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确定了“享智慧教育,筑幸福人生”的办学愿景,设立了全方位育人的办学目标,创新学校管理方式,构建素养课程体系,扎实推进课堂变革,大力开展课题研究,瞄准未来教育高地,走出了“独树一帜”的特色办学之路。
关键词:特色办学 深度创新 独树一帜
办学三年多来,学校以智慧求创新,以创新铸品质,以品质谋发展,确立了“享智慧教育,筑幸福人生”的办学愿景,设立了全方位育人的办学目标,在管理方式、课程体系、课堂变革、课题研究等方面深度创新,走出了“独树一帜”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创新学校管理方式
(一)制度管理走向规范
以制度为准绳,走规范办学之路。学校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在招生分班、课程计划、作息时间、作业考试、教育收费等方面严格执行相关文件要求,并结合实际出台相关制度与措施,如《独墅湖学校课程管理规划》《独墅湖学校教学督导制度》《独墅湖学校教学“七认真”管理制度》《独墅湖学校学生减负增效实施方案》《学生课业负担规范制度》等等。以制度建设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有序,保证学生接受优质均衡教育的权益。
(二)文化管理谋求认同
文化认同是学校的精神气,是学校管理的灵魂。学校在制度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读书会、独墅论坛、主题沙龙等形式,用文化的精神熏染人、感召人、浸润人、提升人,进而丰厚人的精神底蕴,滋养人的文化素养。仅2017年,学校就推送了四批次教师读书会实况,举办了四次好书漂流主题读书论坛,多次邀请专家学者到校与教师互动,更是以教师喜闻乐见的活动诠释了学校的文化管理。
(三)人本管理凝气聚力
学校本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财富、岗位是学校发展的动力”的管理理念,给予每一位教师自我发展的机会;本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每一位教师的初衷以及人员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原则,在考察、调研、民意测评的基础上,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充实领导岗位。这样的人本管理,充分激发了教师的发展动力。
(四)情感管理寻求归属
情感管理是一种交际管理,重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学校本着“公平、公正、规范”的原则,生活上关心教师,工作上指导教师,事业上促进教师,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对需要帮助的职工家庭给予关心和帮助。比如,考虑到教职工子女每天下午三点半以后无人看护,学校工会成立了以党员为主体的“爱心看护”队伍。这样的举措,让教师有了一种被尊重、被理解的心理感受,进而对学校产生情感依赖。
二、构建素养课程体系
学校将抽象的学生发展目标具象为“厚德、博学、创新、健康、乐观、雅行”六个方面,对应着“道德、人文、科学、身体、心理、艺术”六大基本素养课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素养课程体系。
(一)厚德:道德素养课程
学校以创新德育方式为助力,以活动为载体,注重学生体验,将校会、班会、晨会、实践活动和仪式等作为道德教育主阵地,开设道德素养课程。开设意识课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设规则课程,通过规则制度规范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使每一位学生明礼守法、诚实守信、自强自律、勤劳笃行;开设礼仪课程,传承民族文化,弘扬“至真、至善、至美”的校风;开设环境课程,倡导环保,徜徉绿色,与文明同行;开设生命课程,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学会自护,关爱他人,乐观进取。
(二)博学:人文素养课程
人文素养体现在对古今中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承与发扬上,学校教育要使学生博闻强识、博古通今,做具有国际视野、天下情怀的现代中国人。如小学低年级,从学生成长的环境出发,开创科学认读特色课程,以“校园文化—家乡文化—中华文化”为主线,实施认读教学。具有苏州地域特色的民俗、建筑、饮食、戏曲、工艺等文化基因,伴随着学生识字的过程渐渐融入他们的认知世界。每周一节的科学认读课,勾连了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联系,对传承地域文化以及华夏文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创新:科学素养课程
学校开发了纳米科技课程,引导学生掌握纳米科技的基本知识,学会观察实验、操作显微镜、设计并实施小实验,激发探究欲望,提高动手能力,提升创新意识,活跃创新思维。通过三年多的扎实推进和不断深化,纳米科技课程已成为学校特色课程中的品牌课程。2016年7月,学校成为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和江苏省青少年科技中心认定的“STEM项目学校”。2016年10月,学校迎接苏州市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现场视导调研,专家组对我校务实开展课程基地项目给予高度评价。在此次视导中,我校“九年制纳米科技领域课程基地”在28个课程基地中获得了“示范基地”的称号。此外,基于课堂实践的《纳米科技课程校本教材——七年级分册》也正式出版。
(四)健康:身体素养课程
学校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一辈子”的理念,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还整合多方面资源,将网球课程作为“一校一品”的社团课程。网球文化传承与网球训练同时进行,可达成“具有健康体格、发展身体耐力、形成卫生习惯、养成生活规律”的身体素养目标。
(五)樂观:心理素养课程
热爱生活,自信向上,悦纳自己;学会微笑、感谢与赞美,尊敬师长,友善乐群,乐于助人;能管理情绪,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这些是构筑幸福人生的基石。学校以社团课程为抓手,创新评价机制,培养积极快乐的人;按照学生自然发展的规律开展专项心理指导,如幼小衔接课程、小初衔接课程、一年级学习心理指导、青春期心理指导等;重视个性化配置心理素养套餐,“心晴社”社团由学校专业心理咨询员、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组成,通过拓展活动、游戏、心理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让学生展现个性风采,亲历情感升华。学校还在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袋——《年轮》中,记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及行为表现。与此同时,教师或推荐书目,或交流谈心,促使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提升心理素养。 (六)雅行:艺术素养课程
学校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试点,将美术课程开发为主题式走班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可选择的空间。除了完成国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外,学校还在一年级开设了《会跳舞的线条》和《创意彩笔画》等主题课程,在七年级开设了《基础素描》和《水粉装饰画》等主题课程。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潜能和需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最感兴趣的特长发展”。学校具有特色的艺术走班课程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了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学校各类素养竞赛获奖率达85%,体现了“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特质。
三、扎实推进课堂变革
“动感课堂”是我校着力推进的一项课堂教学变革。
“动感课堂”倡导“五动”:(1)兴趣调动。教学内容层面,与生活紧密联系,化死知识为活知识,化呆板为新颖;教学方法层面,倡导启发式、合作式、讨论式、做中学、学中做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2)探究生动。过程具有吸引力,结果有所发现,精神有所愉悦。(3)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有效将学生的学习问题转化为教学内容,使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针对性强,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4)多向互动。要克服知识本位和满堂灌的“顽症”,警惕“无互动(满堂灌)”“伪互动(有形式、无实质)”“单互动(其他学生成了旁观者或闲人)”等现象,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5)鼓励随动。教育最大的魅力在于唤醒与鼓舞。教师不应吝啬对学生的鼓励,而应于学生深思时、疑难时、展示时及时给予鼓励。这是为了因材施教,为了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为了发挥学生主体性。同时,学校制定了《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标准》,对“动感课堂”实施诊断与评价。同时,以每月8日校内课堂开放日为平台,鼓励教师全员参与。
“动感课堂”呼吁端正“五观”:(1)教育观。核心素养不仅是知识、技能,而是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综合表现。它超越知识和技能的内涵,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是对学习的常识和主体的尊重与回归。“动感课堂”需要的不是运动式、追风式,而是静悄悄的革命,是静水流深。(2)差异观。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集中体现为差异性。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学习。已学会的不能阔步前行,未掌握的跟随乏力,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就在于基于基本教学要求,践行面向个体的教学。(3)内需观。课堂教学真正的引擎是内驱力,就是教学要“攻心为上”。课堂有种强大的自推力,不是教师的控制,不是教材的要求,而是学生的内在需求。应学生之需而教,激其智,扬其需,这是一种巨大的转变。(4)效率观。课堂教学效率,不是说教学内容教得快就高,也不是说学生看起来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就高。教学效率高低的衡量标尺在于学生,课堂根本上是“学”堂。学习经验的主动建构,不是知识量的简单增加,而是帮助学生自我审视、自我整合和自我更新的过程。(5)动静观。什么是课堂的“动”?就是要推动学生的学习构建。什么是课堂的“静”?就是要激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其实,“动”也罢,“静”也好,最重要的不是其外在表现,而是学生本身内在的“动”。这种“动”,具有强烈的成长意义和价值。
四、大力开展课题研究
(一)原动力:核心课题引领学校整体发展
核心课题是指以学校整体发展为依托,全面带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对学校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指导性作用。核心课题由校级领导领衔,借助行政管理手段整合学校资源,把全校教师组织到课题研究中。学校立足于当代教育要求和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将发展重心落在“培养怎样的人”这一根本命题上,提出“树人”素养课程的核心理念,以“树志”“树德”“树行”“树能”为总目标,秉承“遵循天性、关注共性、张扬个性”的育人方式,以科学为经、人文为纬、成长为轴,关注生命,启迪智慧,追求卓越,努力培育科学与人文、传承与创新融于一身的“独墅人”。学校科研处以“‘树人’教育理念下学生基本素养课程的开发研究”为核心课题,申报立项为苏州市“十三五”规划“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专项”重点课题,暨江苏省第十一期教研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与评价方式变革研究”的子課题,该课题统领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引领学校的整体发展。
(二)凝聚力:教研课题引领团队协作发展
教研组是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集体组织,教研组文化与常态教研活动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协作式的教研组文化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学校教研组依托课题或项目,开展常态化、系列化、递进式的主题教研活动,推动教研组内涵建设。学校美术教研组集聚全体美术教师的力量,以“美术主题式走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为题,申报立项苏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学校科学教研组充分利用地域教育资源优势,开发纳米科技特色课程,以“开发纳米科技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题,申报立项江苏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学校英语教研组通过研究英语分级阅读标准,积极利用身边的信息资源,开展英语分级阅读教学尝试,以“基于‘分级阅读理念’的英语课外阅读研究”为题,申报立项苏州市教育学会“十三五”重点课题。学校以“动感课堂”的打造为特色,扎实推进“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教、研、训一体化管理,谋求教研基于教师专业成长需要,谋求学校教科研由“感觉型”向“证据型”转变,教研文化由“传达型”向“创生型”发展。
(三)内驱力:微型课题引领教师个性发展
教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资源,学校科研处通过激励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做个性化的科研项目,激发每一位教师的研究积极性;通过组织“教师个人微型课题”系列活动,鼓励教师发现和解决日常教学中的小问题,把小问题变成科研项目,支持教师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微型课题研究。教师申报的个人微型课题着眼点较小,内容较实,项目研究程序相对简单,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更能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在学校首批教师个人微型课题的申报中,共有58项微型课题获批立项。 同时,学校将教师专业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针对不同需求的教师群体,提出了以“分类指导、分层递进”为原则的阶梯式校本培训模式。依托“青蓝工程”“提升工程”“名师工程”,让初任教师尽快站稳讲台,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让优秀教师形成风格,帮助每一位教师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实现教育成长中的精彩“蝶变”。
五、瞄准未来教育高地
(一)全面升级智能设备,有效开拓发展空间
学校普通教室多媒体信息平台全部采用触摸式智能平板一体机,专业教室全部采用反馈交互式白板,网络架构采用以光纤为主干,超五类线做支线,千兆进校园,百兆到桌面,重点区域加以无线网覆盖的校园网络星形拓扑结构;与苏州工业园区信息中心合作,实现教师办公、教学、学生机房、公共管理和园区财政专网分离管理的发展策略,逐步推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在对原有教室设计方案重新调整布局的同时,每个教室增加一个网络信息点,为今后的教室信息技术新设备的使用预留一定的空间;校内网络全部采用12芯或24芯单模光纤做主干,为今后的校内信息通道扩容做了充足的准备。
(二)层级构建学习平台,创建未来教育品牌
2014年,根据办学实际需求,学校引进了三台专业3D打印设备用于学生科技特色教育,并由此创办“3D创客STEM实验室”,组建“3D打印学生社团”。2016年11月,学校精选5名涵盖各个学科、不同学段,新入职与有一定工作经验相结合的教师,组成“易加”互动平台种子教师团队,积极参与园区智慧教育“易加”互动平台的教学研究工作。2017年9月,学校成功搭建网络虚拟校园电视台,开通校园电视频道。从电视台的功能布局,到电视器材的设备选取;从电视台内部外部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到网络传输平台的调整与改造;从电视小记者的召集与培训,到精心拍摄制作并顺利播出前五期校园电视节目,校园电视台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惊人跨越。2017年12月29日,在第三届校园乐创节闭幕式颁奖典礼过程中,学校成功运用“校园网络直播+微信平台同步推送”的形式,对整台节目进行了全程直播,超过3000名微信平台用户在手機终端与全校师生共同欣赏了这次跨年盛典。2017年5月18日,学校作为试点单位,承办苏州工业园区“易加”品牌五月展示月暨中学“易加互动学习平台”教学观摩活动,学校依托园区智慧教育各平台的强大功能,利用参与“易加”互动试点教师的已有经验,用信息技术手段缩短师生信息沟通与互动的距离,把课堂有效延伸到课外,效果良好。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成就幸福人生。怀揣着梦想与期待,我们将继续探索“独树一帜”的学校发展之路,努力追求“享智慧教育,筑幸福人生”的境界,让每一个“独墅人”都能幸福成长。
参考文献:
[1] 余林.学校管理中的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2] 卢丽华.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价值取向与实践模式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关键词:特色办学 深度创新 独树一帜
办学三年多来,学校以智慧求创新,以创新铸品质,以品质谋发展,确立了“享智慧教育,筑幸福人生”的办学愿景,设立了全方位育人的办学目标,在管理方式、课程体系、课堂变革、课题研究等方面深度创新,走出了“独树一帜”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创新学校管理方式
(一)制度管理走向规范
以制度为准绳,走规范办学之路。学校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在招生分班、课程计划、作息时间、作业考试、教育收费等方面严格执行相关文件要求,并结合实际出台相关制度与措施,如《独墅湖学校课程管理规划》《独墅湖学校教学督导制度》《独墅湖学校教学“七认真”管理制度》《独墅湖学校学生减负增效实施方案》《学生课业负担规范制度》等等。以制度建设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有序,保证学生接受优质均衡教育的权益。
(二)文化管理谋求认同
文化认同是学校的精神气,是学校管理的灵魂。学校在制度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读书会、独墅论坛、主题沙龙等形式,用文化的精神熏染人、感召人、浸润人、提升人,进而丰厚人的精神底蕴,滋养人的文化素养。仅2017年,学校就推送了四批次教师读书会实况,举办了四次好书漂流主题读书论坛,多次邀请专家学者到校与教师互动,更是以教师喜闻乐见的活动诠释了学校的文化管理。
(三)人本管理凝气聚力
学校本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财富、岗位是学校发展的动力”的管理理念,给予每一位教师自我发展的机会;本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每一位教师的初衷以及人员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原则,在考察、调研、民意测评的基础上,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充实领导岗位。这样的人本管理,充分激发了教师的发展动力。
(四)情感管理寻求归属
情感管理是一种交际管理,重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学校本着“公平、公正、规范”的原则,生活上关心教师,工作上指导教师,事业上促进教师,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对需要帮助的职工家庭给予关心和帮助。比如,考虑到教职工子女每天下午三点半以后无人看护,学校工会成立了以党员为主体的“爱心看护”队伍。这样的举措,让教师有了一种被尊重、被理解的心理感受,进而对学校产生情感依赖。
二、构建素养课程体系
学校将抽象的学生发展目标具象为“厚德、博学、创新、健康、乐观、雅行”六个方面,对应着“道德、人文、科学、身体、心理、艺术”六大基本素养课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素养课程体系。
(一)厚德:道德素养课程
学校以创新德育方式为助力,以活动为载体,注重学生体验,将校会、班会、晨会、实践活动和仪式等作为道德教育主阵地,开设道德素养课程。开设意识课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设规则课程,通过规则制度规范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使每一位学生明礼守法、诚实守信、自强自律、勤劳笃行;开设礼仪课程,传承民族文化,弘扬“至真、至善、至美”的校风;开设环境课程,倡导环保,徜徉绿色,与文明同行;开设生命课程,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学会自护,关爱他人,乐观进取。
(二)博学:人文素养课程
人文素养体现在对古今中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承与发扬上,学校教育要使学生博闻强识、博古通今,做具有国际视野、天下情怀的现代中国人。如小学低年级,从学生成长的环境出发,开创科学认读特色课程,以“校园文化—家乡文化—中华文化”为主线,实施认读教学。具有苏州地域特色的民俗、建筑、饮食、戏曲、工艺等文化基因,伴随着学生识字的过程渐渐融入他们的认知世界。每周一节的科学认读课,勾连了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联系,对传承地域文化以及华夏文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创新:科学素养课程
学校开发了纳米科技课程,引导学生掌握纳米科技的基本知识,学会观察实验、操作显微镜、设计并实施小实验,激发探究欲望,提高动手能力,提升创新意识,活跃创新思维。通过三年多的扎实推进和不断深化,纳米科技课程已成为学校特色课程中的品牌课程。2016年7月,学校成为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和江苏省青少年科技中心认定的“STEM项目学校”。2016年10月,学校迎接苏州市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现场视导调研,专家组对我校务实开展课程基地项目给予高度评价。在此次视导中,我校“九年制纳米科技领域课程基地”在28个课程基地中获得了“示范基地”的称号。此外,基于课堂实践的《纳米科技课程校本教材——七年级分册》也正式出版。
(四)健康:身体素养课程
学校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一辈子”的理念,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还整合多方面资源,将网球课程作为“一校一品”的社团课程。网球文化传承与网球训练同时进行,可达成“具有健康体格、发展身体耐力、形成卫生习惯、养成生活规律”的身体素养目标。
(五)樂观:心理素养课程
热爱生活,自信向上,悦纳自己;学会微笑、感谢与赞美,尊敬师长,友善乐群,乐于助人;能管理情绪,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这些是构筑幸福人生的基石。学校以社团课程为抓手,创新评价机制,培养积极快乐的人;按照学生自然发展的规律开展专项心理指导,如幼小衔接课程、小初衔接课程、一年级学习心理指导、青春期心理指导等;重视个性化配置心理素养套餐,“心晴社”社团由学校专业心理咨询员、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组成,通过拓展活动、游戏、心理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让学生展现个性风采,亲历情感升华。学校还在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袋——《年轮》中,记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及行为表现。与此同时,教师或推荐书目,或交流谈心,促使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提升心理素养。 (六)雅行:艺术素养课程
学校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试点,将美术课程开发为主题式走班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可选择的空间。除了完成国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外,学校还在一年级开设了《会跳舞的线条》和《创意彩笔画》等主题课程,在七年级开设了《基础素描》和《水粉装饰画》等主题课程。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潜能和需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最感兴趣的特长发展”。学校具有特色的艺术走班课程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了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学校各类素养竞赛获奖率达85%,体现了“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特质。
三、扎实推进课堂变革
“动感课堂”是我校着力推进的一项课堂教学变革。
“动感课堂”倡导“五动”:(1)兴趣调动。教学内容层面,与生活紧密联系,化死知识为活知识,化呆板为新颖;教学方法层面,倡导启发式、合作式、讨论式、做中学、学中做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2)探究生动。过程具有吸引力,结果有所发现,精神有所愉悦。(3)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有效将学生的学习问题转化为教学内容,使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针对性强,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4)多向互动。要克服知识本位和满堂灌的“顽症”,警惕“无互动(满堂灌)”“伪互动(有形式、无实质)”“单互动(其他学生成了旁观者或闲人)”等现象,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5)鼓励随动。教育最大的魅力在于唤醒与鼓舞。教师不应吝啬对学生的鼓励,而应于学生深思时、疑难时、展示时及时给予鼓励。这是为了因材施教,为了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为了发挥学生主体性。同时,学校制定了《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标准》,对“动感课堂”实施诊断与评价。同时,以每月8日校内课堂开放日为平台,鼓励教师全员参与。
“动感课堂”呼吁端正“五观”:(1)教育观。核心素养不仅是知识、技能,而是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综合表现。它超越知识和技能的内涵,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是对学习的常识和主体的尊重与回归。“动感课堂”需要的不是运动式、追风式,而是静悄悄的革命,是静水流深。(2)差异观。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集中体现为差异性。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学习。已学会的不能阔步前行,未掌握的跟随乏力,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就在于基于基本教学要求,践行面向个体的教学。(3)内需观。课堂教学真正的引擎是内驱力,就是教学要“攻心为上”。课堂有种强大的自推力,不是教师的控制,不是教材的要求,而是学生的内在需求。应学生之需而教,激其智,扬其需,这是一种巨大的转变。(4)效率观。课堂教学效率,不是说教学内容教得快就高,也不是说学生看起来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就高。教学效率高低的衡量标尺在于学生,课堂根本上是“学”堂。学习经验的主动建构,不是知识量的简单增加,而是帮助学生自我审视、自我整合和自我更新的过程。(5)动静观。什么是课堂的“动”?就是要推动学生的学习构建。什么是课堂的“静”?就是要激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其实,“动”也罢,“静”也好,最重要的不是其外在表现,而是学生本身内在的“动”。这种“动”,具有强烈的成长意义和价值。
四、大力开展课题研究
(一)原动力:核心课题引领学校整体发展
核心课题是指以学校整体发展为依托,全面带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对学校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指导性作用。核心课题由校级领导领衔,借助行政管理手段整合学校资源,把全校教师组织到课题研究中。学校立足于当代教育要求和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将发展重心落在“培养怎样的人”这一根本命题上,提出“树人”素养课程的核心理念,以“树志”“树德”“树行”“树能”为总目标,秉承“遵循天性、关注共性、张扬个性”的育人方式,以科学为经、人文为纬、成长为轴,关注生命,启迪智慧,追求卓越,努力培育科学与人文、传承与创新融于一身的“独墅人”。学校科研处以“‘树人’教育理念下学生基本素养课程的开发研究”为核心课题,申报立项为苏州市“十三五”规划“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专项”重点课题,暨江苏省第十一期教研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与评价方式变革研究”的子課题,该课题统领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引领学校的整体发展。
(二)凝聚力:教研课题引领团队协作发展
教研组是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集体组织,教研组文化与常态教研活动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协作式的教研组文化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学校教研组依托课题或项目,开展常态化、系列化、递进式的主题教研活动,推动教研组内涵建设。学校美术教研组集聚全体美术教师的力量,以“美术主题式走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为题,申报立项苏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学校科学教研组充分利用地域教育资源优势,开发纳米科技特色课程,以“开发纳米科技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题,申报立项江苏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学校英语教研组通过研究英语分级阅读标准,积极利用身边的信息资源,开展英语分级阅读教学尝试,以“基于‘分级阅读理念’的英语课外阅读研究”为题,申报立项苏州市教育学会“十三五”重点课题。学校以“动感课堂”的打造为特色,扎实推进“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教、研、训一体化管理,谋求教研基于教师专业成长需要,谋求学校教科研由“感觉型”向“证据型”转变,教研文化由“传达型”向“创生型”发展。
(三)内驱力:微型课题引领教师个性发展
教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资源,学校科研处通过激励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做个性化的科研项目,激发每一位教师的研究积极性;通过组织“教师个人微型课题”系列活动,鼓励教师发现和解决日常教学中的小问题,把小问题变成科研项目,支持教师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微型课题研究。教师申报的个人微型课题着眼点较小,内容较实,项目研究程序相对简单,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更能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在学校首批教师个人微型课题的申报中,共有58项微型课题获批立项。 同时,学校将教师专业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针对不同需求的教师群体,提出了以“分类指导、分层递进”为原则的阶梯式校本培训模式。依托“青蓝工程”“提升工程”“名师工程”,让初任教师尽快站稳讲台,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让优秀教师形成风格,帮助每一位教师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实现教育成长中的精彩“蝶变”。
五、瞄准未来教育高地
(一)全面升级智能设备,有效开拓发展空间
学校普通教室多媒体信息平台全部采用触摸式智能平板一体机,专业教室全部采用反馈交互式白板,网络架构采用以光纤为主干,超五类线做支线,千兆进校园,百兆到桌面,重点区域加以无线网覆盖的校园网络星形拓扑结构;与苏州工业园区信息中心合作,实现教师办公、教学、学生机房、公共管理和园区财政专网分离管理的发展策略,逐步推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在对原有教室设计方案重新调整布局的同时,每个教室增加一个网络信息点,为今后的教室信息技术新设备的使用预留一定的空间;校内网络全部采用12芯或24芯单模光纤做主干,为今后的校内信息通道扩容做了充足的准备。
(二)层级构建学习平台,创建未来教育品牌
2014年,根据办学实际需求,学校引进了三台专业3D打印设备用于学生科技特色教育,并由此创办“3D创客STEM实验室”,组建“3D打印学生社团”。2016年11月,学校精选5名涵盖各个学科、不同学段,新入职与有一定工作经验相结合的教师,组成“易加”互动平台种子教师团队,积极参与园区智慧教育“易加”互动平台的教学研究工作。2017年9月,学校成功搭建网络虚拟校园电视台,开通校园电视频道。从电视台的功能布局,到电视器材的设备选取;从电视台内部外部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到网络传输平台的调整与改造;从电视小记者的召集与培训,到精心拍摄制作并顺利播出前五期校园电视节目,校园电视台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惊人跨越。2017年12月29日,在第三届校园乐创节闭幕式颁奖典礼过程中,学校成功运用“校园网络直播+微信平台同步推送”的形式,对整台节目进行了全程直播,超过3000名微信平台用户在手機终端与全校师生共同欣赏了这次跨年盛典。2017年5月18日,学校作为试点单位,承办苏州工业园区“易加”品牌五月展示月暨中学“易加互动学习平台”教学观摩活动,学校依托园区智慧教育各平台的强大功能,利用参与“易加”互动试点教师的已有经验,用信息技术手段缩短师生信息沟通与互动的距离,把课堂有效延伸到课外,效果良好。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成就幸福人生。怀揣着梦想与期待,我们将继续探索“独树一帜”的学校发展之路,努力追求“享智慧教育,筑幸福人生”的境界,让每一个“独墅人”都能幸福成长。
参考文献:
[1] 余林.学校管理中的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2] 卢丽华.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价值取向与实践模式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