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本文中,作者首先介绍了交替口译的流程,然后把重点放在了笔记之上,从笔记在口译过程中的位置以及笔记对口译效果的影响两方面探讨笔记在口译中的作用。作者通过对于两名译员的笔记与译文的分析,并进一步引用了Gile的脑力模式,从而列出了自己的四条建议分别是:笔记的前提是听力理解,笔记的结构十分重要,笔记的符号与缩写必须系统化,笔记必须清晰可辨,最后的得出了 笔记对于口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译员必须对口译笔记加以训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笔记对口译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做笔记 有效笔记 符号与缩写
引言
作笔记一直是交替传译过程中较有争议的一个环节,一方面笔记可以帮助记忆,另一方面作笔记多少会影响听力理解,究竟怎样作笔记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其积极作用,并且消除其消极作用?针对上述目标,到底应该如何进行作笔记的训练?这是一个从我第一节口译课就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也是促使我下定决心写下这篇论文的原因。
一、交替传译的过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交替传译的过程。简单来讲,交替传译的整个流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源语输入阶段,信息处理阶段和译语输出阶段。源语输入主要是译员对发言者的发言听力接受的阶段,即把发言者的发言中所包含的信息输入大脑的过程。信息处理指得是译员在大脑中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理解,重组,记录,翻译的阶段,这也是整个口译过程的核心阶段。而译语输出则是译员将大脑中所译出的信息用目的语言口头再现出来。整个口译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将最终影响口译质量。
整个流程我画了个简图如下:
二.笔记在交替传译中的作用
1.作笔记在整个口译过程中所处的位置
如上图所示,记笔记在交互传译中发生于信息处理阶段。从作笔记所处的位置,我们也可以发现我们应该先理解,再记录,然后才翻译。作笔记的主要目的是在理解了发言者的发言基础上,在对其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以后,做出适当的笔记,从而在译语输出阶段,对译员起到信息提示的作用,使得译员能在最大程度上重现发言者所提供的信息。
当然,如果发言者的发言较短,比如对话的口译,所需处理的信息量不是太多,那么记录的步骤可以省略,译员可以直接对其进行口译。但此类情况并不多见,很多时候是发言者的发言滔滔不绝,超过了译员短期记忆的极限,那么译员作一下笔记,以帮助自己记忆发言者提供的信息是很有必要的。
2.作笔记对于口译的质量影响
作笔记对于口译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有着消极的影响。
先说积极影响,作笔记可以在一次需要译出的信息量过多,超过人脑短期记忆承受量的时候帮助译员记忆信息内容,根据所做的笔记,可以更大程度上回忆出发言人刚才的发言,这样更能够提高译语的准确率,不至于凭空胡译。
同时作笔记也有消极影响,因为译员在听力理解时,必须做到全神贯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收集发言人的发言信息,而在听力理解的同时作笔记却是要求一脑多用,是一种分散注意力的行为,这与全神贯注的要求是相反的,如果由于记笔记而导致主意力分配不当,从而影响听力理解,最终导致口译质量下降这就得不偿失了。
三、加强作笔记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影响的几个建议
提出建议之前,让我们首先来看以下一个例子,以下是两名学生译员某一篇段落所做的笔记及口译成果。
原文如下:
The United States supplies a larger share of the imports of all other countries than does any other nation in the world. However, the U.S. share of world trade has declines in recent years. Currently U.S. exports are about 15% of the world’s total. The leading groups of products for export are industrial, electrical, agricultural and office machines; household appliances and other machinery;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hemicals; textiles-chiefly those of man-made fibers and cotton; metal manufacture; petroleum products; paper and other products made from wood; tobacco manufacture; and rubber products.
The United States imports about 13% of all world imports. It is heavily dependent on foreign sources for a number of essential pr9imary products, such as tin, manganese, crude petroleum, nickel and bauxite. Many of U.S. industries are built around a continuous supply of essential raw materials.
The principal U.S. imports are machinery and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nonferrous metals, ferrous and non-ferrous ores, crude petroleum, meats, clothing, paper and other wood products, cane sugar, coffee, crude rubber, fruit, nuts, vegetables and fishing products. Canada is the largest single source of goods imported by the U.S., accounting for nearly 30% of the total. Outside of North America, Europe is the largest source of imports with about 30%. Asia is about 18% of American imports, with smaller percentages from Latin America, Africa, and Australia in that order. Thus, whenever the American economy is in trouble, the economy of other countries is affected. (余志遠2000: 296) 这是译员甲的笔记:
(见附录一)
这是译员甲的口译文本:
美国从世界各国进口的贸易总额比世界上任何不同国家都要大,然而,近来,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却呈下降的趋势. 现在,美国的出口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占15%,其中包括工业,电子业,农业,办公用品,家庭用品,交通,通讯装置等. 此外,还包括化工,纺织,棉花等手工产品. 冶金,数控产品,造纸等其他木制业产品,以及烟草和橡胶等.
美国目前的进口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其中大部分以资源和初级产品为主,如金属镍等.通常美国的工厂建设都是以原材料为基础的,而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靠近原材料,交通便捷.此外,美国的进口产品还包括除铁以外的其他矿制品,以及肉类,服装类,纸浆等原材料.蔗糖,咖啡,生橡胶,蔬菜,鱼类产品等.
加拿大是从美国进口份额最大的国家,达到总数的30%,欧洲占据了北美以外的最大进口份额,各国总数也达到30%左右,其次为亚洲,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等依次递减.
所以,一旦美国经济发生问题,其他国家势必受到影响.
这是译员乙的笔记:
(见附录二)
这是译员的口译文本:
美国的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的很大比重,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然而近年来,美国进口额持续下降。
目前,美国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15%,排在前几位的产业部门是:制造业、电器工业、农业产品、办公用品、家庭用品、交通工具、通讯工具、人造纤维、石油化工、纸张以及其他木制品,以及橡胶等。
美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额的13%,该国工业主要依赖进口初级产品,如锡、原油、镍等。大部分美国工业都需要持续的原材料供应,特别是机电制造和交通运输业。需要的原材料包括:各类矿石、原油、肉制品、服装、纸张、木制品、蔗糖、咖啡、天然橡胶、水果、坚果、蔬菜及水产品等。
加拿大是美国最大的原料供应国,提供了多达30%的原材料。除北美国家之外,欧洲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占进口总额将近30%;其次是亚洲,占18%;再次分别为拉美、非洲和澳大利亚。因此,如果美国经济陷入危机,全世界经济也将受到影响。
在译员甲的译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使用了很多符号,如箭头入圈表示进口,箭头出圈表示出口,一个圆圈表示国家。同时他還使用了许多字母缩写,如WT表示world trade,A 表示America,我觉得这点很好,可以加快记录速度。他在译文中把 “The principal U.S. imports are machinery and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处理成“而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靠近原材料,交通便捷。”主要原因在于把principle 与 principal 搞混了,这两个词发音相近,如何决断关键取决于自己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上文说了美国的进口,刚开了个头,因此这里比较可能的是具体展开对进口的介绍,如主要进口那些产品等等,经过此番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是principal而不是principle。所以说只有分析理解以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最后一段中,他没有把亚洲的比例占18% 译出来,但是在他的笔记中却有18这个数字。我发现主要问题出在“A”上,他用“A”表示America,同时又用“A”表示Asia,我觉得这是使他搞混的主要原因,他没能完全理解自己记的笔记,所以没把自己已经听到并记下的信息译出来。
在译员乙的笔记中,主要以英文为主,有较多缩写,关键是自己看得懂就可以了。他在缩写上处理的不错,“Afri”指Africa,“As”指Asia,“Aus”指Australia,都分得挺清楚的。我们也能看到在他的笔记中也出现了“原则”,但译文中却处理得不错,可见他在译出时经过了仔细分析,排除了principle而选择了principal。同时,这篇文章有一个特点,即有许多并列的列举成分,我们可以看出译员乙在处理这些要素时,采取了每行记一个的方法,这样在阅读笔记时就会显得逻辑清晰,一目了然。
从这两份笔记上我们可以看到,两者都用了中英文两种语言混合记录。我觉得这也是可行的,这样可以以更快的速度记录,而免去了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寻找对等的时间浪费,哪种语言反应快就用哪种,毕竟翻译是后期的工作,当前的重点在于信息获取。
通过对两份笔记及译文的分析研究,我列出一下几点建议:
1.听力理解是-切笔记的前提。
这里我想先引入一段Gile 的 Effort Models 理论:
The Effort Models are designed to help them [interpreters] understand these difficulties [of interpreting] and select appropriate strategies and tactics. They ar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rocessing Capacity and on the fact that some mental operations in interpreting require much Processing Capacity."(1992:191)
According to Gile,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consists of two phases: a listening and reformulation phrase and a reconstruction phase (1992:191, 1995b: 179):
Phase One: I=L+M+N
I=Interpreting, L=listening and analyzing the source language speech,
M=short-term memory required between the time information is heard and the time it is written down in the notes,
N=note-taking.
Phase Two: I= Rem+Read+P
In this Phase Two of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interpreters retrieve messages from their short-term memory and reconstruct the speech (Rem), read the notes (N), and produce the Target Language Speech (P).
从以上的模型中可以看出,“L” 即对于源语言的听力理解与分析,以及“M”即听到信息与做记录之间的短期记忆,这两者都位于“N”即作笔记之前。我们在作口译的时候精力是肯定有限的,我们必须在听力,记忆与做笔记之间做出选择,即如何分配自己的精力(Attention Sharing)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把有限的精力在听力理解,短期记忆和做笔记之间做出合理分配,由于个人的听力能力,记忆能力乃至笔记能力各有不同,因此具体分配比例应人而异。但是无论如何分配我们都不可能在没有听懂的前提下进行分析,记忆,更不用说是做笔记,所以说,听力理解是一切笔记的前提。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译员也没法在无法理解原文含义的基础上做出准确的笔记,更不用说是精准的译文了。所以说如果听力理解有障碍那就不如不记,宁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听力上,也不要因为想做笔记而影响听力理解。
这里我还想指出一点,有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即:我们做了满满好几张纸的笔记,然而在翻译输出阶段却觉得无从入手,不是笔记看不懂就是,记的笔记对翻译输出没什么帮助。因此我想提出一个有效笔记的概念:在听力理解的基础上,对所获信息进行分析重组后做出的笔记,同时下一步的翻译输出有所帮助的笔记才属于有效笔记。如果不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分析重组做出的那些笔记,对紧接着的翻译帮助不大,这类笔记就不能算有效笔记。
这一点大家从上面的流程图中也发现,整个口译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将最终影响口译质量。因为听力理解发生于记录之前,所以我们必须先理解,再分析重组信息,才能做出有效笔记。同时翻译输出又紧跟着笔记之后,因此我们也要求笔记能对后面的翻译输出有所帮助提示。
2.在笔记过程中,笔记的格式十分重要。
一个好的笔记格式可以使译员对于整个篇章有一个一目了然的认识,帮助译员更好的理解,以提高翻译效果。我们可以采取划杠的方法分割层次,每个层次的结尾都标以“————”的符号,表示这一层次的信息已经交待完毕,下面开始另一层次。同时,就像在刚才分析的笔记中那样,我们可以用一行记录一项内容的方式来表示一些并列结构,这样的笔记阅读起来更清楚。
3.在笔记中,我们还必须用到不少的符号和缩写。每个译员都应该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符号和缩写体系,并能对其熟练运用。
符号在笔记中能起到很多作用。不同的符号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含义,如可以用“↑”表示“上升,增加,进步”,用“↓”表示“下降,减少,退步”,还可以用“!”表示“重要,重视”,用“Σ”表示“總和”等等。符号还可以表示文中的逻辑关系,如用“→”表示“所以,因此”。在特定的文章中,符号还可以起到指代作用。假设某个篇章通篇在谈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我们不可能记全称,如果记缩写“UNESCO”也挺麻烦,我们可以干脆全文都用“〇”表示,因为只要译员能够了解其在本文中的含义即可,脱离了本文,这个符号不具有任何特殊含义。
缩写同时也很重要,它可以作为符号的扩充。因为简单的符号还是比较有限的,当现有的符号不足以满足记录需求时,临时创造新符号显然不现实,我们这时就会用到缩写。缩写的方式应人而异,我们没有强制的规范,但有一点必须指出,即:使用缩写时可能会有产生误解的可能。如Politics我们如果记为“Pol”可能会误解为police,Poland等等。对于这种词,我们不妨用中文记个“政”。又如economy我们如果记为“Eco”也可能会产生economist或economical等误解,我觉得可以采取补充的方式,记为“EcoY”这样就不会产生这类误解了。
4.笔记必须清晰可辨。
因为听力理解,分析,重组,记录,输出的时间过程很短,几秒时间转瞬即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笔记,很可能会由于仓促而导致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如果经过辛辛苦苦分析重组的笔记在阅读时看不懂,那么跟不记笔记的效果没什么差异,十分可惜。
结论
笔记在交替传译中对译员起着十分重要的提示作用,但另一方面,它也有可能对译员的听力理解起到负面作用,我们应该最大程度上发挥其积极效应,抑制其负面影响。通过对于两名学生译员的口译成果与笔记的分析,我提出了帮助译员做出有效笔记的几条建议,相信它们对口译笔记的记录是有所帮助的。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1]蔡小红,2002,《口译研究新探》,香港,开益出版社。
[2]何慧玲,2002 大学口译课程笔记的学习与教法探讨 www.Itbi.edu.tw
[3]梅德明,2000,《高级口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余志远,2000,《英语国家概况》,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张维为,1999,《英汉同声传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6]Gile,D. 1995.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作者单位:上海海关学院)
[关键词]做笔记 有效笔记 符号与缩写
引言
作笔记一直是交替传译过程中较有争议的一个环节,一方面笔记可以帮助记忆,另一方面作笔记多少会影响听力理解,究竟怎样作笔记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其积极作用,并且消除其消极作用?针对上述目标,到底应该如何进行作笔记的训练?这是一个从我第一节口译课就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也是促使我下定决心写下这篇论文的原因。
一、交替传译的过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交替传译的过程。简单来讲,交替传译的整个流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源语输入阶段,信息处理阶段和译语输出阶段。源语输入主要是译员对发言者的发言听力接受的阶段,即把发言者的发言中所包含的信息输入大脑的过程。信息处理指得是译员在大脑中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理解,重组,记录,翻译的阶段,这也是整个口译过程的核心阶段。而译语输出则是译员将大脑中所译出的信息用目的语言口头再现出来。整个口译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将最终影响口译质量。
整个流程我画了个简图如下:
二.笔记在交替传译中的作用
1.作笔记在整个口译过程中所处的位置
如上图所示,记笔记在交互传译中发生于信息处理阶段。从作笔记所处的位置,我们也可以发现我们应该先理解,再记录,然后才翻译。作笔记的主要目的是在理解了发言者的发言基础上,在对其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以后,做出适当的笔记,从而在译语输出阶段,对译员起到信息提示的作用,使得译员能在最大程度上重现发言者所提供的信息。
当然,如果发言者的发言较短,比如对话的口译,所需处理的信息量不是太多,那么记录的步骤可以省略,译员可以直接对其进行口译。但此类情况并不多见,很多时候是发言者的发言滔滔不绝,超过了译员短期记忆的极限,那么译员作一下笔记,以帮助自己记忆发言者提供的信息是很有必要的。
2.作笔记对于口译的质量影响
作笔记对于口译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有着消极的影响。
先说积极影响,作笔记可以在一次需要译出的信息量过多,超过人脑短期记忆承受量的时候帮助译员记忆信息内容,根据所做的笔记,可以更大程度上回忆出发言人刚才的发言,这样更能够提高译语的准确率,不至于凭空胡译。
同时作笔记也有消极影响,因为译员在听力理解时,必须做到全神贯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收集发言人的发言信息,而在听力理解的同时作笔记却是要求一脑多用,是一种分散注意力的行为,这与全神贯注的要求是相反的,如果由于记笔记而导致主意力分配不当,从而影响听力理解,最终导致口译质量下降这就得不偿失了。
三、加强作笔记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影响的几个建议
提出建议之前,让我们首先来看以下一个例子,以下是两名学生译员某一篇段落所做的笔记及口译成果。
原文如下:
The United States supplies a larger share of the imports of all other countries than does any other nation in the world. However, the U.S. share of world trade has declines in recent years. Currently U.S. exports are about 15% of the world’s total. The leading groups of products for export are industrial, electrical, agricultural and office machines; household appliances and other machinery;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hemicals; textiles-chiefly those of man-made fibers and cotton; metal manufacture; petroleum products; paper and other products made from wood; tobacco manufacture; and rubber products.
The United States imports about 13% of all world imports. It is heavily dependent on foreign sources for a number of essential pr9imary products, such as tin, manganese, crude petroleum, nickel and bauxite. Many of U.S. industries are built around a continuous supply of essential raw materials.
The principal U.S. imports are machinery and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nonferrous metals, ferrous and non-ferrous ores, crude petroleum, meats, clothing, paper and other wood products, cane sugar, coffee, crude rubber, fruit, nuts, vegetables and fishing products. Canada is the largest single source of goods imported by the U.S., accounting for nearly 30% of the total. Outside of North America, Europe is the largest source of imports with about 30%. Asia is about 18% of American imports, with smaller percentages from Latin America, Africa, and Australia in that order. Thus, whenever the American economy is in trouble, the economy of other countries is affected. (余志遠2000: 296) 这是译员甲的笔记:
(见附录一)
这是译员甲的口译文本:
美国从世界各国进口的贸易总额比世界上任何不同国家都要大,然而,近来,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却呈下降的趋势. 现在,美国的出口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占15%,其中包括工业,电子业,农业,办公用品,家庭用品,交通,通讯装置等. 此外,还包括化工,纺织,棉花等手工产品. 冶金,数控产品,造纸等其他木制业产品,以及烟草和橡胶等.
美国目前的进口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其中大部分以资源和初级产品为主,如金属镍等.通常美国的工厂建设都是以原材料为基础的,而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靠近原材料,交通便捷.此外,美国的进口产品还包括除铁以外的其他矿制品,以及肉类,服装类,纸浆等原材料.蔗糖,咖啡,生橡胶,蔬菜,鱼类产品等.
加拿大是从美国进口份额最大的国家,达到总数的30%,欧洲占据了北美以外的最大进口份额,各国总数也达到30%左右,其次为亚洲,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等依次递减.
所以,一旦美国经济发生问题,其他国家势必受到影响.
这是译员乙的笔记:
(见附录二)
这是译员的口译文本:
美国的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的很大比重,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然而近年来,美国进口额持续下降。
目前,美国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15%,排在前几位的产业部门是:制造业、电器工业、农业产品、办公用品、家庭用品、交通工具、通讯工具、人造纤维、石油化工、纸张以及其他木制品,以及橡胶等。
美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额的13%,该国工业主要依赖进口初级产品,如锡、原油、镍等。大部分美国工业都需要持续的原材料供应,特别是机电制造和交通运输业。需要的原材料包括:各类矿石、原油、肉制品、服装、纸张、木制品、蔗糖、咖啡、天然橡胶、水果、坚果、蔬菜及水产品等。
加拿大是美国最大的原料供应国,提供了多达30%的原材料。除北美国家之外,欧洲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占进口总额将近30%;其次是亚洲,占18%;再次分别为拉美、非洲和澳大利亚。因此,如果美国经济陷入危机,全世界经济也将受到影响。
在译员甲的译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使用了很多符号,如箭头入圈表示进口,箭头出圈表示出口,一个圆圈表示国家。同时他還使用了许多字母缩写,如WT表示world trade,A 表示America,我觉得这点很好,可以加快记录速度。他在译文中把 “The principal U.S. imports are machinery and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处理成“而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靠近原材料,交通便捷。”主要原因在于把principle 与 principal 搞混了,这两个词发音相近,如何决断关键取决于自己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上文说了美国的进口,刚开了个头,因此这里比较可能的是具体展开对进口的介绍,如主要进口那些产品等等,经过此番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是principal而不是principle。所以说只有分析理解以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最后一段中,他没有把亚洲的比例占18% 译出来,但是在他的笔记中却有18这个数字。我发现主要问题出在“A”上,他用“A”表示America,同时又用“A”表示Asia,我觉得这是使他搞混的主要原因,他没能完全理解自己记的笔记,所以没把自己已经听到并记下的信息译出来。
在译员乙的笔记中,主要以英文为主,有较多缩写,关键是自己看得懂就可以了。他在缩写上处理的不错,“Afri”指Africa,“As”指Asia,“Aus”指Australia,都分得挺清楚的。我们也能看到在他的笔记中也出现了“原则”,但译文中却处理得不错,可见他在译出时经过了仔细分析,排除了principle而选择了principal。同时,这篇文章有一个特点,即有许多并列的列举成分,我们可以看出译员乙在处理这些要素时,采取了每行记一个的方法,这样在阅读笔记时就会显得逻辑清晰,一目了然。
从这两份笔记上我们可以看到,两者都用了中英文两种语言混合记录。我觉得这也是可行的,这样可以以更快的速度记录,而免去了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寻找对等的时间浪费,哪种语言反应快就用哪种,毕竟翻译是后期的工作,当前的重点在于信息获取。
通过对两份笔记及译文的分析研究,我列出一下几点建议:
1.听力理解是-切笔记的前提。
这里我想先引入一段Gile 的 Effort Models 理论:
The Effort Models are designed to help them [interpreters] understand these difficulties [of interpreting] and select appropriate strategies and tactics. They ar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rocessing Capacity and on the fact that some mental operations in interpreting require much Processing Capacity."(1992:191)
According to Gile,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consists of two phases: a listening and reformulation phrase and a reconstruction phase (1992:191, 1995b: 179):
Phase One: I=L+M+N
I=Interpreting, L=listening and analyzing the source language speech,
M=short-term memory required between the time information is heard and the time it is written down in the notes,
N=note-taking.
Phase Two: I= Rem+Read+P
In this Phase Two of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interpreters retrieve messages from their short-term memory and reconstruct the speech (Rem), read the notes (N), and produce the Target Language Speech (P).
从以上的模型中可以看出,“L” 即对于源语言的听力理解与分析,以及“M”即听到信息与做记录之间的短期记忆,这两者都位于“N”即作笔记之前。我们在作口译的时候精力是肯定有限的,我们必须在听力,记忆与做笔记之间做出选择,即如何分配自己的精力(Attention Sharing)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把有限的精力在听力理解,短期记忆和做笔记之间做出合理分配,由于个人的听力能力,记忆能力乃至笔记能力各有不同,因此具体分配比例应人而异。但是无论如何分配我们都不可能在没有听懂的前提下进行分析,记忆,更不用说是做笔记,所以说,听力理解是一切笔记的前提。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译员也没法在无法理解原文含义的基础上做出准确的笔记,更不用说是精准的译文了。所以说如果听力理解有障碍那就不如不记,宁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听力上,也不要因为想做笔记而影响听力理解。
这里我还想指出一点,有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即:我们做了满满好几张纸的笔记,然而在翻译输出阶段却觉得无从入手,不是笔记看不懂就是,记的笔记对翻译输出没什么帮助。因此我想提出一个有效笔记的概念:在听力理解的基础上,对所获信息进行分析重组后做出的笔记,同时下一步的翻译输出有所帮助的笔记才属于有效笔记。如果不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分析重组做出的那些笔记,对紧接着的翻译帮助不大,这类笔记就不能算有效笔记。
这一点大家从上面的流程图中也发现,整个口译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将最终影响口译质量。因为听力理解发生于记录之前,所以我们必须先理解,再分析重组信息,才能做出有效笔记。同时翻译输出又紧跟着笔记之后,因此我们也要求笔记能对后面的翻译输出有所帮助提示。
2.在笔记过程中,笔记的格式十分重要。
一个好的笔记格式可以使译员对于整个篇章有一个一目了然的认识,帮助译员更好的理解,以提高翻译效果。我们可以采取划杠的方法分割层次,每个层次的结尾都标以“————”的符号,表示这一层次的信息已经交待完毕,下面开始另一层次。同时,就像在刚才分析的笔记中那样,我们可以用一行记录一项内容的方式来表示一些并列结构,这样的笔记阅读起来更清楚。
3.在笔记中,我们还必须用到不少的符号和缩写。每个译员都应该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符号和缩写体系,并能对其熟练运用。
符号在笔记中能起到很多作用。不同的符号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含义,如可以用“↑”表示“上升,增加,进步”,用“↓”表示“下降,减少,退步”,还可以用“!”表示“重要,重视”,用“Σ”表示“總和”等等。符号还可以表示文中的逻辑关系,如用“→”表示“所以,因此”。在特定的文章中,符号还可以起到指代作用。假设某个篇章通篇在谈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我们不可能记全称,如果记缩写“UNESCO”也挺麻烦,我们可以干脆全文都用“〇”表示,因为只要译员能够了解其在本文中的含义即可,脱离了本文,这个符号不具有任何特殊含义。
缩写同时也很重要,它可以作为符号的扩充。因为简单的符号还是比较有限的,当现有的符号不足以满足记录需求时,临时创造新符号显然不现实,我们这时就会用到缩写。缩写的方式应人而异,我们没有强制的规范,但有一点必须指出,即:使用缩写时可能会有产生误解的可能。如Politics我们如果记为“Pol”可能会误解为police,Poland等等。对于这种词,我们不妨用中文记个“政”。又如economy我们如果记为“Eco”也可能会产生economist或economical等误解,我觉得可以采取补充的方式,记为“EcoY”这样就不会产生这类误解了。
4.笔记必须清晰可辨。
因为听力理解,分析,重组,记录,输出的时间过程很短,几秒时间转瞬即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笔记,很可能会由于仓促而导致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如果经过辛辛苦苦分析重组的笔记在阅读时看不懂,那么跟不记笔记的效果没什么差异,十分可惜。
结论
笔记在交替传译中对译员起着十分重要的提示作用,但另一方面,它也有可能对译员的听力理解起到负面作用,我们应该最大程度上发挥其积极效应,抑制其负面影响。通过对于两名学生译员的口译成果与笔记的分析,我提出了帮助译员做出有效笔记的几条建议,相信它们对口译笔记的记录是有所帮助的。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1]蔡小红,2002,《口译研究新探》,香港,开益出版社。
[2]何慧玲,2002 大学口译课程笔记的学习与教法探讨 www.Itbi.edu.tw
[3]梅德明,2000,《高级口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余志远,2000,《英语国家概况》,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张维为,1999,《英汉同声传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6]Gile,D. 1995.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作者单位:上海海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