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吊脚楼也称“干栏”建筑,在土家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土家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审美文化,这种文化情怀导引着土家族人在吊脚楼的营造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彭家寨吊家楼群在建筑选址与布局上、建筑材料与结构上、雕刻装饰上都体现着自己的生态智慧,这些智慧对于当前时代人类建筑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彭家寨;吊脚楼;生态智慧;寄兴于景
彭家寨吊脚楼群坐落于湖北恩施州宣恩县的沙道沟镇,前临龙潭河,后依观音山,与209国道相距约15公里。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几百年前,彭氏家族迁徒到此地,因尽是坡地,建房不得不以吊脚之高低来适应地形之变化,时光推移,不断积累,终形成今日完美而集中的彭家寨吊脚楼聚落。这极具生态美感的建筑被中国古建筑专家张良臬先生誉为湖北省吊脚楼群的“头号种子选手”。
一、选址与布局的生态智慧
土家族居民因地制宜、择地而居,彭家寨位于武陵山区观音山右下方,选址于两山夹一谷的地貌之中,建筑群以吊脚楼为主,依山傍水而建,坐北朝南,负阴抱阳,藏风聚气。寨子前面是层层梯田,田的下方是蜿蜒的龙潭河,河上是一座长长的铁索桥。从整体布局上看,彭家寨房屋依山而建,分台而筑,数十栋吊脚楼各不相同,“千楼自别”,由众多单体建筑组合成村寨时,以公共用地的院坝、桥梁为中心展开。单体建筑摆设灵活自由,形凝神聚,而众多的村寨则组成龙潭河流域“一串明珠”。
远望去,它的立面层次清晰而富有变化,气势恢弘。彭家寨村落的布局一是体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二是遵循“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彭家寨的选址与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空间意识”,《周易》中说,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空间意识”是三维的,即“天地人三才”。书中写道:“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又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彭家寨的选址与布局体现出人与自然合并成一整体,“人”处于“天地”之间,与天地相合。土家族人生活居住于此美好、安定的“场所”,这是天人、阴阳、乾坤相和的产物。
二、吊脚楼材料与结构体现的生态智慧
彭家寨吊脚楼由于所处的地形与气候特征,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结构。土家族居民探索出了适合本地居住环境条件的建筑形式与方法,体现出他们对自然的崇敬与依恋之情。彭家寨所处的武陵山区,盛产各种木材,土家族居民就地取材,多选用杉木建造房屋,因杉木具有产量大、质量好、树干直、防虫蛀等优点。木材作为建房材料还具有其他材料不具备的优势:第一,木构架的结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还有明显的隔热、保温以及节能作用。第二,木构架造型灵活、便于维修,还可循环利用。土家族居民还选取本地优质石材作建房材料,砌筑台阶、地面及石基,石头质地坚硬,防水耐蚀、耐风化。吊脚楼的厢房下有十多根木桩,楼前阳台与两边走廊的排柱是 “悬柱”,此木架构造能顺应自然地形,充分利用土地,具有通风透光、冬暖夏凉、防潮防湿、防震减灾的生态功效。吊脚楼所用的木、瓦、石等材料仍保留其自然特征,也具有生命的价值。人们居于吊脚楼的房间,观看木材的肌理、触摸其材质、嗅其芳香,感受自然之韵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综合参与其中,居住者与自然形成了一种亲近关系。西方著名美学家伯林特指出:“比其他的情境更为强烈的是,通过身体与处所的相互渗透,我们成了环境的一部分,环境经验使用了整个人类感觉系统……我们不仅是看到我们的活生生的世界,我们还步入其中,与之共同活动,对之产生反应。”这种场所意识是一个新发展,也符合当代生态美学的实际。
三、吊脚楼的装饰体现“寄兴于景”的生态智慧
“寄兴于景”是指一种“借物寓志”“托物起兴”,意思是在作品中先不直接揭示题旨,而是寄情于自然景物,引出主题。清代画家石涛在其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指出,“古之人寄兴于笔墨,假道于山川。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其意思是通过绘画寄兴于笔墨形象,借道于自然山水,能做到不想教化而能教化,在无为中却能做到真正有为……同样,彭家寨吊脚楼的建筑师们在木雕装饰作品中,也通过自然形象寄兴于景,表达了土家族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对自然的崇敬,体现了土家族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彭家寨吊脚楼的建筑装饰,从屋脊、梁柱、走廊栏杆、支柱下端、挑枋头、檐板到门窗、柱础都体现了生态美,其雕刻造型生动多变,题材丰富,与青瓦木墙搭配映衬,素雅明净。吊脚楼的门窗雕刻生动精彩,门的装饰一般表现在门框与门扇上。窗户常用细木榫接雕花而成,雕刻手法是镂空形式,上面常雕有花鸟虫鱼等精美图案,祥禽瑞兽类如龙凤呈祥、凤栖牡丹、喜鹊登梅;寓意类如用蝠、磬谐“福庆”之音。此外,起悬空支撑作用的挑柱的装饰很有特点,其柱头常被雕刻成“金瓜”与“旋钮”状,柱身常饰以龙凤纹与回形纹。综合来看,彭家寨吊脚楼雕刻装饰上的内容大多是花卉植物、龙凤虎豹、万字福字等,这些纹样除了表达吉祥如意的寓意之外,还蕴含着土家族图腾崇拜与宗教信仰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土家族建筑装饰的生态美。
彭家寨吊脚楼装饰不仅将自然万物作为人们欣赏的对象,更进一步让其进入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将它们其变为与人密切关联的可亲之物。正如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指出,创作的本意并不在于单纯的艺术鉴赏,而且在于创造一种与人的生活密切关联的自然景观。自然万物成为生活之组成部分,有一种机缘性。土家族人对自然的崇敬之情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都生动地化作吊脚楼装饰中自然万物的生动造型。
建筑作为人类居住的场所,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文化内涵。土家族吊脚楼承载着土家族群众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彭家寨吊脚楼聚落的营造具有独特的生态美学理念与智慧,它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人类应尊重自然,对自然保持适度的敬畏。我们在今后的建筑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研究和传承土家族吊脚楼生态文化,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美学新实践。
【参考文献】
[1]王红英,吴巍.鄂西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与聚落景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
[2]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作者简介:范洪涛,男,湖北恩施人,研究方向:民族艺术。
关键词:彭家寨;吊脚楼;生态智慧;寄兴于景
彭家寨吊脚楼群坐落于湖北恩施州宣恩县的沙道沟镇,前临龙潭河,后依观音山,与209国道相距约15公里。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几百年前,彭氏家族迁徒到此地,因尽是坡地,建房不得不以吊脚之高低来适应地形之变化,时光推移,不断积累,终形成今日完美而集中的彭家寨吊脚楼聚落。这极具生态美感的建筑被中国古建筑专家张良臬先生誉为湖北省吊脚楼群的“头号种子选手”。
一、选址与布局的生态智慧
土家族居民因地制宜、择地而居,彭家寨位于武陵山区观音山右下方,选址于两山夹一谷的地貌之中,建筑群以吊脚楼为主,依山傍水而建,坐北朝南,负阴抱阳,藏风聚气。寨子前面是层层梯田,田的下方是蜿蜒的龙潭河,河上是一座长长的铁索桥。从整体布局上看,彭家寨房屋依山而建,分台而筑,数十栋吊脚楼各不相同,“千楼自别”,由众多单体建筑组合成村寨时,以公共用地的院坝、桥梁为中心展开。单体建筑摆设灵活自由,形凝神聚,而众多的村寨则组成龙潭河流域“一串明珠”。
远望去,它的立面层次清晰而富有变化,气势恢弘。彭家寨村落的布局一是体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二是遵循“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彭家寨的选址与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空间意识”,《周易》中说,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空间意识”是三维的,即“天地人三才”。书中写道:“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又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彭家寨的选址与布局体现出人与自然合并成一整体,“人”处于“天地”之间,与天地相合。土家族人生活居住于此美好、安定的“场所”,这是天人、阴阳、乾坤相和的产物。
二、吊脚楼材料与结构体现的生态智慧
彭家寨吊脚楼由于所处的地形与气候特征,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结构。土家族居民探索出了适合本地居住环境条件的建筑形式与方法,体现出他们对自然的崇敬与依恋之情。彭家寨所处的武陵山区,盛产各种木材,土家族居民就地取材,多选用杉木建造房屋,因杉木具有产量大、质量好、树干直、防虫蛀等优点。木材作为建房材料还具有其他材料不具备的优势:第一,木构架的结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还有明显的隔热、保温以及节能作用。第二,木构架造型灵活、便于维修,还可循环利用。土家族居民还选取本地优质石材作建房材料,砌筑台阶、地面及石基,石头质地坚硬,防水耐蚀、耐风化。吊脚楼的厢房下有十多根木桩,楼前阳台与两边走廊的排柱是 “悬柱”,此木架构造能顺应自然地形,充分利用土地,具有通风透光、冬暖夏凉、防潮防湿、防震减灾的生态功效。吊脚楼所用的木、瓦、石等材料仍保留其自然特征,也具有生命的价值。人们居于吊脚楼的房间,观看木材的肌理、触摸其材质、嗅其芳香,感受自然之韵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综合参与其中,居住者与自然形成了一种亲近关系。西方著名美学家伯林特指出:“比其他的情境更为强烈的是,通过身体与处所的相互渗透,我们成了环境的一部分,环境经验使用了整个人类感觉系统……我们不仅是看到我们的活生生的世界,我们还步入其中,与之共同活动,对之产生反应。”这种场所意识是一个新发展,也符合当代生态美学的实际。
三、吊脚楼的装饰体现“寄兴于景”的生态智慧
“寄兴于景”是指一种“借物寓志”“托物起兴”,意思是在作品中先不直接揭示题旨,而是寄情于自然景物,引出主题。清代画家石涛在其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指出,“古之人寄兴于笔墨,假道于山川。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其意思是通过绘画寄兴于笔墨形象,借道于自然山水,能做到不想教化而能教化,在无为中却能做到真正有为……同样,彭家寨吊脚楼的建筑师们在木雕装饰作品中,也通过自然形象寄兴于景,表达了土家族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对自然的崇敬,体现了土家族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彭家寨吊脚楼的建筑装饰,从屋脊、梁柱、走廊栏杆、支柱下端、挑枋头、檐板到门窗、柱础都体现了生态美,其雕刻造型生动多变,题材丰富,与青瓦木墙搭配映衬,素雅明净。吊脚楼的门窗雕刻生动精彩,门的装饰一般表现在门框与门扇上。窗户常用细木榫接雕花而成,雕刻手法是镂空形式,上面常雕有花鸟虫鱼等精美图案,祥禽瑞兽类如龙凤呈祥、凤栖牡丹、喜鹊登梅;寓意类如用蝠、磬谐“福庆”之音。此外,起悬空支撑作用的挑柱的装饰很有特点,其柱头常被雕刻成“金瓜”与“旋钮”状,柱身常饰以龙凤纹与回形纹。综合来看,彭家寨吊脚楼雕刻装饰上的内容大多是花卉植物、龙凤虎豹、万字福字等,这些纹样除了表达吉祥如意的寓意之外,还蕴含着土家族图腾崇拜与宗教信仰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土家族建筑装饰的生态美。
彭家寨吊脚楼装饰不仅将自然万物作为人们欣赏的对象,更进一步让其进入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将它们其变为与人密切关联的可亲之物。正如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指出,创作的本意并不在于单纯的艺术鉴赏,而且在于创造一种与人的生活密切关联的自然景观。自然万物成为生活之组成部分,有一种机缘性。土家族人对自然的崇敬之情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都生动地化作吊脚楼装饰中自然万物的生动造型。
建筑作为人类居住的场所,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文化内涵。土家族吊脚楼承载着土家族群众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彭家寨吊脚楼聚落的营造具有独特的生态美学理念与智慧,它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人类应尊重自然,对自然保持适度的敬畏。我们在今后的建筑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研究和传承土家族吊脚楼生态文化,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美学新实践。
【参考文献】
[1]王红英,吴巍.鄂西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与聚落景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
[2]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作者简介:范洪涛,男,湖北恩施人,研究方向:民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