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ru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音的历史相当久远,一般认为是唐、五代时传入闽南的中原古曲。因此,有人称之为“汉唐乐府”。
  南音留存了唐、五代甚至更早时期的中原古乐的因素。比如曲项四弦琵琶,在北朝、隋唐时代就有出现,并且在敦煌莫高窟的北魏壁画、隋代壁画、唐代壁画都有出现。四川五代遗址王建墓也有曲项琵琶乐队的石刻,五代南唐《韩熙载夜宴图》中更有乐师弹奏曲项四弦琵琶。
  其次,南音的谱,特别是《走马》、《百鸟归巢》、《阳关曲》都留存了唐大曲诸多音乐因素。因而被人们称之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大英百科全书》誉之为“东方明珠”。
  由于流传的历史久远,南音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南曲、南管、弦管、锦曲、郎君乐等。从现今留存在大英博物馆的明刊本看,明代是把南音叫做锦曲和弦管的,现今依然有许多地方,比如台湾仍称之为弦管。郎君乐则是因为南音界所奉神明为五代时期的孟昶,他后来被封为“郎君大仙”,故称“郎君乐”。
  南音的内容,有“指”、“谱”、“曲”三部分。指,是一种组曲的形式,以乐器演奏,但它们的音乐中包括歌词,而这唱词只为平时练习、记忆音乐而设,演奏时只奏曲调而不唱。传统的南音曲本,有“指”三十六套。
  谱,是纯粹的器乐演奏曲,由多乐章组成,传统有十二大谱,每套谱都有一个标题,属于一种“标题音乐”。十二大谱的标题分别是:《梅花操》、《四时景》、《走马》、《百鸟归巢》、《阳关三迭》、《起手板》、《四静板》、《三不和》、《四不应》、《三面金钱经》、《五面金钱经》、《八面金钱经》。后面的三套后来则改为《三台令》、《五湖游》、《八展舞》。近代又有《舞金蛟》、《哭凤添》、《思乡怨》、《大阳关》、《孔雀展屏》、《闽海渔歌》等新创谱,合计十八套。
  曲,是供演唱的散曲,由歌者手持拍板,在南音“四管”伴奏下演唱,具有南、北朝时期“相和歌”(“丝竹更相奏,执节者歌”)的演唱风格。其曲牌有230多种,曲目则达2000多首之多。
  南音乐队编制,一般有“上四管”,即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和“下四管”,即响盏、雙音、四块、小叫。有时还加上玉暧(小唢呐)、笛子(品箫),成为“十音”。
  南音的琵琶是上面所介绍的曲项四弦琵琶,演奏时保留了横抱手拨的古代演奏方式。
  它的洞箫也称南箫,又叫“尺八”,但与日本的尺八又略有不同,较北方的箫短一些、粗一些。
  二弦源自奚弦。奚弦是我国弓弦乐器的肇始者,奚弦在宋代才被广泛使用。但是,现在南音的二弦和清代的奚弦并不一样,倒是和宋代陈旸《乐书》中所绘的奚弦图形制相同。
  中国民间的三弦有大小之分,小三弦又称“曲弦”、“南弦”,大三弦长一些,称“大鼓三弦”、“书弦”。南音所用的三弦是小三弦。
  拍板又称檀板,据说起于魏晋时代。拍板也有多种形制,《旧唐诗》里记载的拍板“长阔如手,厚寸余”,《通典》记载的拍板也是“长阔如手,重十余枚”。而四川前蜀王建在成都老西门外的墓侧石刻中,有拍板六块,是唐代通行的小拍板。宋代陈旸的《乐书》中称拍板“大者九板,小者六板”。《明会典》记载的拍板则仅四片。而南音所用的拍板五块,厚仅二分,中间三块长26厘米,外面的两块长29厘米,宽度则在3—5厘米间。这说明南音的拍板是在从宋到明之间从六块演化为四块时产生的。
  南音的曲本,以南音的工尺谱记,系以琵琶指法记录,由音符、指法与撩拍三部分组成。音符记于左一行,以“工六士一仪”表之;琵琶指法记号于中央行;以“。”表示拍,以“、”表示撩,记于右一行。南音的“工六士一仪”相当于宫商角徵羽。
  南音音乐格调高雅。据传泉州人李光地为康熙重臣时,曾要家乡派五位南音高手入京,于御前演奏,得康熙赐匾“御前清曲”,并赐凉伞一顶。因此,现今南乐曲馆总要摆上一顶古代的凉伞,并称自己为“御前清客”。
  南音后来随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因而在东南亚各国,在台湾、香港及澳门等地区,凡闽南人足迹所至较为集中的地方就有南音曲馆或社团。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二日,是郎君孟昶的生日,南音人都要齐聚曲馆举行仪式和会唱,以此来纪念他们的神明。
  南音最早应是起于泉州,而后才传到漳州、厦门,再传到台湾、南洋去。明末清初以后,厦门港逐渐成为闽南最重要的出海口,成为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的出发地和归来的口岸,许多南音的大师也就纷纷齐聚厦门。十八世纪以后,南音的几位大师章小崖、林祥玉、林霁秋、纪经亩都世居于厦门。
  1949年以后,纪经亩组建厦门南乐研究社、金风南乐团,成为新中国南音组织、研究、演出的领导者、先行者。尤其是在南音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上,他整理校订传统南音两册,编写初级南音教材三册,创作散曲五百多首,与人合作创作南音新谱《闽海渔歌》已成为南音界公认的第十四大谱,《沁园春·雪》、《迎龙小唱》蜚声全国乐坛,更成为五十年代南音的代表作。他整理旧曲重新创作的《感谢公主》,成为海内外弦友普遍传唱的曲目。1986年,纪经亩先生因病辞世,海内外南音弦友尊为“一代宗师”。
  名师出高徒,在海内外南音界负有盛誉的白丽华、江来好、林玉燕和现在新加坡被誉为“琵琶圣手”的卓圣翔等都是在纪先生精心培育下成名的。
  20世纪80年代以后,千年古乐南音又显现出新的活力。厦门、泉州、香港、菲律宾、台湾都举行过多次大型的南音大会唱。厦门南乐团与厦门歌舞剧院以南音守护神孟昶和花蕊夫人的故事联合创作演出了大型南音乐舞剧《南音魂》,又以白居易的诗《长恨歌》为题材联合创作演出大型南音乐舞《长恨歌》,后者并成为南音首个获国家文华奖的剧目。
  2007年,南音成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南音进入世界非遗名录,保护南音、传承南音成为政府和民间的共识。
其他文献
2011年,独立出版机构阿米巴Amiba发起了一个名为“中国册子”的纪录片计划,由众多大陆独立出版机构合作完成中国首部关于独立出版的纪录片,真实呈现了中国独立出版的存在和生存方式。这一部纪录片于2012年12月的广州时代美术馆的“独立之光——2012广州独立出版物展”中播放。  不仅是这场“独立之光”展览对国内外的不同形态的出版物做了梳理和展示,十月的北京设计周中的“本能PAPER INSTINC
期刊
“Kindle在,书未老!”  亚马逊中国在毫无预告的情况下,终于上线了他们的王牌产品Kindle,距离第一代Kindle发布(2007年11月),时间恰巧过去了五年。五年间,Kindle由第一代发展到第三代,由Touch版衍生为Fire版,黑白电子墨水屏也变成了彩色TFT屏幕,电子书已然由一株幼苗成长为一棵大树,出版业者也由不屑到畏惧,再到趋之若鹜。五年的时间不算长,但足以奠定电子书对于整个出版
期刊
书香两岸以下简称“书香”  恶鸟联邦走马创始人  芬雷泼先生创始人  冯俊华副本制作创始人  蓝火蓝叔叔漫游创始人  言由假杂志创始人  周琦不是出版基金创始人  书香:独立出版的方向是否很多程度取决于个人的趣味?  周琦:对,诗歌本身是我和锤子兴趣所在,而诗歌恰恰是传统出版最不想面对的体裁,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做独立出版,算是对主流出版的补充。  恶鸟:联邦走马凸显的其实不是一个人的趣味,也不是
期刊
依然还记得那月光下手持钢叉刺猹的少年闰土,在仙台蓄着八字须戴着眼镜走上讲台的藤野先生,总在别人面前唠叨阿毛剥豆被狼叼走的祥林嫂,穿长衫站着喝酒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阿Q……尽管鲁迅的年代已渐渐远去,然而其文字对我们当今和未来的影响却依然在延续。撇开以往政治与阶级立场的因素,假如单纯从鲁迅的文字和思想来看,他的文章也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值得学习的典范,其风格多样、体裁广泛,小说、
期刊
在陈雪的小说《陈春天》里,农历大年初二凌晨,陈春天的弟弟因车祸被送往急诊室,经诊断后发现骨盆骨折,膀胱破裂,有血胸,最严重的是,由于大量内出血使得腹压升高,生命垂危。离散的陈春天一家,因着这事而难得聚首,在狭隘局促的病房里,伴著弟弟逐步挣脱死神之手,与此同时,亦点滴弥缝着一家子长久以来的裂痕。  陈春天眼睁睁看着弟弟从支离破碎到逐日康复,不免诧异,人竟是可以这样被修复的。“那中间的过程是一本奥妙难
期刊
爱问“为什么”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必经之路。孩子们对周遭一切未知之事都抱持着强烈的好奇心,想探究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成因,因而常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搞得家长一个头两个大。  有些家长愿意耐着性子回答孩子的问题,引导孩子去找出答案;有些家长则嫌烦,以自己的权威命令孩子停止发问。  家长之所以恼羞成怒,除了太忙没空,通常还因为孩子问的问题太过“理所当然”(人为什么大便?大便为什么不可以吃?),显得可笑(睡
期刊
和前两部一样,隐匿的第三本诗集《冤狱》,用白描手法,我手写我口,踩在诗与分行散文的边线,走钢索般,却走得自在而平衡。比起之前的《自由肉体》与《怎么可能》,《冤狱》的表现方式更放松更犀利,更自由更精炼。  整册诗集白话到不能白话,简单到非常简单,没有丰富意象,没有巧譬妙喻与复杂难解的意涵,把诗还原到最简单的样子,就像作者的生活状态。诗就是她的生活,生活就在诗作里,因此她写诗,抒发她的意见(或主见、偏
期刊
我虽是中文系毕业,却非常排斥去上班。做文字工作,年轻时,总幻想着,小说应当是创作,你希望你的文字全都是拿来创作的。此外,我那时也不懂得怎么找工作,所以大学刚毕业之际非常坎坷,就像《桥上的孩子》写的那样,做过服务生、店员、DJ、KTV服务员等各式各样的工作,还常拿不到钱。爸妈实在看不下去了,才叫我去卖衣服,卖衣服的收入相对稳定一点,毕竟那是我们的专业,况且爸爸拿货给我们卖,也不用出本钱。当时工作就是
期刊
做编辑,总有一些心仪已久的作者,时刻想为他们编几本书,哪怕是没有任何的酬劳。这种心仪实际上已经超过了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只是一种单纯的久仰。之于笔者,心仪的作者很多,老一代的比如北京的周有光先生、四川的流沙河先生;中年的如山西的韩石山先生、辽宁的高海涛先生;年轻一代的则有曾经在吉林现居广东的王国华和上海的毛尖诸人。不过好事多磨,直到今年6月,总算完成了一个小小的愿望,为王国华出了一本历史小品集,这也
期刊
我实在很喜欢写书评,人生第一篇卖出去的稿子就是书评。写书评的好处很多,看免费的书、吸收新知……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自己并不会特别想找来看的书,因为工作却得要读。结果一读之下,大受震撼,还解开了困扰自己多年的谜题,王荣义牧师的《穿越梦境,遇见最真实的自己》正是这样一本精彩好书。  话说我的硕士文凭,从拿到手到如今,已经扎扎实实地超过了十个年头。然而,纵然毕业超过十年,却还是三不五时地梦到自己“毕不了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