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四月的德国,天气好得甚至令人有些厌烦。德国境内最大型的国际画廊博览会照例在科隆举办,它第一次告别阴冷的十月,改在灿烂的四月进行。经历了四十年春秋的科隆国际画廊博览会作为世界顶级画廊的聚会,已经成为业界的风向标。它不同于威尼斯双年展和文献展所彰显的前卫性和学术性,在科隆一切都是在商言商。最抢手的艺术家,最规范操作的画廊和最大方的买家是这里永远的贵宾。连博览会主席都对本届展会作如下评论:“我们投入的心血和今年提前的档期令参展画廊能够袋袋平安。”由于邻近的杜塞尔多夫当代艺术博览会同期举行的缘故,今年科隆展会的观众比去年较少,但销售额据称与上年持平。
中国当代艺术在拍卖场上的每次新纪录都在圈中引来阵阵惊呼,大家当然乐于见到这股热潮持续下去。但是人们也不应该忘记,拍卖行只是艺术经济圈中的一个因素,放松对别的因素的关注可能会导致对形势的误判。一般来说,与拍卖行鼎足而立的还包括画廊系统和美术馆系统,本次科隆国际画廊博览会不失为观察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表现的一次契机。笔者于展会的最后天前往科隆,先将见闻略述如下。
科隆国际画廊博览会每年举办一次,本次占用整个科隆展会中的4号和5号展厅,共有190个画廊参展。参展画廓以来自欧洲国家的居多,北美和亚洲的画廊较少,其原因是北美本土已有高档次展会,不必舍近求远,而亚洲画廊业实力较弱,数量上自然逊色不少。欧洲画廊中德国画廊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富裕的北威州、巴伐利亚州和巴登州,从展位布置风格上来看能明显分辨其主推作品的档次。经营新古典主义、印象派和抽象表现主义的老牌画廊展位巨大,摆设沉稳大方。新晋的经营装置和影像作品的画廊则在较小空间内尽量布置得光怪陆离,吸引眼球。整个展会分为2个大功能区——“开放空间”和画廊展示区 “开放空间”集中展示各画廊代理的四十岁以下的艺术家的作品,可以被看成是在巨大空间中的一个综合性展览。而人们可以在画廊展示区中详细了解感兴趣的画廊详情,同时可以当场订购心仪的作品。
从作品材料上来看,架上绘画作品占多数,订购比例也最大。图像和小型装置每个画廊可能都有两件,价格也不算低。巨幅摄影作品和数码合成作品在本次展会上颇受欢迎,价格从5000欧元至200000欧元不等,订购踊跃。亚洲画廊的数量在十间左右,其中来自中国和韩国的画廊旗鼓相当,而日本画廊则明显萎缩了。笔者采访了多家中国画廊,了解到一些拼搏在第线的中国画廊的具体情况。
坐落在法兰克福市的L·A·画廊早年代理欧洲艺术家,后来认识中方合伙人北京紫禁轩画廊,他们现在中西双方的艺术家交流展览在北京和德国办得有声有色。本届是L·A·画廊第二次在科隆博览会上推介中国艺术家。他的中方负责人魏炜先生对此次参展的成果也颇为满意,他主要带来的是五位出身中国美术院校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价位集中在3000欧元至50000欧元之间。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的马军喜欢使用传统的陶瓷烧制工艺,制作当代消费社会中的物质符号,陶瓷电视机和汽车模型表面被绘上了传统瓷器的釉彩图案。申亮在布面上绘制“文革”时期连环画中的场景, 些特定时期的刊物封面等也是他热哀的题材。在唐志岗的画面中始终会出现军装人物的形象,而这些人物的面孔往往是孩童或少年。其中透露出对权威的藐视和反讽。L·A·画廊代理的这些作品都含有明显的中国符号,这类作品也正吻合了西方买家对中国艺术品的心理期待。谈到对潜在顾客的培养,魏先生觉得除了多办展览也无其他较通行有效的办法,因为每个顾客都是独特的,画廊业者必须用心领会每位顾客的喜好。除了向西方输出中国艺术品,L·A画廊也利用北京紫禁轩的平台向中国推介欧洲艺术家,在北京举办展览,但是成效目前看来仍然差强人意。
2003年在北京设立的季节画廊最初发源于新加坡,最近他们正在筹划将分店开到欧洲艺术收藏界的核心区域——瑞士苏黎世,可以想象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推广和销售抱有极大信心。季节画廊这次带来十位左右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包括观念摄影作品。罗青的民工系列是他们这次的主打作品,单纯从画面上看这些作品无法摆脱刘小东的痕迹,对底层民众的刻画也缺少细致的笔触。赵能智是近年在西方展览中亮相较多的艺术家,他用红色绘制的臃肿的婴儿面部在这次科隆展会的几家画廊都能见到,不知是出于何种原因,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头部特写始终情有独钟。季节画廊的负责人楠楠透露,她的顾客里中外顾客的比例大约是4:6,她也在抱怨多数的买家并非看中作品,而更多地考虑画家名气,市场潜力等因素。对于中国影像类作品的前景,楠楠觉得还是有很大空间,特别是拍卖会上开始设立影像类专场,但是她同时也认为其中包含巨大的泡沫,炒作威分不可忽视。季节画廊在和艺术家交往过程中也常常面临不同的问题,国内最抢手的几位艺术家在整个商业循环中占据塔尖的位置,掌握很大的权力。而刚起步的艺术家则由于艰难的状况而较少考虑信用问题,这些因素都给画廊业的健康发展设置了障碍。对未来的展望楠楠认为2008年仍然会是火爆的一年,但是长远来说,未来十年之后,新一代艺术家是否能够成功表达他们的社会体验,仍然是个疑问。
代表上海艺术景中心参展的是加拿大人萨米,他带来的是2006年港龙航空中国新锐大奖得奖艺术家的作品。作为一家单纯外资画廊,艺术景采取了举办新人选拔赛的形式来挖掘和巩固自己的艺术家队伍,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艺术景也带来了笔者场内见过的唯一传统水墨作品,作者是来自天津的水墨画家李津。李津善于运用懒散的线条和淡彩描绘都市生活中的小人物,小场景。萨米认为画种并不重要,表达新意境的传统水墨仍然会得到国际认可。艺术景最初是在网上开始中国艺术品推介,2000年开始在香港设立实体画廊,2002年进军上海,在莫干山路拥有法式小别墅,2006年开始也在北京设立画廊。萨米在和笔者交谈过程中多次强调画廊的独创性,他不希望与别的画廊同时代理当红艺术家,而是将资源用在培养新人上。连续举办了两年的港龙航空新锐大奖吸引了1000多位年轻艺术家的热情参与,其中评委选出10位获奖艺术家给予奖励和推广。这种类似选秀的活动打破了以往由于行政级别和人情关系而产生的障碍,年轻艺术家有了接受挑选的机会。大奖评委会的主席正是科隆画廊博览会的当家人GerardGoodrow先生,评委中有艺术家钟飙和日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Jeff Kelley,市场与学术两方面的意见加上艺术景画廊的具体运作,但愿有价值的新一代能够尽快涌现。艺术景的顾客有八成来自国外,这次带来的艺术品的价位在20000-500D00元人民币之间。
来自柏林的亚历山大·奥赫斯画廊在北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空白空间。本届展会空白空间在画廊展区中不设立展位,而是移师到展览区“开放空间”中。王迈的油画和雕塑占据了主要位置,当然价格也十分可观。四个机器人构成的雕塑开价达到一百万元人民币,这组雕塑将在6月参加卡尔斯鲁厄造型中心的展览,估计展后身价还会上涨。今年是奥赫斯画廊十周年纪念,他们将在柏林举办大型庆贺展览,方力均和杨少斌等长期合作画家的作品将从私人收藏中借出,在柏林共同见证中国当代艺术在西万被接受的历程。
展会上有几家韩国画廊也代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甚至比重比韩国艺术家还大。韩国画廊却有一点十分值得中国画廊学习,他们已经长期代理一些西方艺术家,无论在韩国还是西方,他们能够提供的作品都属上乘。这个现象说明在韩国文化的交流并不是单向度的,西方艺术家同样在东方受到追捧。
这次科隆博览会给我们提供了多种样本,它们代表了在中国画廊业中生存并发展着的多种模式:中西合璧如L·A与紫禁轩,外商独资如艺术景和空白空司,东南亚华人圈中的代表如季节画廊。他们之间关系复杂,又各有侧重,构成了中国画廊业的生态圈。与西方成熟画廊相比,代理中国艺术品的画廊都有一些通病,例如代理画家相对集中,作品脸谱化严重,有的甚至和整个展会格调格格不入。一些艺术家在国内极少露面,在展会上则被作为主打。画廊对西方买家依赖性过大,合作艺术家的信用度等等。这些问题当然非画廊所愿面对,而参展的几家已经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了。
总体来说,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画廊展会上的表现仍然处于边缘位置。它需要更多的历史总结,把来龙去脉清理出来,通过展览和出版物的形式向西方介绍。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藏家客户的信任和支持。中国画廊业还有很多实在的事情要做,往虚火里浇油的事情可要三思而后行啊。
中国当代艺术在拍卖场上的每次新纪录都在圈中引来阵阵惊呼,大家当然乐于见到这股热潮持续下去。但是人们也不应该忘记,拍卖行只是艺术经济圈中的一个因素,放松对别的因素的关注可能会导致对形势的误判。一般来说,与拍卖行鼎足而立的还包括画廊系统和美术馆系统,本次科隆国际画廊博览会不失为观察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表现的一次契机。笔者于展会的最后天前往科隆,先将见闻略述如下。
科隆国际画廊博览会每年举办一次,本次占用整个科隆展会中的4号和5号展厅,共有190个画廊参展。参展画廓以来自欧洲国家的居多,北美和亚洲的画廊较少,其原因是北美本土已有高档次展会,不必舍近求远,而亚洲画廊业实力较弱,数量上自然逊色不少。欧洲画廊中德国画廊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富裕的北威州、巴伐利亚州和巴登州,从展位布置风格上来看能明显分辨其主推作品的档次。经营新古典主义、印象派和抽象表现主义的老牌画廊展位巨大,摆设沉稳大方。新晋的经营装置和影像作品的画廊则在较小空间内尽量布置得光怪陆离,吸引眼球。整个展会分为2个大功能区——“开放空间”和画廊展示区 “开放空间”集中展示各画廊代理的四十岁以下的艺术家的作品,可以被看成是在巨大空间中的一个综合性展览。而人们可以在画廊展示区中详细了解感兴趣的画廊详情,同时可以当场订购心仪的作品。
从作品材料上来看,架上绘画作品占多数,订购比例也最大。图像和小型装置每个画廊可能都有两件,价格也不算低。巨幅摄影作品和数码合成作品在本次展会上颇受欢迎,价格从5000欧元至200000欧元不等,订购踊跃。亚洲画廊的数量在十间左右,其中来自中国和韩国的画廊旗鼓相当,而日本画廊则明显萎缩了。笔者采访了多家中国画廊,了解到一些拼搏在第线的中国画廊的具体情况。
坐落在法兰克福市的L·A·画廊早年代理欧洲艺术家,后来认识中方合伙人北京紫禁轩画廊,他们现在中西双方的艺术家交流展览在北京和德国办得有声有色。本届是L·A·画廊第二次在科隆博览会上推介中国艺术家。他的中方负责人魏炜先生对此次参展的成果也颇为满意,他主要带来的是五位出身中国美术院校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价位集中在3000欧元至50000欧元之间。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的马军喜欢使用传统的陶瓷烧制工艺,制作当代消费社会中的物质符号,陶瓷电视机和汽车模型表面被绘上了传统瓷器的釉彩图案。申亮在布面上绘制“文革”时期连环画中的场景, 些特定时期的刊物封面等也是他热哀的题材。在唐志岗的画面中始终会出现军装人物的形象,而这些人物的面孔往往是孩童或少年。其中透露出对权威的藐视和反讽。L·A·画廊代理的这些作品都含有明显的中国符号,这类作品也正吻合了西方买家对中国艺术品的心理期待。谈到对潜在顾客的培养,魏先生觉得除了多办展览也无其他较通行有效的办法,因为每个顾客都是独特的,画廊业者必须用心领会每位顾客的喜好。除了向西方输出中国艺术品,L·A画廊也利用北京紫禁轩的平台向中国推介欧洲艺术家,在北京举办展览,但是成效目前看来仍然差强人意。
2003年在北京设立的季节画廊最初发源于新加坡,最近他们正在筹划将分店开到欧洲艺术收藏界的核心区域——瑞士苏黎世,可以想象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推广和销售抱有极大信心。季节画廊这次带来十位左右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包括观念摄影作品。罗青的民工系列是他们这次的主打作品,单纯从画面上看这些作品无法摆脱刘小东的痕迹,对底层民众的刻画也缺少细致的笔触。赵能智是近年在西方展览中亮相较多的艺术家,他用红色绘制的臃肿的婴儿面部在这次科隆展会的几家画廊都能见到,不知是出于何种原因,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头部特写始终情有独钟。季节画廊的负责人楠楠透露,她的顾客里中外顾客的比例大约是4:6,她也在抱怨多数的买家并非看中作品,而更多地考虑画家名气,市场潜力等因素。对于中国影像类作品的前景,楠楠觉得还是有很大空间,特别是拍卖会上开始设立影像类专场,但是她同时也认为其中包含巨大的泡沫,炒作威分不可忽视。季节画廊在和艺术家交往过程中也常常面临不同的问题,国内最抢手的几位艺术家在整个商业循环中占据塔尖的位置,掌握很大的权力。而刚起步的艺术家则由于艰难的状况而较少考虑信用问题,这些因素都给画廊业的健康发展设置了障碍。对未来的展望楠楠认为2008年仍然会是火爆的一年,但是长远来说,未来十年之后,新一代艺术家是否能够成功表达他们的社会体验,仍然是个疑问。
代表上海艺术景中心参展的是加拿大人萨米,他带来的是2006年港龙航空中国新锐大奖得奖艺术家的作品。作为一家单纯外资画廊,艺术景采取了举办新人选拔赛的形式来挖掘和巩固自己的艺术家队伍,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艺术景也带来了笔者场内见过的唯一传统水墨作品,作者是来自天津的水墨画家李津。李津善于运用懒散的线条和淡彩描绘都市生活中的小人物,小场景。萨米认为画种并不重要,表达新意境的传统水墨仍然会得到国际认可。艺术景最初是在网上开始中国艺术品推介,2000年开始在香港设立实体画廊,2002年进军上海,在莫干山路拥有法式小别墅,2006年开始也在北京设立画廊。萨米在和笔者交谈过程中多次强调画廊的独创性,他不希望与别的画廊同时代理当红艺术家,而是将资源用在培养新人上。连续举办了两年的港龙航空新锐大奖吸引了1000多位年轻艺术家的热情参与,其中评委选出10位获奖艺术家给予奖励和推广。这种类似选秀的活动打破了以往由于行政级别和人情关系而产生的障碍,年轻艺术家有了接受挑选的机会。大奖评委会的主席正是科隆画廊博览会的当家人GerardGoodrow先生,评委中有艺术家钟飙和日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Jeff Kelley,市场与学术两方面的意见加上艺术景画廊的具体运作,但愿有价值的新一代能够尽快涌现。艺术景的顾客有八成来自国外,这次带来的艺术品的价位在20000-500D00元人民币之间。
来自柏林的亚历山大·奥赫斯画廊在北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空白空间。本届展会空白空间在画廊展区中不设立展位,而是移师到展览区“开放空间”中。王迈的油画和雕塑占据了主要位置,当然价格也十分可观。四个机器人构成的雕塑开价达到一百万元人民币,这组雕塑将在6月参加卡尔斯鲁厄造型中心的展览,估计展后身价还会上涨。今年是奥赫斯画廊十周年纪念,他们将在柏林举办大型庆贺展览,方力均和杨少斌等长期合作画家的作品将从私人收藏中借出,在柏林共同见证中国当代艺术在西万被接受的历程。
展会上有几家韩国画廊也代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甚至比重比韩国艺术家还大。韩国画廊却有一点十分值得中国画廊学习,他们已经长期代理一些西方艺术家,无论在韩国还是西方,他们能够提供的作品都属上乘。这个现象说明在韩国文化的交流并不是单向度的,西方艺术家同样在东方受到追捧。
这次科隆博览会给我们提供了多种样本,它们代表了在中国画廊业中生存并发展着的多种模式:中西合璧如L·A与紫禁轩,外商独资如艺术景和空白空司,东南亚华人圈中的代表如季节画廊。他们之间关系复杂,又各有侧重,构成了中国画廊业的生态圈。与西方成熟画廊相比,代理中国艺术品的画廊都有一些通病,例如代理画家相对集中,作品脸谱化严重,有的甚至和整个展会格调格格不入。一些艺术家在国内极少露面,在展会上则被作为主打。画廊对西方买家依赖性过大,合作艺术家的信用度等等。这些问题当然非画廊所愿面对,而参展的几家已经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了。
总体来说,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画廊展会上的表现仍然处于边缘位置。它需要更多的历史总结,把来龙去脉清理出来,通过展览和出版物的形式向西方介绍。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藏家客户的信任和支持。中国画廊业还有很多实在的事情要做,往虚火里浇油的事情可要三思而后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