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高校留级生心理困难问题的表现,分析了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转化策略,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增强留级生心理自控能力。
关键词:高校留级生心理困难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b)-0250-01
因学业困难而导致的高校留级生群体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其成长成才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相当一部分留级生的学业困难是心理困难造成的;同时留级这一过程又加重了心理困难。因此,做好留级生心理困难问题的帮扶是留级生转化的关键。
1 高校留级生心理困难问题的成因
一些高校思政部门的相关研究发现留级生存在以下基本特征:缺乏人生目标与政治热情、以自我为中心、学习生活态度消极、自我心理封闭、自卑心理较强等,而这些特征都跟心理困难有关[1]。心理困难具体表现为焦虑、苦闷、自暴自弃、自控力差、不想学习、不想找工作、沉迷、懒惰、人际关系较差等方面。留级生心理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因。
1.1 个体因素
学习动机的缺失:学习动机指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2]。一些留级生在未留级前,可能会因基础薄弱、学习策略不当等智力因素和自身学习松懈、专业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导致学习缺乏动力,对学习产生抵触、对抗、回避、抑郁等不健康心理,从而造成学业困难[3];在留级以后,这种心理状况可能会继续延续,而心理困难越来越严重。
心理调试的失当:大多数的留级生反映学业不良的原因是自制力差[4]。在留级以后,留级生会产生焦虑、担心、自暴自弃、难过、沮丧等心理,同时也在学习意志、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心理调试。但心理调试并不总是成功的,可能导致其心理应激(如彷徨、自责、压抑、痛苦、愤懑等)。
1.2 人际关系因素
高校留级生基本具有相同的学习经历:错误的学习方法、不利的外界环境、不正确的学习态度等,造成学生成绩的降低并最终留级。特征相似的人之间,容易产生互相模仿的行为[5],因此留级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生活规律、行为等方面的一致性,比如一起去网吧,一起迟到或旷课等。这些行为易使留级生产生消极的从众心理和心理依附,并可能使留级生在兴趣、志向等方面逐渐趋同,比如产生不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世界观、人生观的扭曲等等。这种影响是负面的,易形成“自暴自弃—抱团—心态消极—影响学业”的恶性循环,这就对留级生的转化造成了极大困难。
1.3 社会支持的不足
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一些研究人员通过个案分析法,发现社会支持的不足严重影响到留级生的心理转化[6];在留级以后,父母、亲戚不合适的反应、教师关注的变少,新、老班级同学的支持不足等因素均造成留级生产生心理波动,在需要帮助和依赖的时候没有合适的帮扶,使得留级生群体的心理困难程度继续恶化。
1.4 其他因素
住宿环境、教学制度、留级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留级生的心理压力,造成了留级生的心理困难。
2 高校留级生心理困难的解决方式
造成高校留级生心理困难的因素很多,比如留级生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等,因此需针对不同的对象、因素等使用不同的措施。
2.1 充分激发留级生学习动机
教育工作者需指导留级生在分析前一阶段失败的基础上,切实寻找不足,建立成功预期,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反馈学习成果、正确结果归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实行赏识教育、典型教育等积极的教育方式,营造留级生向上的学习氛围,充分给予留级生的精神激励,同时也可以在评奖评优等领域列出相关物质奖励,如我校实施的“学业进步奖学金”,只要每学年成绩有明显进步均可以获得此项奖学金,这种奖励制度的实施能较充分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动机。
2.2 积极的心理调试
教师需对留级生具有积极的期望,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充分运用鼓励、赞扬等手段,建立留级生的自尊和自信。留级生需树立适合自己的目标,逐步建立较为稳定、自信的自我认知,并进行正常的情感和心理定位;注重稳固自我评价,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注重和外界的沟通,通过倾诉、转移等方式,将心理压力进行逐步释放和缓解。
2.3 融入新集体建立新团体特征
因原团体对留级生的影响的存在具有影响性大、可更改性较难等特点,需打散在留级生自然形成的团体,并将留级生融入新的集体,形成积极、融洽的新团体特征。在具体操作上,需支持留级生参与新集体活动,鼓励留级生和新同学建立良好的友谊,让留级生与其他新成员拥有相同的集体利益和整体目标,鼓励留级生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主动的接纳并适应周围环境。
2.4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
充分调研,掌握留级生可靠信息,建立良好的家庭—学校沟通渠道,在留级生有奖有惩时均做到随时和家长沟通;注重和留级生之间的交流,以真实和贴近留级生实际需求的方式建立教师和学生的互信;进一步发展朋辈指导,发动原同学和新同学全方位支持留级生的学习和生活,比如实施一对一帮扶等。
2.5 关注留级生学习生活保障
为了不至于住宿、学习条件等成为留级生解决心理困难的包袱,学校应在制度允许范围内,在教学、生活等方面为留级生提供相应保障。比如给留级生提供专门的自习教室,提供良好的宿舍环境等。
3 结语
留级生的心理困难的帮扶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形成和留级生的学习动机、心理调试、外界环境等方面相关。在留级生的帮扶上需充分激发其学习动机、鼓励留级生融入新集体、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并充分保障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才能缓解并最终解决留级生的心理困难,并最终引导留级生在正确的道路上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王学斌,万兰芳.论高校留级生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4):192~193.
[2]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2.
[3] 张晴.我校学习困难学生成因分析与管理对策[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12(1):21~23.
[4] 魏娜.高校留級学生的适应特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5]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23.
[6] 许立桥.高校留级生社会支持状况与转化过程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高校留级生心理困难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b)-0250-01
因学业困难而导致的高校留级生群体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其成长成才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相当一部分留级生的学业困难是心理困难造成的;同时留级这一过程又加重了心理困难。因此,做好留级生心理困难问题的帮扶是留级生转化的关键。
1 高校留级生心理困难问题的成因
一些高校思政部门的相关研究发现留级生存在以下基本特征:缺乏人生目标与政治热情、以自我为中心、学习生活态度消极、自我心理封闭、自卑心理较强等,而这些特征都跟心理困难有关[1]。心理困难具体表现为焦虑、苦闷、自暴自弃、自控力差、不想学习、不想找工作、沉迷、懒惰、人际关系较差等方面。留级生心理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因。
1.1 个体因素
学习动机的缺失:学习动机指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2]。一些留级生在未留级前,可能会因基础薄弱、学习策略不当等智力因素和自身学习松懈、专业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导致学习缺乏动力,对学习产生抵触、对抗、回避、抑郁等不健康心理,从而造成学业困难[3];在留级以后,这种心理状况可能会继续延续,而心理困难越来越严重。
心理调试的失当:大多数的留级生反映学业不良的原因是自制力差[4]。在留级以后,留级生会产生焦虑、担心、自暴自弃、难过、沮丧等心理,同时也在学习意志、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心理调试。但心理调试并不总是成功的,可能导致其心理应激(如彷徨、自责、压抑、痛苦、愤懑等)。
1.2 人际关系因素
高校留级生基本具有相同的学习经历:错误的学习方法、不利的外界环境、不正确的学习态度等,造成学生成绩的降低并最终留级。特征相似的人之间,容易产生互相模仿的行为[5],因此留级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生活规律、行为等方面的一致性,比如一起去网吧,一起迟到或旷课等。这些行为易使留级生产生消极的从众心理和心理依附,并可能使留级生在兴趣、志向等方面逐渐趋同,比如产生不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世界观、人生观的扭曲等等。这种影响是负面的,易形成“自暴自弃—抱团—心态消极—影响学业”的恶性循环,这就对留级生的转化造成了极大困难。
1.3 社会支持的不足
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一些研究人员通过个案分析法,发现社会支持的不足严重影响到留级生的心理转化[6];在留级以后,父母、亲戚不合适的反应、教师关注的变少,新、老班级同学的支持不足等因素均造成留级生产生心理波动,在需要帮助和依赖的时候没有合适的帮扶,使得留级生群体的心理困难程度继续恶化。
1.4 其他因素
住宿环境、教学制度、留级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留级生的心理压力,造成了留级生的心理困难。
2 高校留级生心理困难的解决方式
造成高校留级生心理困难的因素很多,比如留级生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等,因此需针对不同的对象、因素等使用不同的措施。
2.1 充分激发留级生学习动机
教育工作者需指导留级生在分析前一阶段失败的基础上,切实寻找不足,建立成功预期,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反馈学习成果、正确结果归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实行赏识教育、典型教育等积极的教育方式,营造留级生向上的学习氛围,充分给予留级生的精神激励,同时也可以在评奖评优等领域列出相关物质奖励,如我校实施的“学业进步奖学金”,只要每学年成绩有明显进步均可以获得此项奖学金,这种奖励制度的实施能较充分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动机。
2.2 积极的心理调试
教师需对留级生具有积极的期望,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充分运用鼓励、赞扬等手段,建立留级生的自尊和自信。留级生需树立适合自己的目标,逐步建立较为稳定、自信的自我认知,并进行正常的情感和心理定位;注重稳固自我评价,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注重和外界的沟通,通过倾诉、转移等方式,将心理压力进行逐步释放和缓解。
2.3 融入新集体建立新团体特征
因原团体对留级生的影响的存在具有影响性大、可更改性较难等特点,需打散在留级生自然形成的团体,并将留级生融入新的集体,形成积极、融洽的新团体特征。在具体操作上,需支持留级生参与新集体活动,鼓励留级生和新同学建立良好的友谊,让留级生与其他新成员拥有相同的集体利益和整体目标,鼓励留级生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主动的接纳并适应周围环境。
2.4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
充分调研,掌握留级生可靠信息,建立良好的家庭—学校沟通渠道,在留级生有奖有惩时均做到随时和家长沟通;注重和留级生之间的交流,以真实和贴近留级生实际需求的方式建立教师和学生的互信;进一步发展朋辈指导,发动原同学和新同学全方位支持留级生的学习和生活,比如实施一对一帮扶等。
2.5 关注留级生学习生活保障
为了不至于住宿、学习条件等成为留级生解决心理困难的包袱,学校应在制度允许范围内,在教学、生活等方面为留级生提供相应保障。比如给留级生提供专门的自习教室,提供良好的宿舍环境等。
3 结语
留级生的心理困难的帮扶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形成和留级生的学习动机、心理调试、外界环境等方面相关。在留级生的帮扶上需充分激发其学习动机、鼓励留级生融入新集体、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并充分保障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才能缓解并最终解决留级生的心理困难,并最终引导留级生在正确的道路上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王学斌,万兰芳.论高校留级生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4):192~193.
[2]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2.
[3] 张晴.我校学习困难学生成因分析与管理对策[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12(1):21~23.
[4] 魏娜.高校留級学生的适应特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5]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23.
[6] 许立桥.高校留级生社会支持状况与转化过程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