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当前形势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对于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方面改进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问题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赋予高校更多的责任,对独立学院的长足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做好就业工作,对于巩固独立学院的社会地位、提升其社会声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压力产生的根源
1 社会因素。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使得每年毕业生人数显著增多。而社会需求岗位有增无减,加之社会经济等形势的影响,导致在就业市场出现以下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不利影响:一是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一些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二是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三是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四是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五是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以及东部一些中心城市限制人口政策的出台。
2 学生本身。相对而言学生本身处于“两低”和“一高”的境况,独立学院的主要招生对象是“二本”线以下、专科线以上的学生。与“二本”学生录取平均相差约30~50分,有的甚至要相差近百分。这些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知识不扎实,缺少恒心,学习成绩往往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有时又个性张扬,不满现状,希望能够改变现状。这使得很多学生想学又学不好,个别学生干脆放弃,导致其在毕业时理论知识含量与一本、二本的毕业生比相对低,与高级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相比,动手能力也上不去;“一高”是指独立学院学生的求职择业期望值较高。不愿意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单位,过分考虑择业区域、职位高低和经济待遇。不少学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3 家庭影响。一项统计显示,按照同等标准,独立学院学生贫困生比例仅为0.3%,76.9%的学生来自城镇,这些学生家庭相对富裕,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相对较优越。所以这种家庭背景会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方面,独立学院基本上是按办学成本收费的,学费较高,对很多家庭而言经济上是有较大负担的。高投入也导致了家长对这些子女的就业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大多都处于社会的中上层。调查表明:父母所处的阶层影响其子女的就业。父母所处的阶层较高的毕业生由于自己出身和社会地位相对较高,自我定位往往超出现实,对于职业所能给予的收入、声望、权利等的要求也就较高。他们更倾向于在机关、事业单位这类收入稳定、待遇较高、社会地位较高、预期权力较高的单位工作,没有好的工作和岗位宁愿在家待业也不愿屈就。从而导致了“啃老族”等出现。
4 学校因素。专业设置重复或雷同,面临兄弟院校和母体毕业生的双重竞争。初创阶段的独立学院为谋求生存,往往开设的专业都是投入较低的短线热门专业,讲求实用性,追求的是短平快。各校开设的专业基本大同小异,这就使得在毕业时一大批差不多专业结构的应届生投放到就业市场,造成激烈的竞争和就业的紧张。此外,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依靠母体,所以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主要依托母体比较强的专业来展开。本来依托母体强势专业开展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母体和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重复,毕业生结构相似。独立学院和母体的毕业生往往面向在同一地区进行就业,在同一就业市场进行竞争时,独立学院的毕业生面对母体院校的毕业生无论在心理还是文凭上都是不占优势的。
二、破解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思考
运用swot分析法,对于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工作优势、劣势,外界环境的机遇和挑战加以分析,要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困境,学校自身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 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重视,营造全员参与就业的和谐氛围。实施一把手工作,学院领导和各系负责人直接负责就业工作,保证人员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系主任及辅导员直接负责全员参与,要形成责任明确、高效运转、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把毕业生就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学院是一个整体,应该相信团体作战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提高就业率。教职员工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全员动员,共同努力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就业工作才会长期顺利地开展下去。
2 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导向,结合学生特点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独立学院对自身的专业设置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对于过热的专业不盲从,冷门专业不放松,创造特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这就要求独立学院要按“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来培养学生,运用“平台+模块”式的教学,按照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必须由文化传承转向激发创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也指出:“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另外,要加强学生内功训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本科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3 重视学生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以课程为依托开展全程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才刚起步,可以考虑突破常规,多向国外先进模式学习。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要求的就业指导。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职业氛围,培养学生的就业主动性和竞争意识,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求职技能。邀请在某一领域有成就的社会名流和企业精英来做报告,现身说法,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竞争就业的观念,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注重创业能力教育。独立学院有不少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而且学生家庭也有一定经营经验和资本支持,因此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创业教育,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进行创业训练,培养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更好地将个人兴趣爱好与所学知识相结合,为他们自主创业做好准备。
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对学生择业观教育。教育学生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避开就业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大型企事业单位,鼓励学生到基层、中小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形成“高也成,低也就”的就业意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同时注重与家长的沟通,确保家长的就业观念与时代和市场同步。
4 加强市场建设,编织自身的就业网络。建立就业网站,开发网站的多元化功效。构建网络测评、网上指导、网上论坛、网络咨询、网络信息发布等集就业信息流通和就业全方位服务为一体的无形市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独立学院可以在合作单位设立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机会,并为将来的就业开拓广阔的社会渠道。
调动学生、家长、老师、校友的积极性,邀请用人单位、人事部门、人才交流机构、企业精英,成功校友直接与毕业生面对面沟通,努力开拓就业渠道,拓展就业平台。
采取“走出去”的形式推荐毕业生。由于本地区就业市场所能容纳的毕业生数量有限,因此往周边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推荐毕业生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可以与本地兄弟院校联合,增强规模和实力,吸引更多外地用人单位;也可以与兄弟院校资源共享,扩大信息占有量。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问题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赋予高校更多的责任,对独立学院的长足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做好就业工作,对于巩固独立学院的社会地位、提升其社会声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压力产生的根源
1 社会因素。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使得每年毕业生人数显著增多。而社会需求岗位有增无减,加之社会经济等形势的影响,导致在就业市场出现以下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不利影响:一是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一些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二是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三是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四是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五是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以及东部一些中心城市限制人口政策的出台。
2 学生本身。相对而言学生本身处于“两低”和“一高”的境况,独立学院的主要招生对象是“二本”线以下、专科线以上的学生。与“二本”学生录取平均相差约30~50分,有的甚至要相差近百分。这些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知识不扎实,缺少恒心,学习成绩往往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有时又个性张扬,不满现状,希望能够改变现状。这使得很多学生想学又学不好,个别学生干脆放弃,导致其在毕业时理论知识含量与一本、二本的毕业生比相对低,与高级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相比,动手能力也上不去;“一高”是指独立学院学生的求职择业期望值较高。不愿意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单位,过分考虑择业区域、职位高低和经济待遇。不少学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3 家庭影响。一项统计显示,按照同等标准,独立学院学生贫困生比例仅为0.3%,76.9%的学生来自城镇,这些学生家庭相对富裕,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相对较优越。所以这种家庭背景会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方面,独立学院基本上是按办学成本收费的,学费较高,对很多家庭而言经济上是有较大负担的。高投入也导致了家长对这些子女的就业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大多都处于社会的中上层。调查表明:父母所处的阶层影响其子女的就业。父母所处的阶层较高的毕业生由于自己出身和社会地位相对较高,自我定位往往超出现实,对于职业所能给予的收入、声望、权利等的要求也就较高。他们更倾向于在机关、事业单位这类收入稳定、待遇较高、社会地位较高、预期权力较高的单位工作,没有好的工作和岗位宁愿在家待业也不愿屈就。从而导致了“啃老族”等出现。
4 学校因素。专业设置重复或雷同,面临兄弟院校和母体毕业生的双重竞争。初创阶段的独立学院为谋求生存,往往开设的专业都是投入较低的短线热门专业,讲求实用性,追求的是短平快。各校开设的专业基本大同小异,这就使得在毕业时一大批差不多专业结构的应届生投放到就业市场,造成激烈的竞争和就业的紧张。此外,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依靠母体,所以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主要依托母体比较强的专业来展开。本来依托母体强势专业开展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母体和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重复,毕业生结构相似。独立学院和母体的毕业生往往面向在同一地区进行就业,在同一就业市场进行竞争时,独立学院的毕业生面对母体院校的毕业生无论在心理还是文凭上都是不占优势的。
二、破解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思考
运用swot分析法,对于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工作优势、劣势,外界环境的机遇和挑战加以分析,要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困境,学校自身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 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重视,营造全员参与就业的和谐氛围。实施一把手工作,学院领导和各系负责人直接负责就业工作,保证人员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系主任及辅导员直接负责全员参与,要形成责任明确、高效运转、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把毕业生就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学院是一个整体,应该相信团体作战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提高就业率。教职员工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全员动员,共同努力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就业工作才会长期顺利地开展下去。
2 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导向,结合学生特点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独立学院对自身的专业设置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对于过热的专业不盲从,冷门专业不放松,创造特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这就要求独立学院要按“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来培养学生,运用“平台+模块”式的教学,按照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必须由文化传承转向激发创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也指出:“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另外,要加强学生内功训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本科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3 重视学生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以课程为依托开展全程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才刚起步,可以考虑突破常规,多向国外先进模式学习。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要求的就业指导。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职业氛围,培养学生的就业主动性和竞争意识,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求职技能。邀请在某一领域有成就的社会名流和企业精英来做报告,现身说法,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竞争就业的观念,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注重创业能力教育。独立学院有不少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而且学生家庭也有一定经营经验和资本支持,因此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创业教育,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进行创业训练,培养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更好地将个人兴趣爱好与所学知识相结合,为他们自主创业做好准备。
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对学生择业观教育。教育学生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避开就业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大型企事业单位,鼓励学生到基层、中小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形成“高也成,低也就”的就业意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同时注重与家长的沟通,确保家长的就业观念与时代和市场同步。
4 加强市场建设,编织自身的就业网络。建立就业网站,开发网站的多元化功效。构建网络测评、网上指导、网上论坛、网络咨询、网络信息发布等集就业信息流通和就业全方位服务为一体的无形市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独立学院可以在合作单位设立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机会,并为将来的就业开拓广阔的社会渠道。
调动学生、家长、老师、校友的积极性,邀请用人单位、人事部门、人才交流机构、企业精英,成功校友直接与毕业生面对面沟通,努力开拓就业渠道,拓展就业平台。
采取“走出去”的形式推荐毕业生。由于本地区就业市场所能容纳的毕业生数量有限,因此往周边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推荐毕业生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可以与本地兄弟院校联合,增强规模和实力,吸引更多外地用人单位;也可以与兄弟院校资源共享,扩大信息占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