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毡与油脂”r——论博伊斯作品中材料语言的隐喻性及运用

来源 :大众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fvs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的作品中总是隐喻着他对战争的控诉和社会治愈力的思辨.博伊斯提出的“社会雕塑”观念,倡导扩大艺术,他所实践的艺术理念,正是基于战后德国和世界多元文化的现实基础,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毛毡与油脂等材料都与他在战争中的经历有关.博伊斯本人并不漠视艺术实践中存在着的客观事实,而是给予了自我的判断和严谨理性的分析,用隐喻的手法将人、事物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构,从而得出关于艺术与生活的判断和思考.文章通过对博伊斯的生平与艺术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详细地阐述博伊斯作品中的材料语言的运用及表达,并对博伊斯作品中材料语言的隐喻性进行理解与分析,借鉴博伊斯的材料语言的隐喻性及运用,对笔者的绘画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指导,唤起了笔者对于生活记忆与思考,最终结合笔者自身实际找出值得学习的地方并加以延展运用到笔者的创作中.
其他文献
油画从16世纪起即由西方来华传教士介绍到中国来,但中国人真正开始油画艺术创作始于19世纪末,至今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对欧洲油画,中国知识界经历了从误解、排斥到接受、赞赏
蒋春霖,字鹿潭,晚清词坛代表人物.其战争词自成一家,不拘泥于常浙词派,兼具沉郁、雄浑、清空多种风格,有“天挺此才,为倚声家杜老”“常浙词流摩眼看,水云一派接长江”之誉.
摘要 石涛是清代初期杰出的画家和理论家。在绘画理论方面,石涛提出了一些发聋振聩的艺术观点。石涛的一些绘画理论折射出了禅宗思想的光辉。本文试从石涛绘画理论中的几个重要观点出发,阐释石涛绘画理论中的禅宗思想蕴涵。  关键词:禅宗 “一画” “无法而法” “不似之似”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石涛(1642-1707),清初四僧之一,法名原济,一作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