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优势,不仅是团结人民、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保证。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价值困境,与人们的期望落差太大,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理性上思考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困境的现状、原因,探索走出这一困境的路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困境;和谐社会;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困境将是我们不得不从理性上进行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价值困境
(一)价值导向困境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这是我们党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但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价值导向的实际效果看,不容乐观,主流文化受到了严重挑战。
(二)价值生态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生态困境,指思想政治教育处在不利的环境之中。[2]当今世界,我们正处在一个旧的价值体系已经瓦解,新的价值体系刚刚建立的断裂时代,面对世界局势复杂多变,面对人与自然裂痕,人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人文科学被边缘化,人文精神的贪婪和人的内心的脆弱,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生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三)价值实践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活动。”[3]它是对人们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和。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政治方向性、人格塑造性和不断渗透性等特点。长期以来,人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视、忽视、甚至无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倾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一元与多元的矛盾突显
1、对全球化的误导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嬗变,造成了人们思想混乱。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国内外对全球化有多种解读。20世纪90年代享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演绎出不同假说。西方一些激进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新马克思主义者也从不同方面对经济全球化理论进行探讨。由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中体现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也处于强势地位,诸如经济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美国化”等论调一时成为一种“时尚”思潮。[4]特别是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政治思潮之一。他们主张以“自由、公正和互助”为基本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不同的指导思想、价值目标、评价目标和实现途径。
2、国内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纷呈,主导价值的核心地位受到了干扰。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确立后,在经济体制、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多元异质文化的流入,导致人们个性膨胀,主体性突显。再加上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社会的国家,官本位意识、个人价值意识、小农意识等仍然存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化思潮也相互交织。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腐朽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点有所收敛,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们又粉墨登场,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受到排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地位受到了干扰。
(二)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调整,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错位
1、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态带来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引起了发达国家的高度关注,群众物质生活空前提高。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现代人精神价值的失落。特别是当代青少年,追求的不再是生活意义的揭示,更多是为了生理需要与短暂的精神满足,面对现代生活的总体性表现,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思想政治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2、网络的普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态的发展。网络的出现,带来了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出现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网络社会。网络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随着我国网络的普及和网民人数不断增加,上网成为一种时尚。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高效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如社会责任的飘零、道德主体判断弱化等现象。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与信息共享,从而使个体发展出现了无序,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接近崩溃边缘,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生态制造了一个新的难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人的主体作用,缺少实践互动与支撑
1、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来看,它的主体是人,人是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人们的一项实践活动。从以人为本的原则来看,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教育主体。长期以来,在以物为主体的原则指导下,人们往往把教育者看作主体,受教育者看成客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难以进行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导思想上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践性的缺失。
2、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运动的转化过程来看,它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下,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心理要素和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离开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取得价值,产生效果。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急功近利、空洞说教、不重过程与实践,难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践性。
三、摆脱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困境的现实路径思考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前提下,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就要协调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多样性与主导性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评判标准,提高群众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向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使主导价值取向与具体价值取向在实践中有机地融合。二是要处理好民族性与全球性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和开放经济的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的有机统一。在坚持价值取向民族性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要以开放、宽容的态度正确对待外来的各种价值观,吐故纳新、推陈出新,保持中国特色。三是要处理好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关系。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要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促进个人的价值的实现,又要促进整个社会价值的实现。
(二)以主体间性的人文关怀转变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要理解他人、体谅他人、改变偏见、形成视角融合,互相依赖,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移植,它更需要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和关爱。只有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真正投入了情感和理智,受教育者才能感受到生命潜能的扬溢,体验得到生命的充实与愉悦,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为此必须坚持贴近生活的原则、地位平等的原则、相互沟通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他的全部意义在于对自我的建构和对自我的超越。思想政治教育双方需要走向平等。对于教育者,要尽可能地与受教育者趋于平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不仅仅是包容,还应该包括欣赏,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达到彼此身心的愉悦,达到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再到“学会共同生活”的人性化转化。
(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贯彻知行统一
首先要改革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关的教育内容。增加必备知识的教育。如世情、国情、党性,历史、传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的教育,开拓受教育者视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其次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规律。加强对受教育者进行情、信、意、行等环节的指导和帮助,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用实践来破解教育的难题,用实践来总结经验教训,用实践来统一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最后要建立激励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机制体制。一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评估机制。如高等院校要对每个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情况进行评估,不合格的学生不得毕业或不发毕业证书。二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激励机制,对教育者典型要及时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3.
[2]徐向农,卢岚.后现代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08,(11):11.
[3]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0.
[4]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北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2):17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困境;和谐社会;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困境将是我们不得不从理性上进行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价值困境
(一)价值导向困境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这是我们党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但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价值导向的实际效果看,不容乐观,主流文化受到了严重挑战。
(二)价值生态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生态困境,指思想政治教育处在不利的环境之中。[2]当今世界,我们正处在一个旧的价值体系已经瓦解,新的价值体系刚刚建立的断裂时代,面对世界局势复杂多变,面对人与自然裂痕,人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人文科学被边缘化,人文精神的贪婪和人的内心的脆弱,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生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三)价值实践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活动。”[3]它是对人们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和。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政治方向性、人格塑造性和不断渗透性等特点。长期以来,人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视、忽视、甚至无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倾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一元与多元的矛盾突显
1、对全球化的误导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嬗变,造成了人们思想混乱。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国内外对全球化有多种解读。20世纪90年代享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演绎出不同假说。西方一些激进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新马克思主义者也从不同方面对经济全球化理论进行探讨。由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中体现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也处于强势地位,诸如经济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美国化”等论调一时成为一种“时尚”思潮。[4]特别是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政治思潮之一。他们主张以“自由、公正和互助”为基本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不同的指导思想、价值目标、评价目标和实现途径。
2、国内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纷呈,主导价值的核心地位受到了干扰。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确立后,在经济体制、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多元异质文化的流入,导致人们个性膨胀,主体性突显。再加上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社会的国家,官本位意识、个人价值意识、小农意识等仍然存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化思潮也相互交织。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腐朽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点有所收敛,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们又粉墨登场,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受到排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地位受到了干扰。
(二)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调整,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错位
1、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态带来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引起了发达国家的高度关注,群众物质生活空前提高。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现代人精神价值的失落。特别是当代青少年,追求的不再是生活意义的揭示,更多是为了生理需要与短暂的精神满足,面对现代生活的总体性表现,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思想政治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2、网络的普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态的发展。网络的出现,带来了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出现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网络社会。网络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随着我国网络的普及和网民人数不断增加,上网成为一种时尚。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高效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如社会责任的飘零、道德主体判断弱化等现象。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与信息共享,从而使个体发展出现了无序,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接近崩溃边缘,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生态制造了一个新的难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人的主体作用,缺少实践互动与支撑
1、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来看,它的主体是人,人是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人们的一项实践活动。从以人为本的原则来看,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教育主体。长期以来,在以物为主体的原则指导下,人们往往把教育者看作主体,受教育者看成客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难以进行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导思想上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践性的缺失。
2、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运动的转化过程来看,它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下,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心理要素和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离开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取得价值,产生效果。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急功近利、空洞说教、不重过程与实践,难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践性。
三、摆脱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困境的现实路径思考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前提下,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就要协调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多样性与主导性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评判标准,提高群众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向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使主导价值取向与具体价值取向在实践中有机地融合。二是要处理好民族性与全球性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和开放经济的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的有机统一。在坚持价值取向民族性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要以开放、宽容的态度正确对待外来的各种价值观,吐故纳新、推陈出新,保持中国特色。三是要处理好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关系。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要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促进个人的价值的实现,又要促进整个社会价值的实现。
(二)以主体间性的人文关怀转变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要理解他人、体谅他人、改变偏见、形成视角融合,互相依赖,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移植,它更需要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和关爱。只有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真正投入了情感和理智,受教育者才能感受到生命潜能的扬溢,体验得到生命的充实与愉悦,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为此必须坚持贴近生活的原则、地位平等的原则、相互沟通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他的全部意义在于对自我的建构和对自我的超越。思想政治教育双方需要走向平等。对于教育者,要尽可能地与受教育者趋于平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不仅仅是包容,还应该包括欣赏,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达到彼此身心的愉悦,达到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再到“学会共同生活”的人性化转化。
(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贯彻知行统一
首先要改革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关的教育内容。增加必备知识的教育。如世情、国情、党性,历史、传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的教育,开拓受教育者视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其次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规律。加强对受教育者进行情、信、意、行等环节的指导和帮助,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用实践来破解教育的难题,用实践来总结经验教训,用实践来统一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最后要建立激励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价值的机制体制。一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评估机制。如高等院校要对每个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情况进行评估,不合格的学生不得毕业或不发毕业证书。二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激励机制,对教育者典型要及时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3.
[2]徐向农,卢岚.后现代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08,(11):11.
[3]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0.
[4]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北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