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游戏教学是一门艺术,游戏与科学教学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取游戲的教学形式,学习科学知识,解决一些科学现象,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提高他们探究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作为一名老师,若精心设计符合科学教学的游戏,并有效地应用于科学教学中,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
科学 游戏 探究 趣味性 创造性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与学生年龄特征相契合。而那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的科学游戏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科学,关注生活。 所以我认为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游戏,一定能达到奇妙的教学效果。
科学课上怎样进行游戏教学呢?我认为科学课中的游戏教学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等具体情况进行巧妙安排,灵活运用,才能恰到好处。
一、课前——游戏导入,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思考。用游戏导入新课则会让学生立刻进入角色,勾起求知欲,燃起思维的火花。如我在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浮沉》一课时,课的开始我先准备了两杯水,其中一杯是清水,另一杯是溶解了一定食盐的盐水。然后我拿了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在两个杯子中。学生看到:放在清水中的马铃薯沉在水底,而把马铃薯放在盐水中时,马铃薯却浮在水上。这时学生都很惊奇,两杯水看起来没什么区别,也是同一个马铃薯,为什么在两个杯子里的沉浮不一样呢?有的学生此时就产生疑问:是不是两杯液体有什么不一样呢?紧接着我便导入新课的学习:“是呀,这两个杯子中的液体有什么不同?马铃薯的沉浮又为什么不一样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其中的奥密!”学生马上兴趣盎然,进入学习探究状态,激起了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课中——游戏穿插,化难为易,百学不厌
科学课涉及的教学内容上到天文、下到地理,非常广泛。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困难,这时我便通过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去学习新知,在游戏中来理解知识,消化知识。使科学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如:五年级科学下册的第四单元,都是有关地球的运动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在学习《地球在公转吗》一课时,要让学生明白恒星周年视差是证明地球公转的有力证据。恒星周年视差是什么?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这些问题学生一无所知。课堂上我让学生到操场做模拟游戏实验来理解学习:我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在圆圈上的东西两侧分别设定两个点A点和B点,圆圈中心放一个红色的圆纸片代表太阳。再找两个同学,分别站在离圆圈远近不同的地方,手中各拿着一个蓝色的圆纸片,代表远近不同的两颗星。其他同学在圆圈上背对着红色圆纸片转动一周,表示地球围着太阳公转一周,即让学生从A点转到B点,再从B点转到A点,同时仔细观察远近不同的两颗星在怎样运动?通过游戏学生能很容易观察到从A点转到B点,再从B点转到A点时,看到两颗星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即产生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这时我相机告诉学生这就是恒星周年视差。接着继续问学生:“如果你们不转动,会看到星星的相对位置变化吗?”学生回答:“不会。”从而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自己的转动,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才会看到恒星周年视差,因此恒星周年视差是地球公转的有力证据。就是通过这样简单、有趣的游戏,让学生明白了复杂、抽象的科学道理。
另外,在课堂中,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注意力就会分散,精神疲惫,思维松懈。对学习失去了情趣。当学生的脸上出现“迷茫”“困惑”“无聊”的神态时,教师就可以设计游戏来解这“燃眉之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在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了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怎样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呢?这时学习已进行了一半,学生的探究兴趣也趋于平淡,我让学生做一个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请一部分同学扮作“空气微粒”,站在中间,其他几个同学则手拉手绕着微粒刚好围成一圈。当“空气微粒”比较安静地挨个站在中间时,拉手的同学需要围成多大的圈?让学生作好记号。然后请“空气微粒”们手舞足蹈或作剧烈运动,拉手的同学又需要围成多大的圈?结果学生看到当“空气微粒”运动速度很小,几乎不动时,围成的圆圈较小,而且圈比较完好;当空气微粒运动起来后,圆圈变大了,最后外边的同学圈也圈不住了,圈里的同学冲出了圈外。学生立刻明白了: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受热后,微粒加快了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微粒之间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这样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迎刃而解。这样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学而不厌的效果。
三、课后——游戏练习,巩固新知,体验成功
在课的复习巩固阶段,最忌讳的是机械的操练,因为这时已到课的尾声,学生也已疲惫,会产生厌倦心理,使得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然而游戏却会使复习变得生动有趣。我用游戏“火眼金睛”来判断对错,用游戏“抢答”来填空,用游戏“速记”幻灯片中一闪而过的重要科学知识,用游戏“连线”科学原理与生活现象或应用,用游戏“我是小小科学家”来回答科学问题等。把这些精心设计的练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使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掌握了科学知识。
四、课尾——游戏再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堂生动活泼的课,高潮迭起,如何把握结尾,既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又能给学生留下无穷的回味和思考?一个简单的游戏就能实现。如学完《油菜花的结构》一课后,我让学生“画油菜花比赛”作为结课,学习了《摆的研究》后,我让学生做一个一分钟正好摆60次的摆。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无尽”的效果。
总之,游戏教学是一门艺术,在科学课中设计适当的游戏,学生不仅享受到游戏带来的乐趣,还收获更多的科学知识,使科学教学因游戏而变得更加精彩。
游戏教学是一门艺术,游戏与科学教学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取游戲的教学形式,学习科学知识,解决一些科学现象,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提高他们探究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作为一名老师,若精心设计符合科学教学的游戏,并有效地应用于科学教学中,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
科学 游戏 探究 趣味性 创造性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与学生年龄特征相契合。而那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的科学游戏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科学,关注生活。 所以我认为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游戏,一定能达到奇妙的教学效果。
科学课上怎样进行游戏教学呢?我认为科学课中的游戏教学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等具体情况进行巧妙安排,灵活运用,才能恰到好处。
一、课前——游戏导入,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思考。用游戏导入新课则会让学生立刻进入角色,勾起求知欲,燃起思维的火花。如我在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浮沉》一课时,课的开始我先准备了两杯水,其中一杯是清水,另一杯是溶解了一定食盐的盐水。然后我拿了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在两个杯子中。学生看到:放在清水中的马铃薯沉在水底,而把马铃薯放在盐水中时,马铃薯却浮在水上。这时学生都很惊奇,两杯水看起来没什么区别,也是同一个马铃薯,为什么在两个杯子里的沉浮不一样呢?有的学生此时就产生疑问:是不是两杯液体有什么不一样呢?紧接着我便导入新课的学习:“是呀,这两个杯子中的液体有什么不同?马铃薯的沉浮又为什么不一样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其中的奥密!”学生马上兴趣盎然,进入学习探究状态,激起了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课中——游戏穿插,化难为易,百学不厌
科学课涉及的教学内容上到天文、下到地理,非常广泛。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困难,这时我便通过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去学习新知,在游戏中来理解知识,消化知识。使科学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如:五年级科学下册的第四单元,都是有关地球的运动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在学习《地球在公转吗》一课时,要让学生明白恒星周年视差是证明地球公转的有力证据。恒星周年视差是什么?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这些问题学生一无所知。课堂上我让学生到操场做模拟游戏实验来理解学习:我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在圆圈上的东西两侧分别设定两个点A点和B点,圆圈中心放一个红色的圆纸片代表太阳。再找两个同学,分别站在离圆圈远近不同的地方,手中各拿着一个蓝色的圆纸片,代表远近不同的两颗星。其他同学在圆圈上背对着红色圆纸片转动一周,表示地球围着太阳公转一周,即让学生从A点转到B点,再从B点转到A点,同时仔细观察远近不同的两颗星在怎样运动?通过游戏学生能很容易观察到从A点转到B点,再从B点转到A点时,看到两颗星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即产生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这时我相机告诉学生这就是恒星周年视差。接着继续问学生:“如果你们不转动,会看到星星的相对位置变化吗?”学生回答:“不会。”从而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自己的转动,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才会看到恒星周年视差,因此恒星周年视差是地球公转的有力证据。就是通过这样简单、有趣的游戏,让学生明白了复杂、抽象的科学道理。
另外,在课堂中,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注意力就会分散,精神疲惫,思维松懈。对学习失去了情趣。当学生的脸上出现“迷茫”“困惑”“无聊”的神态时,教师就可以设计游戏来解这“燃眉之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在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了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怎样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呢?这时学习已进行了一半,学生的探究兴趣也趋于平淡,我让学生做一个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请一部分同学扮作“空气微粒”,站在中间,其他几个同学则手拉手绕着微粒刚好围成一圈。当“空气微粒”比较安静地挨个站在中间时,拉手的同学需要围成多大的圈?让学生作好记号。然后请“空气微粒”们手舞足蹈或作剧烈运动,拉手的同学又需要围成多大的圈?结果学生看到当“空气微粒”运动速度很小,几乎不动时,围成的圆圈较小,而且圈比较完好;当空气微粒运动起来后,圆圈变大了,最后外边的同学圈也圈不住了,圈里的同学冲出了圈外。学生立刻明白了: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受热后,微粒加快了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微粒之间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这样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迎刃而解。这样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学而不厌的效果。
三、课后——游戏练习,巩固新知,体验成功
在课的复习巩固阶段,最忌讳的是机械的操练,因为这时已到课的尾声,学生也已疲惫,会产生厌倦心理,使得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然而游戏却会使复习变得生动有趣。我用游戏“火眼金睛”来判断对错,用游戏“抢答”来填空,用游戏“速记”幻灯片中一闪而过的重要科学知识,用游戏“连线”科学原理与生活现象或应用,用游戏“我是小小科学家”来回答科学问题等。把这些精心设计的练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使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掌握了科学知识。
四、课尾——游戏再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堂生动活泼的课,高潮迭起,如何把握结尾,既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又能给学生留下无穷的回味和思考?一个简单的游戏就能实现。如学完《油菜花的结构》一课后,我让学生“画油菜花比赛”作为结课,学习了《摆的研究》后,我让学生做一个一分钟正好摆60次的摆。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无尽”的效果。
总之,游戏教学是一门艺术,在科学课中设计适当的游戏,学生不仅享受到游戏带来的乐趣,还收获更多的科学知识,使科学教学因游戏而变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