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后的三年,大清国在干什么?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所作为的恭亲王


  1895年9月,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任期结束,准备回国,临走前他去总理衙门辞行,语重心长地对恭亲王奕訢说:“王爷在中国为第一有权有势之人,王爷拿不定主意振兴中国,即无人能拿主意,但此时急矣。若并日而作,百废俱举,各国闻之,自不敢动。若如此因循,恐不数年,便不可问也。日本先下手得便宜,各国未尝不动心也。好自为之,无为天下万世笑也。”
  此时,甲午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马关条约》的墨迹尚未风干,割地赔款的创伤还在滴血。过去搞洋务运动,本意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结果二三十年过去,不仅西洋的夷人没能“制”住,连东洋的夷人也骑到我们头上来了。
  如今,洋务运动的首领,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奕訢归来,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满朝文武都认为,他肯定能够带领整个国家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重新实现大国崛起。
  尽管朝野上下都对奕訢充满了期望,但是奕訢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已经不堪重任,凡事委蛇因循,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而且,奕訢在复出后经常生病请假,根本无法开展正常的工作。1898年1月16日,光绪帝召见军机大臣,问大家如果政府要改革的话,第一步应该做什么。翁同龢说,“以变法为急”“从内政根本起”,这话说得很对,但是太大而化之。奕訢和其他人则是“默然”,可见这个叔叔确实指望不上了。
  奕訢在甲午战后三年时间里,没有领导行政体制做出任何变革,只是在一些小的地方做出修修补补的工作。即便对康有为等人创办的强学会,虽然不少官员要求严厉查封,但奕訢的处理则比较低调,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青年一代的爱国热情。
  从1840年至1894年,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清政府在自强方面缺少总体规划,也没有建立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核心,只是任由地方上的封疆大吏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搞了一些工厂和铁路,随意性地推行了一些新政。而中央政府本身的政策却又经常反反复复,甚至自相矛盾,令人无所适从。
  现在,奕訢的新领导班子依然在走老路,大家还是在做帝国勤勤恳恳的“裱糊匠”,而且裱得还不如之前的好。而甲午战争惨败的事实证明,只靠在窗户上糊上一层纸,是无法抵挡外面的狂风暴雨的。

无人可用的光绪帝


  自己的叔叔无能为力,那么作为皇帝,光绪能够拯救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吗?1895年5月2日,光绪帝忍痛批准《马关条约》,八天后,他就发下谕旨,向臣民解释他为什么要签订这个条约,并提出战后要做出改革。
  7月5日,光绪帝明发上谕,“为政之要,首在得人”“其有奇才异能,精于天文、地舆、算法、格致、制造诸学,必试有明效,不涉空谈,各举所长,俾资节取”。从上谕中可以看出,光绪渴求的是技术性人才,这依然是洋务运动所需的人才标准。
  当时,中国需要的是能够引领改革的人,类似于德国的俾斯麦,日本的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求贤的谕旨发出后,保举人才的奏折纷至沓来。但在光绪帝下诏求贤的两年时间里,沒有获得什么令人满意的人才。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高官借此良机扩充势力提拔下属,很多下层官员特别是候补官员借此良机保获肥缺升官发财。
  洋务运动的二三十年,只是强调片面的工业化,甚至把眼光紧紧地盯在军事国防,忽略了现代化教育的建设,以至于当光绪帝需要改变中国的人才之时,却发现举国滔滔,无人可用。
  1897年11月14日,德国借口曹州教案,派军强占了胶州湾。12月15日,俄国军舰驶入旅顺,并向清政府提出修建中东路支线及租界旅顺、大连的要求。清政府完全没有抵抗的能力,只得低声下气地全部同意。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即将来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已经迫在眉睫。当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刻,光绪帝发现朝中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

知行合一的康有为


  德军强占胶州湾一个月之后,兵科掌印给事中高燮曾上了一折两片,其中提到工部主事康有为,“学问淹长,才气豪迈,熟谙西法,具有肝胆”,期望光绪帝能够予以召见。康有为很幸运,光绪帝居然同意召见他,这在当时极为罕见,要知道皇帝一般是不会跟中小官员直接对话的。
  1898年1月24日,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翁同龢、廖寿恒、荣禄、张荫桓“察看”康有为,听取其政治改革的意见;3月11日,总理衙门代奏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当日光绪帝发下交片谕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妥议具奏”。
  康有为的变法方案让光绪帝相当满意,他自此成为清王朝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旋召见康有为议事,震撼中外的“戊戌维新”正式开启。在糊里糊涂、浑浑噩噩地混了三年之后,清政府终于要有所作为了。
  康有为在发迹之前,做了很多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工作。早在1891年,他就已经在家乡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初步组建了自己的团队。甲午战争后,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传改良主张,开展政治活动,得到一些开明官僚的支持,并带动各地相继成立类似的组织,令维新思潮日盛。
  1897年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成为维新运动时期的重要政治团体。同时,他还去广西讲学半年,组织“圣学会”,开办《广仁报》,帮助广西开拓风气,引进西学。除了通过开学堂、设学会、办报纸等方式大造舆论,康有为还笔耕不辍,努力著书立说,奠定了他维新变法思想领袖的地位。
  康有为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改革方案,在《上清帝第六书》中,他总结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提出中国变法改革的基本思路:一是大誓群臣,宣布“维新更始,上下一心,尽革旧弊”;二是开制度局于宫中,“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并设十二个新政局,推行改革;三是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为变法献计献策。在光绪帝召见他时,他主张统筹全局,先设立制度局,另外还提出重用维新人士、废八股、翻译外国书籍、派遣留学生、派大臣出洋游历等许多建议。他的改革方案有诸多缺陷,但是这是当时光绪帝所能看到的最好的方案了。
  另外,康有为对光绪说,西方列强变法改革“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明治维新“施行三十年而强”,我们“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以皇上之圣,图自强在一反掌间耳!”这一番热情洋溢的话,极大地振奋了光绪的心。
  再加上德国强占胶州湾,有可能引发列强竞相强占中国土地的骨牌效应,给光绪带来严重的危机感,让他觉得再不进行维新变法,恐怕自己即刻就要成为亡国之君。康有为还在《上清帝第五书》里这样“恐吓”他——“职恐自而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其他文献
戴夫·布雷斯福德曾是一名法国的精英级业余自行车手,后来他回到了英国钻研运动科学、心理学和商学,2003年到英国国家自行车队担任教练,上任第一天组织召开全体人员动员会议,他说:“我的理念就是在每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上,寻求哪怕是极细微的进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然后,戴夫又召集教练组、训练组、保障组等各部门领导召开会议,他提出要求说:“把有关骑自行车的整个环节都分解开来,然后大家把各自部门负责的
期刊
提到改革开放,很多人都认为起始于1978年12月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其实,早在1978年9月,邓小平访朝归来,路经辽宁等地时发表的比较系统的“北方谈话”,已经渗透了许多改革开放的思想,奏响了辽宁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序曲。在“北方谈话”中,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中国未来的形势作了详尽透彻的分析,为中国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点燃思想解放的火炬  1978年9月17日,邓小平在下榻的辽宁友谊
期刊
最佳团队规模是多大,一直备受争议.rn人力资源专家苏珊·希思菲尔德认为:“最佳团队规模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从经验和研究来看,最佳的规模是5~7人,可以持续发挥作用的团队规
期刊
譚保罗常务副主编城市研究院院长  在全世界的小说家之中,我特别喜欢契科夫。他的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常读常新,颇有味道。大概这样一个故事:  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以下简称伊凡),在剧院里不小心将唾沫溅到了坐在前排的将军级文官身上,于是他的噩梦开始了。然而,噩梦并不是将军要报复他,比如当众扇他一巴掌或者撤销其公职并送入大牢之类,而是伊凡由于没有得到一个向将军“正式道歉”的机会,而陷入
期刊
李渊来路  在唐朝的官修史书中,李渊被塑造成一个沉湎酒色、胸无大志的昏聩无能之辈,从起兵创业到化家为国,一切都是被李家二公子李世民推着往前走。而在真实的历史里,李渊却是唐朝建国大业的真正操盘手。  随着隋末农民起义成燎原之势,北方草原上的突厥也开始大规模向中原进攻。炀帝甚至曾被突厥十万铁骑包围在雁门关,险些丧命。在内忧外患同时爆发的形势下,炀帝一时无人可用,只得于大业十二年(616年),派时任右骁
期刊
宋仁宗到底是一个庸常之人,还是仁圣之君?  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他的庙号说起。仁宗去世之后,庙号为“仁宗”。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仁”为庙号的帝王。  那么“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先来看看宋仁宗的扮演者王凯的理解。王凯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心中的宋仁宗,一个是仁,对所有人包括百姓、身边的内侍宫女,还有每天追着他‘骂’的谏官,都怀有仁厚之心;另一个是忍,他是特别孤独的,他没有自己,他所有的
期刊
从1851年英国举办的第一个世界级博览会到如今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经过去了160余年。中国人从最初只能参加别国的博览会,到自己举办世博会、进博会,回看早期世界博览会上的中国身影,我们才会更理解這条发展之路走得多么不易。油画上的“中国官员”  19世纪中期,伴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到来,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国际交通日渐增多。为了炫耀国家的实力,1851年(咸丰元
期刊
过去有段时间,鸦片战争前后的林则徐几乎是以“孤胆英雄”的姿态出现的。外有狡诈阴险的鸦片贩子与坚船利炮的帝国主义强盗,内有琦善这样的奸臣拖累,再加上一个遇事瞻前顾后显得不怎么靠谱的道光皇帝——林大人实在是太难了!对于这样的“刻板印象”,别人姑且不论,那位道光皇帝或许是会为自己叫屈鸣冤的……国库空虚  大清朝也有过一段“不差钱”的美好时光。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努力,清政府每年的赋税收入,从17世纪末1
期刊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个令人寻思的人物,他在公元之前,就经过贾谊的责难。迄至近代,既受过章炳麟和萧一山的恭维,也受过顾颉刚和郭沫若的批判。可是我们的好奇心不能因这样的“褒贬”而满足。  假使我们撇开嬴政的个性与作为,单说中国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基督诞生前约两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情,分裂为变态,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我们也可以问,以欧洲人才之多,何以不曾在公元
期刊
失败是每一个人成长中必将遭遇的事情,对失败的态度往往决定他最终能成就的高度。人是如此,国家亦然。比如很少有人会想到,对于太平洋战争,日本为图“死个明白”的一次反思,居然最终让它在制造业上对美国完成了“复仇”。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这场袭击既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又把美军几乎整个太平洋舰队送进了海底。一个星期后的12月14日,罗斯福总统召集海军、财政、工业等部門开了个“造舰会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