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的真谛是思维,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个比方很确切。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个思维的过程,那么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自然就是思维水平了。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智力水平,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本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 激活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颁布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体现了对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高要求。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
如在复习《数的整除》之前,就设计一个科幻小故事,在二十八世纪的M星球上,宇宙神探柯南先生与他的同事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破获了一桩特大盗窃案,他们非常高兴,赶紧与失主联系,想不到失主是一个数学家,他在电信局注册了一个奇怪的电话号码:ABCDEFGH,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古怪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呢?紧接着出现古怪的电话号码提示:A:16和24的最大公约数,B: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 C: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D:只有约数1和7E:既有约数5又是5的倍数F:能被3整除的最小一位数G:最小的合数 H: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 然后再让学生破译电话号码,这样让学生在破译电话号码时,就将数的整除的这部分概念很快串联到一起,由于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本来很枯燥无味的一节概念复习课,学生却学的积极主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二﹑重视教给方法 启迪学生思维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不仅要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应教给学生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应重视思维方法的引导,使学生正确使用小学数学常用的分类与比较,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数学思维方法。
1、运用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通过让学生自己操作,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然后将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同原来的圆柱体的体积与表面积相比是否发生变化.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体积公式以后,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60平方厘米,已知这个长方体的高是1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多少立方厘米?”学生由于刚刚自己动手推导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因此很快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60÷2÷10=3(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3.14×32 ×10=282.6(平方厘米)
2、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思考
课堂上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的去探索知识,多注重在教材的重难点上设计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发现新知识。
例如《梯形面积》一课,设问(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什么图形?(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下底之间有什么关系?(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4)你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探索。
3、增加练习的思维含量注重练习设计
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练习中发现,通过练习使得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找出规律,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三、创设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个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个体不同,思维方式也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合作探究,齐心协力,共同研讨解决问题,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不可能都去寻找一个合适的伙伴来共同探讨商量解决,更多的是要靠我们自己独立去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然后可以去征询别人的意见来印证调整自己的思路。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通过材料产生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
比如我们在教学计算中的简便运算时,在学生获得数据信息后不要忙着让学生动笔计算,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独立分析、思考,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锻炼和发挥。在学生个体已形成初步的思维路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同伴之间进行交流探讨,使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思维得到碰撞,使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选择最佳的计算方法。所以,在学生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创设个性思维独立发挥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个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潜力,让学生个体在获取的信息条件的基础上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解答,充分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有效的锻炼。
四﹑注重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与思维品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 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包括独立分析﹑认真仔细﹑有条不紊等。在教学中要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作业,遇到困难要敢于专研不怕失败,要克服盲目听从,敢于质疑等等。这些习惯都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课堂是学生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深入专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紧紧抓住学生求知心理,优化课堂教学才能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激发兴趣 激活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颁布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体现了对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高要求。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
如在复习《数的整除》之前,就设计一个科幻小故事,在二十八世纪的M星球上,宇宙神探柯南先生与他的同事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破获了一桩特大盗窃案,他们非常高兴,赶紧与失主联系,想不到失主是一个数学家,他在电信局注册了一个奇怪的电话号码:ABCDEFGH,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古怪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呢?紧接着出现古怪的电话号码提示:A:16和24的最大公约数,B: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 C: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D:只有约数1和7E:既有约数5又是5的倍数F:能被3整除的最小一位数G:最小的合数 H: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 然后再让学生破译电话号码,这样让学生在破译电话号码时,就将数的整除的这部分概念很快串联到一起,由于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本来很枯燥无味的一节概念复习课,学生却学的积极主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二﹑重视教给方法 启迪学生思维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不仅要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应教给学生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应重视思维方法的引导,使学生正确使用小学数学常用的分类与比较,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数学思维方法。
1、运用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通过让学生自己操作,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然后将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同原来的圆柱体的体积与表面积相比是否发生变化.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体积公式以后,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60平方厘米,已知这个长方体的高是1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多少立方厘米?”学生由于刚刚自己动手推导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因此很快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60÷2÷10=3(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3.14×32 ×10=282.6(平方厘米)
2、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思考
课堂上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的去探索知识,多注重在教材的重难点上设计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发现新知识。
例如《梯形面积》一课,设问(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什么图形?(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下底之间有什么关系?(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4)你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探索。
3、增加练习的思维含量注重练习设计
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练习中发现,通过练习使得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找出规律,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三、创设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个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个体不同,思维方式也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合作探究,齐心协力,共同研讨解决问题,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不可能都去寻找一个合适的伙伴来共同探讨商量解决,更多的是要靠我们自己独立去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然后可以去征询别人的意见来印证调整自己的思路。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通过材料产生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
比如我们在教学计算中的简便运算时,在学生获得数据信息后不要忙着让学生动笔计算,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独立分析、思考,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锻炼和发挥。在学生个体已形成初步的思维路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同伴之间进行交流探讨,使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思维得到碰撞,使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选择最佳的计算方法。所以,在学生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创设个性思维独立发挥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个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潜力,让学生个体在获取的信息条件的基础上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解答,充分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有效的锻炼。
四﹑注重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与思维品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 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包括独立分析﹑认真仔细﹑有条不紊等。在教学中要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作业,遇到困难要敢于专研不怕失败,要克服盲目听从,敢于质疑等等。这些习惯都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课堂是学生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深入专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紧紧抓住学生求知心理,优化课堂教学才能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