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矫正对象能否顺利地回归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与矫正对象是否处于一个具有滋养型的社会环境中以及能否得到社会支持有关。从社会支持理论出发,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考察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现状(目前和进入矫正系统之前的基本生活状况与基本情况改变的原因)以及求助意愿、受助状况、支持状况与社会支持影响因素(总体社会支持情况、社会客观支持、社会主观支持与社会支持利用度的影响因素)。而后采用鱼刺图描绘矫正对象社会支持运作状况,显示的结果与常识经验不同,客观支持受社区矫正人员的自身因素影响最大,主观支持则受亲友支持因素影响最大、受自身影响因素最小。
关键词:矫正对象;社会支持体系;主客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
社区矫正从西方引入中国,得到法學家、社会学家、社工、社会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从最开始关注社区矫正的法律制度层面,如有学者指出在我国社区矫正“双主体”(即公安部门与司法部门)管理模式中存在有违执法的效率原则、效益原则及阻碍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成效等弊端。现在,相关学者开始将研究视角转向实践层面,如如何更人性化地帮助矫正对象,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司法系统、实务社会工作者以及研究者的重要课题。社区矫正的目标是使得矫正对象顺利地回归社会;而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的结构和使用状况如何,会极大地影响到矫正效果和矫正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采用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矫正对象目前的社会支持状况如何?哪些因素影响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如何在社区矫正中发挥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2003年7月10日,“两部两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和山东6个省市为社区矫正试点,这一通知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的开始。由此,社区矫正成了跨领域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而言,社区矫正关注的是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理念和价值观帮助矫正对象顺利的回归社会。回归社会,意味着矫正对象的问题得到了相应的解决,社会功能得以发挥,形成新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矫正对象具有自我改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如何能够实现上述目标,在此过程中,帮助矫正对象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社区矫正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已有文献主要有四类:一是社会支持理论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如沙俐通过对张家港市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调查研究,指出社会支持理论可以通过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两种方法运用到社区矫正过程中;二是社区矫正人员社会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如李晓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河北省某市社区矫正人员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利用度三方面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社区矫正人员的客观支持受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监狱服刑经历三个因素的影响,主观支持主要受婚姻状况和服刑经历的影响,而社会支持利用度受婚姻状况影响最大;三是社区矫正社会支持体系研究,如连春亮对社区矫正的社会支持体系的特点进行研究,指出社会支持体系具有开放性、义务性、主动性和社区参与性等特点,并进一步对社会支持体系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四是社区矫正青少年社会支持调查研究,如李光勇通过运用深度访谈与观察法对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调查发现,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网络缺失表现为经济条件下滑、心理压力剧增等问题,而社区矫正体系在解决青少年社会支持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文献进行回顾,本文发现社会支持在社区矫正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不足:一是大部分做的是现象研究,对社会支持的深层次影响因素研究涉猎较少,虽然指出了哪些因素影响了矫正对象的回归,但是没有进一步分析每个影响因素对社会支持情况造成了多大程度的影响;二是缺乏社会支持是如何影响矫正对象回归社会的过程分析。由此,笔者将通过调查社区矫正对象目前社会支持状况,探索其影响因素及其有效解释程度,并分析社会支持体系是如何在社区矫正中发挥其作用的。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是定量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已经在社区中服刑了一段时间,二是经社工评估后有一定矫正效果的矫正对象。调查内容为两部分,通过调查问卷和社会支持量表,来调查和测量矫正对象的主客观社会支持程度及其社会支持利用度程度。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采取纵向研究的方法,通过矫正对象自我回忆进行测评自己在矫正前后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来探究社会支持在社区矫正过程中的作用。
本次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16年3月在上海市宝山区进行的“矫正对象社会支持情况”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了140份问卷,回收了139份问卷,回收率99.2%。
在概念的测量与操作化方面。因变量是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状况,包括客观状况、主观状况、支持利用度状况;自变量为矫正对象基本情况分析,矫正对象求助意愿,矫正对象改善情况,对社区矫正人员心理情况进行测量。
本文采用的统计分析工具为SPSS20.0。其中矫正对象的基本生活状况,主要采用的是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矫正对象矫正前后基本情况变化分析求助意愿以及受助情况主要采取了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其相关变量的频率之差来评定变化程度;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总体情况影响因素则主要采用回归分析及方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最后在分析矫正对象基本情况及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因果分析的方法构建鱼刺图分析社会支持是如何在社区矫正中发挥作用的。
三、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一)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1.社区矫正对象基本情况
该部分有两方面内容。
一是目前基本情况测量,包括性别、户籍、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以及孩子个数。
二是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前后相对比的变化情况测量,包括与孩子关系、住房情况、居住状况、与来往密切的亲人或朋友的关系、工作状况、经济状况、经济来源、经济收入是否满足消费需要等测量指标。 2.社区矫正对象求助意愿调查分析
社区矫正对象最大求助群体为家人,求助包括经济方面、精神慰藉以及生活照顾,而最主要的是精神慰藉求助;其次是向社工等帮扶人员求助,最主要的求助方面为政策方面;求助最低的是其他亲友,有超过一半的社区矫正对象不愿意向其他亲友求助,比例达到62.9%。而这正如费孝通老先生所提出来的差序格局,社区矫正对象从己出发,家人是其最亲近之人,故求助最多,且以精神慰藉为主,而社工是社区矫正这段特殊时期必须要接触之人,且是正式求助渠道,但比不上与其家人亲近,故求助比例下降,亲友则相对前两者更为疏远,求助比例也相应最低。调查结果见图1。
3.社区矫正对象受助方面调查分析
社工与父母在社区矫正对象受助方面发挥最主要作用,社工主要提供精神慰藉与技术帮助,而家人主要提供的经济帮助与精神安慰,但二者都主要提供精神慰藉,这说明社區矫正对象最需要精神支持。调查结果见图2。
4.社区矫正对象支持状况分析
笔者运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现状进行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
以上测量结果表明,大部分社区矫正对象目前的社会支持程度较好。
高碉通过文献整理发现,社会支持理论为高危人群人群提供犯罪防控的新策略。而笔者对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情况调查中发现:社区矫正人员在经济、与父母的关系、法律素养、与配偶关系等方面得到了改善,主要改善的原因是社工等帮扶人员的支持、个人的努力、父母的支持、配偶的支持,具体情况见表2、表3。这印证了高玥的观点,社工等帮扶人员通过构建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支持体系来改善其各方面的情况,从而预防重新犯罪。但其中觉得没有什么变化的比例达到7.2%,具体情况见表2,说明有一部分人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
最后,本文对社区矫正人员心理情况进行纵向研究,研究指标分为两类: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进一步让社区矫正对象对自我心理状况进行自评。自评的结果显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后,消极心理状态已经基本没有,如自卑心理从14.5%下降到0;而积极心理状态呈现上升状态,如积极乐观从原本的0.6%上升到25.3%。具体情况见表4。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索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见表5)。
从表5中可以看到心理状况改善的达到95%,而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社工等帮扶人员和家人、亲友的影响。
(二)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影响因素分析
1.总体社会支持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对定量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经Anovaa检验建立调整R方=0.669模型,即该模型共解释了66.9%的变化量。在系数表中,有所改善的原因个数和关系最密切、最有影响力的亲友的人数以及求助时提供帮助的人数这3个因素跟社区矫正对象总的社会支持情况成正相关关系;而在改善原因中,根据改善原因调查结果分析可知,主要改善的原因依次是社工等帮扶人员的支持、个人的努力、父母的支持、配偶的支持(见表6)。
本文对定性与定序变量进行线性检验,经主体效应建立调整后R方=0.585模型,其中与孩子的关系、经济状况、主要经济来源、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困难时有主动帮助的亲友这5个变量通过检验,说明这5个变量与社区矫正对象总的社会支持情况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见表7)。
2.社会客观支持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对定量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经Anovaa检验建立了调整R方=0.602,其中有所改善的原因个数、向家人求助的方面数这2个变量通过检验,说明与社区矫正对象社会客观支挣情况具有相关性(见表8)。
本文对定性与定序变量进行线性检验,经主体效应检验建立调整R方=0.571模型,且进入模型的10个变量均通过检验,分别为文化程度、户籍、职业、经济状况、经济收入是否满足生活需要、有烦恼时是否会主动求助、是否有主动帮助的亲友、家人很支持社区矫正、家人对其社区矫正很有信心、认为自己回归社会程度很高和婚姻状况(见表9)。
3.社会主观支持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对定量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经Anovaa检验建立调整R方=0.579模型,其中孩子个数、社区矫正月数、陪伴人数、社区矫正期间对您提供技术方面帮助的人数,提供经济帮助的人数、心理状况发生改变的原因个数这6个变量通过检验,说明这6个变量与社区矫正对象社会主观支持情况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见表10)。
本文对定性与定序变量进行线性检验,经主体效应检验建立调整R方=0.686模型,其中文化程度、户籍、困难时有主动帮助的朋友、家人支持程度、与孩子关系、是否接受过技能培训、经济来源、最关心的事情、社会满意程度通过检验,说明这9个变量与社区矫正对象社会主观支持情况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见表11)。
4.社会支持利用度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对定量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经Anovaa检验建立调整R方=0.571模型,其中孩子个数、年龄、社区矫正期间对您提供技术方面帮助的人数、提供经济帮助的人数、提供精神慰藉的人数通过检验,说明这5个变量与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利用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见表12)。
本文对定性与定序变量进行线性检验,经主体效应检验建立调整R方=0.713模型,其中户籍、困难时有主动帮助的朋友、家人支持程度、与亲朋关系密切程度、健康状况、有困难时是否会主动求助、回归社会信心程度、家人支持对其帮助很大、最想解决的事情通过检验,说明这9个变量与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利用度情况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见表13)。
四、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运作
分析及结论
本文根据以上分析结果,运用因果分析方法,采用鱼刺图结构,目的是分析社会支持是如何将一名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并用不同字体、型号将不同因素影响程度表示出来,最终得到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效果图(见图3)。图3显示,一名社区矫正对象从一名犯罪人重新社会化成为一名社会人需要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这三部分相互作用。在客观支持方面,最主要的是自身客观因素,包括文化程度、户籍、职业、经济状况、婚姻等;其次是亲友主动提供帮助情况及家人对其态度,最后是自身主观因素:主动求助意愿、对自身矫正信心等。在主观支持方面,最主要的是亲友支持,包括家人支持程度、与孩子关系、困难时有主动帮助的朋友、陪伴人数等;其次是自身因素,包括文化程度、户籍、社会满意度、经济来源等;最后是社工等帮扶人员在直接提供心理慰藉、经济、技术帮助的基础上,运用专业方法加强对其家人、亲友以及社区矫正对象自身的信心等积极心理构建。而在社会支持利用度方面,一是要增强社区矫正对象可利用的客观条件,如能够实际提供经济、精神、技术帮助的人数等;二是要加强对社会矫正对象求助意愿、信心和个人努力程度等主观条件的构建。只有主客观条件都具备时,社区矫正对象才能利用社会支持,帮助自己进行矫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 (一)鱼刺图展现下的社会支持运作分析
按照常规理解,主观支持应该受自我影响因素较大,客观支持应该受外部影响因素较大,但鱼刺图(图3)却正好显示了一个相反的现象,客观支持受社区矫正人员的自身因素影响最大;主观支持却受亲友支持因素影响最大,受自身影响因素最小;而社会支持利用度却受自身因素和社工、亲友等提供的客观支持两方面的影响。
这说明社会支持在社区矫正过程中,社区矫正对象的自身因素直接影响其所能得到的客观支持,其所拥有的客观支持又反过来影响社区矫正对象主观方面,帮助其增强主观支持;而只有当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都具备时,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支持体系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运用。
(二)嵌入型背景下的社区矫正人员主观支持构建
金碧华运用嵌入理论来解释社区矫正假释人员所处的环境,指出假释人员经过在监狱服刑与社会隔离后回到社区进行矫正,是一种嵌入式的。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除假釋犯之外,其他四种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初期也处于一种嵌入型社会环境中;虽然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中服刑,没有切断与社会的联系,但并不是完全自由的,而且有一部分人员得回到户籍所在地进行社区矫正,这与他平常生活的社区环境不同。这些都表明社区矫正人员并不完全属于其所矫正的社区,而只是一种嵌入型的。在这种环境下,社区矫正心理初次测试结果显示71.2%的矫正对象有不良心理,如缺乏自信、自卑、焦虑、具有封闭性、冲动等。而在求助意愿调查中,结果显示家人及其亲友是矫正对象最大的求助群体;同时,矫正对象希望向家人求助最多的还是心理慰藉,个案百分比达到68.1%,说明有68.1%的矫正对象希望从家人身上得到心理慰藉。所以,社会工作体系需要反思的是如何更好地扮演矫正对象的精神慰藉者的角色,协同社区矫正对象亲友共同为社区矫正对象构建良好的主观支持体系。
(三)社会支持体系中的社会组织力量补充
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因为保密原则,社区矫正对象的工作单位和社区无法为其矫正提供很好的支持。正式支持网络是大众化,普适性的,因此难以实现像非正式支持网络的个体化、特殊性支持。而62.9%的社区矫正人员不愿意向其亲友求助,社会支持的来源主要是社工和家人,社工的支持在链接社会资源上,如提供就业技能培训,进行政策上的咨询和解答,帮助矫正对象协调各类社会关系。但从矫正对象的反馈上看,其服务的成效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由此可见,社会支持网络中的重要结点,仍然是家庭在发挥主要作用,是其情感归属和改变的动力以及其最重要的、关系最密切的支持力量。但家庭力量有限,这就需要我们为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体系补充社会组织的力量,帮助其建立扩大型社会网络支持体系。
回顾整个调查笔者发现,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体系是否完善以及该体系的利用程度,会极大地影响到矫正对象回归社会的进程。而矫正对象个体拥有什么样的社会支持体系,其所在的环境是否具有滋养性,除了与其家庭、生活经历、正式制度的有效性等因素有关外,还与个体的能力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将矫正对象潜在的能力调动起来,激发其自我改变的动力,提升其自信程度,增强其主动求助的勇气和意愿十分重要。当然在个人的能力建设方面,除了关注其关系范畴外,提升其个性修养,维护好各类关系,进行技能性的培训更为重要的。
关键词:矫正对象;社会支持体系;主客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
社区矫正从西方引入中国,得到法學家、社会学家、社工、社会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从最开始关注社区矫正的法律制度层面,如有学者指出在我国社区矫正“双主体”(即公安部门与司法部门)管理模式中存在有违执法的效率原则、效益原则及阻碍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成效等弊端。现在,相关学者开始将研究视角转向实践层面,如如何更人性化地帮助矫正对象,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司法系统、实务社会工作者以及研究者的重要课题。社区矫正的目标是使得矫正对象顺利地回归社会;而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的结构和使用状况如何,会极大地影响到矫正效果和矫正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采用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矫正对象目前的社会支持状况如何?哪些因素影响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如何在社区矫正中发挥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2003年7月10日,“两部两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和山东6个省市为社区矫正试点,这一通知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的开始。由此,社区矫正成了跨领域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而言,社区矫正关注的是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理念和价值观帮助矫正对象顺利的回归社会。回归社会,意味着矫正对象的问题得到了相应的解决,社会功能得以发挥,形成新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矫正对象具有自我改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如何能够实现上述目标,在此过程中,帮助矫正对象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社区矫正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已有文献主要有四类:一是社会支持理论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如沙俐通过对张家港市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调查研究,指出社会支持理论可以通过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两种方法运用到社区矫正过程中;二是社区矫正人员社会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如李晓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河北省某市社区矫正人员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利用度三方面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社区矫正人员的客观支持受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监狱服刑经历三个因素的影响,主观支持主要受婚姻状况和服刑经历的影响,而社会支持利用度受婚姻状况影响最大;三是社区矫正社会支持体系研究,如连春亮对社区矫正的社会支持体系的特点进行研究,指出社会支持体系具有开放性、义务性、主动性和社区参与性等特点,并进一步对社会支持体系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四是社区矫正青少年社会支持调查研究,如李光勇通过运用深度访谈与观察法对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调查发现,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网络缺失表现为经济条件下滑、心理压力剧增等问题,而社区矫正体系在解决青少年社会支持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文献进行回顾,本文发现社会支持在社区矫正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不足:一是大部分做的是现象研究,对社会支持的深层次影响因素研究涉猎较少,虽然指出了哪些因素影响了矫正对象的回归,但是没有进一步分析每个影响因素对社会支持情况造成了多大程度的影响;二是缺乏社会支持是如何影响矫正对象回归社会的过程分析。由此,笔者将通过调查社区矫正对象目前社会支持状况,探索其影响因素及其有效解释程度,并分析社会支持体系是如何在社区矫正中发挥其作用的。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是定量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已经在社区中服刑了一段时间,二是经社工评估后有一定矫正效果的矫正对象。调查内容为两部分,通过调查问卷和社会支持量表,来调查和测量矫正对象的主客观社会支持程度及其社会支持利用度程度。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采取纵向研究的方法,通过矫正对象自我回忆进行测评自己在矫正前后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来探究社会支持在社区矫正过程中的作用。
本次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16年3月在上海市宝山区进行的“矫正对象社会支持情况”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了140份问卷,回收了139份问卷,回收率99.2%。
在概念的测量与操作化方面。因变量是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状况,包括客观状况、主观状况、支持利用度状况;自变量为矫正对象基本情况分析,矫正对象求助意愿,矫正对象改善情况,对社区矫正人员心理情况进行测量。
本文采用的统计分析工具为SPSS20.0。其中矫正对象的基本生活状况,主要采用的是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矫正对象矫正前后基本情况变化分析求助意愿以及受助情况主要采取了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其相关变量的频率之差来评定变化程度;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总体情况影响因素则主要采用回归分析及方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最后在分析矫正对象基本情况及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因果分析的方法构建鱼刺图分析社会支持是如何在社区矫正中发挥作用的。
三、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一)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1.社区矫正对象基本情况
该部分有两方面内容。
一是目前基本情况测量,包括性别、户籍、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以及孩子个数。
二是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前后相对比的变化情况测量,包括与孩子关系、住房情况、居住状况、与来往密切的亲人或朋友的关系、工作状况、经济状况、经济来源、经济收入是否满足消费需要等测量指标。 2.社区矫正对象求助意愿调查分析
社区矫正对象最大求助群体为家人,求助包括经济方面、精神慰藉以及生活照顾,而最主要的是精神慰藉求助;其次是向社工等帮扶人员求助,最主要的求助方面为政策方面;求助最低的是其他亲友,有超过一半的社区矫正对象不愿意向其他亲友求助,比例达到62.9%。而这正如费孝通老先生所提出来的差序格局,社区矫正对象从己出发,家人是其最亲近之人,故求助最多,且以精神慰藉为主,而社工是社区矫正这段特殊时期必须要接触之人,且是正式求助渠道,但比不上与其家人亲近,故求助比例下降,亲友则相对前两者更为疏远,求助比例也相应最低。调查结果见图1。
3.社区矫正对象受助方面调查分析
社工与父母在社区矫正对象受助方面发挥最主要作用,社工主要提供精神慰藉与技术帮助,而家人主要提供的经济帮助与精神安慰,但二者都主要提供精神慰藉,这说明社區矫正对象最需要精神支持。调查结果见图2。
4.社区矫正对象支持状况分析
笔者运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现状进行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
以上测量结果表明,大部分社区矫正对象目前的社会支持程度较好。
高碉通过文献整理发现,社会支持理论为高危人群人群提供犯罪防控的新策略。而笔者对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情况调查中发现:社区矫正人员在经济、与父母的关系、法律素养、与配偶关系等方面得到了改善,主要改善的原因是社工等帮扶人员的支持、个人的努力、父母的支持、配偶的支持,具体情况见表2、表3。这印证了高玥的观点,社工等帮扶人员通过构建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支持体系来改善其各方面的情况,从而预防重新犯罪。但其中觉得没有什么变化的比例达到7.2%,具体情况见表2,说明有一部分人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
最后,本文对社区矫正人员心理情况进行纵向研究,研究指标分为两类: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进一步让社区矫正对象对自我心理状况进行自评。自评的结果显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后,消极心理状态已经基本没有,如自卑心理从14.5%下降到0;而积极心理状态呈现上升状态,如积极乐观从原本的0.6%上升到25.3%。具体情况见表4。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索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见表5)。
从表5中可以看到心理状况改善的达到95%,而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社工等帮扶人员和家人、亲友的影响。
(二)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影响因素分析
1.总体社会支持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对定量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经Anovaa检验建立调整R方=0.669模型,即该模型共解释了66.9%的变化量。在系数表中,有所改善的原因个数和关系最密切、最有影响力的亲友的人数以及求助时提供帮助的人数这3个因素跟社区矫正对象总的社会支持情况成正相关关系;而在改善原因中,根据改善原因调查结果分析可知,主要改善的原因依次是社工等帮扶人员的支持、个人的努力、父母的支持、配偶的支持(见表6)。
本文对定性与定序变量进行线性检验,经主体效应建立调整后R方=0.585模型,其中与孩子的关系、经济状况、主要经济来源、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困难时有主动帮助的亲友这5个变量通过检验,说明这5个变量与社区矫正对象总的社会支持情况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见表7)。
2.社会客观支持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对定量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经Anovaa检验建立了调整R方=0.602,其中有所改善的原因个数、向家人求助的方面数这2个变量通过检验,说明与社区矫正对象社会客观支挣情况具有相关性(见表8)。
本文对定性与定序变量进行线性检验,经主体效应检验建立调整R方=0.571模型,且进入模型的10个变量均通过检验,分别为文化程度、户籍、职业、经济状况、经济收入是否满足生活需要、有烦恼时是否会主动求助、是否有主动帮助的亲友、家人很支持社区矫正、家人对其社区矫正很有信心、认为自己回归社会程度很高和婚姻状况(见表9)。
3.社会主观支持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对定量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经Anovaa检验建立调整R方=0.579模型,其中孩子个数、社区矫正月数、陪伴人数、社区矫正期间对您提供技术方面帮助的人数,提供经济帮助的人数、心理状况发生改变的原因个数这6个变量通过检验,说明这6个变量与社区矫正对象社会主观支持情况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见表10)。
本文对定性与定序变量进行线性检验,经主体效应检验建立调整R方=0.686模型,其中文化程度、户籍、困难时有主动帮助的朋友、家人支持程度、与孩子关系、是否接受过技能培训、经济来源、最关心的事情、社会满意程度通过检验,说明这9个变量与社区矫正对象社会主观支持情况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见表11)。
4.社会支持利用度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对定量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经Anovaa检验建立调整R方=0.571模型,其中孩子个数、年龄、社区矫正期间对您提供技术方面帮助的人数、提供经济帮助的人数、提供精神慰藉的人数通过检验,说明这5个变量与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利用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见表12)。
本文对定性与定序变量进行线性检验,经主体效应检验建立调整R方=0.713模型,其中户籍、困难时有主动帮助的朋友、家人支持程度、与亲朋关系密切程度、健康状况、有困难时是否会主动求助、回归社会信心程度、家人支持对其帮助很大、最想解决的事情通过检验,说明这9个变量与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利用度情况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见表13)。
四、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运作
分析及结论
本文根据以上分析结果,运用因果分析方法,采用鱼刺图结构,目的是分析社会支持是如何将一名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并用不同字体、型号将不同因素影响程度表示出来,最终得到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效果图(见图3)。图3显示,一名社区矫正对象从一名犯罪人重新社会化成为一名社会人需要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这三部分相互作用。在客观支持方面,最主要的是自身客观因素,包括文化程度、户籍、职业、经济状况、婚姻等;其次是亲友主动提供帮助情况及家人对其态度,最后是自身主观因素:主动求助意愿、对自身矫正信心等。在主观支持方面,最主要的是亲友支持,包括家人支持程度、与孩子关系、困难时有主动帮助的朋友、陪伴人数等;其次是自身因素,包括文化程度、户籍、社会满意度、经济来源等;最后是社工等帮扶人员在直接提供心理慰藉、经济、技术帮助的基础上,运用专业方法加强对其家人、亲友以及社区矫正对象自身的信心等积极心理构建。而在社会支持利用度方面,一是要增强社区矫正对象可利用的客观条件,如能够实际提供经济、精神、技术帮助的人数等;二是要加强对社会矫正对象求助意愿、信心和个人努力程度等主观条件的构建。只有主客观条件都具备时,社区矫正对象才能利用社会支持,帮助自己进行矫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 (一)鱼刺图展现下的社会支持运作分析
按照常规理解,主观支持应该受自我影响因素较大,客观支持应该受外部影响因素较大,但鱼刺图(图3)却正好显示了一个相反的现象,客观支持受社区矫正人员的自身因素影响最大;主观支持却受亲友支持因素影响最大,受自身影响因素最小;而社会支持利用度却受自身因素和社工、亲友等提供的客观支持两方面的影响。
这说明社会支持在社区矫正过程中,社区矫正对象的自身因素直接影响其所能得到的客观支持,其所拥有的客观支持又反过来影响社区矫正对象主观方面,帮助其增强主观支持;而只有当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都具备时,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支持体系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运用。
(二)嵌入型背景下的社区矫正人员主观支持构建
金碧华运用嵌入理论来解释社区矫正假释人员所处的环境,指出假释人员经过在监狱服刑与社会隔离后回到社区进行矫正,是一种嵌入式的。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除假釋犯之外,其他四种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初期也处于一种嵌入型社会环境中;虽然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中服刑,没有切断与社会的联系,但并不是完全自由的,而且有一部分人员得回到户籍所在地进行社区矫正,这与他平常生活的社区环境不同。这些都表明社区矫正人员并不完全属于其所矫正的社区,而只是一种嵌入型的。在这种环境下,社区矫正心理初次测试结果显示71.2%的矫正对象有不良心理,如缺乏自信、自卑、焦虑、具有封闭性、冲动等。而在求助意愿调查中,结果显示家人及其亲友是矫正对象最大的求助群体;同时,矫正对象希望向家人求助最多的还是心理慰藉,个案百分比达到68.1%,说明有68.1%的矫正对象希望从家人身上得到心理慰藉。所以,社会工作体系需要反思的是如何更好地扮演矫正对象的精神慰藉者的角色,协同社区矫正对象亲友共同为社区矫正对象构建良好的主观支持体系。
(三)社会支持体系中的社会组织力量补充
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因为保密原则,社区矫正对象的工作单位和社区无法为其矫正提供很好的支持。正式支持网络是大众化,普适性的,因此难以实现像非正式支持网络的个体化、特殊性支持。而62.9%的社区矫正人员不愿意向其亲友求助,社会支持的来源主要是社工和家人,社工的支持在链接社会资源上,如提供就业技能培训,进行政策上的咨询和解答,帮助矫正对象协调各类社会关系。但从矫正对象的反馈上看,其服务的成效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由此可见,社会支持网络中的重要结点,仍然是家庭在发挥主要作用,是其情感归属和改变的动力以及其最重要的、关系最密切的支持力量。但家庭力量有限,这就需要我们为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体系补充社会组织的力量,帮助其建立扩大型社会网络支持体系。
回顾整个调查笔者发现,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体系是否完善以及该体系的利用程度,会极大地影响到矫正对象回归社会的进程。而矫正对象个体拥有什么样的社会支持体系,其所在的环境是否具有滋养性,除了与其家庭、生活经历、正式制度的有效性等因素有关外,还与个体的能力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将矫正对象潜在的能力调动起来,激发其自我改变的动力,提升其自信程度,增强其主动求助的勇气和意愿十分重要。当然在个人的能力建设方面,除了关注其关系范畴外,提升其个性修养,维护好各类关系,进行技能性的培训更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