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究骨形成蛋白4(BMP4)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诱导的肺动脉重塑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实验研究。使用细胞活力检测、蛋白活力测定、蛋白质印迹法、siRNA干扰技术等方法研究BMP4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的作用。烟雾连续暴露12周小鼠构建肺动脉重塑的动物模型,免疫荧光检测肺动脉BMP4的表达。结果相较于PDGF组,PDGF BMP4组能够抑制Ⅰ型胶原蛋白的合成(P
【机 构】
:
三峡大学人民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宜昌 443000三峡大学人民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宜昌 443000三峡大学人民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骨形成蛋白4(BMP4)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诱导的肺动脉重塑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本研究为实验研究。使用细胞活力检测、蛋白活力测定、蛋白质印迹法、siRNA干扰技术等方法研究BMP4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的作用。烟雾连续暴露12周小鼠构建肺动脉重塑的动物模型,免疫荧光检测肺动脉BMP4的表达。
结果相较于PDGF组,PDGF BMP4组能够抑制Ⅰ型胶原蛋白的合成(P
其他文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相对于成人,儿童SLE病情重、变化快、预后差。激素是SLE的一线治疗药物,但仍有部分患者对传统治疗药物,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疗效欠佳,病情难以控制。贝利木单抗是目前唯一被批准治疗儿童SLE的生物制剂,但使用经验有限,现就贝利木单抗在儿童SLE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该药治疗儿童SLE提供依据。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治疗技术进展迅速。随着手术、介入、靶向药物的开发以及综合治疗策略的观念更新,CTEPH患者的预后已有显著改善。但CTEPH的诊断和治疗仍面临很大挑战,如何正确应用影像学检查方法早期识别和诊断CTEPH?如何根据不同患者的表型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如何以研究推动CTEPH患者的规范化管理与CTEPH诊治中心建设?本文拟结合这些问题阐述对CTEPH诊治与研究的思考。
肺动脉高压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肺动脉高压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诊断策略不断更新。为更好指导我国从事呼吸专业医师的临床实践,本文根据《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的内容,就诊断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以利于读者更好地对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规范化的诊断,从而使患者在后期治疗中尽早获益。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一种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远期并发症。2021年1月,《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发布,将CTEPH作为单独章节,从CTEPH早期识别、诊断及治疗三个方面出发,明确了如何利用影像学检查早期识别CTEPH,提出了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靶向药物治疗、球囊肺动脉成形术的适应证及临床获益,强调了建立专业CTEPH诊疗中心的重要性。本文旨在结合临床实践,对指南CTEPH章节内容进行分析解读,更好地指导CTEPH的规范诊治。
肺动脉高压病因多样、病情复杂。肺动脉高压临床上主要分为5大类,其中第1大类为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对于PAH患者需综合多项指标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包括临床特征、运动耐量、生物标志物、影像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等。《中国肺动脉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提出了以危险分层为导向的治疗策略。本文将结合该指南对PAH的功能评价、PAH综合评估及危险分层等进行解读。
肺部疾病和/或低氧所致肺动脉高压(PH)属于PH中的第三大类。当慢性肺部疾病(CLD)及低氧性疾病合并PH时,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疾病经济负担及病死率增加。建议从两方面早期筛查,一方面在PH患者中筛查CLD;另一方面在CLD及低氧血症患者中筛查PH。对于高度疑诊及确诊患者需早期干预,除对于原发疾病针对性治疗外,推荐长期家庭氧疗;虽然有研究显示使用靶向药物部分获益,但不常规推荐。
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以进行性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升高为特点,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目前临床批准用于治疗PAH的靶向治疗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正确应用这些药物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PAH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尽快达到并维持低危状态。在用药过程中,应遵循初始联合治疗、足量给药的原则,并根据危险分层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因此,严格密切的随访对PAH患者至关重要,本文将从PAH患者的治疗目标、药物治疗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如何根据随访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等方面,详述PAH的治疗原则。
咯血作为肺动脉高压少见的临床表现,与其并发症和肺血流的异常分布有关,常提示病情重、预后差。《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中关于肺动脉高压合并咯血的治疗推荐仅在心肺移植标准中指出,明显咯血为心肺移植标准之一。由于肺动脉高压合并咯血临床处理复杂、文献的质量和数量有限,指南并未对其他治疗方式作统一推荐或说明。本文结合文献就肺动脉高压合并咯血的病因识别和治疗进行解读。
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主要累及肺动脉和右心,表现为右心室肥厚、右心房扩张、肺动脉主干扩张等,最终可导致右心衰竭和死亡。PAH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免疫机制发挥重要作用。树突状细胞(DC)处于免疫反应的核心地位,主要分为四类:常规DC(包括1型常规DC和2型常规DC)、单核细胞衍生的DC、浆细胞样DC和朗格汉斯细胞,在PAH研究中以常规DC、单核细胞衍生的DC和浆细胞样DC为主。本文就DC的来源、分布、分类、功能以及其在PA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PAH的发病机制。
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以肺动脉压升高为特征且预后极差的疾病。目前具有适应证的药物可改善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但无法治愈,探讨其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是当前PAH研究热点。维生素D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在体内活性形式为1,25-二羟维生素D3。近年来维生素D缺乏已被证明与多种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有关。维生素D缺乏可影响PAH的发生,本综述探讨维生素D缺乏在PA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讨论维生素D补充对PAH的治疗意义,旨在为药物治疗肺动脉高压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