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学说,他所提倡的伦理道德,许多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行为。
孔子曾在鲁国做官,后来带领学生周游列国,但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诸侯所接受,一生坎坷,历尽艰辛。晚年致力于教育,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史记·孔子世家》云:“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又整理“六经”,用以教育门人弟子,对保存古代文献做出重要贡献。所有这些,成就了他中国古代第一位教育家的地位。孔子的思想言行主要记载在《论语》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编辑的。内容包括孔子的学术思想、政治主张、教育理论、品德修养及其一生的活动情况。它是中国古代语录体散文的典范之作,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恢弘深广,自成体系。其中有许多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1、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意思是,学了知识,又时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吗?孔子在另外的地方也同样强调了这一点。他说:“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篇》)把“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放在同加强精神修养同样重要的地位,可见孔子对这一点的重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篇》)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上述言论都是强调学习应该不时温习、不断巩固的道理的。
2、既学且思,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意思是,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孔子的这一论述,强调学习和思考必须结合起来。“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对“学”的领悟,并使“学”有所得,使“学”深化并扩大。“学”和“思”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说,如果只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囫囵吞枣不辨真伪,不仅不能真正学到东西,甚至还会上当受骗;如果只顾苦思冥想而不学习,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也就不能有所创新。
3、好学敏求,不耻下问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篇》)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他为‘文’?”孔子道:“他聪明灵活,爱好学习,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敏”字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如《学而篇》“敏于事而慎于言”,《里仁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述而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些用“敏”字的地方,或指对待工作要勤快敏捷,或指获取知识要勤奋灵便,说的既是态度,也是方法。
4、褒贬分明,严慈相济
孔子在执教中,该表扬的就表扬,该批评的就批评,决不当和事佬。颜回是孔子欣赏的学生。对颜回,孔子有这样的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意思是,颜回多么有修养啊!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多么有修养啊!”赞赏之情,溢于言表。而对不努力学习,白天睡大觉的宰予则给予严肃批评。“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ū)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篇》)意思是,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么,不值得责备呀!”孔子不仅说这样的话,而且从宰予的事件之后,改变了对人的态度:最初,孔子对人,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此后,他对人,听到他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言外之意,宰予也曾表示过要悔改,但就是说话不算数。这样的人,还怎么能相信他呢。
5、因材施教,各得其所
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纵然同一个问题,因问者不同,答复也不同。《论语·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仲弓问仁德,孔子回答说:“出门工作好像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当大祀典,都得严肃认真,小心谨慎。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人。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怨恨。”司马牛问到仁德,孔子给出的回答是:“仁人,他的言语迟钝。”司马牛道:“言语迟钝,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道:“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够不迟钝吗?”
同一问题,回答何以如此不同?这是因为三个人的性格与教养有别,他们对“仁”的理解和践行当然也就会有差异。正是考虑到上述因素,孔子才针对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孔子对他的学生,从性格兴趣到爱好特长都了如指掌,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对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甚至完全相反的回答,从而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引导。
因材施教,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用得着,只看如何适应今天的情况罢了。时代不同,具体要求和做法必然也不同。
今天,我们有些人一谈教育,就是夸美纽斯,就是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说谈及教育不可以引用他们的言论,也不是说外国教育家的理论不可以学习和借鉴,而是说我们不应该数典忘祖。中华文明五千年,我们有许多宝贵的东西,亟待我们去发掘,去传承。我门首要的,是先将我们自己的东西整理出来,并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构建有我们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以指导我国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孔子曾在鲁国做官,后来带领学生周游列国,但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诸侯所接受,一生坎坷,历尽艰辛。晚年致力于教育,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史记·孔子世家》云:“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又整理“六经”,用以教育门人弟子,对保存古代文献做出重要贡献。所有这些,成就了他中国古代第一位教育家的地位。孔子的思想言行主要记载在《论语》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编辑的。内容包括孔子的学术思想、政治主张、教育理论、品德修养及其一生的活动情况。它是中国古代语录体散文的典范之作,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恢弘深广,自成体系。其中有许多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1、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意思是,学了知识,又时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吗?孔子在另外的地方也同样强调了这一点。他说:“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篇》)把“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放在同加强精神修养同样重要的地位,可见孔子对这一点的重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篇》)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上述言论都是强调学习应该不时温习、不断巩固的道理的。
2、既学且思,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意思是,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孔子的这一论述,强调学习和思考必须结合起来。“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对“学”的领悟,并使“学”有所得,使“学”深化并扩大。“学”和“思”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说,如果只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囫囵吞枣不辨真伪,不仅不能真正学到东西,甚至还会上当受骗;如果只顾苦思冥想而不学习,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也就不能有所创新。
3、好学敏求,不耻下问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篇》)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他为‘文’?”孔子道:“他聪明灵活,爱好学习,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敏”字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如《学而篇》“敏于事而慎于言”,《里仁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述而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些用“敏”字的地方,或指对待工作要勤快敏捷,或指获取知识要勤奋灵便,说的既是态度,也是方法。
4、褒贬分明,严慈相济
孔子在执教中,该表扬的就表扬,该批评的就批评,决不当和事佬。颜回是孔子欣赏的学生。对颜回,孔子有这样的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意思是,颜回多么有修养啊!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多么有修养啊!”赞赏之情,溢于言表。而对不努力学习,白天睡大觉的宰予则给予严肃批评。“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ū)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篇》)意思是,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么,不值得责备呀!”孔子不仅说这样的话,而且从宰予的事件之后,改变了对人的态度:最初,孔子对人,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此后,他对人,听到他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言外之意,宰予也曾表示过要悔改,但就是说话不算数。这样的人,还怎么能相信他呢。
5、因材施教,各得其所
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纵然同一个问题,因问者不同,答复也不同。《论语·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仲弓问仁德,孔子回答说:“出门工作好像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当大祀典,都得严肃认真,小心谨慎。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人。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怨恨。”司马牛问到仁德,孔子给出的回答是:“仁人,他的言语迟钝。”司马牛道:“言语迟钝,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道:“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够不迟钝吗?”
同一问题,回答何以如此不同?这是因为三个人的性格与教养有别,他们对“仁”的理解和践行当然也就会有差异。正是考虑到上述因素,孔子才针对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孔子对他的学生,从性格兴趣到爱好特长都了如指掌,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对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甚至完全相反的回答,从而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引导。
因材施教,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用得着,只看如何适应今天的情况罢了。时代不同,具体要求和做法必然也不同。
今天,我们有些人一谈教育,就是夸美纽斯,就是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说谈及教育不可以引用他们的言论,也不是说外国教育家的理论不可以学习和借鉴,而是说我们不应该数典忘祖。中华文明五千年,我们有许多宝贵的东西,亟待我们去发掘,去传承。我门首要的,是先将我们自己的东西整理出来,并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构建有我们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以指导我国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