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所作为的恭亲王
1895年9月,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任期结束,准备回国,临走前他去总理衙门辞行,语重心长地对恭亲王奕訢说:“王爷在中国为第一有权有势之人,王爷拿不定主意振兴中国,即无人能拿主意,但此时急矣。若并日而作,百废俱举,各国闻之,自不敢动。若如此因循,恐不数年,便不可问也。日本先下手得便宜,各国未尝不动心也。好自为之,无为天下万世笑也。”
此时,甲午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马关条约》的墨迹尚未风干,割地赔款的创伤还在滴血。过去搞洋务运动,本意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结果二三十年过去,不仅西洋的夷人没能“制”住,连东洋的夷人也骑到我们头上来了。
如今,洋务运动的首领,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奕訢归来,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满朝文武都认为,他肯定能够带领整个国家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重新实现大国崛起。
尽管朝野上下都对奕訢充满了期望,但是奕訢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已经不堪重任,凡事委蛇因循,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而且,奕訢在复出后经常生病请假,根本无法开展正常的工作。1898年1月16日,光绪帝召见军机大臣,问大家如果政府要改革的话,第一步应该做什么。翁同龢说,“以变法为急”“从内政根本起”,这话说得很对,但是太大而化之。奕訢和其他人则是“默然”,可见这个叔叔确实指望不上了。
奕訢在甲午战后三年时间里,没有领导行政体制做出任何变革,只是在一些小的地方做出修修补补的工作。即便对康有为等人创办的强学会,虽然不少官员要求严厉查封,但奕訢的处理则比较低调,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青年一代的爱国热情。
从1840年至1894年,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清政府在自强方面缺少总体规划,也没有建立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核心,只是任由地方上的封疆大吏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搞了一些工厂和铁路,随意性地推行了一些新政。而中央政府本身的政策却又经常反反复复,甚至自相矛盾,令人无所适从。
现在,奕訢的新领导班子依然在走老路,大家还是在做帝国勤勤恳恳的“裱糊匠”,而且裱得还不如之前的好。而甲午战争惨败的事实证明,只靠在窗户上糊上一层纸,是无法抵挡外面的狂风暴雨的。
无人可用的光绪帝
自己的叔叔无能为力,那么作为皇帝,光绪能够拯救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吗?1895年5月2日,光绪帝忍痛批准《马关条约》,八天后,他就发下谕旨,向臣民解释他为什么要签订这个条约,并提出战后要做出改革。
7月5日,光绪帝明发上谕,“为政之要,首在得人”“其有奇才异能,精于天文、地舆、算法、格致、制造诸学,必试有明效,不涉空谈,各举所长,俾资节取”。从上谕中可以看出,光绪渴求的是技术性人才,这依然是洋务运动所需的人才标准。
当时,中国需要的是能够引领改革的人,类似于德国的俾斯麦,日本的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求贤的谕旨发出后,保举人才的奏折纷至沓来。但在光绪帝下诏求贤的两年时间里,沒有获得什么令人满意的人才。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高官借此良机扩充势力提拔下属,很多下层官员特别是候补官员借此良机保获肥缺升官发财。
洋务运动的二三十年,只是强调片面的工业化,甚至把眼光紧紧地盯在军事国防,忽略了现代化教育的建设,以至于当光绪帝需要改变中国的人才之时,却发现举国滔滔,无人可用。
1897年11月14日,德国借口曹州教案,派军强占了胶州湾。12月15日,俄国军舰驶入旅顺,并向清政府提出修建中东路支线及租界旅顺、大连的要求。清政府完全没有抵抗的能力,只得低声下气地全部同意。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即将来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已经迫在眉睫。当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刻,光绪帝发现朝中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
知行合一的康有为
德军强占胶州湾一个月之后,兵科掌印给事中高燮曾上了一折两片,其中提到工部主事康有为,“学问淹长,才气豪迈,熟谙西法,具有肝胆”,期望光绪帝能够予以召见。康有为很幸运,光绪帝居然同意召见他,这在当时极为罕见,要知道皇帝一般是不会跟中小官员直接对话的。
1898年1月24日,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翁同龢、廖寿恒、荣禄、张荫桓“察看”康有为,听取其政治改革的意见;3月11日,总理衙门代奏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当日光绪帝发下交片谕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妥议具奏”。
康有为的变法方案让光绪帝相当满意,他自此成为清王朝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旋召见康有为议事,震撼中外的“戊戌维新”正式开启。在糊里糊涂、浑浑噩噩地混了三年之后,清政府终于要有所作为了。
康有为在发迹之前,做了很多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工作。早在1891年,他就已经在家乡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初步组建了自己的团队。甲午战争后,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传改良主张,开展政治活动,得到一些开明官僚的支持,并带动各地相继成立类似的组织,令维新思潮日盛。
1897年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成为维新运动时期的重要政治团体。同时,他还去广西讲学半年,组织“圣学会”,开办《广仁报》,帮助广西开拓风气,引进西学。除了通过开学堂、设学会、办报纸等方式大造舆论,康有为还笔耕不辍,努力著书立说,奠定了他维新变法思想领袖的地位。
康有为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改革方案,在《上清帝第六书》中,他总结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提出中国变法改革的基本思路:一是大誓群臣,宣布“维新更始,上下一心,尽革旧弊”;二是开制度局于宫中,“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并设十二个新政局,推行改革;三是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为变法献计献策。在光绪帝召见他时,他主张统筹全局,先设立制度局,另外还提出重用维新人士、废八股、翻译外国书籍、派遣留学生、派大臣出洋游历等许多建议。他的改革方案有诸多缺陷,但是这是当时光绪帝所能看到的最好的方案了。
另外,康有为对光绪说,西方列强变法改革“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明治维新“施行三十年而强”,我们“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以皇上之圣,图自强在一反掌间耳!”这一番热情洋溢的话,极大地振奋了光绪的心。
再加上德国强占胶州湾,有可能引发列强竞相强占中国土地的骨牌效应,给光绪带来严重的危机感,让他觉得再不进行维新变法,恐怕自己即刻就要成为亡国之君。康有为还在《上清帝第五书》里这样“恐吓”他——“职恐自而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