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古至今,山水田园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特质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驻足并引发了诗人们许多莫名的感动和哀伤,他们对于山水的热爱与追求,本身也就是他们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对于田园山水的独特情结,总体归纳为借着山水田园抒发着诗人们自己仕途失意的救疗;漂泊心态的归依;人格开始追求自觉;内在精神的外化表现等。
【关键词】古代诗人;田园情结;内涵
在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中,大多数诗人的一生都伴随着落寞漂泊。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中国诗人的精神一旦确立就成了自己故园的异乡人。所以,寄情于幽静的村庄、田园及名山胜水,并付之于独特的意象表达,则成了诗人们派遣烦心琐事,抒发及表达自己志向进而令自己浮躁的内心重归平静的一种重要形式。总结来看,有如下几种情结。
一、山水田园情结是诗人们仕途失意的救疗
古代的文人墨客命途多舛,时运不济的大有人在。有的是人年轻气盛,大呼:“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如今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剑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然而,这些人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恃才傲物,结果往往是在现实中碰壁碰的鼻青脸肿。但诗人的傲骨高贵就高贵在无论怎样的百般打击也绝对不会变成媚骨,于是,诗人们在探索理想的道路上经理了坎坷,暗淡,破灭,潦倒,终于,诗人们认清了自己的性情。于是便有了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这样的经历也使得大多数的诗人们意识到仕途的穷处,并非是自己的一切都走向了尽头。 “引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中南别业》),在这儿,诗人们似乎看到了别有洞天,“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打开那扇窗子,就这样,诗人们就将自己全部的身心头投向了自然,用山水和田园的宁静致远涤荡他们的灵魂,平衡自己失衡的命运,这也就是用山水田园来慰藉自己受伤的心灵,即仕途失意的救聊。
二、山水田园情结是诗人们漂泊心态的归依
中国传统文人的启蒙思想大多是受了儒家的影响。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他们人生的两个重要境地就是朝廷和江湖。但是无论他们是不是在朝廷,是不是行走游学,他们的故乡情结依旧十分浓厚。那么,他们的笔下便在无形中又了一个参照,这个参照就是故乡的山水田园。正如黑格尔所说:“在艺术里,这些感性的形式和声音之所以呈现出来,并不只是为着他们本身或是他们直接现于感官的那种模样、形状,而是为着要用那种模样去满足更高的心灵的志趣,因为它们有力量从心灵深处唤起反应和回向。这样,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的,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显现出来了。”①足以可见,诗人们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点点滴滴是多么向往。
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蜀江水碧蜀山青,”他的壮阔胸怀和这里的奇山绿水是分不开的。二十五岁,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告别了家乡,去四方远游,而在他漫长的游历生涯中,山水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他漂泊的归依。正如他所言“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冬日归旧山》)”人在自然山水中放情,心在自然山水中平衡。正是在这样的山水里,李白才会踏踏实实的感觉到他的心灵是属于阳光雪峰,白云嫩竹的,他整个人都投入了整个大自然。他意识到只有在自然中,他的心才是最自由的,最狂放的。
宋代诗人张咏曾经写过一首诗云:“莫讶林歧再回首,江山重叠故人稀。”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面对着羁旅中的每一处山山水水,心中满怀着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而正是这故乡的山山水水以及童年树立的报国志向才让他永不停息,勇往直前。
杜甫,二十岁就开始了漫游生活。他求官不成生活也逐渐陷入窘地。他早已习惯于搏击的心灵慢慢地沉寂了下来,后来,他开始在大自然的山魂水魄中,洗涤自己疲惫的内心。此时,那个沉郁顿挫的杜甫远了,快乐而又豁达的杜甫离我们近了。“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首——其一》)。” 春光里如花的江山,香气袭人的花草,穿梭于其中的燕子,沙滩中恬静暖睡的鸳鸯鸟,这一系列清新的意象与格调反映出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颠沛流离之后,心情已经开始慢慢的沉静了下来。同时,也表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山水田园诗其实承载的就是一颗淳朴的“故乡心”。在山水田园诗中,树木,水流,花草,生机与灵趣总是在故乡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时有时无的展现着诗人们心态上的欢愉与缠绵。《山中诗话》亦有: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所以说,所以说,诗人的山水田园情结,其实就是漂泊心态的归依。
三、山水田园情结是诗人们的人格开始追求自觉的标志
山水田园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的的确确反映了文人墨客的人格。魏晋六朝在中国艺术史和思想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时代,由于统治者的昏庸,暗无天日的官场,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便选择退而独善其身,离开功名利禄,开始寻求自己的精神寄托与人格所在,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他们在老子的“无为”思想和庄子的逍遥观里逐渐发现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而否发展成了魏晋玄学。东晋著名的玄言诗人孙绰讽刺人的时候说:“此子情神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②可见玄言诗和山水诗本来就有共同的阶级生活基础和共同的思想基础,玄言诗中本来就包孕着山水诗的成分。
可是在现实中,文化人的心理总是有些孤独的,孤独的心灵自然也是希望找到与外界的共鸣。这样的一种认同见于外界,对于诗人而言就只有山水田园了。山水田园也在不经意间被诗人们富裕了知音一样的形象。于是,文人墨客的人格在这自然山水中与之产生共鸣和认识,息息相关,心心相印。比如见之流水会油然而生一种柔美的感觉;二见之高山,则产生了崇高的情感;见之苍茫大地,则产生了辽阔的豪情。慢慢的,大自然成了一种人格现象。 后来佛教传入了中国,佛教那种“空明心性”更成为了中国文化人格的主流。水,以阴柔的形象和内涵成为了中国文人人格最高的人格范式。于是,文人骚客们便放情于山水,追求山水,希望以水的性格来完善自己的心性。
再比如梅花,陆游就常常用它来比喻自己的人格美。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梅花的含义是简单明了的,只不过是一种植物罢了。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的喻体,它就又了更多的含义。梅花抗寒,挺拔且坚韧,高洁顽强。这些与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和民族性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便选择梅花来比喻与之相符的一种性格。其他的喻体,比如日月,飞鸟,白云,春月等等都各有各的意义,它们是大自然中美丽与美好的象征,它们也常被引用做人格的风度与高贵。所以,山水田园情结是诗人们的人格开始追求自觉的标志。
四、山水田园情结是诗人们内在精神的外化表现
“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③在里,刘勰虽然是在说赋这种文体的创作,可也在无意中道破自然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山水田园兴起了诗人们的感情,同时,诗人们也把感情的印记打在了这山水田园上。
中国的古典哲学和中国古典诗人的最高精神追求都讲求“天人合一”,这里所说的天,是道,是自然,在古人的思想里,人和世间其他都是自然之子,人不可违背自然,须顺应自然,所谓“顺其自然”。这样才可以将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内心都达到和谐的境界。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思想,中国的古典诗人们自然而然地就将山水田园当做了精神寄托和最佳的审美对象,诗人在这山水中,哪怕草木枯荣都可以领悟到人生真谛与万物自然的法则,与此同时,诗人将其对人生的理解和体悟,通过山水田园诗表达出来。这样,山水田园不仅成为了诗人笔下审美的意象也成为了诗人内在情感的精神寄托。有的甚至是,内在的精神隐去了,只剩下外在的山水田园。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南山这个客体与主体的“我”在生命中的那个瞬间相遇,“我”的主观意识隐化了,只有南山在悠悠地萦绕在人们的心中。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 美学[M]. 第二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17
[2] 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M]. 《世说新语?赏誉》第一百零七条
[3] 南朝刘勰. 文心雕龙. 诠赋[M]. 河南. 中州古籍出版社. 卷四
【关键词】古代诗人;田园情结;内涵
在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中,大多数诗人的一生都伴随着落寞漂泊。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中国诗人的精神一旦确立就成了自己故园的异乡人。所以,寄情于幽静的村庄、田园及名山胜水,并付之于独特的意象表达,则成了诗人们派遣烦心琐事,抒发及表达自己志向进而令自己浮躁的内心重归平静的一种重要形式。总结来看,有如下几种情结。
一、山水田园情结是诗人们仕途失意的救疗
古代的文人墨客命途多舛,时运不济的大有人在。有的是人年轻气盛,大呼:“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如今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剑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然而,这些人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恃才傲物,结果往往是在现实中碰壁碰的鼻青脸肿。但诗人的傲骨高贵就高贵在无论怎样的百般打击也绝对不会变成媚骨,于是,诗人们在探索理想的道路上经理了坎坷,暗淡,破灭,潦倒,终于,诗人们认清了自己的性情。于是便有了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这样的经历也使得大多数的诗人们意识到仕途的穷处,并非是自己的一切都走向了尽头。 “引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中南别业》),在这儿,诗人们似乎看到了别有洞天,“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打开那扇窗子,就这样,诗人们就将自己全部的身心头投向了自然,用山水和田园的宁静致远涤荡他们的灵魂,平衡自己失衡的命运,这也就是用山水田园来慰藉自己受伤的心灵,即仕途失意的救聊。
二、山水田园情结是诗人们漂泊心态的归依
中国传统文人的启蒙思想大多是受了儒家的影响。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他们人生的两个重要境地就是朝廷和江湖。但是无论他们是不是在朝廷,是不是行走游学,他们的故乡情结依旧十分浓厚。那么,他们的笔下便在无形中又了一个参照,这个参照就是故乡的山水田园。正如黑格尔所说:“在艺术里,这些感性的形式和声音之所以呈现出来,并不只是为着他们本身或是他们直接现于感官的那种模样、形状,而是为着要用那种模样去满足更高的心灵的志趣,因为它们有力量从心灵深处唤起反应和回向。这样,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的,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显现出来了。”①足以可见,诗人们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点点滴滴是多么向往。
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蜀江水碧蜀山青,”他的壮阔胸怀和这里的奇山绿水是分不开的。二十五岁,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告别了家乡,去四方远游,而在他漫长的游历生涯中,山水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他漂泊的归依。正如他所言“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冬日归旧山》)”人在自然山水中放情,心在自然山水中平衡。正是在这样的山水里,李白才会踏踏实实的感觉到他的心灵是属于阳光雪峰,白云嫩竹的,他整个人都投入了整个大自然。他意识到只有在自然中,他的心才是最自由的,最狂放的。
宋代诗人张咏曾经写过一首诗云:“莫讶林歧再回首,江山重叠故人稀。”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面对着羁旅中的每一处山山水水,心中满怀着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而正是这故乡的山山水水以及童年树立的报国志向才让他永不停息,勇往直前。
杜甫,二十岁就开始了漫游生活。他求官不成生活也逐渐陷入窘地。他早已习惯于搏击的心灵慢慢地沉寂了下来,后来,他开始在大自然的山魂水魄中,洗涤自己疲惫的内心。此时,那个沉郁顿挫的杜甫远了,快乐而又豁达的杜甫离我们近了。“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首——其一》)。” 春光里如花的江山,香气袭人的花草,穿梭于其中的燕子,沙滩中恬静暖睡的鸳鸯鸟,这一系列清新的意象与格调反映出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颠沛流离之后,心情已经开始慢慢的沉静了下来。同时,也表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山水田园诗其实承载的就是一颗淳朴的“故乡心”。在山水田园诗中,树木,水流,花草,生机与灵趣总是在故乡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时有时无的展现着诗人们心态上的欢愉与缠绵。《山中诗话》亦有: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所以说,所以说,诗人的山水田园情结,其实就是漂泊心态的归依。
三、山水田园情结是诗人们的人格开始追求自觉的标志
山水田园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的的确确反映了文人墨客的人格。魏晋六朝在中国艺术史和思想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时代,由于统治者的昏庸,暗无天日的官场,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便选择退而独善其身,离开功名利禄,开始寻求自己的精神寄托与人格所在,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他们在老子的“无为”思想和庄子的逍遥观里逐渐发现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而否发展成了魏晋玄学。东晋著名的玄言诗人孙绰讽刺人的时候说:“此子情神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②可见玄言诗和山水诗本来就有共同的阶级生活基础和共同的思想基础,玄言诗中本来就包孕着山水诗的成分。
可是在现实中,文化人的心理总是有些孤独的,孤独的心灵自然也是希望找到与外界的共鸣。这样的一种认同见于外界,对于诗人而言就只有山水田园了。山水田园也在不经意间被诗人们富裕了知音一样的形象。于是,文人墨客的人格在这自然山水中与之产生共鸣和认识,息息相关,心心相印。比如见之流水会油然而生一种柔美的感觉;二见之高山,则产生了崇高的情感;见之苍茫大地,则产生了辽阔的豪情。慢慢的,大自然成了一种人格现象。 后来佛教传入了中国,佛教那种“空明心性”更成为了中国文化人格的主流。水,以阴柔的形象和内涵成为了中国文人人格最高的人格范式。于是,文人骚客们便放情于山水,追求山水,希望以水的性格来完善自己的心性。
再比如梅花,陆游就常常用它来比喻自己的人格美。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梅花的含义是简单明了的,只不过是一种植物罢了。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的喻体,它就又了更多的含义。梅花抗寒,挺拔且坚韧,高洁顽强。这些与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和民族性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便选择梅花来比喻与之相符的一种性格。其他的喻体,比如日月,飞鸟,白云,春月等等都各有各的意义,它们是大自然中美丽与美好的象征,它们也常被引用做人格的风度与高贵。所以,山水田园情结是诗人们的人格开始追求自觉的标志。
四、山水田园情结是诗人们内在精神的外化表现
“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③在里,刘勰虽然是在说赋这种文体的创作,可也在无意中道破自然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山水田园兴起了诗人们的感情,同时,诗人们也把感情的印记打在了这山水田园上。
中国的古典哲学和中国古典诗人的最高精神追求都讲求“天人合一”,这里所说的天,是道,是自然,在古人的思想里,人和世间其他都是自然之子,人不可违背自然,须顺应自然,所谓“顺其自然”。这样才可以将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内心都达到和谐的境界。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思想,中国的古典诗人们自然而然地就将山水田园当做了精神寄托和最佳的审美对象,诗人在这山水中,哪怕草木枯荣都可以领悟到人生真谛与万物自然的法则,与此同时,诗人将其对人生的理解和体悟,通过山水田园诗表达出来。这样,山水田园不仅成为了诗人笔下审美的意象也成为了诗人内在情感的精神寄托。有的甚至是,内在的精神隐去了,只剩下外在的山水田园。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南山这个客体与主体的“我”在生命中的那个瞬间相遇,“我”的主观意识隐化了,只有南山在悠悠地萦绕在人们的心中。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 美学[M]. 第二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17
[2] 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M]. 《世说新语?赏誉》第一百零七条
[3] 南朝刘勰. 文心雕龙. 诠赋[M]. 河南. 中州古籍出版社.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