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出版:数字读物编辑思维创新

来源 :中国编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chP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数字读物变革呼唤编辑工作者从选题策划、编辑加工、传播营销等角度转变思维观念,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创新,从而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本文运用期待视野和场景理论,从定向期待、创新期待两个维度审视融媒体出版物,并分析场景构建,从而提出数字读物编辑需具备的融合思维、用户思维、闭环思维、场景思维等创新思维,探讨数字读物的场景化编辑生产路径.
其他文献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传播给传播领域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但表面的客观数据背后隐藏着偏见和歧视,精准的智能推送背后隐藏着对公民隐私权和信息自由权的侵犯,大数据优化的背后隐藏着数据利益的驱使和人文关怀的缺失.这迫切需要我们从智能传播体、智能传播平台开发者、智能传播的信息内容提供者三个方面明确智能传播的伦理主体.我们需要从设计和开发、运营、信息内容生产、用户使用等层面对伦理失范问题进行规制,将智能化的传播能力与规范化的传播伦理相结合,营造出人机和谐共生的传播生态.
在当前的短视频生态中,形成了平台、内容创作者、用户三大主体以推荐算法为核心展开互动的行为模式,并且各主体在与算法的互动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生存状态.针对学界普遍担忧的算法风险及异化问题,本文揭示了短视频行业三大主体是如何在算法主导的生态中生存、互动乃至博弈,以适应变化的媒介环境,分析这种生存互动方式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并由此提出技术、人性与社会共治的短视频行业未来发展路径.
新形态教材是传统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融合的创新产品,已成为高等院校教材建设的一种重要趋势和探索方向.地球科学的学科特性与新形态教材特征极为契合,但目前关于地球科学新形态教材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本文在分析地球科学新形态教材优势的基础上,提出集成“教材+课程+数字资源+教师+教研”一体化的地球科学类新形态教材研发思路.
出版承载着记录与传播的功能诉求,人机互动为出版行业的变迁迭代提供动力,人机融合趋势下的智能出版行业方兴未艾.人机关系大体经历了连接、交互、协同、融合四个阶段,出版行业的发展也与之同频共振,经历了静态平面的传统出版、通道叠加的数字出版、多维虚拟的沉浸出版、脑机交互的智能出版的演进路径.智能出版将重构出版业的“人货场”三要素,从传统出版聚焦“货”与“场”的革新,到智能出版重塑“人”与“机”的边界,推动具身性信息生产、多样态内容消费、极速化流通渠道等转型.以人机关系视角回溯和展望出版行业,有助于对智能出版形成更
引用内容分析揭示作者引用意图和情感倾向,反映被引文献价值和意义,实现对作者贡献的客观、准确评价.本文以引用内容分析人工智能工具Scite.ai为例,从引证文献的细粒度知识链接、施引作者的引用态度分析、引证关系的可视化呈现三个维度,分析其在编辑出版、科学研究及学术评价中的应用.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算法已经全面渗透出版业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出版变革的一种重要外力,对出版评论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而言,当前出版评论呈现窄化与溢化并存的状况,一方面是视角窄化及其直接带来的功能窄化,另一方面是渠道、形式和作者的全面溢化,这种特殊的混成境遇集中体现了出版评论在算法环境下遇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完善传播平台的算法机制;提升评论的专业水准和内容质量,打造评论专业队伍;强化评论主体的共同体意识和机制等出版评论的未来发展路径,以期充分发挥其对出版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网络舆情传播和引导折射出数字时代背景下网络生态建设、意识形态建设、网络舆论宣传的重要走向,具有天然的、线上线下融合的属性和精准性、复杂性的特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网民规模的持续扩大,网络舆情传播呈现鲜明的、具有时代烙印的特点,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提升网络舆情引导水平、创新网络舆情引导方式、增强网络舆情引导聚合力、强化网络舆情引导主体眭,从而构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运用补偿性媒介理论,通过理论演绎推理,构建起教育出版知识服务补偿的三重维度——“媒介—技术—需求”,并总结分析媒介驱动型、技术驱动型和需求驱动型的知识服务模式.未来的教育出版社知识服务应当延伸“此时”的媒介服务场景、优化技术平台的内容整合机制、创新需求闭环下的内容服务供给形态.
以区块链为基础的数字图书版权管理模式具有区块链技术特有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以及透明公开等特性,能将数字图书的出版、发行、销售等信息完整记录于区块链中,任何一位作者、出版商或是消费者都可以对数字图书进行版权确认.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出版版权管理模式能协助改善数字出版各环节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激发数字出版的创新动力.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及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在传播领域中的应用趋广、趋深,这催生出新的社交生态,人际关系的逻辑及其生成的意义也随之发生嬗变.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场景、逻辑与文化三个层面来探讨智能传播时代的社会交往走向,从媒介可供性人手考察智能化社交场景并认为其本质为虚拟与现实的交织,即人、技术、社会的融合.这种“融合”亦体现于人际关系的逻辑中,即具身传播与离身传播的交融与互相补充,而对于这种正在生成的液态社交文化,我们应该进行理性思考,从而发现智能传播时代的社会交往存在个人定制与隐私让渡、情感陪伴与群体性孤独、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