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北海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老北海”的海城区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地教育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城区基础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各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现代化发展成为各学校的内在需求。然而,在前进的道路上,该城区的教育事业却逐渐陷入了“千校一面,学校缺乏办学特色”的困境。该城区教育局局长刘长惠告诉记者:“城乡教育的不均衡,部分教育工作者工作情绪低迷,且思想比较僵化、办学思路不宽等,都严重制约着城区教育的整体提升。”有鉴于此,该城区于2012年引进“广西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将“一校一特色”建设提上了工作日程,致力于实现基础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由改善办学条件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转变,目前该项工作已初显成效。
开启特色兴教的“破冰之旅”
“特色办学?我们的特色在哪里?”“这样的办学有没有经验可供借鉴?摸着石头过河能坚持下去吗?”“特色建设项目中,学校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如何开展?具体的工作流程怎么走?”……海城区的“一校一特色”项目发起之初,由于学校、家长、社会对项目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一连串问题接踵而来,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校,普遍持观望态度。“项目开始前,虽然对校长们作过相应的培训,但收效甚微,许多学校仍旧对改变‘望而却步’。”海城区教育局副局长钟建华说。
这些确实是各校面临的实际问题。据海城区地角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地角初中)校长罗树飞介绍,该校学生大部分是渔民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们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关心和支持学校的特色建设了。“加上学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不少真师乐于安逸,工作积极性不高,各项工作开展起来真是步履维艰。”罗树飞校长坦言当时颇感无奈。
全面激发办学活力,成了海城区实施“一校一特色”项目亟需跨出的一步。正如刘长惠局长所言:“关键还是观念问题。校长、教师们的观念还有待转变。观念改变了,一切事情都好办了。”为此,海城区教育局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组织学校通过新闻媒体、校园板报、致家长的一封信、校讯通、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的意见;组织各校校长和领导班子成员“走出去”,到南宁市朝阳路小学、南宁市燕子岭小学观摩学习,到杭州参加全国特色学校建设校长培训班,并实地参观杭州市长寿桥小学,与该校校长、教师面对面交流;把项目专家“请进来”,到各学校现场把脉,确定特色办学的思路和方向。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措施使校长、教师们由被动转为主动,开始以积极的心态投入项目建设。不久,该城区就有12所学校主动申请成为第一批项目学校。这样的变化在地角初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家长们开始关心学校的建设,都能积极响应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教师恢复了昔日的活力,由过去的消极怠工变为现在的“主动出击”。该校教师李启霞告诉记者,现在很少有老师为一些小利益而斤斤计较了,大家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想着如何把学生教得更好……海城区构建“一校一特色”的破冰之旅,就这样悄然开启了。
“一校一特色”成为新常态
“咚,咚,咚。”“嘟,嘟,嘟。”……随着一阵富于节奏感和力量感的音乐,北海市海城区第八小学(以下简称海城区八小)的校园热闹了起来。每到下午放学时间,海城区八小鼓号队的队员们就会自觉到活动室拿上自己的乐器,到操场上排列整齐,进行训练。鼓手们铿锵有力的鼓声,号手们清澈嘹亮的号声,镲手们动感十足的镲声,彰显了该校学生的活力。
在海城区八小,无论是喜欢阅读、写作、书法,还是喜欢足球、唱歌、跳舞,学生的各种兴趣都能在这里找到发展的“土壤”。“尊重每一个人,赏识每一个人,发展每一个人,成就每一个人”,这正是该校“七彩教育”特色办学理念的核心所在。通过专家指导,该校将特色方向定位为“七彩教育”。“七”是一个体系,包含了七彩环境、七彩管理、七彩课堂、七彩实践4方面,用“七彩之光”照亮学校工作的各个细节和每个角落,让每一位教师和每一名学生都能全面、个性地发展。
“七彩教育”点亮了海城区八小师生们的七彩生活。四(3)班学生周星辰虽然只有9岁,可她不简单,小小年纪就阅读了十几个儿童版本的《红楼梦》,如今已进入原著的世界;六(4)班的谭笑文原本是一个害羞腼腆的女生,自从班名确定为“明星班”之后,她的写作特长得到了充分展示,每每有所感悟她就会书写成文,现已写满了厚厚一本笔记本,是同学们眼中的“小作家”;五(4)班的李逸鸣则酷爱书法,学校开设书法校本课程后,他把除学习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练习书法上,跟北海市书法协会的老师学习,参加校级、县级等各级书法比赛,2014年他在全国书法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与海城区八小的“七彩教育”不同,北海市海城区第九小学(以下简称海城区九小)提出的是“立人教育”特色理念。“立人教育立足于培育人。我们以尊重人、关怀人、服务人、成就人的人文之心,通过怡养情志、实践体验,对学生倾注人文关怀、进行人本教育,帮助并培养学生成长为健全的‘人’。”该校校长梁伟升解释道。该校有“六大岗”——安全岗、爱心岗、环保岗、法制岗、科普岗和国防岗,分别对应着一年级到六年级。这是该校与北海市多个单位共建的“立人基地”。六(4)班学生李学林经历了六个“岗”,却最喜欢学校与北海市海警一支队共建的国防岗,原因很简单:因为参观军舰、接受军训后,他产生了当海军的念头。而五(1)班的薛丽君在环保岗上学到了许多环保知识,树立了环保意识,她还自办了一场班级“环保袋服装展示秀”。
北海市海城区第二小学的“英才教育”、北海市海城区第三小学的“卓越教育”、北海市海城区第六小学的“海洋文化教育”、北海市海城区第十小学的“礼乐教育”、北海市海城区第十二小学的“文礼文化教育”、北海市海城区第十五小学的“文雅教育”……从顶层设计到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再到学校课堂文化的构建;从保正常运转到创品牌特色,再到建设优质学校,海城区“一校一特色”工作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有序的过程。如今,“让每一所学校都有自身的特色、每一个学生都能个性发展”正逐渐成为该城区教育事业的新常态。 师生们的美丽蜕变
2013年11月20日,对北海市海城区第一小学(以下简称海城区一小)三(1)班学生邓启豪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因为经过长时间排练的校园心理剧《颤动的心弦》终于要搬上自治区未成年人校园心理剧比赛的舞台了。作为主演之一,他既紧张又兴奋。“平时只是在班里或者在学校里表演,从没想过自己也能上这么大的舞台,面对那么多观众,真是太高兴了。”虽然已经时隔两年,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他依旧激动不已。经过演员、导演、编剧的共同努力,该剧最终获得了第一名。
“这真是学生化茧成蝶的蜕变。我们的学生多是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少孩子胆小怕羞、综合能力较差。如今,通过几年的特色办学,学生们成长得很快,跟城里的孩子比也毫不逊色。”海城区一小校长范明强不无自豪地说。三年前,该校结合具体校情、生情,确定了“心品教育”特色办学方向,主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建设“心灵小屋”、特色班级文化、健康知识走廊,开展“心品教育小明星”评比、志愿者深入社区实践活动,以及构建全面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体系,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和谐安全、健康愉悦的校园。这样的校园,在五(3)班学生白雨欣的眼里就像是一片充满生机的森林,而自己是一只在森林里快乐飞翔的小鸟。她说:“刚来学校的时候,总感觉老师很严肃,课堂也比较沉闷,心里有些害怕。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跟老师就像朋友一样,一起学习、玩耍,很开心很快乐。”
感到幸福快乐的不止海城区一小的师生。在海城区逸夫小学的梦想课程里,师生们共同培育梦想,享受到了“无比快乐的时光”。该校教师刘晓霞深深爱上了这样的课堂。在梦想课程里,她收获了极大的乐趣和满足感,她说:“我和孩子们在快乐中度过了每个课时,孩子们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于是,孩子们变得期待学习,并享受学习,课堂上,孩子展现的是一张张充满自信的笑脸。每到周一,孩子们就会问我‘老师今天上梦想课吗’,当听到我说‘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我们都上’,他们就会欢呼起来。”
而海城区九小教师钟耀明则在“立己工程”中收获颇丰。“立己工程”是该校“立人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利用校内名师、骨干教师等资源,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和辐射作用,实现教师间的良性互动、经验共享、合作探索,构建有层次、有梯队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如今,钟耀明已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他执教的实验课《一个小山村的故事》,在全国英特尔未来教育区域推进教学研讨活动中获得了专家们的好评。近三年来,该校教师在国家级、自治区级论文评比中有100多人次获奖,有40多人次获评为自治区、市级先进个人。
“特色是一顶帽子,帽子下面呈现的是不同的‘面容’。”这是海城区开展“一校一特色”工作的重要原则。“工作中,我们不做统一规划,不搞统一安排,给学校以充分的自主权,激发各校师生的主人翁意识,这样才能让师生蜕变出别样的美丽。”钟建华副局长解释道。
从“第一批学校”到“全面扩张”
北海市海城区高德小学(以下简称高德小学)是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小学,1927创办至今已有88年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绩。当海城区启动第一批“一校一特色”项目时,该校是持观望态度的。“我们很担心,改了之后,老师和学生能不能适应?万一办学质量下滑了怎么办?”该校校长龙光先这样描述当时的顾虑。
然而,当看到其他学校在项目中获益时,龙校长“再也坐不住了”,在一年前就提出了“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的特色办学目标,开始走上特色办学的探索之路。“第二批项目学校的申请工作准备开始了,我们一定要积极争取到参与项目的资格。我相信在特色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学校会发展得更好。”龙光先校长踌躇满志地说。
想“动起来”的不仅仅是高德小学,北海市海城区第七小学、北海市海城区第十一小学等11所非项目学校,大多有意向申请成为第二批特色项目学校。自实施“一校一特色”项目以来,海城区教育局一方面抓好项目学校的建设工作,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对非项目学校进行发动和引导,通过组织非项目学校校长、教师、家长到项目学校参观,适当安排非项目学校参加特色方案答辩会、学校发展计划答辩会,编写《项目工作简报》等形式,向非项目学校做了全面、深入的宣传。广泛的宣传,让更多学校对特色建设有了越来越深的了解,龙光先校长说:“连二小、三小、九小这些城区名校都变了,而且变得那么好,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说不变呢?”
谈到目前取得的成绩及下一步的工作设想,钟建华副局长说:“一个学校特色品牌的沉淀和提炼,不是一个简短的过程,它是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历程。一所学校尚且如此,整个区域教育的发展更是如此。”接下来,该城区将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大对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建设优质教师队伍的支持:首先,邀请区内外专家对城区校长、技术团队进行特色学校建设理论和策略的集中培训;其次,强化督导评估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学校特色建设的评价导向机制,加强对全城区学校特色建设工作的跟踪、监督和指导。
“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成为特色学校。我希望有一天,无论谁走进海城区的学校,看到校园文化和师生面貌,不用校长介绍就能感受到学校的魅力,那时我们就算真正成功了。”刘长惠局长说。
(责编 黄雯丽)
开启特色兴教的“破冰之旅”
“特色办学?我们的特色在哪里?”“这样的办学有没有经验可供借鉴?摸着石头过河能坚持下去吗?”“特色建设项目中,学校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如何开展?具体的工作流程怎么走?”……海城区的“一校一特色”项目发起之初,由于学校、家长、社会对项目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一连串问题接踵而来,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校,普遍持观望态度。“项目开始前,虽然对校长们作过相应的培训,但收效甚微,许多学校仍旧对改变‘望而却步’。”海城区教育局副局长钟建华说。
这些确实是各校面临的实际问题。据海城区地角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地角初中)校长罗树飞介绍,该校学生大部分是渔民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们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关心和支持学校的特色建设了。“加上学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不少真师乐于安逸,工作积极性不高,各项工作开展起来真是步履维艰。”罗树飞校长坦言当时颇感无奈。
全面激发办学活力,成了海城区实施“一校一特色”项目亟需跨出的一步。正如刘长惠局长所言:“关键还是观念问题。校长、教师们的观念还有待转变。观念改变了,一切事情都好办了。”为此,海城区教育局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组织学校通过新闻媒体、校园板报、致家长的一封信、校讯通、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的意见;组织各校校长和领导班子成员“走出去”,到南宁市朝阳路小学、南宁市燕子岭小学观摩学习,到杭州参加全国特色学校建设校长培训班,并实地参观杭州市长寿桥小学,与该校校长、教师面对面交流;把项目专家“请进来”,到各学校现场把脉,确定特色办学的思路和方向。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措施使校长、教师们由被动转为主动,开始以积极的心态投入项目建设。不久,该城区就有12所学校主动申请成为第一批项目学校。这样的变化在地角初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家长们开始关心学校的建设,都能积极响应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教师恢复了昔日的活力,由过去的消极怠工变为现在的“主动出击”。该校教师李启霞告诉记者,现在很少有老师为一些小利益而斤斤计较了,大家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想着如何把学生教得更好……海城区构建“一校一特色”的破冰之旅,就这样悄然开启了。
“一校一特色”成为新常态
“咚,咚,咚。”“嘟,嘟,嘟。”……随着一阵富于节奏感和力量感的音乐,北海市海城区第八小学(以下简称海城区八小)的校园热闹了起来。每到下午放学时间,海城区八小鼓号队的队员们就会自觉到活动室拿上自己的乐器,到操场上排列整齐,进行训练。鼓手们铿锵有力的鼓声,号手们清澈嘹亮的号声,镲手们动感十足的镲声,彰显了该校学生的活力。
在海城区八小,无论是喜欢阅读、写作、书法,还是喜欢足球、唱歌、跳舞,学生的各种兴趣都能在这里找到发展的“土壤”。“尊重每一个人,赏识每一个人,发展每一个人,成就每一个人”,这正是该校“七彩教育”特色办学理念的核心所在。通过专家指导,该校将特色方向定位为“七彩教育”。“七”是一个体系,包含了七彩环境、七彩管理、七彩课堂、七彩实践4方面,用“七彩之光”照亮学校工作的各个细节和每个角落,让每一位教师和每一名学生都能全面、个性地发展。
“七彩教育”点亮了海城区八小师生们的七彩生活。四(3)班学生周星辰虽然只有9岁,可她不简单,小小年纪就阅读了十几个儿童版本的《红楼梦》,如今已进入原著的世界;六(4)班的谭笑文原本是一个害羞腼腆的女生,自从班名确定为“明星班”之后,她的写作特长得到了充分展示,每每有所感悟她就会书写成文,现已写满了厚厚一本笔记本,是同学们眼中的“小作家”;五(4)班的李逸鸣则酷爱书法,学校开设书法校本课程后,他把除学习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练习书法上,跟北海市书法协会的老师学习,参加校级、县级等各级书法比赛,2014年他在全国书法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与海城区八小的“七彩教育”不同,北海市海城区第九小学(以下简称海城区九小)提出的是“立人教育”特色理念。“立人教育立足于培育人。我们以尊重人、关怀人、服务人、成就人的人文之心,通过怡养情志、实践体验,对学生倾注人文关怀、进行人本教育,帮助并培养学生成长为健全的‘人’。”该校校长梁伟升解释道。该校有“六大岗”——安全岗、爱心岗、环保岗、法制岗、科普岗和国防岗,分别对应着一年级到六年级。这是该校与北海市多个单位共建的“立人基地”。六(4)班学生李学林经历了六个“岗”,却最喜欢学校与北海市海警一支队共建的国防岗,原因很简单:因为参观军舰、接受军训后,他产生了当海军的念头。而五(1)班的薛丽君在环保岗上学到了许多环保知识,树立了环保意识,她还自办了一场班级“环保袋服装展示秀”。
北海市海城区第二小学的“英才教育”、北海市海城区第三小学的“卓越教育”、北海市海城区第六小学的“海洋文化教育”、北海市海城区第十小学的“礼乐教育”、北海市海城区第十二小学的“文礼文化教育”、北海市海城区第十五小学的“文雅教育”……从顶层设计到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再到学校课堂文化的构建;从保正常运转到创品牌特色,再到建设优质学校,海城区“一校一特色”工作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有序的过程。如今,“让每一所学校都有自身的特色、每一个学生都能个性发展”正逐渐成为该城区教育事业的新常态。 师生们的美丽蜕变
2013年11月20日,对北海市海城区第一小学(以下简称海城区一小)三(1)班学生邓启豪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因为经过长时间排练的校园心理剧《颤动的心弦》终于要搬上自治区未成年人校园心理剧比赛的舞台了。作为主演之一,他既紧张又兴奋。“平时只是在班里或者在学校里表演,从没想过自己也能上这么大的舞台,面对那么多观众,真是太高兴了。”虽然已经时隔两年,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他依旧激动不已。经过演员、导演、编剧的共同努力,该剧最终获得了第一名。
“这真是学生化茧成蝶的蜕变。我们的学生多是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少孩子胆小怕羞、综合能力较差。如今,通过几年的特色办学,学生们成长得很快,跟城里的孩子比也毫不逊色。”海城区一小校长范明强不无自豪地说。三年前,该校结合具体校情、生情,确定了“心品教育”特色办学方向,主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建设“心灵小屋”、特色班级文化、健康知识走廊,开展“心品教育小明星”评比、志愿者深入社区实践活动,以及构建全面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体系,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和谐安全、健康愉悦的校园。这样的校园,在五(3)班学生白雨欣的眼里就像是一片充满生机的森林,而自己是一只在森林里快乐飞翔的小鸟。她说:“刚来学校的时候,总感觉老师很严肃,课堂也比较沉闷,心里有些害怕。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跟老师就像朋友一样,一起学习、玩耍,很开心很快乐。”
感到幸福快乐的不止海城区一小的师生。在海城区逸夫小学的梦想课程里,师生们共同培育梦想,享受到了“无比快乐的时光”。该校教师刘晓霞深深爱上了这样的课堂。在梦想课程里,她收获了极大的乐趣和满足感,她说:“我和孩子们在快乐中度过了每个课时,孩子们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于是,孩子们变得期待学习,并享受学习,课堂上,孩子展现的是一张张充满自信的笑脸。每到周一,孩子们就会问我‘老师今天上梦想课吗’,当听到我说‘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我们都上’,他们就会欢呼起来。”
而海城区九小教师钟耀明则在“立己工程”中收获颇丰。“立己工程”是该校“立人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利用校内名师、骨干教师等资源,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和辐射作用,实现教师间的良性互动、经验共享、合作探索,构建有层次、有梯队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如今,钟耀明已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他执教的实验课《一个小山村的故事》,在全国英特尔未来教育区域推进教学研讨活动中获得了专家们的好评。近三年来,该校教师在国家级、自治区级论文评比中有100多人次获奖,有40多人次获评为自治区、市级先进个人。
“特色是一顶帽子,帽子下面呈现的是不同的‘面容’。”这是海城区开展“一校一特色”工作的重要原则。“工作中,我们不做统一规划,不搞统一安排,给学校以充分的自主权,激发各校师生的主人翁意识,这样才能让师生蜕变出别样的美丽。”钟建华副局长解释道。
从“第一批学校”到“全面扩张”
北海市海城区高德小学(以下简称高德小学)是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小学,1927创办至今已有88年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绩。当海城区启动第一批“一校一特色”项目时,该校是持观望态度的。“我们很担心,改了之后,老师和学生能不能适应?万一办学质量下滑了怎么办?”该校校长龙光先这样描述当时的顾虑。
然而,当看到其他学校在项目中获益时,龙校长“再也坐不住了”,在一年前就提出了“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的特色办学目标,开始走上特色办学的探索之路。“第二批项目学校的申请工作准备开始了,我们一定要积极争取到参与项目的资格。我相信在特色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学校会发展得更好。”龙光先校长踌躇满志地说。
想“动起来”的不仅仅是高德小学,北海市海城区第七小学、北海市海城区第十一小学等11所非项目学校,大多有意向申请成为第二批特色项目学校。自实施“一校一特色”项目以来,海城区教育局一方面抓好项目学校的建设工作,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对非项目学校进行发动和引导,通过组织非项目学校校长、教师、家长到项目学校参观,适当安排非项目学校参加特色方案答辩会、学校发展计划答辩会,编写《项目工作简报》等形式,向非项目学校做了全面、深入的宣传。广泛的宣传,让更多学校对特色建设有了越来越深的了解,龙光先校长说:“连二小、三小、九小这些城区名校都变了,而且变得那么好,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说不变呢?”
谈到目前取得的成绩及下一步的工作设想,钟建华副局长说:“一个学校特色品牌的沉淀和提炼,不是一个简短的过程,它是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历程。一所学校尚且如此,整个区域教育的发展更是如此。”接下来,该城区将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大对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建设优质教师队伍的支持:首先,邀请区内外专家对城区校长、技术团队进行特色学校建设理论和策略的集中培训;其次,强化督导评估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学校特色建设的评价导向机制,加强对全城区学校特色建设工作的跟踪、监督和指导。
“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成为特色学校。我希望有一天,无论谁走进海城区的学校,看到校园文化和师生面貌,不用校长介绍就能感受到学校的魅力,那时我们就算真正成功了。”刘长惠局长说。
(责编 黄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