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城市的飞速发展,加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安的城市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随着城市的发展,作为城市主要发展动力之一的商业,其商业运行、行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本文以西安市为例,根据西安市的发展演变,通过对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的现状分析,从而提出西安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的缺陷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西安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
1 西安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辛亥革命前后,南大街、西大街、南院门以及南关、东关一带为西安人口聚集的商业繁华区。民国24年铁路通达西安之后,西安商业活动趋于活跃,外来人口激增之故。以“满城”为基础的新市区,尤其是今尚德路以东地区,形成路网较密、人口聚集的地带,在今解放路北段相继建成一些单位建筑和居住区,解放路以及火车站至大差市一带的商业店铺逐步积聚,成为了西安市当时的繁华地段。抗口战争期间,直通火车站的解放路形成了热闹的商业区。
解放后,西安的商业区跨越了明城墙的界限,东、南、西、北四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形成,纺织城、韩森寨、土门、小寨等综合市场也逐渐形成。另外,商业中心开始向中轴线偏移,钟楼作为东、西、南、北四大街的交点,既位于旧城几何中心位置,又处在城市中轴线之上,于是便取代解放路成为新的商业中心。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中心摆脱了原先公共建筑围绕广场集聚的模式,逐步形成“中心区”的形态,由于地域范围与商业中心基本吻合,使得城市中心与商业中心的概念开始模糊,商业职能开始成为西安城市中心的主要职能之一。由于经济改革的推动,旧城内钟楼附近地域的商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南大街形成了文化旅游商业街,东大街、西大街、解放路形成了以大型专业商店为主的商业街。并在旧城东、西、南方向分别出现了胡家庙、土门、小寨三个规模较大的综合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安市的商贸流通业进入加速发展的轨道,己经成为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城市。这一时期,西安市商业空间结构是以市中心——钟楼为核心向周围辐散,分级分区,交错成网。钟楼连通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聚集众多商业网点,形成一级商业网点群。分布在市内区域性网点密集区的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解放路和东新街什字等六个商业中心,形成二级商业网点群。另外,在居民住宅区中心、街巷的交叉路口及居民出入集中的交通线上形成三级商业网点群。这三个商业中心构成了西安商業中心的空间结构。
2 西安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西安是著名历史文化名城, 十三朝古都. 历史上,其商业布局深受传统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集中布局在城墙周围地区。就目前来看,西安商业中心空间布局呈现出“向心分散型”的“一核、一副、一环带,九心、六区、十二圈”的发展态势。
2.1钟楼商圈
西安市的大型商业网点仍然集中在西安市的中心城区,形成“一核”的商业空间结构。范围包括皇城内的钟楼及与其连通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解放路和若干特色商业街、综合商贸街。这个商圈是名街、名店、名品组成的中高档购物街区,具有旅游文化休闲的特色。
2.2小寨和大雁塔商圈
西安市的商业在南郊也分布较为集中。其中,以两纵四横(长安南路、雁塔南路、小寨东西路、纬二街—雁塔西路、纬一街—西八里南、丈八东路—雁展路)组成的小寨商圈和大雁塔商圈,形成了西安市的城市副商业中心(“一副”)。这里拥有大型百货店、品牌专卖店、文化娱乐等商业网点,有很强的夜间经济活动。
2.3“一环带”商业空间结构
“一环带”商业空间结构是由环城路至二环路中间版块的综合性商贸街、特色商业街组成的街区集中发展区,呈现环形带状分布,共21条。内设超市、专卖店、便利店、餐饮、休闲、专业街等商业网点。
2.4 区级商业中心
西安市的区级商业中心是由经开凤城商业中心、北城大明宫商业中心、西咸三桥商贸中心、城西土门商业中心、高新木塔寨商业中心、长安新城商业中心、城东韩森寨商业中心、航天城商业中心以及浐灞金融商务中心组成的几个商业中心(“九心”)。其中,北郊未央区大型商业网点数量较多, 仅次于雁塔区。 东郊的灞桥区商业网点数量最少, 尚无一家大型批发商业网点。
2.5 商贸功能区
商贸功能区也称服务业聚集区,包括长乐路服装轻工集散功能区、浐灞西安金融商务区、高新中央商务区、西安服务外包产业园、国际港务区、曲江文化商务区。其主体商贸功能凸显,以城市运营为手段,包含商务、流通、金融、会展、生活功能的产业聚集区。
2.6 副都市、次区级商业中心
副都市、次区级商业中心包括临潼、户县、阎良大都市副中心商圈;北客站商圈、龙首商圈、大兴商圈、大唐西市商圈、电子城商圈、电视塔会展商圈、胡家庙商圈、纺织城商圈及韦曲商圈。这些商圈弥补了区域商业中心数量的不足,并对社区商业网点进行有效的补充。
3 西安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存在的缺陷
3.1 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的分布导致交通形式的严峻
商业空间结构往往有集聚的趋势,从而导致人流集中,交通量大增。西安市商业网点布局的圈层结构明显, 中心城区的商业网点集中系数过高, 边缘地带的商业网点集中系数偏低,由此使得中心城区的交通承载力过大,交通拥堵现象明显。
3.2 商业内部发展不协调
不少商圈的商业职能日益综合化,但富有特色的专门行业日益减少。行业发展缺少统筹和指导,往往一哄而上,容易形成饱和状态,使城市商业结构较单一。目前西安市专门化商业地域形成还处在初级阶段,仅家居建材市场和仓储式超市的地域专业化初具一定规模,其他行业未形成一定的专业规模。
3.3 城市规划与建设较少考虑商业设施
城市规划与建设是城市管理的直接体现,但是在实际运作中比较少的考虑对周围地区商业设施的影响。如西安东大街街道栅栏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顾客来往的方便性。
3.4 商业中心消费环境较差
目前,西安市商业中心购物环境仍然较差,仍然有待改善。表现为小商小贩随意摆摊设点,消费者休闲环境的欠缺。钟楼及小寨商业中心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人满为患,并且不具备满足停车的要求。
4 西安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改进措施
4.1 完善市区交通体系建设
西安市应首先加快完善市区交通体系建设, 促进传统家用类商服业的郊区化, 以最大程度满足郊区居民的就近消费需求。可有选择地在商业中心、商业街等周围布置一些停车场,规划完善商业活动集中地区的交通道路,合理疏导交通流向和流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借助地铁来疏散商业中心区的人流。应结合地铁站点和地下空间的开发,解决原有商业中心商业空间断层的现象,构建丰富多样的商业空间。
4.2 改变行业无序状态,合理调整商业业态结构
对于城区密集型的行业, 要着力改变各类企业在城区无序布局的现状。要保留传统的有旅游价值的老字号, 对于离心分散型的行业, 鉴于其行业类型不多,今后应向着地域专门化方向发展. 对于广布型的行业, 鉴于其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口, 布局灵活度比较大。因此, 在西安郊区化的背景下, 应规划引导此类行业向郊区扩散。
参考文献
[1] 仵宗卿,柴彦威.商业活动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3).
[2] 赵建军. 青岛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 J] 人文地理. 2005. 81( 1).
[3] 仵宗卿, 戴学珍. 北京市商业中心的空间结构研究[J].城市规划,2001, 25(10).
[4] 李元青、冯小霞:西安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3).
【关键词】西安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
1 西安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辛亥革命前后,南大街、西大街、南院门以及南关、东关一带为西安人口聚集的商业繁华区。民国24年铁路通达西安之后,西安商业活动趋于活跃,外来人口激增之故。以“满城”为基础的新市区,尤其是今尚德路以东地区,形成路网较密、人口聚集的地带,在今解放路北段相继建成一些单位建筑和居住区,解放路以及火车站至大差市一带的商业店铺逐步积聚,成为了西安市当时的繁华地段。抗口战争期间,直通火车站的解放路形成了热闹的商业区。
解放后,西安的商业区跨越了明城墙的界限,东、南、西、北四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形成,纺织城、韩森寨、土门、小寨等综合市场也逐渐形成。另外,商业中心开始向中轴线偏移,钟楼作为东、西、南、北四大街的交点,既位于旧城几何中心位置,又处在城市中轴线之上,于是便取代解放路成为新的商业中心。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中心摆脱了原先公共建筑围绕广场集聚的模式,逐步形成“中心区”的形态,由于地域范围与商业中心基本吻合,使得城市中心与商业中心的概念开始模糊,商业职能开始成为西安城市中心的主要职能之一。由于经济改革的推动,旧城内钟楼附近地域的商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南大街形成了文化旅游商业街,东大街、西大街、解放路形成了以大型专业商店为主的商业街。并在旧城东、西、南方向分别出现了胡家庙、土门、小寨三个规模较大的综合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安市的商贸流通业进入加速发展的轨道,己经成为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城市。这一时期,西安市商业空间结构是以市中心——钟楼为核心向周围辐散,分级分区,交错成网。钟楼连通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聚集众多商业网点,形成一级商业网点群。分布在市内区域性网点密集区的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解放路和东新街什字等六个商业中心,形成二级商业网点群。另外,在居民住宅区中心、街巷的交叉路口及居民出入集中的交通线上形成三级商业网点群。这三个商业中心构成了西安商業中心的空间结构。
2 西安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西安是著名历史文化名城, 十三朝古都. 历史上,其商业布局深受传统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集中布局在城墙周围地区。就目前来看,西安商业中心空间布局呈现出“向心分散型”的“一核、一副、一环带,九心、六区、十二圈”的发展态势。
2.1钟楼商圈
西安市的大型商业网点仍然集中在西安市的中心城区,形成“一核”的商业空间结构。范围包括皇城内的钟楼及与其连通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解放路和若干特色商业街、综合商贸街。这个商圈是名街、名店、名品组成的中高档购物街区,具有旅游文化休闲的特色。
2.2小寨和大雁塔商圈
西安市的商业在南郊也分布较为集中。其中,以两纵四横(长安南路、雁塔南路、小寨东西路、纬二街—雁塔西路、纬一街—西八里南、丈八东路—雁展路)组成的小寨商圈和大雁塔商圈,形成了西安市的城市副商业中心(“一副”)。这里拥有大型百货店、品牌专卖店、文化娱乐等商业网点,有很强的夜间经济活动。
2.3“一环带”商业空间结构
“一环带”商业空间结构是由环城路至二环路中间版块的综合性商贸街、特色商业街组成的街区集中发展区,呈现环形带状分布,共21条。内设超市、专卖店、便利店、餐饮、休闲、专业街等商业网点。
2.4 区级商业中心
西安市的区级商业中心是由经开凤城商业中心、北城大明宫商业中心、西咸三桥商贸中心、城西土门商业中心、高新木塔寨商业中心、长安新城商业中心、城东韩森寨商业中心、航天城商业中心以及浐灞金融商务中心组成的几个商业中心(“九心”)。其中,北郊未央区大型商业网点数量较多, 仅次于雁塔区。 东郊的灞桥区商业网点数量最少, 尚无一家大型批发商业网点。
2.5 商贸功能区
商贸功能区也称服务业聚集区,包括长乐路服装轻工集散功能区、浐灞西安金融商务区、高新中央商务区、西安服务外包产业园、国际港务区、曲江文化商务区。其主体商贸功能凸显,以城市运营为手段,包含商务、流通、金融、会展、生活功能的产业聚集区。
2.6 副都市、次区级商业中心
副都市、次区级商业中心包括临潼、户县、阎良大都市副中心商圈;北客站商圈、龙首商圈、大兴商圈、大唐西市商圈、电子城商圈、电视塔会展商圈、胡家庙商圈、纺织城商圈及韦曲商圈。这些商圈弥补了区域商业中心数量的不足,并对社区商业网点进行有效的补充。
3 西安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存在的缺陷
3.1 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的分布导致交通形式的严峻
商业空间结构往往有集聚的趋势,从而导致人流集中,交通量大增。西安市商业网点布局的圈层结构明显, 中心城区的商业网点集中系数过高, 边缘地带的商业网点集中系数偏低,由此使得中心城区的交通承载力过大,交通拥堵现象明显。
3.2 商业内部发展不协调
不少商圈的商业职能日益综合化,但富有特色的专门行业日益减少。行业发展缺少统筹和指导,往往一哄而上,容易形成饱和状态,使城市商业结构较单一。目前西安市专门化商业地域形成还处在初级阶段,仅家居建材市场和仓储式超市的地域专业化初具一定规模,其他行业未形成一定的专业规模。
3.3 城市规划与建设较少考虑商业设施
城市规划与建设是城市管理的直接体现,但是在实际运作中比较少的考虑对周围地区商业设施的影响。如西安东大街街道栅栏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顾客来往的方便性。
3.4 商业中心消费环境较差
目前,西安市商业中心购物环境仍然较差,仍然有待改善。表现为小商小贩随意摆摊设点,消费者休闲环境的欠缺。钟楼及小寨商业中心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人满为患,并且不具备满足停车的要求。
4 西安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改进措施
4.1 完善市区交通体系建设
西安市应首先加快完善市区交通体系建设, 促进传统家用类商服业的郊区化, 以最大程度满足郊区居民的就近消费需求。可有选择地在商业中心、商业街等周围布置一些停车场,规划完善商业活动集中地区的交通道路,合理疏导交通流向和流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借助地铁来疏散商业中心区的人流。应结合地铁站点和地下空间的开发,解决原有商业中心商业空间断层的现象,构建丰富多样的商业空间。
4.2 改变行业无序状态,合理调整商业业态结构
对于城区密集型的行业, 要着力改变各类企业在城区无序布局的现状。要保留传统的有旅游价值的老字号, 对于离心分散型的行业, 鉴于其行业类型不多,今后应向着地域专门化方向发展. 对于广布型的行业, 鉴于其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口, 布局灵活度比较大。因此, 在西安郊区化的背景下, 应规划引导此类行业向郊区扩散。
参考文献
[1] 仵宗卿,柴彦威.商业活动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3).
[2] 赵建军. 青岛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 J] 人文地理. 2005. 81( 1).
[3] 仵宗卿, 戴学珍. 北京市商业中心的空间结构研究[J].城市规划,2001, 25(10).
[4] 李元青、冯小霞:西安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