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最早一批将中国的当代艺术成功“输出”国门的艺术家之一,方力钧在时隔20年之后又将在今年6月于意大利威尼斯马赛洛宫殿举办名为“处境”的个展,作为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文化精神生成”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本次展览将由意大利都灵市立现当代美术馆馆长达尼洛埃克尔担任策展人,展览将展出方力钧近年创作的11件新作品。
从1993年第一次踏进威尼斯双年展的“东方之路”,在经过“玩世写实”、“艳俗艺术”等标签的包裹之后,抽身而出的方力钧在当下的“处境”之下,如何看待“输出”?也是我们想知道的。
我们总是习惯于为很多在西方举办的展览赋予更多立竿见影的功利期待,所以才会产生对于“输出”的讨论。但艺术的交流有它自己的途径和节奏,并不是说想去果园里采摘水果或者像领奥斯卡奖一样,必须拿到一个实物或官方的认可才是成功。我认为作品本身能够与更多的观众间产生“交流”的关系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它比强调“输出”更重要。
而谈到“西方”又涉及到一种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我们总是会揣测我在别人眼中的位置是什么样的,或者说我得用别人的手来掂一掂我的分量如何。我举一个例子,熊猫在西方人眼界里面是一个什么位置呢?大家不会去这样提问,因为它的稀有性和唯一性已经造成了人们喜爱和珍惜它的最大的理由,而这种喜爱的程度并不以地域来作为区分标准的。其实艺术和文化也是这样,你的创作如果能够真正说明你自己的处境和问题,那么它不但对于你重要,对于别人也重要。如果你没有深入地思考自己的问题,然后把别人的问题伪装成自己的问题再转换成作品输出的话,那么你永远不会变得重要。
最后,对于作品的交流结果其实不应该抱着一种盲目乐观的态度来看待,如果你想的过于乐观,那么你得到的结果一定是非常不满意的。作品的交流是一对一的,不可能得到每个观看者都会喜欢你作品的结果。而在一对一的交流中,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你的意图并与你产生互动关系,或者是观众出于对你的了解之后依然不喜欢你的作品并提出非议等,这都是一种良性的互动。最惨的就是别人根本就不认为你的作品有意义,甚至都没有想交流的欲望。我觉得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就是要找出不同的策略或者说不同的可能性,来应对自己所思考的问题。但我们通常工作都是鼓励偏执狂般的“真理”寻找的,强调“真理”的唯一性。但是艺术的工作和创作却正好与这种想法相反,它能够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你像狗熊掰棒子似的,每一次找到所谓的“真理”就立刻被证实是“谬误”的,这也是艺术存在的积极的意义吧。
从1993年第一次踏进威尼斯双年展的“东方之路”,在经过“玩世写实”、“艳俗艺术”等标签的包裹之后,抽身而出的方力钧在当下的“处境”之下,如何看待“输出”?也是我们想知道的。
我们总是习惯于为很多在西方举办的展览赋予更多立竿见影的功利期待,所以才会产生对于“输出”的讨论。但艺术的交流有它自己的途径和节奏,并不是说想去果园里采摘水果或者像领奥斯卡奖一样,必须拿到一个实物或官方的认可才是成功。我认为作品本身能够与更多的观众间产生“交流”的关系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它比强调“输出”更重要。
而谈到“西方”又涉及到一种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我们总是会揣测我在别人眼中的位置是什么样的,或者说我得用别人的手来掂一掂我的分量如何。我举一个例子,熊猫在西方人眼界里面是一个什么位置呢?大家不会去这样提问,因为它的稀有性和唯一性已经造成了人们喜爱和珍惜它的最大的理由,而这种喜爱的程度并不以地域来作为区分标准的。其实艺术和文化也是这样,你的创作如果能够真正说明你自己的处境和问题,那么它不但对于你重要,对于别人也重要。如果你没有深入地思考自己的问题,然后把别人的问题伪装成自己的问题再转换成作品输出的话,那么你永远不会变得重要。
最后,对于作品的交流结果其实不应该抱着一种盲目乐观的态度来看待,如果你想的过于乐观,那么你得到的结果一定是非常不满意的。作品的交流是一对一的,不可能得到每个观看者都会喜欢你作品的结果。而在一对一的交流中,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你的意图并与你产生互动关系,或者是观众出于对你的了解之后依然不喜欢你的作品并提出非议等,这都是一种良性的互动。最惨的就是别人根本就不认为你的作品有意义,甚至都没有想交流的欲望。我觉得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就是要找出不同的策略或者说不同的可能性,来应对自己所思考的问题。但我们通常工作都是鼓励偏执狂般的“真理”寻找的,强调“真理”的唯一性。但是艺术的工作和创作却正好与这种想法相反,它能够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你像狗熊掰棒子似的,每一次找到所谓的“真理”就立刻被证实是“谬误”的,这也是艺术存在的积极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