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显然,保护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已成为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美国的教育注重的是幼儿独立性的培养;日本的教育注重幼儿意志坚强,顽强奋斗品质的培养,而我国传统教育却是注重幼儿“保护和保养”,我们要彻底改变这种观念,充分认识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分消极的保护只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只有积极的保护――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才能使幼儿避免伤害,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幼儿健康的成长。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呢?在实验的过程中,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正面的集中教育
在生活中,常听家长或教师说:“这孩子不长记性,不让跑,会摔倒就不听,越不让做的事越做,吃亏了不是!”其实这怪不得幼儿,幼儿的记忆和理解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他们仅仅进行说教还不行,孩子当时听着感兴趣,但听完就忘,很难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我们将安全活动落实到日常教学中,每周进行一次集中安全教育活动,并针对幼儿认知具有直观行动和具体形象的特点,我们在活动中采用多种形式,如:加强幼儿的防火意识,我们采用参观消防队,听消防人员讲解及观看录象和进行防火演习等形式完成;在认识红、绿灯等交通常识时,我们带幼儿到马路上,亲自尝试、观察;认识安全标志时,我们先带幼儿以游戏形式与各种标志见面,通过观察、比效,认识了标志,然后带幼儿在教室、走廊、操场等处粘贴相应的标志等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我们将谈话、游戏、集体谈话、集体回答和个别回答等多种形式自然地融入其中,带动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充分去感知去体验,以此加深幼儿对安全常识的印象。
另外,我们还针对幼儿辨别是非能力差和好模仿等特点,对幼儿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来加强教育,如在认识“电婆婆”活动中,我们通过电教、图片等手段帮助幼儿了解电的危险,举一些看一些安全的例子,不让幼儿接触“小朋友用手去摸电源”、“拿插销玩”等话题,在“小剪刀本领大”的活动中,我们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电教等手段,让幼儿充分认识到剪刀的用处和危害,而不让幼儿接触“用剪刀剪小手、剪头发”等话题,避免幼儿因好奇而盲目的模仿,造成伤害。
二、渗透在一日生活,及时教育、提醒
安全教育不仅要在集中教育中进行,重在一日生活中的落实,应密切渗透在一日生活中,因此,我们每周的安全活动都要有详细的记录,结合活动中幼儿出现的情况,在一日生活中密切观察,给以予及时,合理的教育。
小班下学期,我们组织幼儿安全教育“小红点”,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知道班级的桌角、椅角、柜角等容易有碰伤,活动时要注意保护自己,在游戏中幼儿兴致极高,找到了班级中许多的不安全“地带”分别粘上了红点,在日后的活动中,孩子们每接触这些“地带”都小心,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李阳被荡椅的角撞了一下,疼的掉了眼泪,我便和他一起观察,他发现荡椅的角也是硬的,便说:“这里应粘红点”。我高兴的说:“对,这里不安全”。随后的几日,孩子们再接触荡椅时,小心多了,磕碰现象也少了。由此可见,集中教育与生活中随机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将安全知识深深的记忆于脑中了。
做为教师,我们知道安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逢假期,我们都能及时结合季节,在放假前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如暑期,告诉幼儿不到河边玩;寒假教育幼儿玩雪、走路要小心、不能独自燃放鞭炮等,让幼儿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使安全意识在幼儿心里扎根。
三、适当的让幼儿“撞撞南墙”
现在的孩子虽小,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知识,生活经验也逐渐的丰富了,对于一些事情,他们有自己的看法。但家长们总认为他们小,阅历浅,什么也不懂,家长在教育他们时,常常会对孩子反复叮嘱,不能这样、不可以那样、你要怎样……恨不能为孩子造一个堡垒,教师也一样,孩子一有出格的行为便担心,于是便细心的说教,疏不知,家长、教师的喋喋不休非但不能引起孩子的重视,还会造成反感,厌恶,甚至会使他们的某些行为更甚,面对这些,我们不防将其“行为”的“危险性”告诉幼儿,让幼儿“撞撞南墙”。如在午餐散步时,幼儿在阳台玩,地面较滑,幼儿常常滑来滑去,我说了几遍无济于事,我便说:“再滑,小脑袋撞出包,我可不帮你”!过不一会,徐阳哭着跑过来,真的滑撞了个小包,这一来,孩子们自己意识到了危险,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危险的,这以后,滑撞的现象少多了。
四、家园同步,共同教育
幼儿的安全教育不只是体现在幼儿园,更多的是体现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才能顺利进行。为此,我们利用家长会向家长讲解培养幼儿自护能力的意义、借助校园广播不定期地向家长进行安全知识和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知识的宣传、通过幼儿园的板报和班级的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安全、自救”等有关专栏、和家长共同探讨、交流安全自护的知识、在家长的支持配合下,组织幼儿进行“安全知识竞赛”,有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们的安全教育顺利进行,达到了家园同步教育的效果。
总之,在幼儿教育中,安全是第一位的,安全是工作底线。只要家园协力,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对幼儿时时进行安全意识的强化教育,形成安全行为的条件反射,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才能更好地保证幼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一、坚持正面的集中教育
在生活中,常听家长或教师说:“这孩子不长记性,不让跑,会摔倒就不听,越不让做的事越做,吃亏了不是!”其实这怪不得幼儿,幼儿的记忆和理解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他们仅仅进行说教还不行,孩子当时听着感兴趣,但听完就忘,很难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我们将安全活动落实到日常教学中,每周进行一次集中安全教育活动,并针对幼儿认知具有直观行动和具体形象的特点,我们在活动中采用多种形式,如:加强幼儿的防火意识,我们采用参观消防队,听消防人员讲解及观看录象和进行防火演习等形式完成;在认识红、绿灯等交通常识时,我们带幼儿到马路上,亲自尝试、观察;认识安全标志时,我们先带幼儿以游戏形式与各种标志见面,通过观察、比效,认识了标志,然后带幼儿在教室、走廊、操场等处粘贴相应的标志等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我们将谈话、游戏、集体谈话、集体回答和个别回答等多种形式自然地融入其中,带动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充分去感知去体验,以此加深幼儿对安全常识的印象。
另外,我们还针对幼儿辨别是非能力差和好模仿等特点,对幼儿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来加强教育,如在认识“电婆婆”活动中,我们通过电教、图片等手段帮助幼儿了解电的危险,举一些看一些安全的例子,不让幼儿接触“小朋友用手去摸电源”、“拿插销玩”等话题,在“小剪刀本领大”的活动中,我们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电教等手段,让幼儿充分认识到剪刀的用处和危害,而不让幼儿接触“用剪刀剪小手、剪头发”等话题,避免幼儿因好奇而盲目的模仿,造成伤害。
二、渗透在一日生活,及时教育、提醒
安全教育不仅要在集中教育中进行,重在一日生活中的落实,应密切渗透在一日生活中,因此,我们每周的安全活动都要有详细的记录,结合活动中幼儿出现的情况,在一日生活中密切观察,给以予及时,合理的教育。
小班下学期,我们组织幼儿安全教育“小红点”,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知道班级的桌角、椅角、柜角等容易有碰伤,活动时要注意保护自己,在游戏中幼儿兴致极高,找到了班级中许多的不安全“地带”分别粘上了红点,在日后的活动中,孩子们每接触这些“地带”都小心,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李阳被荡椅的角撞了一下,疼的掉了眼泪,我便和他一起观察,他发现荡椅的角也是硬的,便说:“这里应粘红点”。我高兴的说:“对,这里不安全”。随后的几日,孩子们再接触荡椅时,小心多了,磕碰现象也少了。由此可见,集中教育与生活中随机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将安全知识深深的记忆于脑中了。
做为教师,我们知道安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逢假期,我们都能及时结合季节,在放假前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如暑期,告诉幼儿不到河边玩;寒假教育幼儿玩雪、走路要小心、不能独自燃放鞭炮等,让幼儿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使安全意识在幼儿心里扎根。
三、适当的让幼儿“撞撞南墙”
现在的孩子虽小,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知识,生活经验也逐渐的丰富了,对于一些事情,他们有自己的看法。但家长们总认为他们小,阅历浅,什么也不懂,家长在教育他们时,常常会对孩子反复叮嘱,不能这样、不可以那样、你要怎样……恨不能为孩子造一个堡垒,教师也一样,孩子一有出格的行为便担心,于是便细心的说教,疏不知,家长、教师的喋喋不休非但不能引起孩子的重视,还会造成反感,厌恶,甚至会使他们的某些行为更甚,面对这些,我们不防将其“行为”的“危险性”告诉幼儿,让幼儿“撞撞南墙”。如在午餐散步时,幼儿在阳台玩,地面较滑,幼儿常常滑来滑去,我说了几遍无济于事,我便说:“再滑,小脑袋撞出包,我可不帮你”!过不一会,徐阳哭着跑过来,真的滑撞了个小包,这一来,孩子们自己意识到了危险,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危险的,这以后,滑撞的现象少多了。
四、家园同步,共同教育
幼儿的安全教育不只是体现在幼儿园,更多的是体现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才能顺利进行。为此,我们利用家长会向家长讲解培养幼儿自护能力的意义、借助校园广播不定期地向家长进行安全知识和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知识的宣传、通过幼儿园的板报和班级的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安全、自救”等有关专栏、和家长共同探讨、交流安全自护的知识、在家长的支持配合下,组织幼儿进行“安全知识竞赛”,有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们的安全教育顺利进行,达到了家园同步教育的效果。
总之,在幼儿教育中,安全是第一位的,安全是工作底线。只要家园协力,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对幼儿时时进行安全意识的强化教育,形成安全行为的条件反射,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才能更好地保证幼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