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也不够完善,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不足等原因,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等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些现象,从会计政策选择的内涵出发,分析了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建议。
关键词 上市公司 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选择 盈余管理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内涵
(一)会计政策的定义。会计政策是指对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告时所采用的原则、方法、程序的总称。一般认为,根据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分为两个层次,宏观会计政策和微观会计政策。宏观会计政策,是政府或有权制定会计准则的机构组织制定和发布的,通过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或相关法规等形式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所作的规范。宏观会计政策的核心是会计准则。微观会计政策,是指在宏观会计政策的规范和约束下,企业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经过权衡利弊后制定的最能恰当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核算原则、程序和方法。本文是从上市公司的角度研究会计政策,主要探讨的是微观会计政策。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内涵。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特定环境下,从管理当局自身目标或企业目标出发,在既定的可选择范围内,对可供选用的会计原则、程序、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它包含下面几层涵义:①选择在既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这一范围一般由会计准则、会計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所限定;②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相联系;③由企业管理当局站在企业管理当局的立场上,对企业的会计政策做出的选择;④应当选择那些有意义的,且符合目标要求的会计政策;⑤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从整体上得到优化的动态过程,并不是个别方法、原则的简单汇集。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
(一)规避市场管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成熟,政府对企业的上市、增发、配股及退出等市场行为都通过一系列包括会计指标在内的各项指标进行管制。根据我国证券法规规定,发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须具有连续三年盈利的经营业绩。于是,许多企业为了股票发行及上市,通过选择平滑利润的会计政策来确保企业连续三年盈利。同时,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希望在证券市场上进行再筹资,增发新股或配股,但是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配股有严格要求,有关法规规定,上市公司配股,在其申请配股的前三年,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能低于10%,属于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类的公司略低,但也不能低于9%。此外,连续两年亏损或出现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等财务异常情况,公司将会被“ST”处理;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被终止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预定目标如上市、增发、配股、免于被“ST”处理或摘牌等目的,往往会通过操纵利润等手段与市场监管部门进行博弈,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在博弈中出奇制胜的一大法宝。
(二)追求政治利益。目前,我国经理人市场还不成熟,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大部分是由政府委派的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负责管理国有企业的政府官员或者是在当地政坛具有特殊影响力的私营业主,他们往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如果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就必须完成委托者托付的经营管理目标如保配股、扭亏摘帽等,这些目标对管理者来说无异于政治目标,且这些考核指标、追求目标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行为的短期化,不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因此,在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状况不理想、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管理者努力工作的政绩远不如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来得“立竿见影”,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管理者可能就会选择增加或虚增利润的会计政策。另外,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工资和奖金总额大都与公司会计利润呈正相关,为了提高个人的货币收入水平,公司管理当局也有选择能增加会计利润的会计政策的动机。
(三)控制股票价格。2005年4月以来的股权分置改革经过五年的实施已步入尾声,根据股权分置改革的要求,在2010年,将有45.55%的大小非进入解禁流通,其中大小非的比例分别为95%和5%左右,这也是自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大小非解禁数量最多的年份,这些大小非持有者大部分都是与上市公司关系密切的群体,如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公司管理人员、公司员工等,在巨量的大小非解禁压力下,大小非持有者都有套现的冲动,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基于大小非持有者的利益,往往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粉饰报表,以迷惑其他利益相关者,让股票价格维持在一个相对的高位,藉以保证大小非持有者在较高的价位套现。同时,股票价格在同行业保持一个相对高的价格,也有利于维护或提高上市公司的形象。此外,随着我国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管理当局有可能在实施激励计划前,通过会计政策选择降低会计利润压低股价,藉以获得较低的激励成本;而在实施股权激励后,也有可能选择能增加会计利润的会计政策来促使股价上涨,释放隐性收益,获取超额利润。
(四)减少税收额度。由于我国现行税法体系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就给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调减应纳税所得额提供了机会。比如,存货的发出计价,税法允许按计划成本计价或实际成本计价。而实际成本计价可供选择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多种方法。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差异将对存货估价和会计利润产生影响。在通货膨胀的阶段,物价持续上涨时,选择后进先出法计价,可以降低期末存货成本,本期销货成本提高,显然就会降低应纳所得税额;如果在通货紧缩阶段,在物价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则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可以减少当期所得税额度;而在物价波动较大时,选择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可以使各期所得税额度保持在一个均衡的水平,还可以减少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五)降低契约成本。债务契约是用来规范企业股东、经理人和债权人代理关系的法律文件,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限制企业经理层使用债权人的资产为企业获利但却有损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债权人通常要求在债务契约中订立包含若干针对企业管理者行为的限制性条款,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股东或经理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作为企业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债权人主要是通过阅读和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和相关的会计资料来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为了取得债权人持续的贷款支持,管理当局不敢轻易违反有关条款,否则就要承担债权人解除契约的风险,付出相当高的违约成本。因此,在企业财务状况违反或将要违反契约规定的限制性条款时,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有可能通过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来增加资产或调高会计报表收益以及减少负债或费用,以减少违约风险,降低契约成本。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
尽管我国己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离完善且发达的市场经济尚有很大差距。现阶段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呈现以下特征: (1)政策选择的动机。侧重于考虑管理者业绩考核、募集资金、控制股市等。为达到上述目的,管理当局往往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粉饰会计报表。(2)政策选择的效果。大部分企业没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政策目标与所选择的方法程序没有内在一致性,抵消了部分政策选择功能。(3)政策选择的揭示。很多企业没有充分披露会计政策选择情况,政策选择的透明度不高。(4)政策选择的外在制约。由会计法、会计准则、税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所组成的会计规范体系尚不够完整和协调,且监管部门还存在对上市公司政策选择监管不到位或监管不力的问题。(5)政策选择的空间。现阶段,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给会计政策选择留下的弹性空间过大,这就为某些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四、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建议
(一)完善会计规范体系。首先,应根据我国的国情来确定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空间。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上市公司信任度普遍较低,会计造假现象屡见不鲜,内、外部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因而,在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应适度的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原则、方法和程序,特别是要尽量缩小同一会计政策的可选择范围,降低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以减少企业利用其粉饰报表、操纵利润的可能性。其次,要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使得资产负债表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能充分反映其真实的现时价值,同时也使公允价值的变动能充分反映到当期损益中,使公司净利润更客观、更真实,使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拥有的资产和承担债务的真实价值。但通过对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几个项目中运用的实际效果来看,公允价值计量容很易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因此,有必要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再次,规范会计政策选择的披露机制。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披露的内容、方式、格式、时间、范例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详细、系统的披露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的变更、变更的理由及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增强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透明度,有效的抑制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机会主义选择行为。
(二)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一是强化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解决“内部人控制”痼疾,实现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权制衡。独立董事有权要求上市公司向各利益相关方披露其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的变更、变更的理由及由此产生的会计影响等,各利益相关方或独立董事一旦对上市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存疑时,有权要求管理当局作出解释或予以调整。二是培育和发展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根据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的原则或要求,借鉴发达国家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的经验,构建职业经理人培育和发展的目标模式,逐步实现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发展目标,改变行政任命的方式而直接在职业经理人市场上公开招聘,有利于会计政策选择的公正、合理。三是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适度的股权激励计划,藉以防范管理当局的短期行为,使其目标函数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以增强公司管理当局对股东的责任心与忠诚度,减少经理人的道德风险,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四是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加快培育机构投资者,发挥其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目前,股权分置改革经过五年的实施已经进入尾声,所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即将进入全流通时代。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应该放宽社会保障基金、保险基金等非投机性质的机构投资者入市的条件,减缓大小非对市场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促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合理化,提高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的发言权,形成其对上市公司经理人的有效制衡,降低经理人利用会计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概率。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首先,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针对上市公司退市条款,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其他指标,对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价。比如,企业持续盈余指标、经营性现金流量指标等,另外,还可以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状态设立指标。包括生产经营活动处于资不抵债、基本停产、严重的不正常状态等指标,并将这些指标加入到退市条款中,为上市公司树立新的财务目标导向,可以减少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外部誘因。其次,强化对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针对一些上市公司故意钻法律的空子,随意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操纵利润,而无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等行为,可以参照国际惯例,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相应的民事诉讼机制,这样,既可以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又能增加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有效的抑制其利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行为。
(四)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的财务报告必须经过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可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是上市公司合理运用会计政策选择的外在保证。因此,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为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1) 设立会计服务中介来分别代理委托付费、聘请等业务,切断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上市公司之间的联系,以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2) 增高违规的成本。在《证券法》《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中应增加民事赔偿制度实施细则对违规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应由目前的以行政处罚为主,逐步过渡到行政处罚与经济处罚并重,如果触犯法律,还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刑事责任。(3)加强监管。证监会或由证监会与注册会计师协会组成的监管小组应扛起监督的大旗,对注册会计师行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审查其是否有拘私舞弊的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应即时处理。
参考文献:
[1]金帆.债务契约的财务治理机制分析[J].财会月刊,2007(09).
[2] 颜敏,潘广伟,董中超,谢庆.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组合选择分析[J].财会通讯,2010(06).
关键词 上市公司 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选择 盈余管理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内涵
(一)会计政策的定义。会计政策是指对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告时所采用的原则、方法、程序的总称。一般认为,根据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分为两个层次,宏观会计政策和微观会计政策。宏观会计政策,是政府或有权制定会计准则的机构组织制定和发布的,通过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或相关法规等形式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所作的规范。宏观会计政策的核心是会计准则。微观会计政策,是指在宏观会计政策的规范和约束下,企业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经过权衡利弊后制定的最能恰当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核算原则、程序和方法。本文是从上市公司的角度研究会计政策,主要探讨的是微观会计政策。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内涵。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特定环境下,从管理当局自身目标或企业目标出发,在既定的可选择范围内,对可供选用的会计原则、程序、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它包含下面几层涵义:①选择在既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这一范围一般由会计准则、会計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所限定;②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相联系;③由企业管理当局站在企业管理当局的立场上,对企业的会计政策做出的选择;④应当选择那些有意义的,且符合目标要求的会计政策;⑤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从整体上得到优化的动态过程,并不是个别方法、原则的简单汇集。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
(一)规避市场管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成熟,政府对企业的上市、增发、配股及退出等市场行为都通过一系列包括会计指标在内的各项指标进行管制。根据我国证券法规规定,发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须具有连续三年盈利的经营业绩。于是,许多企业为了股票发行及上市,通过选择平滑利润的会计政策来确保企业连续三年盈利。同时,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希望在证券市场上进行再筹资,增发新股或配股,但是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配股有严格要求,有关法规规定,上市公司配股,在其申请配股的前三年,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能低于10%,属于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类的公司略低,但也不能低于9%。此外,连续两年亏损或出现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等财务异常情况,公司将会被“ST”处理;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被终止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预定目标如上市、增发、配股、免于被“ST”处理或摘牌等目的,往往会通过操纵利润等手段与市场监管部门进行博弈,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在博弈中出奇制胜的一大法宝。
(二)追求政治利益。目前,我国经理人市场还不成熟,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大部分是由政府委派的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负责管理国有企业的政府官员或者是在当地政坛具有特殊影响力的私营业主,他们往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如果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就必须完成委托者托付的经营管理目标如保配股、扭亏摘帽等,这些目标对管理者来说无异于政治目标,且这些考核指标、追求目标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行为的短期化,不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因此,在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状况不理想、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管理者努力工作的政绩远不如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来得“立竿见影”,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管理者可能就会选择增加或虚增利润的会计政策。另外,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工资和奖金总额大都与公司会计利润呈正相关,为了提高个人的货币收入水平,公司管理当局也有选择能增加会计利润的会计政策的动机。
(三)控制股票价格。2005年4月以来的股权分置改革经过五年的实施已步入尾声,根据股权分置改革的要求,在2010年,将有45.55%的大小非进入解禁流通,其中大小非的比例分别为95%和5%左右,这也是自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大小非解禁数量最多的年份,这些大小非持有者大部分都是与上市公司关系密切的群体,如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公司管理人员、公司员工等,在巨量的大小非解禁压力下,大小非持有者都有套现的冲动,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基于大小非持有者的利益,往往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粉饰报表,以迷惑其他利益相关者,让股票价格维持在一个相对的高位,藉以保证大小非持有者在较高的价位套现。同时,股票价格在同行业保持一个相对高的价格,也有利于维护或提高上市公司的形象。此外,随着我国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管理当局有可能在实施激励计划前,通过会计政策选择降低会计利润压低股价,藉以获得较低的激励成本;而在实施股权激励后,也有可能选择能增加会计利润的会计政策来促使股价上涨,释放隐性收益,获取超额利润。
(四)减少税收额度。由于我国现行税法体系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就给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调减应纳税所得额提供了机会。比如,存货的发出计价,税法允许按计划成本计价或实际成本计价。而实际成本计价可供选择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多种方法。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差异将对存货估价和会计利润产生影响。在通货膨胀的阶段,物价持续上涨时,选择后进先出法计价,可以降低期末存货成本,本期销货成本提高,显然就会降低应纳所得税额;如果在通货紧缩阶段,在物价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则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可以减少当期所得税额度;而在物价波动较大时,选择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可以使各期所得税额度保持在一个均衡的水平,还可以减少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五)降低契约成本。债务契约是用来规范企业股东、经理人和债权人代理关系的法律文件,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限制企业经理层使用债权人的资产为企业获利但却有损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债权人通常要求在债务契约中订立包含若干针对企业管理者行为的限制性条款,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股东或经理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作为企业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债权人主要是通过阅读和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和相关的会计资料来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为了取得债权人持续的贷款支持,管理当局不敢轻易违反有关条款,否则就要承担债权人解除契约的风险,付出相当高的违约成本。因此,在企业财务状况违反或将要违反契约规定的限制性条款时,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有可能通过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来增加资产或调高会计报表收益以及减少负债或费用,以减少违约风险,降低契约成本。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
尽管我国己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离完善且发达的市场经济尚有很大差距。现阶段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呈现以下特征: (1)政策选择的动机。侧重于考虑管理者业绩考核、募集资金、控制股市等。为达到上述目的,管理当局往往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粉饰会计报表。(2)政策选择的效果。大部分企业没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政策目标与所选择的方法程序没有内在一致性,抵消了部分政策选择功能。(3)政策选择的揭示。很多企业没有充分披露会计政策选择情况,政策选择的透明度不高。(4)政策选择的外在制约。由会计法、会计准则、税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所组成的会计规范体系尚不够完整和协调,且监管部门还存在对上市公司政策选择监管不到位或监管不力的问题。(5)政策选择的空间。现阶段,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给会计政策选择留下的弹性空间过大,这就为某些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四、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建议
(一)完善会计规范体系。首先,应根据我国的国情来确定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空间。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上市公司信任度普遍较低,会计造假现象屡见不鲜,内、外部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因而,在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应适度的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原则、方法和程序,特别是要尽量缩小同一会计政策的可选择范围,降低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以减少企业利用其粉饰报表、操纵利润的可能性。其次,要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使得资产负债表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能充分反映其真实的现时价值,同时也使公允价值的变动能充分反映到当期损益中,使公司净利润更客观、更真实,使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拥有的资产和承担债务的真实价值。但通过对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几个项目中运用的实际效果来看,公允价值计量容很易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因此,有必要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再次,规范会计政策选择的披露机制。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披露的内容、方式、格式、时间、范例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详细、系统的披露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的变更、变更的理由及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增强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透明度,有效的抑制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机会主义选择行为。
(二)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一是强化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解决“内部人控制”痼疾,实现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权制衡。独立董事有权要求上市公司向各利益相关方披露其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的变更、变更的理由及由此产生的会计影响等,各利益相关方或独立董事一旦对上市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存疑时,有权要求管理当局作出解释或予以调整。二是培育和发展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根据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的原则或要求,借鉴发达国家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的经验,构建职业经理人培育和发展的目标模式,逐步实现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发展目标,改变行政任命的方式而直接在职业经理人市场上公开招聘,有利于会计政策选择的公正、合理。三是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适度的股权激励计划,藉以防范管理当局的短期行为,使其目标函数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以增强公司管理当局对股东的责任心与忠诚度,减少经理人的道德风险,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四是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加快培育机构投资者,发挥其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目前,股权分置改革经过五年的实施已经进入尾声,所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即将进入全流通时代。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应该放宽社会保障基金、保险基金等非投机性质的机构投资者入市的条件,减缓大小非对市场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促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合理化,提高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的发言权,形成其对上市公司经理人的有效制衡,降低经理人利用会计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概率。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首先,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针对上市公司退市条款,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其他指标,对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价。比如,企业持续盈余指标、经营性现金流量指标等,另外,还可以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状态设立指标。包括生产经营活动处于资不抵债、基本停产、严重的不正常状态等指标,并将这些指标加入到退市条款中,为上市公司树立新的财务目标导向,可以减少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外部誘因。其次,强化对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针对一些上市公司故意钻法律的空子,随意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操纵利润,而无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等行为,可以参照国际惯例,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相应的民事诉讼机制,这样,既可以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又能增加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有效的抑制其利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行为。
(四)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的财务报告必须经过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可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是上市公司合理运用会计政策选择的外在保证。因此,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为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1) 设立会计服务中介来分别代理委托付费、聘请等业务,切断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上市公司之间的联系,以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2) 增高违规的成本。在《证券法》《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中应增加民事赔偿制度实施细则对违规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应由目前的以行政处罚为主,逐步过渡到行政处罚与经济处罚并重,如果触犯法律,还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刑事责任。(3)加强监管。证监会或由证监会与注册会计师协会组成的监管小组应扛起监督的大旗,对注册会计师行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审查其是否有拘私舞弊的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应即时处理。
参考文献:
[1]金帆.债务契约的财务治理机制分析[J].财会月刊,2007(09).
[2] 颜敏,潘广伟,董中超,谢庆.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组合选择分析[J].财会通讯,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