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阐述了菏泽市农业“新六产”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快菏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具体有:培育农业“新六产”新型经营主体;打造农业“新六产”新载体新模式;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新六产”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健全三产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关键词:农业;“新六产”;对策建议
发展农业“新六产”,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菏泽时指出,农业这个优势不能丢,要继续巩固加强。近年来,菏泽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把产业振兴做为突破口,积极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途径。
一、菏泽市农业“新六产”发展现状
(一)“农业+商业”,打造终端型“新六产”
以农业加工企业为核心和主体,通过大规模、标准化原料基地的发展使产业链向前延伸,通过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贸易物流和餐飲等的发展向后拓展,最终构建一个完整的、有效的循环系统。如郓城华宝食品创造了从玉米订单种植、到生猪无公害养殖,到屠宰深加工,再到开设直营专卖店,全程冷链物流配送至终端百姓餐桌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工业、流通业、商业5大领域,产业价值链得到了最大限度拉长延伸,产业融合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二)“农业+旅游”,打造体验型“新六产”
立足菏泽市特色农业,依托产业振兴,将农民作为经营和受益主体,实现农业多元化发展,同时引入创业元素,把农业生产与本地民居村庄、农耕文化、养生休闲山庄等结合起来,打造农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位于定陶区的菏泽金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就是一家以现代农业发展品牌、生态旅游品牌、农村综合改革品牌、新农村建设品牌为主体,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繁育、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室外科普教育、休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园区倡导种养一体化,建设了千亩苹果,桃,梨等绿色无公害水果采摘区,开辟了百亩月季花海,奇趣盆栽果树区,垂钓区等具有很强观赏性游玩性的旅游产品项目,实现了生态农业、工业、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三)“农业+环保”,打造循环型“新六产”
通过种养结合等能量转换的方式,将农作物秸秆、畜禽废物等农业废弃物转换成畜禽养殖的饲料或种植业的肥料,以达到资源节省、环境优化和农业增效三赢的生产模式。如曹县银香伟业发展过程中一直践行“有机共生经济模式”,该企业的循环产业链,首先从奶牛的养殖出发,生产加工奶制品的同时,将牧场的粪料进行再处理,制造出沼气和有机肥,沼气用于生产,有机肥用于改良土壤,栽培有机农作物,生产出绿色健康的农产品,然后再为畜牧业供给有机饲料养分,用来饲养奶牛,由此形成了产业的绿色循环。
(四)“农业+互联网”,打造智慧型“新六产”
一批农业生产加工企业正在借助“互联网+”,构建起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促进了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菏泽天华电商产业园拥有目前全国最大的市级农特产品O2O体验馆“淘宝特色中国·菏泽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扩大了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定陶区利用“为村”平台助力产品上行,实现了“为村”平台行政村全覆盖,建成电商村7个、村级电商服务站572个,其中“千县万村”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49个。巨野县南曹村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在淘宝网开设网店,打造出了洪江种鸭、“韵绿”牌有机杂粮等知名拳头产品,有效扩大了销售渠道。
(五)“农业+园区”,探索多元化“新六产”
目前,菏泽市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5个,标准化生产基地420万亩,孕育出了一大批农业专业经营组织,其中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达1720家。在这些经营主体的带动下,农业园区在土地、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得到了充分释放,农业产业化程度大幅提升。如,成武县中天观赏园、蓝水湾公园、周自齐公园等园区的形成,改变了文亭湖蓝水湾旅游以湿地为主的单一结构,逐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带,提升了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档次。
二、菏泽市农业“新六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
从经营主体情况看,菏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1.6万余家,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却不到十分之一。有合作社仅仅是几个农户、十几个农户的松散式联合,有名无实、流于形式,甚至有合作社是“空壳子”、“虚架子”,发展质量不高、规范化水平低。农业加工类企业数量多,但大多规模小,竞争力不足,尤其缺乏大型骨干龙头企业。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840家,过10亿元的仅9家,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0家,菏泽市没有一家。
(二)一二三产融合层次低
目前菏泽60%以上企业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原料基地,对深加工中产生的副产品深层次、多品质的开发利用不足,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不够,影响了加工的经济效益。多数农业园区规划层次不高,休闲农业和农村旅游等模仿雷同的较多,以全市农业休闲园区发展为例,当前多数开展的休闲活动为农业采摘,占全市总数80%以上,与娱乐、餐饮、文化等相结合的园区相对较少。特色小镇、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老等深度融合的“新六产”业态少。
(三)农业发展基础设施滞后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是发展农业“新六产”的关键。由于菏泽经济欠发达,长期以来市县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建设滞后,基本农田改造比例不高,设施农业标准和装备水平低,高效节水灌溉覆盖率和渠系水利用率还比较低,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道路、网络通讯、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致使乡村之间、农村与城镇之间互联互通水平低,严重影响了我市农业“新六产”的发展。 (四)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菏泽市农业科技发展整体能力不足, 科研成果水平不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设备大多比较老化,技术水平较低,具有自主研发中心或经常与科研院所联系的企业,占比不足十分之一,影响了产业发展壮大。由于农村工作环境艰苦,再加上福利待遇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农业技术人才引进难和留不住等问题较为突出。
(五)利益联结机制松散
目前,菏泽市农业“新六产”发展模式多采取订单式农业、简单的土地流转承包,合作方式单一,而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把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发展方式,占的比例太低。
(六)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不健全
一是扶持政策少。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政策少、力度小,经费保障渠道、扶持标准亦不明确,部分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平台搭建薄弱。农业“新六产”推介信息平台少,冷链物流保障水平不高、物流成本過高等不利于农村电商企业发展。
三、加快菏泽市农业“新六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农业“新六产”新型经营主体
一是壮大提升龙头企业。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重点企业培育计划。对新认定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规范指导,积极提供政策支持,确保龙头企业能够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引导农民合作社升级转型,从传统的产品合作转向现代产业合作。充分发挥市级以上明星社、示范社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农民合作社良性发展。按照产品、品牌等组织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合社, 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开展农产品运输、销售、储藏及初加工业务。三是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完善家庭农场备案登记管理,鼓励种养大户逐步向家庭农场转型,引导家庭农场规范资源、资产管理,创建新业态,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营销,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益。
(二)打造农业“新六产”新载体新模式
一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支持各县区在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以本地的特色农产品资源为依托,集聚各类生产要素,以产业链为纽带,逐步创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产业互联、集聚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二是加快推进农业特色村镇建设。依据“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在全市打造一批特色村(镇),突出主导产业、创造品牌优势,使农村经济充满活力,农民的生活更加富裕,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区。各县区、乡镇建议结合本地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状况,不断提升品质,扩大规模。
(三)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坚持人才兴农、科技强农,认真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和突破。加快农业科技研发成果的转化及应用,做到 “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基本实现农产品主产区全覆盖。搭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效能。加快发展农村职业培训,将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骨干力量作为培养重点,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对主动对接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给予政策支持和帮扶。
(四)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现代标准化农田,加强以小型农田水利排灌为基础的农田管网建设,完善渠系配套等农田设施,提高农田灌排标准,增强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步伐,通过生物技术和工程措施等多途径提升地力,建设田间综合设施配套、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现代标准化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业精准化生产,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环境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智能农业系统。实施精准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突破高效省水、省肥、省药、省地等精准化关键技术,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
(五)完善农业“新六产”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规范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建议农产品加工企业以直接投资、参股、签署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推进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充分利用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推动地方进行闲置资源变资产、闲置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各项改革,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活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创办或者入股合作社,农民个人和种植大户以劳动力、资金、土地等方式参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发展经营,并通过兜底销售、股利分成和利润返还等方式,使二者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管理能力,加强对土地流转、农业订单等合同履约情况的监督,提高经营者的契约意识,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六)健全三产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制定并完善包括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等方面的相关支持政策。出台科技人员、返乡务工人员农业创业的试点政策。创新跨部门并联行政工作机制,完善“一窗式”综合受理,提高工商、土地、财政等相关部门在落实产业园创建财政政策、规范土地调整、加强市场监管、提升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尚昆.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5.
[2]山东省农业主产区“新六产”发展研究[J].新西部,2018(5).
[3新泰市发展农业“新六产”的经验做法与对策建议[J].基层农技推广,2020(5).
本文系“2019年菏泽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菏泽市农业“新六产”发展问题研究(2019_ZC_86)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农业;“新六产”;对策建议
发展农业“新六产”,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菏泽时指出,农业这个优势不能丢,要继续巩固加强。近年来,菏泽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把产业振兴做为突破口,积极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途径。
一、菏泽市农业“新六产”发展现状
(一)“农业+商业”,打造终端型“新六产”
以农业加工企业为核心和主体,通过大规模、标准化原料基地的发展使产业链向前延伸,通过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贸易物流和餐飲等的发展向后拓展,最终构建一个完整的、有效的循环系统。如郓城华宝食品创造了从玉米订单种植、到生猪无公害养殖,到屠宰深加工,再到开设直营专卖店,全程冷链物流配送至终端百姓餐桌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工业、流通业、商业5大领域,产业价值链得到了最大限度拉长延伸,产业融合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二)“农业+旅游”,打造体验型“新六产”
立足菏泽市特色农业,依托产业振兴,将农民作为经营和受益主体,实现农业多元化发展,同时引入创业元素,把农业生产与本地民居村庄、农耕文化、养生休闲山庄等结合起来,打造农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位于定陶区的菏泽金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就是一家以现代农业发展品牌、生态旅游品牌、农村综合改革品牌、新农村建设品牌为主体,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繁育、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室外科普教育、休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园区倡导种养一体化,建设了千亩苹果,桃,梨等绿色无公害水果采摘区,开辟了百亩月季花海,奇趣盆栽果树区,垂钓区等具有很强观赏性游玩性的旅游产品项目,实现了生态农业、工业、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三)“农业+环保”,打造循环型“新六产”
通过种养结合等能量转换的方式,将农作物秸秆、畜禽废物等农业废弃物转换成畜禽养殖的饲料或种植业的肥料,以达到资源节省、环境优化和农业增效三赢的生产模式。如曹县银香伟业发展过程中一直践行“有机共生经济模式”,该企业的循环产业链,首先从奶牛的养殖出发,生产加工奶制品的同时,将牧场的粪料进行再处理,制造出沼气和有机肥,沼气用于生产,有机肥用于改良土壤,栽培有机农作物,生产出绿色健康的农产品,然后再为畜牧业供给有机饲料养分,用来饲养奶牛,由此形成了产业的绿色循环。
(四)“农业+互联网”,打造智慧型“新六产”
一批农业生产加工企业正在借助“互联网+”,构建起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促进了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菏泽天华电商产业园拥有目前全国最大的市级农特产品O2O体验馆“淘宝特色中国·菏泽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扩大了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定陶区利用“为村”平台助力产品上行,实现了“为村”平台行政村全覆盖,建成电商村7个、村级电商服务站572个,其中“千县万村”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49个。巨野县南曹村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在淘宝网开设网店,打造出了洪江种鸭、“韵绿”牌有机杂粮等知名拳头产品,有效扩大了销售渠道。
(五)“农业+园区”,探索多元化“新六产”
目前,菏泽市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5个,标准化生产基地420万亩,孕育出了一大批农业专业经营组织,其中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达1720家。在这些经营主体的带动下,农业园区在土地、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得到了充分释放,农业产业化程度大幅提升。如,成武县中天观赏园、蓝水湾公园、周自齐公园等园区的形成,改变了文亭湖蓝水湾旅游以湿地为主的单一结构,逐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带,提升了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档次。
二、菏泽市农业“新六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
从经营主体情况看,菏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1.6万余家,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却不到十分之一。有合作社仅仅是几个农户、十几个农户的松散式联合,有名无实、流于形式,甚至有合作社是“空壳子”、“虚架子”,发展质量不高、规范化水平低。农业加工类企业数量多,但大多规模小,竞争力不足,尤其缺乏大型骨干龙头企业。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840家,过10亿元的仅9家,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0家,菏泽市没有一家。
(二)一二三产融合层次低
目前菏泽60%以上企业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原料基地,对深加工中产生的副产品深层次、多品质的开发利用不足,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不够,影响了加工的经济效益。多数农业园区规划层次不高,休闲农业和农村旅游等模仿雷同的较多,以全市农业休闲园区发展为例,当前多数开展的休闲活动为农业采摘,占全市总数80%以上,与娱乐、餐饮、文化等相结合的园区相对较少。特色小镇、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老等深度融合的“新六产”业态少。
(三)农业发展基础设施滞后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是发展农业“新六产”的关键。由于菏泽经济欠发达,长期以来市县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建设滞后,基本农田改造比例不高,设施农业标准和装备水平低,高效节水灌溉覆盖率和渠系水利用率还比较低,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道路、网络通讯、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致使乡村之间、农村与城镇之间互联互通水平低,严重影响了我市农业“新六产”的发展。 (四)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菏泽市农业科技发展整体能力不足, 科研成果水平不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设备大多比较老化,技术水平较低,具有自主研发中心或经常与科研院所联系的企业,占比不足十分之一,影响了产业发展壮大。由于农村工作环境艰苦,再加上福利待遇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农业技术人才引进难和留不住等问题较为突出。
(五)利益联结机制松散
目前,菏泽市农业“新六产”发展模式多采取订单式农业、简单的土地流转承包,合作方式单一,而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把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发展方式,占的比例太低。
(六)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不健全
一是扶持政策少。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政策少、力度小,经费保障渠道、扶持标准亦不明确,部分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平台搭建薄弱。农业“新六产”推介信息平台少,冷链物流保障水平不高、物流成本過高等不利于农村电商企业发展。
三、加快菏泽市农业“新六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农业“新六产”新型经营主体
一是壮大提升龙头企业。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重点企业培育计划。对新认定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规范指导,积极提供政策支持,确保龙头企业能够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引导农民合作社升级转型,从传统的产品合作转向现代产业合作。充分发挥市级以上明星社、示范社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农民合作社良性发展。按照产品、品牌等组织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合社, 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开展农产品运输、销售、储藏及初加工业务。三是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完善家庭农场备案登记管理,鼓励种养大户逐步向家庭农场转型,引导家庭农场规范资源、资产管理,创建新业态,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营销,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益。
(二)打造农业“新六产”新载体新模式
一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支持各县区在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以本地的特色农产品资源为依托,集聚各类生产要素,以产业链为纽带,逐步创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产业互联、集聚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二是加快推进农业特色村镇建设。依据“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在全市打造一批特色村(镇),突出主导产业、创造品牌优势,使农村经济充满活力,农民的生活更加富裕,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区。各县区、乡镇建议结合本地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状况,不断提升品质,扩大规模。
(三)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坚持人才兴农、科技强农,认真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和突破。加快农业科技研发成果的转化及应用,做到 “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基本实现农产品主产区全覆盖。搭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效能。加快发展农村职业培训,将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骨干力量作为培养重点,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对主动对接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给予政策支持和帮扶。
(四)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现代标准化农田,加强以小型农田水利排灌为基础的农田管网建设,完善渠系配套等农田设施,提高农田灌排标准,增强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步伐,通过生物技术和工程措施等多途径提升地力,建设田间综合设施配套、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现代标准化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业精准化生产,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环境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智能农业系统。实施精准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突破高效省水、省肥、省药、省地等精准化关键技术,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
(五)完善农业“新六产”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规范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建议农产品加工企业以直接投资、参股、签署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推进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充分利用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推动地方进行闲置资源变资产、闲置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各项改革,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活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创办或者入股合作社,农民个人和种植大户以劳动力、资金、土地等方式参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发展经营,并通过兜底销售、股利分成和利润返还等方式,使二者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管理能力,加强对土地流转、农业订单等合同履约情况的监督,提高经营者的契约意识,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六)健全三产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制定并完善包括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等方面的相关支持政策。出台科技人员、返乡务工人员农业创业的试点政策。创新跨部门并联行政工作机制,完善“一窗式”综合受理,提高工商、土地、财政等相关部门在落实产业园创建财政政策、规范土地调整、加强市场监管、提升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尚昆.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5.
[2]山东省农业主产区“新六产”发展研究[J].新西部,2018(5).
[3新泰市发展农业“新六产”的经验做法与对策建议[J].基层农技推广,2020(5).
本文系“2019年菏泽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菏泽市农业“新六产”发展问题研究(2019_ZC_8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