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教师;教育观念;素质;课程资源;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423.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1(B)—0052—01
新课程改革对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素质提高成为被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新课改?笔者提出下面几个方面的看法,以供参考。
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自觉更新教育观念,真正树立起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教育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课程观。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课程,就要树立“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课程观。
树立学生为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的学生观。新课程从多角度、全方位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能力,特别是强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不再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成为探求知识、研讨学法的主人,从“学会”到“会学”,努力做到“德智双全、文理兼通、学创俱能、身心两健”,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树立教师是引导者、教学应关注学生成长的教学观。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观念,做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乐学、想学、勤学、会学。
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教师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至关重要。要营造友好、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关键在于教师要对学生真诚的爱,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倾注到实施素质教育中来,体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必须具有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教师要加强学习,开阔视野,具备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及其发展过程,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系统科学等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否则,教师不仅难以在学生面前维持自己的威望,在专业发展方面也会遭遇重重困难。
潜心教研,开发课程资源
中学教师既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须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教学成果,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这样就能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教师还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立足于学校实际,开发课程资源,挖掘教材内涵,拓展教材外延;要开动自己的大脑,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奇思妙想,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工作,创造出富有个性的课程,由课程的“守护者”变成开发者。
积极参与,转变教学方式
积极转变角色,倡导民主平等教学。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习关系。
变革传统教学方法,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探讨”。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不断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突破口。这就要求教师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
编辑:董向东
〔中图分类号〕 G423.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1(B)—0052—01
新课程改革对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素质提高成为被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新课改?笔者提出下面几个方面的看法,以供参考。
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自觉更新教育观念,真正树立起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教育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课程观。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课程,就要树立“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课程观。
树立学生为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的学生观。新课程从多角度、全方位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能力,特别是强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不再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成为探求知识、研讨学法的主人,从“学会”到“会学”,努力做到“德智双全、文理兼通、学创俱能、身心两健”,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树立教师是引导者、教学应关注学生成长的教学观。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观念,做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乐学、想学、勤学、会学。
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教师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至关重要。要营造友好、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关键在于教师要对学生真诚的爱,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倾注到实施素质教育中来,体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必须具有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教师要加强学习,开阔视野,具备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及其发展过程,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系统科学等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否则,教师不仅难以在学生面前维持自己的威望,在专业发展方面也会遭遇重重困难。
潜心教研,开发课程资源
中学教师既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须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教学成果,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这样就能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教师还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立足于学校实际,开发课程资源,挖掘教材内涵,拓展教材外延;要开动自己的大脑,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奇思妙想,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工作,创造出富有个性的课程,由课程的“守护者”变成开发者。
积极参与,转变教学方式
积极转变角色,倡导民主平等教学。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习关系。
变革传统教学方法,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探讨”。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不断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突破口。这就要求教师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
编辑:董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