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欣赏”的本意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学生除了观看美术作品之外,还要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及作品的含义,它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的“欣赏”是被动的,或者说是迟钝的。如学校走廊里悬挂着一幅美术作品,学生每天从旁边走过却视而不见;又如在观赏一幅作品或一件艺术品时,学生只能以“好漂亮”“好美”来评价,而不能运用已有的审美经验进行有深度的欣赏。“美是无处不在的”,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应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视觉意识”,让他们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做出积极的、独特的反应。
一、角色融入,形成审美认同
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件美术作品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欣赏物象与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发现原来世界很大,并不依赖于我们的审美标准而存在,从而学会尊重、理解其他民族的审美趣味。
如在教学《老房子》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发现气候、物产等自然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国、各民族,造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从用材、结构以至功能、外观上都有差别,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建筑的精妙和伟大。“如果你生活在到处是河流的水乡,你的房子该怎样建呢?”“如果你生活在沙漠边缘,风沙大、日夜温差大,古代还没有水泥混凝土这样的材料,那么他们应该怎样建造房子呢?”“人们只满足与修建好一座可以住的房子,行吗?”这样的设问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去了解、审视艺术作品,以宽容、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二、多种感官体验,丰富审美体验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视觉器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仅从视觉感知经验出发是远远不够的,辅以听觉和触觉等其他感官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感知美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体验,增强学生视觉审美的感受能力。如低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条,在了解绘画中的线条之前,笔者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真实的线,如毛线、铁丝、麻绳等;然后,听听音乐,找出曲调的线条;最后,看看柳枝、小雨、彩虹等自然中的线条,从而强化学生对线的视觉感知。
当学生对美术作品有了一定的审美感受后,会依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兴趣、知识修养,融合理性思考,对美术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评价,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无疑比直观欣赏更加深刻,是审美感知向审美经验再向审美鉴赏的转化,是情感和理智相互交融的作用,是对欣赏对象的外在和内在因素进行的比较深入、独特的认知分析与研究,使审美中融入了更多的理性因素。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对美术作品做出自己判断的同时,更要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形成明确的审美判断能力。
三、理性分析,进行审美再创造
有人曾经说过:“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不同的蒙娜丽莎。”以自己的审美标准、知识经验来评判艺术作品,积极地、能动地延伸和升华原有作品的情感意蕴,是最好的审美再创造。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不可能写出高深的艺术评论,但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好机会。学生的每一个思维“火花”、每一个创作的“闪光点”都值得教师加以保护,并通过相对简单或直接的途径让学生表达出来。如在教学《现代雕塑》时,笔者鼓励学生用废旧易拉罐制作出以“坚强、信赖”为主题的雕塑;在教学《江苏古代陵墓石刻》时,笔者鼓励学生放飞思想,穿越时空,扮演陵墓前的守将、神兽;再如在教学《非洲雕刻》时,笔者先播放了热情的非洲音乐,让学生以音乐声为背景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或跟着音乐起舞,或随着节奏打“鼓”,或戴上面具展示祭祀的场面,把自己对非洲艺术的理解和情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在这样的美术欣赏课中,学生看得更多了、了解得更深了。长此下去,学生的审美敏锐度一定能得到提高,从而构建出自己的审美体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口岸中心小学)
一、角色融入,形成审美认同
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件美术作品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欣赏物象与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发现原来世界很大,并不依赖于我们的审美标准而存在,从而学会尊重、理解其他民族的审美趣味。
如在教学《老房子》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发现气候、物产等自然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国、各民族,造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从用材、结构以至功能、外观上都有差别,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建筑的精妙和伟大。“如果你生活在到处是河流的水乡,你的房子该怎样建呢?”“如果你生活在沙漠边缘,风沙大、日夜温差大,古代还没有水泥混凝土这样的材料,那么他们应该怎样建造房子呢?”“人们只满足与修建好一座可以住的房子,行吗?”这样的设问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去了解、审视艺术作品,以宽容、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二、多种感官体验,丰富审美体验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视觉器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仅从视觉感知经验出发是远远不够的,辅以听觉和触觉等其他感官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感知美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体验,增强学生视觉审美的感受能力。如低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条,在了解绘画中的线条之前,笔者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真实的线,如毛线、铁丝、麻绳等;然后,听听音乐,找出曲调的线条;最后,看看柳枝、小雨、彩虹等自然中的线条,从而强化学生对线的视觉感知。
当学生对美术作品有了一定的审美感受后,会依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兴趣、知识修养,融合理性思考,对美术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评价,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无疑比直观欣赏更加深刻,是审美感知向审美经验再向审美鉴赏的转化,是情感和理智相互交融的作用,是对欣赏对象的外在和内在因素进行的比较深入、独特的认知分析与研究,使审美中融入了更多的理性因素。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对美术作品做出自己判断的同时,更要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形成明确的审美判断能力。
三、理性分析,进行审美再创造
有人曾经说过:“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不同的蒙娜丽莎。”以自己的审美标准、知识经验来评判艺术作品,积极地、能动地延伸和升华原有作品的情感意蕴,是最好的审美再创造。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不可能写出高深的艺术评论,但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好机会。学生的每一个思维“火花”、每一个创作的“闪光点”都值得教师加以保护,并通过相对简单或直接的途径让学生表达出来。如在教学《现代雕塑》时,笔者鼓励学生用废旧易拉罐制作出以“坚强、信赖”为主题的雕塑;在教学《江苏古代陵墓石刻》时,笔者鼓励学生放飞思想,穿越时空,扮演陵墓前的守将、神兽;再如在教学《非洲雕刻》时,笔者先播放了热情的非洲音乐,让学生以音乐声为背景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或跟着音乐起舞,或随着节奏打“鼓”,或戴上面具展示祭祀的场面,把自己对非洲艺术的理解和情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在这样的美术欣赏课中,学生看得更多了、了解得更深了。长此下去,学生的审美敏锐度一定能得到提高,从而构建出自己的审美体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口岸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