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补偿心理的背后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y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我接待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案例,当事人是一对母子,母亲是职场女性,孩子是阳光少年。最初,母亲提议一起来访,结果男孩拒绝。在母亲来访后,男孩终于同意前来接受咨询。他们母子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母亲:
  我特别心疼这个孩子
  我儿子今年念高三。跟您说,我特别心疼这个孩子,也特别关心他的学习。孩子很争气,学习不错,初中还拿过班里的第一名。参加重点高中的升学考试时,蓝印生录取200名,而他考了第80名。顺利进入重点高中后,他的第一次考试成绩很理想,排名年级600多名,我也就放心了。所以,高一孩子一直住校,我也没想着去陪读。
  但是到了高二下学期,孩子的成绩下滑,并且一直滑到了年级900多名。更可怕的是,孩子还学会了泡网吧。孩子的班主任给我打电话,介绍孩子的学习情况,提醒我不要掉以轻心。我本来就很关注孩子的学习,听了这话,我下决心请长假陪读,于是在学校附近租房住下。
  为让孩子对学习重视起来,我找他谈了几次话,但都是我说他听,孩子话很少,甚至不说话。我什么道理都给他讲了,想激发他的上进心。起初,他还听我说,后来不耐烦了,干脆发脾气说:“你知道啥?别说了,烦死了!”
  孩子这么烦躁,为什么?我找孩子的班主任沟通,才知道孩子早恋了。那个女孩也是外地生,两个人都远离家乡,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人相识,互生好感。从高一下学期两人好上,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一年多的时间里,儿子说那个女孩给了他很多关心和温暖,还给我看了女孩写给他的信。我感觉女孩比较懂事,但是我也知道,学生来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谈恋爱,成绩下降可不行。
  当时快放暑假了,我和孩子他爸心想:趁着假期,让儿子赶紧和那个女孩断了。为此,孩子他爸特意从老家赶到天津商量此事,顺便把我们娘俩接回去。我们找儿子谈判,不管我们怎么劝,儿子就是不同意和女孩断。他爸急了,跟儿子动了手。开始,儿子也很冲动,最后还是听从我们的意见,答应和女孩分手。
  第二天,我们准备回家的时候,儿子六神无主,根本不知道帮助我们拿东西。我想,他是心里放不下那个女孩,期待能在走之前与她见上一面。当时,我看到儿子的眼里是失望,是茫然,是无奈。
  回到家,儿子没精打采,根本没有学习的热情。我问他:“你不是下了决心吗?”孩子说了实话:“我是下了决心,可心里难受,总也放不下她,晚上睡不着觉,总想哭……”
  还有件事,我不知道对孩子有无影响。这孩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他属于计划外生育,就是所谓的没有户口的小“黑孩”。因为是这种情况,孩子出生后,我就把他送到我小妹家。正好我妹夫和孩子他爸同姓,于是,孩子的户口就落在了我小妹家,被当作我小妹的孩子。他管他小姨叫妈,管我这个亲妈叫姨。这样做,我心里不好受,但实在是万不得已!
  后来,估计孩子模模糊糊地知道了自己不是这家的孩子。到了该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干脆把话挑明,把他接回了自己家。回来后,他似乎很不习惯,不知道话该怎么说,事该怎么做。
  虽然孩子在他小姨家没受什么委屈,可我总觉得亏欠了孩子,生怕他再受什么委屈,总想多给他一些爱,似乎只有这样,心里才好受些。平时,我事事满足他,迁就他,也让大儿子让着他。今年,我大儿子结婚,但是为了照顾小儿子,让他安心学习,我一共才回去了两天,婚礼一结束就忙着赶回来。
  虽然,我尽可能地对小儿子好,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我们越来越没话说,我心里更加不安。每每想起过去,总觉得委屈了孩子,甚至想让孩子把委屈说出来,抱怨我几句。可是孩子并不喜欢听,总是一脸不耐烦地让我别说了。
  我担心孩子有心理问题,但他坚持说自己没问题。直到今天,他还偷偷去网吧,还放不下那个女孩。您说,他都上高三了,怎么就不明白事情的轻重呢?照这样下去,怎么参加高考?为了他的事情,我该说的都说了,该管的都管了,能想的办法也都想了,可是孩子就是不在学习状态。您说,我还能有啥招?为了他,我真是愁死了!
  孩子:
  她让我很烦很烦
  真的,跟您实话实说,我——没——问——题。我妈总担心我有问题,总和我说这说那,让我烦,非常烦!最近,我妈看我话不多,三番五次地问我怎么了。一开始,我不想理她,后来听她介绍了您的情况,我感觉您或许能够理解我、帮助我,所以,我妈再劝我来时,我就来了。
  我知道我妈和您说了什么,无非是我的学习下降、不该谈恋爱,还有我不能见光的童年……这些我都听了八百遍了,她整天跟我唠叨的也就是这些。
  先说我的学习吧。以前,我学习挺好,可以说是尖子生。但是,那不是因为我喜欢学,而是被父母逼着学。对,尤其是被我妈逼的。从我上学那天起,她就特别在乎我的学习。那时候,我还小,什么都听大人的。但是上了高中以后,我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开始厌烦枯燥的学习,没完没了地做题,没完没了地考试,没完没了地排名,这有意思吗?
  我有了抵触情绪,自然不想努力,考试名次也就下滑到现在的地步。其实,我心里有数,我最差的状态也就是这次的900多名,照这个样子混到高考,也能考个二本,如果运气好,说不定还能上一本。我并不着急,烦的时候就去网吧消遣一下。至于以后怎么办,到了大学再说吧。
  事情就是这样,根本不是我妈担心的那样,也不是因为感情问题。
  说起我的感情问题,双方家长知道后,我心里纠结了一阵子。我跟父母说不跟那个女孩联系了,是假的。其实,我们还有联系。但是您放心,我们考虑到双方家长,也考虑到即将到来的高考,一致同意先把这段感情搁置起来。对,也就是您说的暂时冷冻起来。这件事对我的学习有影响,但影响不大,我不是因为这件事成绩才下滑的,但是我妈就是不相信,天天提,烦死了!
  还有更让我心烦的。妈妈总跟我提我的童年,其实童年的事我都不记得了,但她一遍遍地说,还总问我,是不是有什么委屈,如果有什么委屈就说出来,千万别藏在心里。我说什么啊?我连几岁回父母身边都不记得!起初,我好言好语告诉我妈,我没委屈,也没心事。我妈却置若罔闻,还是一遍遍地问我。我就有些烦了,我直接告诉她:“您别说了,如果我心里有委屈,我会说的。”我以为事情到此为止了,可是没有,妈妈还是说,说得我最后不胜其烦。   您说,是我有问题,还是我妈有问题?
  这次来访,我一是希望得到您的理解,二是想请您帮帮我,不,是帮帮我妈。我的这些想法,我都跟我妈说过,可她就是不信。您是专家,您说的估计她会信。另外,也请您告诉我妈,让她别为过去的事纠结了,早点掀篇吧,我就不烦了……
  咨询师:
  过度的爱扭曲了亲子关系
  一个故事两个版本,男孩和母亲各有各的说法。这两个版本反映了母子不同的心态:妈妈认为孩子有问题,孩子认为妈妈有问题,而我们又该如何正确解读呢?
  不能说男孩一点心理问题没有。很多案例表明,童年离开父母的生活经历,会在其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并影响以后的生活。比如,男孩的早恋就与通常的恋情不同,里面多少包含了由于亲情缺失而导致的情感补偿。很多较早涉足感情的青少年,往往有亲情缺失的心理背景。再比如,人对不愉快的记忆会进行选择性遗忘。男孩对童年经历的遗忘就是一种选择性遗忘,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卫,也是一种自我心理保护。还有,男孩现在对学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妈妈过去逼迫他学习的一种抗议。
  当然,这些都是潜意识里的心理活动,随着生命的成长和心理的成熟,它们可能会被逐渐消化掉,未必需要采取特别措施。再有,男孩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还是比较理性的,比如对学习的认识、对恋情的把控,以及最终同意来访。
  可以这样说,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没有谁是没有一点心理问题的。单就他们母子来看,男孩的妈妈问题更大一些。
  妈妈存在明显的过度补偿心理情结。早期的母子分离,在妈妈心里留下难以化解的隐痛。她对孩子抱有强烈的愧疚感,于是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心理补偿。
  妈妈逼迫孩子学习,无非是想让孩子更出色、更优秀,这是补偿心理的表现。对孩子恋情不满,除了怕耽误学习外,还怕孩子的情感被女孩分割,这是补偿心理的曲折表现。即使是大儿子结婚这样的人生大事,她也只是短暂离开了小儿子,还是补偿心理的表现。对孩子反复诉说童年往事,更是补偿心理的表现。这次三番五次地让孩子来咨询,其实也是补偿心理的表现。
  妈妈的补偿心理过度了,爱过头了,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补偿、过度的爱,扭曲了亲子关系,男孩的感受就只能是一个“烦”字。
  更重要的是,妈妈过度补偿心理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自己心安。试想,做妈妈的如果总觉得亏欠孩子,心里会好受吗?唯有补偿,才可心安。所以,这种过度补偿心理,貌似为了孩子,其实是为了自己。
  既然问题主要出在妈妈身上,那么妈妈该怎么办才好呢?
  第一步,从认知上调节。妈妈要从根本上改变看法,认识到自己并不亏欠孩子,当时造成母子分离是出于现实的无奈,并非是妈妈不负责任。丢掉对孩子的亏欠心理,淡化过度补偿心理,有助于母子关系恢复常态。
  第二步,从行为上调节。妈妈要放弃过度补偿行为,对孩子的学习放手,对孩子的感情信任,对孩子的童年经历,不要再没完没了地提起。如果妈妈实在难以消除补偿心理,也应该努力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营造自然的亲子关系。
  听了我的建议,妈妈表示一定努力照着我的建议去做。
  后来,我从反馈的信息中得知,他们的母子关系正逐步回归自然,走向正常。
  这个案例看似特殊,其实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对孩子都存在过度补偿心理。比如,留守儿童的父母、单亲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特殊儿童的父母,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觉得由于自己的原因导致了孩子的不幸,从而深感愧疚,想方设法地补偿孩子,结果好心办坏事,导致亲子关系异常,也给家庭教育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我希望,通过这个案例,有过度补偿心理的父母能从中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顺利找到亲子关系回归自然的出路。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通常3~6岁的幼儿喜欢打小报告,因为这个阶段他们的是非观念开始确立,开始理解行为规则的含义,并且热衷于观察谁遵守了谁没有遵守。但是要注意,不能让孩子将这个习惯延续下去。  积极还是消极?  宝宝上了幼儿园,爸爸妈妈最担心的是宝宝能否被老师喜欢,能否与小朋友融洽相处。除了老师的批评和表扬、与小朋友的冲突与和解以外,一些模棱两可的小事也让爸爸妈妈很头疼,宝宝爱打小报告便是其中之一。  睿睿妈说:“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