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千万万的家庭,每个父母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不能说怎样做就算合格。但是既然为人父母,就是一份社会责任,就要做好当父母的准备。
很多家长都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寻找早教机构,花钱买教育,花钱买培养。但是,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却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我们都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孩子,那么什么样的家长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呢?记者采访了北京儿童医院心理科专家王爱华。
婴儿期不要频繁变更抚养人
不久前,王爱华接诊了一位小病人,这个叫做铭铭的小男孩只有4岁,给人的感觉是娇生惯养长大的。家长说,铭铭每天都要买东西,不管是从幼儿园回来,还是周末路过商店,铭铭总是要拖着家长买东西。
王爱华仔细询问病史和抚养过程发现,铭铭的父母都是医生,工作非常繁忙辛苦,没有时间照顾孩子。铭铭4个月的时候就被送回了老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由姥姥姥爷带。到两三岁的时候,铭铭要上幼儿园,他又回到北京,由爸爸妈妈带。
王爱华说,孩子,甚至包括成人的心理情绪问题,都可以追根溯源到婴儿期。
在铭铭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突然变更抚养人,就出现了两次严重的情感分离。因此,在孩子1岁以内的婴儿时期,不要频繁变更抚养人,包括更换保姆,否则形成不了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就很难建立安全感,孩子在幼儿园跟其他小朋友接触交流也会存在困难。
在婴儿期,有一种叫做“母婴依恋”的关系正在形成。在这个时期形成一种稳定的、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对日后的情绪、人际关系发展,会带来非常有利的影响。
同是4岁的涛涛也被妈妈带来向王爱华求助。妈妈说,涛涛的脾气暴躁、冲动,爱跟人打架,还喜欢跟人吵闹。没等医生询问家长平时的相处状态,妈妈就主动检讨:“估计是我的问题,因为我平时脾气也不好。”
其实,这种情况非常多见。孩子的情绪管理和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涛涛妈妈回家后,把工作上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高声呵斥、打骂,或者是采取其他的惩罚方式。
王爱华说,儿童的情绪障碍受后天的影响较大。情绪障碍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不安、烦躁、焦虑等。孩子会不高兴,总是哭,哄也不哄不好, 吃、睡都不好,容易出现抑郁情绪。还有一种情绪障碍,是以躯体症状所表现出来的,看似躯体疾病,实际上背后是心理问题。例如不明原因的疼痛,头痛、肚子痛。
孩子不一定要“外向”,但一定要“向外”
5岁的女孩小薇,总是感到特别紧张、担心、害怕,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声音都会感到紧张。原来,小薇的父母对她特别溺爱,整天嘘寒问暖,即使磕破一点点皮、受一点点伤,家长就心疼得不行。而且家里老人每次一生病,全家也都特别紧张,孩子整天在这种气氛中长大,就会非常胆小。
王爱华说,现在,很多孩子像小薇这样,在家里受到特别呵护。王爱华建议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要让孩子“向外”发展,培养孩子对外界的好奇心、探索心,而不要只关注自己。
让孩子向外发展
这里说的“向外”,并不一定指的是“外向”。
家长要培养孩子“向外”发展的能力。不要孩子一有不舒服,家长就焦急万分,担心受怕,到处带他看病。当然,这并不是说不重视孩子的健康。家长应多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接触大自然,参加有益的体育运动,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不良情绪的产生。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王爱华介绍,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足够健康,有一个社会适应标准,即社会适应能力。大多数专家倾向于用这一标准来衡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无论在学校、家庭还是到了陌生的环境,如果具有调控自己来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就是好的。相反,如果习惯了家里所有人都在呵护自己,按照自己的要求来,总是要求别人来契合他的需求,这样的孩子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中,可能总是在碰壁。这是心理健康发展很重要的一方面,家长应引起重视。
要让孩子建立伙伴关系
对于孩子来说,还有一些其他的心理健康判定的方法,比如懂得规则,不要特立独行。有的孩子两周就可以适应幼儿园生活,而有的孩子,过了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还不能跟老师正常互动。另外,要让孩子乐于建立伙伴关系,这对于再大一点的时候以及成年后,建立比较好的人际关系是有好处的。有的孩子总是在躲,害怕;而有的孩子在跟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愉悦。
让孩子学会分享
孩子还有一个优点是值得培养的,就是乐于分享。不一定是分享东西,而是表现出愿意一起做游戏,分享游戏过程中产生的快乐。在这个方面,有些孩子主动一些,有些孩子被动一些,有些孩子完全不能。对于后者,就需要干预,要创造环境,让他得到锻炼。老人带孩子的过程中,有些人怕孩子在外面出问题,无法向孩子父母交代,就宁愿让孩子在家待着。如果孩子先天素质好,不会因为这些事情影响发展,但如果孩子先天气质类型属于内向固执敏感型,这样就对孩子发展十分不利。
孩子需要陪伴和情感交流
在小年龄孩子的抚养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像铭铭这样的心理问题,家长还应注意什么,应该如何去做呢?
王爱华说,在这个时期,家长应该做到有的陪伴,多建立非“任务型”的陪伴。
什么叫“非任务型”?现在大多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没有很多时间来陪伴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每天至少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跟孩子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对于小年龄的孩子,容易出现“任务型”的相处。也就是吩咐孩子,必须写作业、学习奥数、练琴、练球,而不是一起游戏,一起有情感的联结。其实,这种游戏型、“非任务型”的陪伴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种情感上的需求 。
另外,虽然现在有一些理论表明,在1岁以内某个特定时期,女孩会对父亲更依恋,男孩会对母亲更依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一定要明确把时间段分开。父亲和母亲,誰有时间谁就陪伴。更多的关爱、呵护和情感联结,都是儿童时期始终需要的。
很多家长都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寻找早教机构,花钱买教育,花钱买培养。但是,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却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我们都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孩子,那么什么样的家长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呢?记者采访了北京儿童医院心理科专家王爱华。
婴儿期不要频繁变更抚养人
不久前,王爱华接诊了一位小病人,这个叫做铭铭的小男孩只有4岁,给人的感觉是娇生惯养长大的。家长说,铭铭每天都要买东西,不管是从幼儿园回来,还是周末路过商店,铭铭总是要拖着家长买东西。
王爱华仔细询问病史和抚养过程发现,铭铭的父母都是医生,工作非常繁忙辛苦,没有时间照顾孩子。铭铭4个月的时候就被送回了老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由姥姥姥爷带。到两三岁的时候,铭铭要上幼儿园,他又回到北京,由爸爸妈妈带。
王爱华说,孩子,甚至包括成人的心理情绪问题,都可以追根溯源到婴儿期。
在铭铭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突然变更抚养人,就出现了两次严重的情感分离。因此,在孩子1岁以内的婴儿时期,不要频繁变更抚养人,包括更换保姆,否则形成不了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就很难建立安全感,孩子在幼儿园跟其他小朋友接触交流也会存在困难。
在婴儿期,有一种叫做“母婴依恋”的关系正在形成。在这个时期形成一种稳定的、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对日后的情绪、人际关系发展,会带来非常有利的影响。
同是4岁的涛涛也被妈妈带来向王爱华求助。妈妈说,涛涛的脾气暴躁、冲动,爱跟人打架,还喜欢跟人吵闹。没等医生询问家长平时的相处状态,妈妈就主动检讨:“估计是我的问题,因为我平时脾气也不好。”
其实,这种情况非常多见。孩子的情绪管理和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涛涛妈妈回家后,把工作上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高声呵斥、打骂,或者是采取其他的惩罚方式。
王爱华说,儿童的情绪障碍受后天的影响较大。情绪障碍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不安、烦躁、焦虑等。孩子会不高兴,总是哭,哄也不哄不好, 吃、睡都不好,容易出现抑郁情绪。还有一种情绪障碍,是以躯体症状所表现出来的,看似躯体疾病,实际上背后是心理问题。例如不明原因的疼痛,头痛、肚子痛。
孩子不一定要“外向”,但一定要“向外”
5岁的女孩小薇,总是感到特别紧张、担心、害怕,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声音都会感到紧张。原来,小薇的父母对她特别溺爱,整天嘘寒问暖,即使磕破一点点皮、受一点点伤,家长就心疼得不行。而且家里老人每次一生病,全家也都特别紧张,孩子整天在这种气氛中长大,就会非常胆小。
王爱华说,现在,很多孩子像小薇这样,在家里受到特别呵护。王爱华建议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要让孩子“向外”发展,培养孩子对外界的好奇心、探索心,而不要只关注自己。
让孩子向外发展
这里说的“向外”,并不一定指的是“外向”。
家长要培养孩子“向外”发展的能力。不要孩子一有不舒服,家长就焦急万分,担心受怕,到处带他看病。当然,这并不是说不重视孩子的健康。家长应多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接触大自然,参加有益的体育运动,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不良情绪的产生。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王爱华介绍,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足够健康,有一个社会适应标准,即社会适应能力。大多数专家倾向于用这一标准来衡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无论在学校、家庭还是到了陌生的环境,如果具有调控自己来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就是好的。相反,如果习惯了家里所有人都在呵护自己,按照自己的要求来,总是要求别人来契合他的需求,这样的孩子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中,可能总是在碰壁。这是心理健康发展很重要的一方面,家长应引起重视。
要让孩子建立伙伴关系
对于孩子来说,还有一些其他的心理健康判定的方法,比如懂得规则,不要特立独行。有的孩子两周就可以适应幼儿园生活,而有的孩子,过了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还不能跟老师正常互动。另外,要让孩子乐于建立伙伴关系,这对于再大一点的时候以及成年后,建立比较好的人际关系是有好处的。有的孩子总是在躲,害怕;而有的孩子在跟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愉悦。
让孩子学会分享
孩子还有一个优点是值得培养的,就是乐于分享。不一定是分享东西,而是表现出愿意一起做游戏,分享游戏过程中产生的快乐。在这个方面,有些孩子主动一些,有些孩子被动一些,有些孩子完全不能。对于后者,就需要干预,要创造环境,让他得到锻炼。老人带孩子的过程中,有些人怕孩子在外面出问题,无法向孩子父母交代,就宁愿让孩子在家待着。如果孩子先天素质好,不会因为这些事情影响发展,但如果孩子先天气质类型属于内向固执敏感型,这样就对孩子发展十分不利。
孩子需要陪伴和情感交流
在小年龄孩子的抚养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像铭铭这样的心理问题,家长还应注意什么,应该如何去做呢?
王爱华说,在这个时期,家长应该做到有的陪伴,多建立非“任务型”的陪伴。
什么叫“非任务型”?现在大多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没有很多时间来陪伴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每天至少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跟孩子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对于小年龄的孩子,容易出现“任务型”的相处。也就是吩咐孩子,必须写作业、学习奥数、练琴、练球,而不是一起游戏,一起有情感的联结。其实,这种游戏型、“非任务型”的陪伴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种情感上的需求 。
另外,虽然现在有一些理论表明,在1岁以内某个特定时期,女孩会对父亲更依恋,男孩会对母亲更依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一定要明确把时间段分开。父亲和母亲,誰有时间谁就陪伴。更多的关爱、呵护和情感联结,都是儿童时期始终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