的原料主要是板蓝、菘蓝和蓼蓝。  板蓝,小名“马蓝”。板蓝曾经在中国南方地区以及缅甸、泰国、印度等国广泛种植。不过如今,国内的种植区域已经退缩到西南的零星地域了。板蓝的花朵很有特色——有点像拉长的挂钟,在挂钟的边缘有5个裂片。不过虽然是多年生植物
期刊
大三那年,我领了一笔版税。找租房中介,在大学附近的所在看房子,看中了一处单间,租了。当时房间里,一张棕棚床,一张桌子,两张椅子,一个衣柜而已。房东走后,我躺在床上看天花板,觉得自己自由了——以前,在家里住,在宿舍住,任是与人关系多好,终究有忌惮。  这之后,天地依然宽广,但有一处地方,算是自己的了。  开始独居后,第一个按捺不住的习惯,便是熬夜。以前,每晚总有个定时,需要强制睡觉。独居之后,无忧无
期刊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其书法以楷书着称。柳公权创造了书法史上的辉煌,官至工部尚书,其为官风范凛然,刚正不阿,正如其书法骨力清劲,洒脱而有法度,乃心正笔正之典范。走进历史,柳公权的几个典型故事,又在新时代的时光里向我们走来,颇值得借鉴和品评。  唐穆宗仰慕独树一帜的柳体书法,并赏识其满腹才学,便将柳公权留在身边,晋升为右拾遗,即负责向皇上进言的谏官。一天,唐穆宗和柳公权谈论书法。唐穆宗问柳公权:“你的
期刊
1  马东在《奇葩说》里讲过一件事情:他说,自己的母亲没事干的时候就喜欢看电视购物。有一次,看着看着,就被主持人说动心了。一款欧洲皇室定制款的包包,原价19800元,打折价只要930元。  “这不就是白捡了一个大便宜吗?”当下,马东妈妈就打电话订购了这款包包。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打折价,只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至于皇家定制,那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但马东这么聪明的一个人,并没有当着妈妈的面拆穿这
期刊
初中,我和她之间根本没有发生任何事情,只是两个名字被人生硬地拉扯到了一处。也不知道最早是谁在墙上画了一柄小伞,伞下是两个竖着写的名字,那是当时流行的“暗语”,意思就是“恋情”暴露了。之后大家如恍然大悟一般,从此有板有眼地将我们撮合成了一对儿,胡乱开起玩笑来。  那姑娘长得漂亮,又是尖子生,我一个差生哪里敢高攀,于是总急急地辩解。谁和我开玩笑我就和谁“红脸”,平时,我凡事都故意要和她划清界限,一副避
期刊
作为一个美食编辑,我经常被要求推荐各种饭店。  我一直认为,一个店的选择对于吃饭很重要。但当我获知了小亚的情况,这念头却发生了改变。  那是前年七夕的时候,闺蜜小亚突然问我:“河东泊富附近有什么好吃的?”  基于美食编辑的专业感和责任心,我立即回道:“你们几个人吃?喜欢什么口味?环境要安静还是热闹?要谈点什么?”  禁不住我的啰嗦,小亚直接回答:“就是适合那种约会的地方呗!”  她是要谈恋爱了吧?
期刊
我小的时候,最爱给人扎辫子。你是首席实验对象,因为头发短,好操作。  邻居来敲门,开门就看到满头小辫子的你,笑意像一个氢气球瞬间炸开。时隔这么多年,那又慌又囧的一幕,我依然记得。  邻居家的爸爸普遍暴躁,好像每天都在打小孩屁股,成绩不好要打,没礼貌要打,不吃饭要打,丢了钱更要打。你却凡事慢吞吞,更准确地形容,应该是温柔。你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急,没事儿,慢慢来。  我上了中学,考试已不再是一件
期刊
1  很久以前,经常搬家。  在上海的黄埔大桥边租了间房子,住在六楼,没有电梯。楼道里的墙上贴着各种小广告,再不就是留着各种奇形怪状的电话。每到七点,小区门口就有个落魄大叔大喊大叫,我至今都没弄懂他叫喊的到底是什么,只是听说他两年前投资失败妻离子散,受了刺激。  或许在所有人眼里他已经精神失常了罢,可我也只是一声唏嘘,剩下的时间都交给耳机。  那时候不会好好照顾自己,可乐喝完喝啤酒,写稿子的时候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