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从阅读开始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uo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从阅读开始”是傈僳族作家杨泽文的散文随笔新著《面朝文字的沧海》中的一句话。虽然这本散文随笔集也收人了一些作家反映乡村大自然和人文民风的美好纯朴以及四海旅痕的作品,但从书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主要以阅读为题材的散文随笔集,是一本书写作家的读书生活、呈现作家的阅读经历、反映作家阅读中的感悟、快乐和阅读给他人生带来变化的一本书。对于泽文来说,他真正的生活,就是从阅读开始的。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阅读,他可能至今还在为自己的衣食奔波忙碌在山野田间。
  从书中知道。杨泽文从一个滇西乡野的傈僳族牧童、书童到走出农门,上高中、读师范,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和作家、诗人、文学刊物的高级职称编辑,就是阅读的结果。今天他的文学作品发表在不少有影响的刊物上,就是这本书中的不少读书随笔,也是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华读书报》《团结报》《北京日报》等重要报纸上的。他的诗集《回望》曾荣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这一切都首先源于阅读的文字“喂养”。他的一生与书结缘、与书相伴,他的全部生活,从来都没有离开阅读。他的人生经历,成长历程,也可以看成一个人的阅读史。当他还是一个乡村牧童、书童时,和其他小伙伴最大的不同,就是“喜欢看书”,在那个缺少书本的年代,他就从知青那里借阅了他们带来的《战斗的青春》《林海雪原》《剑》等长篇小说,从此,他开始了“面朝文字的沧海”,不断用书海中的文字“喂养”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先是成为他们那个班级唯一考上县一中的高中生,以后又上了师范,借书、买书、读书到当教师后有了一个自己的读书小天地,开始了“从阅读文字到边读边写文字”,“读着写着快乐着”成了他生活的一种常态,文字成为他永远的“母乳”,成长为一名有影响的作家、诗人,真正感受到了精神的满足与愉悦,也有了为人的自信与自尊。他面朝文字的沧海。享受着“春暖花开的幸福时光”。是阅读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说他的生活从阅读开始,一点也不夸张。读着他书中这些关于阅读的随笔,对广大的读者而言,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下,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优雅。精神更加崇高。保持做人的尊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高自己的工作、应对能力,去过更有意义的生活。我想也是可以从中受到启迪的。从大的方面说,我们的生活也是可以从阅读开始的。
  这本书呈现的杨泽文的阅读经验,也值得阅读者借鉴。杨泽文的阅读经历,他有一个从面到点、从宽到细、从粗到精的过程。在沧海的文字中,他读“中书”,也读“西书”,他读文学方面的书,也读文学外的书。在他阅读的“西书”中,值得注意的是,他非常注重阅读有关大自然、绿色环保的书。他所阅读的关于生态文明的书。有许多是我不知道的,而通过泽文精致择要的评析,不仅受益颇多,也想找来一读。如英籍伦理学家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这本书被誉为“动物保护运动的圣经”“生命伦理学的经典之作”“素食主义的宣言”,对于如何尊重非人类动物的生存权,建立起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和谐、拯救地球、有益于人类健康的衣食生活。都和“解放动物”紧密相关。而泽文在读后提出的“做一个适度的肉食消费者”的观念。不仅合理,也可行。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的《濒临失衡的地球》以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环保学者的忧思,警示我们,在环保上我们再不觉醒,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将把一个破烂的地球和一个令人沮丧的未来留给我们的孩子”,“拯救全球环境的斗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比消灭希特勒的斗争更为艰巨,因为这是一次向我们自己开战”,“地球濒临失衡,选择在我们手中。”读到这样的警示,我们自然不得不和作者一样,“掩卷沉思”。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瓦尔登湖》之所以被泽文反复精读,就在于他看到在物欲世界中。这是本“心灵疗伤”“灵魂自救”,追求回归大自然的澄明之书。又如法国的科普美文《植物之美》提出的尊重植物生命的新伦理,法布尔的《昆虫记》在自然科学和文学上的价值,美国环境学者《最终的安全》所主张的“只有环境安全才是最终的安全”的新理念等,泽文从中思考的就是我们如何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就是我们在发展中如何保护好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如他在“乡野寻迹”中,从那些乡间异类动植物的生命上所感受的:“世间万物紧密相联,一荣皆荣,一损皆损。一个物种的衰落与消亡,并不可能给人带来更好的生存机会,而极有可能是生存难题的开始……”这是杨泽文在阅读中的一个重点,是他阅读思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都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中,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来读杨泽文这本书中关于评介大量有关绿色生态的“西书”文章及读书杂记,也就更加看到了这本书的时代意义和历久弥鲜的价值。
  杨泽文几十年的阅读生活。许多关于读书的感悟。颇有见地,如星光点点,常让人眼前一亮。让我们受益匪浅。网络的出现和普及,在拓展阅读空间和丰富阅读形式的同时,也冲击着传统的纸质阅读,进图书馆、书店的人少了,买书借书和读纸书的人也少了。
  如何面对挑战,泽文自有他的看法。网上阅读虽方便,却很难代替和改变传统阅读。书本上阅读的许多便利与自由,是网上阅读所欠缺的。他认为网上阅读只能是浏览,而阅读需要品评与回味。这是网上阅读做不到的。像我还有边阅读边思考,甚至在书眉或空白处顺手记下阅读心得,眉批感悟等习惯,都是在网上阅读难以做到的。因此,网络浏览代替不了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在纸书上进行。这对于在网络时代如何坚持正确的阅读生活,很有启发。泽文关于阅读方面的许多感悟,如对好书与坏书的看法不能一刀切、阅读无禁区、阅读无疆、择书而读、读书与阅世、读书养气、如何化阅读为悦读、我的阅读我作主、阅读是一种心灵运动等等,所感所悟,虽各有侧重,但出自于一个有几十年阅读生涯的作家。显现出了一名作家阅读者的真性灵和真知灼见。不同的读者也自然会根据自己的阅读实际,拿来为我所用,丰富自己的阅读生活,从中受益。
  杨泽文的《面朝文字的沧海》,在让我们面朝文山书海时,有一种从敬畏文字到亲近、亲和文字的感觉,在阅读他这本书的兴趣中,生长出去博览书海的愿望。这在于泽文这些读书随笔和其他散文,写得非常自然、朴实又生动有趣。读书札记,弄得不好很容易写得枯燥无味,缺少阅读魅力。而澤文的这本散文随笔新著,以“我”这样一名农家子弟和作家的身份及眼光切入,亲历、亲为、亲阅,娓娓道来,就像是和我们在一起喝茶品酒聊天,又像在林荫夹道、湖畔溪边散步谈心。让人读起来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他行文时,不追求文字的华丽,而注重行文的自然流畅,用字的准确、简洁与生动。他写的读书随笔和札记,常常把读书人和书的作者以及读者的感情交融一起,把叙述、评论、心得感悟和情绪交相书写,这既不同于摆起面孔写评论,也不同于只有零星的体会而缺少真情实感和感悟的读后感。他这样的写法。既有散文随笔的文气,又有文理的内蕴,提升了这类随笔札记的文化品位。
  杨泽文的这本散文随笔集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和阅读吸引力。他的那些读书随笔,特别是关于“西书”的阅读杂记,无论是作者的经历,还是该书出版后的影响、翻译版本的变化以及价值等,用他散文家的文笔生动道来,不时注入他那诗人不吐不快的情感。都让我们在充满魅力的阅读中增长了不少知识。像《永远的金蔷薇与金玫瑰》,对这本用散文、小说笔法谈创作的书,泽文对一本书两个书名的介绍,对《金蔷薇》无法抗拒的阅读诱惑力的描写,泽文也用《金蔷薇》的手法,把一本谈创作的书,评析得引人入胜,充满了阅读魅力。还有他写的《寻剑记》,这是作者阅读生涯中,还在童年时代就读过的一本反映抗美援朝志愿军战斗生活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最早读到的一本最精彩的长篇小说,几十年过去了,他仍可以把小说的情节生动地叙述出来。而因该书没有再版,他就四处寻找这本书。对这本书的记忆和情节的复述,文字不多,但却生动神奇,充满吸引力;对书的寻找和购买的过程,写得曲折而情真意切,颇有吸引力,这就是借鉴了《金蔷薇》的手法。这本书中作者写故乡的那些动植物的散文,篇篇都有常人不知的许多生物知识,是一篇篇文字生动优美、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美文,这些文章和他后边那些关于绿色生态作品的札记随笔,相互呼应,相得益彰,说这本散文随笔集就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生态文学,也名副其实。
  今天,在提倡全民阅读的环境中,杨泽文的《面朝文字的沧海》的出版,给广大的阅读者送来了一部及时的书,或者说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书。让我们的生活也在面朝文字的沧海中,更加美好而充实吧。
  【作者简介】张永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边疆文学》原副主编、编审。
  编辑手记:
  2017年9月。杨泽文的散文随笔集《面朝文字的沧海》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张永权以其文中的一句话“生活从阅读开始”总结了这本书展现出的主题,在对其进行介绍评论的时候,以一个读者的姿态,从心底的深处建立起和作者、其他读者之间沟通的渠道。文章从阅读改变人生命运、阅读经验、时代意义、语言特点等方面抒写了他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概括全面,例举精辟,语句灵动自然,评论者和作者在思想价值理念上的高度契合,使文章也自然而然地散发出了文气和内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一个人走着走着  在不知不覺中  便丢失了爷爷奶奶  父亲母亲  接二连三的亲人  故乡的老屋  房后的石榴翠竹  院子里的桃树枣树  天上的日月星辰  门外的风言风语  还有鸡鸣犬吠  村庄后面的松林  前面的绿水  左右的田野  庄稼的歌声  百鸟的啁啾  儿时的游戏  胡子里的故事  皱纹里的悲喜  猛然一转身  忽然发现自己  一不小心已经成为  一个丢失了故乡的人  像一个走丢的孩子  
期刊
也许是因为崇敬  大理天空飘逸不尽的白云  也许是因为崇敬  苍山之上终年不化的白雪  也许是因为崇敬  洱海之上洁白明净的洱海月  大理白族  是一个崇尚白色的民族  居住的是青瓦白墙  穿戴的是白衣白裳  懷里揣着明媚的太阳  帽子镶着洁白的月亮  鞋子绣着洁白的花瓣  用一双巧夺天工的手  把银子敲打成洁白的信仰  把木头石头和时光  雕刻成洁白的梦想  在蓝色的天幕上  扎染出一派繁星灿烂
期刊
许多人都不知道  中國历史文化名村诺邓  是用盐腌出来的  从前,这里是一片穷山僻壤  穷得丁当响  穷得除了盐还是盐  在别无选择的饥饿面前  诺邓只有吃盐  被盐津渍得龇牙咧嘴  伤痕累累  强忍住嚎啕和眼泪  当被盐腌透后  便被藏匿起来  被千年的时光风干  变成一块喷香的腊肉  突然有一天  香透了全世界  被盐腌透了的诺邓  味道隽永耐人咀嚼  昔日的伤痛  变成了不朽的美景  昔日腌
期刊
布谷鸟敲醒我的梦  又引來窗外一群鸟  它们在杨梅树枝头唱歌  在紫叶李树上呼朋引伴  而此时布谷已不知去向  谁的皮鞋从水泥路上走来  哒哒声再一次惊醒黎明  樱花谷里的梦  总是那么清醒  我在春光里  找到了片刻停留的时间
期刊
时间  是最好的一剂药  是药中之药  是真正的药王  它能医治百病  能治身体的病  也能治心里的病  它胸怀博大爱意无边  药效神奇  能医治灵魂的癌症  能将人心软化成佛心  甚至能让妖魔鬼怪  改恶从善  心里有太多的仇怨和憎恨  就服用时间这剂良藥  它统领着生老病死  悲欢离合  能普渡众生  编辑手记:  董喜阳的诗歌象征意味浓重,意境幽深,寓意深远,想象诡谲。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自我
期刊
鸡足山的板栗树  传说是徐霞客带来的种子  繁衍出来的子孙  它虬劲的枝干  穿越了數百年的沧桑  裹满了岁月的斧痕  它浑身上下  长满了深邃的眼睛  目光炯炯投向苍冥  它把心掏出来  送给大山的神灵  把人间的冷暖  藏进自己的身心  一如既往地开花  毫无保留地结果  迎送着南来北往的彩云  呵,鸡足山的板栗树  仿佛是得道的高人  站成遗世独立的风景
期刊
一个人说走就走了  连脚印也没有  就摇着轮椅走了  初冬的雪还没有降临  大地还在和严寒作最后的斗争  你就和一只白色的蝴蝶  带着一片轻盈的梦飞走了  巨大的夜压迫着我的心脏  让我在黄昏不能自由地呼吸  你是否還抱着一只羊  回到遥远的清平湾  你是否还摇着轮椅  去看你熟悉的地坛  这个世界确实太冷  也许不值得留念  你走了 走得那样轻松  那么不真实  像一首诗没有尾声  像一篇小说留
期刊
一  我与笔山书院有缘,在此求学六个春秋。  笔山书院坐落在古镇州城宾川一中校内,原为明代进士何邦宪之遗业,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为知州甘国辅购置,改建重修,因其背靠钟英山,取“钟英毓秀”之义,题名“育英书院”。雍正四年(1726年),知州周钺又捐资重修,因其面对笔架山而易名“笔山书院”。  笔山书院与后来的宾川教育一脉相承,具有教育开山、文化传承之历史功绩。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
期刊
在不少地方都有白云寺,仅在大理,就有弥渡白云寺、南涧白云寺。关乎弥渡白云寺的美好,已珍藏在生命的行囊里。而每一次,车行从巍山到南涧的路途中,看到一块醒目的白云寺路标牌,看到路牌,心便会萌生出对南涧白云寺的美好遐想。  初冬闲暇时,朋友邀约,如愿去探访南涧的白云寺。我们一行四人,在小雪天的中午从巍山古城出发,行至南涧地界的白云寺路牌,往西南方向,沿着狭窄的山路,盘旋而上,山路弯弯,曲折迂回。车内,朋
期刊
老君山位于丽江与剑川、兰坪交界处,属横断山系云岭主脉,金沙江环其左,澜沧江绕其右,因其岭脊走向围成半环状,恰似一个马蹄形的老君炼丹炉而得名,曾被称为“滇省众山之祖”。  正逢假期,我们驱车从甸南下高速,沿剑兰线到了羊岑乡的大佛殿。蓝天、白云、田野、黄澄澄的稻谷,山脊。绿岑岑的松林。各色喇叭花掛上篱笆,深深浅浅的黄,深深浅浅的绿,秋的气息扑面而来。我闭目,想要把这一切深秋的美景都珍藏到我内心深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