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阶段的物理中,许多物理题中都存在着一些隐蔽性的语言和条件,而学生在解题时往往会忽视这些条件,经常会解出错误的答案或者在解题中途就不能够继续进行。虽然这些隐蔽性的条件的形式很多,但是只要学生能够将概念搞清楚并进行准确的判断,能在存在隐蔽性条件的情况下解出正确的答案文章主要对高中阶段的物理中出现的具有隐蔽性条件的题目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物理;隐蔽性条件;习题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许多学生都觉得物理不好学习,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高中物理题目中经常存在隐蔽性的条件,导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难以找到突破口。这些隐蔽性条件的种类多、形式多,学生难以发现,经常按照公式解出题目之后却得到错误答案。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对经常出现的隐蔽性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给出信息中的隐蔽性条件
所谓的隐蔽性条件,也就是不会直接在题目中进行说明的条件,这些条件或许隐藏在题目给出的文字信息中,或许隐藏在题目给出的图形信息中,或许暗藏在题目所给出的系统中,这些隐蔽性条件的形式很多,而且对于解题的影响很大,忽视这些条件会对正确解出答案造成很大的困难。
例1:如图1所示,实线是一个简谐波在某个时刻的波动表示图,而虚线则表示这个简谐波在0.2s之后的波动表示图,求此简谐波的传播速度。
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波动题目,考查学生对于波动公式的掌握程度,但是在此题中隐藏了两个条件:①波动具有周期性;②题目并没有给出此简谐波的传播方向,可以向右传播,也可以向左传播。
本题中由于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周期,在解题时要注意这个问题。由图可以知道波长λ为4m。此时就要考虑到简谐波传播方向的问题,分为向右和向左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简谐波向右传播:
(n+1/4)T=0.2s
此时的周期为:
T=0.2/(n+1/4)s
那么就可以求出简谐波的波速为:
V=λ/T=20(n+1/4)m/s,n=0,1,2,3,4......
第二种情况:简谐波向左传播:
(n+3/4)T=0.2s
此时的周期为:
T=0.2/(n+3/4)s
那就就可以求出简谐波的波速为:
V=λ/T=20(n+3/4)m/s,n=0,1,2,3,4......
高中物理题目经常将可能出现多种情况的条件放在图形中,而不在文本中。这种情况学生在解题时经常会忽略出现多种情况的可能性,导致解出的答案不全或者错误,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提醒学生注意分析出现多种情况的可能。
题目系统中的隐蔽性条件
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不涉及很深的分析,只是基本的概率、公式以及综合性的应用,因此,一般都是将设定在理想化的背景下。而在这种封闭性的环境中,有些对题目影响不大的条件,如常见的空气阻力等都进行考虑,给出充分必要的条件。但是高考中的物理题并不会直接将题目中的有用条件列出来,而是将信息放在一段文字或者图形中,而且给出的信息所能提炼出的条件也不一定能够用来解答问题,许多情况下,都是用来迷惑学生,干扰学生找到无用条件。
例2:如图2所示,有一个与地面接触的金属球A,其半径为R,球外有一個点电荷Q,Q到球心A的距离为r,求点电荷Q在球心A处的场强。
学生看到金属球,就会习惯性的认为金属球会对点电荷Q在A产生的场强进行干扰,产生相反方向的场强,使得最终的答案为0。实际上金属球是不会对点电荷Q产生干扰的,因为接地的金属球是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而处于静电平衡状态下的金属球与球外的点电荷在球心产生的场强是无关的,因此可以根据场强公式直接得出答案为KQ/r2。
运动过程中的隐蔽性条件
有一种经常会出现的隐蔽性条件出现再运动问题中,一般涉及到两个以以上物体运动时产生的追击、脱落以及相撞问题等。这些问题中需要考虑到物体运动到什么时候终止,什么时候一直运动下去,很多时候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停止运动,或者在达到一定条件就会一直运动下去,而如果学生没有考虑到这些运动中的关键点,就可能会找不到突破口。
例3:如图3所示,质量为M=4kg的木板的长为L=4m静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木板的最右端放置有一个可看做指点的质量为m=1kg小滑块的木块,滑块与木板的滑动摩擦因数u=0.4,先使用水平方向大小为F=28N的力向右拉木板,要使得木块刚刚好从木板上面滑下来,那么F需要拉多长的时间。
题目中的隐蔽条件是小木块与木板的速度一样,并且小木块滑到木板的边缘,刚好掉下来。只要抓住这两点就可以很快的解出答案。
结束语
高中阶段的物理存在一定的难度,而物理题目中存在的隐蔽性条件更是加大了学生解题的难度,教师应当有针对性的对题目中经常出现的隐蔽性条件进行归类教学,使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可以快速正确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沈尖.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6.
关键词:高中物理;隐蔽性条件;习题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许多学生都觉得物理不好学习,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高中物理题目中经常存在隐蔽性的条件,导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难以找到突破口。这些隐蔽性条件的种类多、形式多,学生难以发现,经常按照公式解出题目之后却得到错误答案。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对经常出现的隐蔽性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给出信息中的隐蔽性条件
所谓的隐蔽性条件,也就是不会直接在题目中进行说明的条件,这些条件或许隐藏在题目给出的文字信息中,或许隐藏在题目给出的图形信息中,或许暗藏在题目所给出的系统中,这些隐蔽性条件的形式很多,而且对于解题的影响很大,忽视这些条件会对正确解出答案造成很大的困难。
例1:如图1所示,实线是一个简谐波在某个时刻的波动表示图,而虚线则表示这个简谐波在0.2s之后的波动表示图,求此简谐波的传播速度。
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波动题目,考查学生对于波动公式的掌握程度,但是在此题中隐藏了两个条件:①波动具有周期性;②题目并没有给出此简谐波的传播方向,可以向右传播,也可以向左传播。
本题中由于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周期,在解题时要注意这个问题。由图可以知道波长λ为4m。此时就要考虑到简谐波传播方向的问题,分为向右和向左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简谐波向右传播:
(n+1/4)T=0.2s
此时的周期为:
T=0.2/(n+1/4)s
那么就可以求出简谐波的波速为:
V=λ/T=20(n+1/4)m/s,n=0,1,2,3,4......
第二种情况:简谐波向左传播:
(n+3/4)T=0.2s
此时的周期为:
T=0.2/(n+3/4)s
那就就可以求出简谐波的波速为:
V=λ/T=20(n+3/4)m/s,n=0,1,2,3,4......
高中物理题目经常将可能出现多种情况的条件放在图形中,而不在文本中。这种情况学生在解题时经常会忽略出现多种情况的可能性,导致解出的答案不全或者错误,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提醒学生注意分析出现多种情况的可能。
题目系统中的隐蔽性条件
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不涉及很深的分析,只是基本的概率、公式以及综合性的应用,因此,一般都是将设定在理想化的背景下。而在这种封闭性的环境中,有些对题目影响不大的条件,如常见的空气阻力等都进行考虑,给出充分必要的条件。但是高考中的物理题并不会直接将题目中的有用条件列出来,而是将信息放在一段文字或者图形中,而且给出的信息所能提炼出的条件也不一定能够用来解答问题,许多情况下,都是用来迷惑学生,干扰学生找到无用条件。
例2:如图2所示,有一个与地面接触的金属球A,其半径为R,球外有一個点电荷Q,Q到球心A的距离为r,求点电荷Q在球心A处的场强。
学生看到金属球,就会习惯性的认为金属球会对点电荷Q在A产生的场强进行干扰,产生相反方向的场强,使得最终的答案为0。实际上金属球是不会对点电荷Q产生干扰的,因为接地的金属球是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而处于静电平衡状态下的金属球与球外的点电荷在球心产生的场强是无关的,因此可以根据场强公式直接得出答案为KQ/r2。
运动过程中的隐蔽性条件
有一种经常会出现的隐蔽性条件出现再运动问题中,一般涉及到两个以以上物体运动时产生的追击、脱落以及相撞问题等。这些问题中需要考虑到物体运动到什么时候终止,什么时候一直运动下去,很多时候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停止运动,或者在达到一定条件就会一直运动下去,而如果学生没有考虑到这些运动中的关键点,就可能会找不到突破口。
例3:如图3所示,质量为M=4kg的木板的长为L=4m静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木板的最右端放置有一个可看做指点的质量为m=1kg小滑块的木块,滑块与木板的滑动摩擦因数u=0.4,先使用水平方向大小为F=28N的力向右拉木板,要使得木块刚刚好从木板上面滑下来,那么F需要拉多长的时间。
题目中的隐蔽条件是小木块与木板的速度一样,并且小木块滑到木板的边缘,刚好掉下来。只要抓住这两点就可以很快的解出答案。
结束语
高中阶段的物理存在一定的难度,而物理题目中存在的隐蔽性条件更是加大了学生解题的难度,教师应当有针对性的对题目中经常出现的隐蔽性条件进行归类教学,使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可以快速正确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沈尖.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