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辽东惚木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植物。本文通过对辽宁省栽培的辽东楤木的全生长期的多点实地调查,总结了叶部病害的发生症状特点,并将采集到的罹病叶片病斑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经柯赫氏法则证实分离出的4个属真菌是导致叶部病斑发生的病原菌,为生产上有效预防辽东惚木病害的发生提供依据。
关键词 辽东楤木;叶部病斑;发生;鉴定
中图分类号 S 435.671
辽东楤木(Aralia elata)为五加科楤木属的落叶小乔木,树高2~8 m,常生于阔叶林中、林下及林缘,作为食药兼用的野生植物,是我国东北林区特产的绿色食品和保健食品。随着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仅靠现有的野生资源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大力发展人工集约栽培。由于生长环境的改变,辽东楤木栽培生产中也不断出现各种新病害,一些病害的发生严重危害了辽东楤木的生长。目前,国内对辽东楤木病害的报道比较少,曾报道过尾孢属(Cercospora)真菌引起的叶斑病,对其他一些病害发生与危害缺乏系统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对辽宁省人工栽培辽东楤木的叶部病害种类进行了实地调查,描述了病害的症状特点,并对病原真菌形态及类群进行初步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害调查及标样采集
2006、2007年期间,分别在7、8、9月份到抚顺东部山区清原县、沈阳苏家屯区北部山区、铁岭市的铁岭县、沈阳东陵区沈阳农业大学辽东楤木实验圃4个地区辽东楤木的田间,调查病害的发生种类及危害,采集病害症状发生明显的病叶,作为病原鉴定的标样并顺序编号。所选择的地块是2年或3年生的人工栽培辽东楤木。
1.2 病害症状观察
对上述辽宁省4个地区人工栽培的辽东槐木自然发病的叶部症状,进行观察记载,并对辽东槐木离体叶、幼苗接种分离培养的真菌、观察记载所致发病症状特点。
1.3 病原菌鉴定
选取不同地区新鲜且具典型症状的辽东楤木病叶,对其进行了常规组织分离纯化,单孢分离用琼胶平板表面单孢子挑取法,分离的菌株保存于PDA斜面上,置于4℃冰箱中贮存。用辽东楤木离体叶、幼苗接种法进行柯赫氏法则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种类及发生情况
2.2.2 叶点霉斑点病病状
叶片病斑初生红褐色小斑,后期扩大成近圆形病斑,大小不等,四周隆起,转暗褐色,中部凹陷,中央浅褐色,边缘黑褐色,病健分界明晰(图1c)。
2.2.3 凸脐蠕孢菌叶斑病病状
叶斑近圆形,褐色,边缘水渍状,叶斑有不明显的轮纹,中央有一块白色的圆点(侵染点)(图1d)。
2.2.4 链格孢菌叶斑病症状
症状1:叶斑初成褐色小点,后期扩大为圆形或不定形病斑,中部灰白色,边缘褐色,病健部分界明显。斑面散生小黑粒,后期病斑连片容易破裂,造成叶枯(图1e)。
症状2:叶斑初期呈褪绿黄色小点,后期病斑扩大成不规则形,淡褐色,边缘有黄色晕圈,中间破裂,造成叶枯(图1f)。
2.3 病原物的形态特征
采集辽东楤木的病叶经过分离培养得到4种真菌培养物,经离体叶、幼苗的柯赫氏法则鉴定,确定其为引致病害症状显现的病原物。
2.3.1 褐斑病病原菌形态
病原菌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孢科、尾孢属(Cercospora)引起的,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较短、丛生,淡褐色,松散不结成束状,呈曲膝状,不分支,顶端近截形,孢痕大而清楚,有隔膜,大小为63.4 μm×3.5 μm,分生孢子蠕虫形,无色,基部截形,孢痕明显,顶端较尖,隔膜多而不明显,大小为(87.8~190.0)μm×(12.0~18.4)μm(图2a)。
2.3.2 叶点霉斑点病病原菌形态
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球壳孢目、瘤座孢科、叶茎点霉属(Phyllosticta)引起的叶斑病。分生孢子器散生在寄主表皮下的子座内,成熟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图2b),暗褐色,直径236.8~327.0 μm,分生孢子近球形、葫芦形、椭圆形或卵圆形,褐色,单孢,透明,光滑、一段稍尖或钝圆,另一端平截,内还有一个或两个明显油球,孢子大小为(15.0~19.2)μm×(3.0~7.2)μm(图2c)。
2.3.3 凸脐蠕孢菌叶斑病原菌形态
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束梗孢科、凸脐蠕孢菌(Exserohilum)引起的,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褐色有隔,上部呈曲膝状,孢痕明显,分生孢子圆筒形,榄褐色,具假隔膜,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从两端细胞萌发伸出芽管。大小为(159.9~216.2)μm×(57.4~75.2)μm(图2d)。
2.3.4 链格孢菌叶斑病病原菌形态
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孢科、链格孢属(Alternaria)引起的叶斑病,分生孢子梗合轴式延伸,直或弯曲,粗壮色深,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褐色至深褐色,倒棍棒形,卵形或椭圆形,砖格状(图2e),顶端具有喙状细胞,孢子可连续产生次生分生孢子。孢子大小为(29.2~66.6)μm×(11.7~22.8)μm。
3 讨论
发展辽东楤木人工栽培刚起步,辽宁地区有关辽东槐木人工栽培田间病害种类尚未见报道。截至目前,国内外已报道辽东楤木的各种病害的病原菌主要有:Cercospora(尾孢菌叶斑病)、Elsinoe araliae(白绢痂囊腔菌)、由Phytophthora侵染所致的根腐、Sphaceloma araliae引起的炭疽病、Colletotri—chum(刺盘孢菌)以及Pseudocercospora araliae(假尾孢)等病原菌,其中有新记录种和种名待定。
通过对辽宁省人工栽培的辽东楤木的叶斑病的调查研究,初步分析辽东楤木叶部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有:(1)辽东楤木种植的地块土壤缺乏必需的养分和微量元素,平衡营养的失调导致辽东楤木营养不良和植株生长能力下降,直接影响到植株的抵御真菌病原物侵染的机能减低,应多施用农家肥;(2)田间小气候的异常(高温、高湿)变化,不利于辽东楤木植株的正常生长,应选择阳坡及岗地栽培,创造适于辽东楤木生长的环境条件;(3)辽东楤木植株栽培过密、通风透光差、排水或灌溉不及时等因素也使辽东楤木植株生长受抑,而且田间湿度高利于真菌病害发生;(4)栽培土壤、农田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菌初侵染源,在条件适合时,发生侵染而导致病害的发生,田间应注重病株残枝叶的清除,避免多年连作。
本文初次报道了辽宁省辽东楤木人工栽培的叶部病害发生种类,根据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菌形态特征,并参照相关文献,确定病原菌为Cercos—pora、Phyllosticta、Exserohilum和Exserohilum 4个属真菌,通过对这4个属真菌的形态、寄主与该属已报道记录种的特征比较,发现均有较明显的差异,是否为新记录种尚待深入研究,相关工作正在进行。本文明确了辽东楤木真菌性叶斑病的发生类型及病原菌属,对指导当前田间生产中的病害防治具有现实意义。发展辽东楤木人工集约栽培,控制病害的发生与流行是其中关键环节,今后将对分离的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的分类作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辽东楤木;叶部病斑;发生;鉴定
中图分类号 S 435.671
辽东楤木(Aralia elata)为五加科楤木属的落叶小乔木,树高2~8 m,常生于阔叶林中、林下及林缘,作为食药兼用的野生植物,是我国东北林区特产的绿色食品和保健食品。随着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仅靠现有的野生资源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大力发展人工集约栽培。由于生长环境的改变,辽东楤木栽培生产中也不断出现各种新病害,一些病害的发生严重危害了辽东楤木的生长。目前,国内对辽东楤木病害的报道比较少,曾报道过尾孢属(Cercospora)真菌引起的叶斑病,对其他一些病害发生与危害缺乏系统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对辽宁省人工栽培辽东楤木的叶部病害种类进行了实地调查,描述了病害的症状特点,并对病原真菌形态及类群进行初步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害调查及标样采集
2006、2007年期间,分别在7、8、9月份到抚顺东部山区清原县、沈阳苏家屯区北部山区、铁岭市的铁岭县、沈阳东陵区沈阳农业大学辽东楤木实验圃4个地区辽东楤木的田间,调查病害的发生种类及危害,采集病害症状发生明显的病叶,作为病原鉴定的标样并顺序编号。所选择的地块是2年或3年生的人工栽培辽东楤木。
1.2 病害症状观察
对上述辽宁省4个地区人工栽培的辽东槐木自然发病的叶部症状,进行观察记载,并对辽东槐木离体叶、幼苗接种分离培养的真菌、观察记载所致发病症状特点。
1.3 病原菌鉴定
选取不同地区新鲜且具典型症状的辽东楤木病叶,对其进行了常规组织分离纯化,单孢分离用琼胶平板表面单孢子挑取法,分离的菌株保存于PDA斜面上,置于4℃冰箱中贮存。用辽东楤木离体叶、幼苗接种法进行柯赫氏法则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种类及发生情况
2.2.2 叶点霉斑点病病状
叶片病斑初生红褐色小斑,后期扩大成近圆形病斑,大小不等,四周隆起,转暗褐色,中部凹陷,中央浅褐色,边缘黑褐色,病健分界明晰(图1c)。
2.2.3 凸脐蠕孢菌叶斑病病状
叶斑近圆形,褐色,边缘水渍状,叶斑有不明显的轮纹,中央有一块白色的圆点(侵染点)(图1d)。
2.2.4 链格孢菌叶斑病症状
症状1:叶斑初成褐色小点,后期扩大为圆形或不定形病斑,中部灰白色,边缘褐色,病健部分界明显。斑面散生小黑粒,后期病斑连片容易破裂,造成叶枯(图1e)。
症状2:叶斑初期呈褪绿黄色小点,后期病斑扩大成不规则形,淡褐色,边缘有黄色晕圈,中间破裂,造成叶枯(图1f)。
2.3 病原物的形态特征
采集辽东楤木的病叶经过分离培养得到4种真菌培养物,经离体叶、幼苗的柯赫氏法则鉴定,确定其为引致病害症状显现的病原物。
2.3.1 褐斑病病原菌形态
病原菌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孢科、尾孢属(Cercospora)引起的,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较短、丛生,淡褐色,松散不结成束状,呈曲膝状,不分支,顶端近截形,孢痕大而清楚,有隔膜,大小为63.4 μm×3.5 μm,分生孢子蠕虫形,无色,基部截形,孢痕明显,顶端较尖,隔膜多而不明显,大小为(87.8~190.0)μm×(12.0~18.4)μm(图2a)。
2.3.2 叶点霉斑点病病原菌形态
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球壳孢目、瘤座孢科、叶茎点霉属(Phyllosticta)引起的叶斑病。分生孢子器散生在寄主表皮下的子座内,成熟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图2b),暗褐色,直径236.8~327.0 μm,分生孢子近球形、葫芦形、椭圆形或卵圆形,褐色,单孢,透明,光滑、一段稍尖或钝圆,另一端平截,内还有一个或两个明显油球,孢子大小为(15.0~19.2)μm×(3.0~7.2)μm(图2c)。
2.3.3 凸脐蠕孢菌叶斑病原菌形态
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束梗孢科、凸脐蠕孢菌(Exserohilum)引起的,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褐色有隔,上部呈曲膝状,孢痕明显,分生孢子圆筒形,榄褐色,具假隔膜,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从两端细胞萌发伸出芽管。大小为(159.9~216.2)μm×(57.4~75.2)μm(图2d)。
2.3.4 链格孢菌叶斑病病原菌形态
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孢科、链格孢属(Alternaria)引起的叶斑病,分生孢子梗合轴式延伸,直或弯曲,粗壮色深,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褐色至深褐色,倒棍棒形,卵形或椭圆形,砖格状(图2e),顶端具有喙状细胞,孢子可连续产生次生分生孢子。孢子大小为(29.2~66.6)μm×(11.7~22.8)μm。
3 讨论
发展辽东楤木人工栽培刚起步,辽宁地区有关辽东槐木人工栽培田间病害种类尚未见报道。截至目前,国内外已报道辽东楤木的各种病害的病原菌主要有:Cercospora(尾孢菌叶斑病)、Elsinoe araliae(白绢痂囊腔菌)、由Phytophthora侵染所致的根腐、Sphaceloma araliae引起的炭疽病、Colletotri—chum(刺盘孢菌)以及Pseudocercospora araliae(假尾孢)等病原菌,其中有新记录种和种名待定。
通过对辽宁省人工栽培的辽东楤木的叶斑病的调查研究,初步分析辽东楤木叶部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有:(1)辽东楤木种植的地块土壤缺乏必需的养分和微量元素,平衡营养的失调导致辽东楤木营养不良和植株生长能力下降,直接影响到植株的抵御真菌病原物侵染的机能减低,应多施用农家肥;(2)田间小气候的异常(高温、高湿)变化,不利于辽东楤木植株的正常生长,应选择阳坡及岗地栽培,创造适于辽东楤木生长的环境条件;(3)辽东楤木植株栽培过密、通风透光差、排水或灌溉不及时等因素也使辽东楤木植株生长受抑,而且田间湿度高利于真菌病害发生;(4)栽培土壤、农田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菌初侵染源,在条件适合时,发生侵染而导致病害的发生,田间应注重病株残枝叶的清除,避免多年连作。
本文初次报道了辽宁省辽东楤木人工栽培的叶部病害发生种类,根据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菌形态特征,并参照相关文献,确定病原菌为Cercos—pora、Phyllosticta、Exserohilum和Exserohilum 4个属真菌,通过对这4个属真菌的形态、寄主与该属已报道记录种的特征比较,发现均有较明显的差异,是否为新记录种尚待深入研究,相关工作正在进行。本文明确了辽东楤木真菌性叶斑病的发生类型及病原菌属,对指导当前田间生产中的病害防治具有现实意义。发展辽东楤木人工集约栽培,控制病害的发生与流行是其中关键环节,今后将对分离的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的分类作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