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性化”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需要为前提的。在构建人性化体育课堂时,构建的基础是需要建立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个性之上,从而充分将对学生人格的关怀与尊重体现出来。在体育课堂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要让受学生体验到责任的动力,感受到爱的温暖,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教育教学工作不再是教条的,机械化的过程,而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教学要充满活力,将教育看作是洋溢着激情的事业,教师不应是令人敬而远之的形象,需要更加可亲可敬,像朋友一样。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构建“人性化”的课堂,为“人性化”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
【关键词】“人性化” “人性化”课堂 游戏化教学 心灵的密码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0-0227-01
“人性化”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需要为前提的。人是一个具有复杂化及多元化的个体,教育的对象就是人。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想法和个性。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孩子之间的不同,尊重孩子们的权利,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土壤,让体育课堂成为“人性化”教学的肥沃土壤。那么如何才能在体育教学中体现“人性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首先,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构建“人性化”课堂
就体育来说,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直观性,需要师生之间共同活动,将教师教与学生练在课堂中贯穿。一个好的体育教学情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对构建人性化课堂,显得十分重要。
因此,在构建人性化体育课堂时,需要以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将对学生人格的关怀与尊重充分体现出来。在体育课堂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要让受学生体验到责任的动力,感受到爱的温暖,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教育教学工作不再是教条的,机械化的过程,而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教学要充满活力,将教育看作是洋溢着激情的事业,教师不应是令人敬而远之的形象,需要更加可亲可敬,像朋友一样。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构建“人性化”的课堂,为“人性化”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
其次,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游戏化教学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依然处于懵懂的阶段,对于人生那些宏伟的目标尚且无法理解,对于那些任重道远理想的真正含义也还不明白。这一阶段孩子的学习动力大部分来源于个人对教师、学科的厌恶或喜爱、学校的情感等这些直观的感受。在课堂中,如果能给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将会非常有助于教学目标及任务的实现。
而通过有趣的游戏,则可以使学生获益匪浅。例如通过开展“两人三足跑”、“大鱼网”、“打龙尾”、“拼图接力”等有趣的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从游戏中得到了更多的收获和乐趣,同时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心理和生理等素质。
实践证明:游戏更适合小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它比空洞枯燥的说教更有效,“人性化”的游戏教学也再次证明体育课堂是“人性化”教学的肥沃土壤。
第三,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心灵密码进行解读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应该常常反思这样的问题:当我们对学科、教学进行关注的同时,是否也关注了我们的学生?是否关注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实际上,我们教学的对象并不是一个纯粹是学习者,他们更是一个有喜怒哀乐、有思想和情趣的完整的人。
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尊重学生差异、选择和兴趣。尊重学生的差异和选择,就是要承认学生学习能力存在的不均衡性。对于同一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保证一部分同学能基本完成;一部分同学达到熟练程度;一部分同学适当拔高。
因此,我们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学生在课堂中都练习、经历、感受到了什么,还需要关注学生课堂中的习惯及心态。教学时应该善于挖掘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使整个教学课堂都充满着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其成为一个充满人性的殿堂,从而将生命的活力激发出来。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人性化的高度。
第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人性化教学贴近生活
儿童的认识规律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学生应该是通过自身活动来获得,如果仅通过条文的传授而并非活动中获得,学生将会很难真正的接受。比如说在进行跳跃单元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更加贴近生活的活动多做尝试,比如那些具有较强趣味性、游戏性的青蛙跳等内容进行练习。当学生对一些基本技能和方式掌握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引导。通过这种探索性的教学方式,会更加贴合学生们的生活习惯及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及内心想法,从而为每位学生都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当今时代,学生们的世界都具有独特的色彩,学生越来越朝着个性化发展,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因此也更加希望充分得到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因此体育教师要以新的理念,做到以学生为本,让体育课堂成为“人性化”教学的肥沃土壤吧。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課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人性化” “人性化”课堂 游戏化教学 心灵的密码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0-0227-01
“人性化”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需要为前提的。人是一个具有复杂化及多元化的个体,教育的对象就是人。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想法和个性。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孩子之间的不同,尊重孩子们的权利,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土壤,让体育课堂成为“人性化”教学的肥沃土壤。那么如何才能在体育教学中体现“人性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首先,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构建“人性化”课堂
就体育来说,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直观性,需要师生之间共同活动,将教师教与学生练在课堂中贯穿。一个好的体育教学情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对构建人性化课堂,显得十分重要。
因此,在构建人性化体育课堂时,需要以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将对学生人格的关怀与尊重充分体现出来。在体育课堂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要让受学生体验到责任的动力,感受到爱的温暖,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教育教学工作不再是教条的,机械化的过程,而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教学要充满活力,将教育看作是洋溢着激情的事业,教师不应是令人敬而远之的形象,需要更加可亲可敬,像朋友一样。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构建“人性化”的课堂,为“人性化”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
其次,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游戏化教学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依然处于懵懂的阶段,对于人生那些宏伟的目标尚且无法理解,对于那些任重道远理想的真正含义也还不明白。这一阶段孩子的学习动力大部分来源于个人对教师、学科的厌恶或喜爱、学校的情感等这些直观的感受。在课堂中,如果能给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将会非常有助于教学目标及任务的实现。
而通过有趣的游戏,则可以使学生获益匪浅。例如通过开展“两人三足跑”、“大鱼网”、“打龙尾”、“拼图接力”等有趣的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从游戏中得到了更多的收获和乐趣,同时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心理和生理等素质。
实践证明:游戏更适合小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它比空洞枯燥的说教更有效,“人性化”的游戏教学也再次证明体育课堂是“人性化”教学的肥沃土壤。
第三,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心灵密码进行解读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应该常常反思这样的问题:当我们对学科、教学进行关注的同时,是否也关注了我们的学生?是否关注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实际上,我们教学的对象并不是一个纯粹是学习者,他们更是一个有喜怒哀乐、有思想和情趣的完整的人。
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尊重学生差异、选择和兴趣。尊重学生的差异和选择,就是要承认学生学习能力存在的不均衡性。对于同一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保证一部分同学能基本完成;一部分同学达到熟练程度;一部分同学适当拔高。
因此,我们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学生在课堂中都练习、经历、感受到了什么,还需要关注学生课堂中的习惯及心态。教学时应该善于挖掘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使整个教学课堂都充满着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其成为一个充满人性的殿堂,从而将生命的活力激发出来。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人性化的高度。
第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人性化教学贴近生活
儿童的认识规律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学生应该是通过自身活动来获得,如果仅通过条文的传授而并非活动中获得,学生将会很难真正的接受。比如说在进行跳跃单元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更加贴近生活的活动多做尝试,比如那些具有较强趣味性、游戏性的青蛙跳等内容进行练习。当学生对一些基本技能和方式掌握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引导。通过这种探索性的教学方式,会更加贴合学生们的生活习惯及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及内心想法,从而为每位学生都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当今时代,学生们的世界都具有独特的色彩,学生越来越朝着个性化发展,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因此也更加希望充分得到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因此体育教师要以新的理念,做到以学生为本,让体育课堂成为“人性化”教学的肥沃土壤吧。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課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