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候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evan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天,院子里一株老槐树正在蓬勃地伸展它的枝叶。石碾坐在院子边,上面停着几只喜鹊,叽叽喳喳不知道说什么。盛夏的阳光分外耀眼,它透过老槐,斜斜地射进赵婆婆的小屋里,但是光线并不减弱,直照得赵婆婆眯起了双眼,病态地咳嗽一阵。炕上的花猫蜷卧在被褥一角,不时睁开眼看看屋里的世界。赵婆婆最近病情加重,奄奄一息。她搂住小腹不停地咳嗽,咳嗽完又一阵呻吟,“唉呀,我不行了。”
  大儿子福民看着重病的母亲,心里酸溜溜的。他拿起鸡毛掸子把炕上的灰尘拂去,不小心碰到花猫。花猫站起来,伸了个长长的懒腰,径直走到炕沿,轻手轻脚地跳了下去。
  “媽,您说什么呢?福贵就快回来了,福贵媳妇也快回来了,您一定要挺住,等福贵回来他有办法。”
  赵婆婆靠在一卷铺盖上,把眼睛闭上,似乎话都懒得说。
  午饭时间到了,这几天赵婆婆吃饭很少。福民走到炉台边的墙橱里拿出碗来,又在木箱里拿出一包干馍片,取出几片放在碗里,倒水,加点儿红糖,拿小匙,上了炕,盘坐在母亲身边,喂母亲吃。赵婆婆不张嘴,福民就叫,“妈,妈,吃点儿饭,您不吃饭怎么能捱过去呢?”赵婆婆微微张开嘴,福民舀起泡碎的馍片往母亲嘴里送,只见赵婆婆咬住小匙,嘴角溢出些糖水,福民赶忙拿起手绢轻轻擦去。几口后,再也吃不进去了。福民下了炕,擒着碗走出院子,将剩下的馍片倒掉,又用小匙刮掉碗里残留的碎馍渣。此时他感觉心里微微疼痛起来,母亲这个样子真令人担心又费心。一只蝉在老槐树上“绵绵”地叫着,叫声占据了整个院子,向更远处扩散开来。福民感觉心烦,他走到槐树下吓唬那只蝉,但是蝉只是不叫了,并没有飞走。于是福民向屋里走去,刚走到门槛边,那只该死的蝉又开始叫了。
  福民走进屋里,看了看靠在铺盖上的母亲。母亲均匀地呼吸着,深陷的眼睛紧紧闭起来,岁月的风霜与严寒都被闭在这双坚实的眼睛里。福民不禁落了一滴泪,他赶忙擦去。把碗涮了一下,、放进墙橱里。他走到炕边,把一件浅蓝色的被罩盖在母亲下半身。仔细听了听,还呼吸着。他坐在炕沿上,看看墙壁上贴着学生练习册的书页和发黄的报纸,一块儿小圆镜挂在盆架上方,白白地印出了屋里的摆设。墙中间挂着的相框见证了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轨迹,相框的边上已经锈迹斑斑了。
  福民跳下炕沿,走到相框下,他的视线漫过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描绘的是他和弟弟福贵坐在草丛里抱着自家大黄狗,那时的岁月多么艰难。他和弟弟都穿着新半袖,露出了天真的笑容。他依稀记得照这张黑白照片时的情景。有一天下午,村长挨家挨户通知,说镇上有人来照相,让大家赶紧准备一下。母亲一听面露喜色,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又赶忙告诉了福民和弟弟福贵。于是母亲开始找衣服,半天只找见一件新半袖。福民和福贵便争着抢,甚至打起架来,母亲在一旁怎么也劝不住。没有办法,母亲赶忙进屋把父亲的一件拿出来,裁成适合他们穿的小半袖。整个下午,一直在等照相的师傅,等着母亲把这件衣服裁好。等啊等,一下午,母亲的衣服终于裁好了,但是照相师傅却没来。福贵哭了,他哭着问母亲,为什么照相的师傅不来,福民也悲伤地坐在木椅上。无奈,母亲打发父亲去村长家里打听,父亲回来告诉兄弟俩说明天就来。于是一个漫长的夜晚绵亘而来,久久不去。等到第二天,照相的师傅终于来了,地点选在屋子边上的一块儿草丛里,他们俩抱着大黄狗,时间就被定格在1970年夏天。
  福民从回忆里醒来,转过头看看母亲,仍然匀称地呼吸着。他不由地酸楚起来,又觉得母亲还不如早早地去享极乐,受这份罪干嘛啊!想到此,他拿起手机给弟弟福贵打电话。
  “福贵,你快回来了吗?”
  “哎呀,哥,咱妈怎么样了?我刚坐上火车,现在火车停在这个站台上不走,也不知道什么情况,听说前面铁轨坏了,正在抢修。回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被困在这里了。”
  “你还有其他办法吗?不行下火车看看能坐其他车吗?你好歹回来见上咱妈一面,她快不行了。你好长时间也不回来,咱妈肯定想你了。”
  “行,行,行,我知道,哥,你先好好照顾着,给咱妈宽宽心。”
  “嗯,这些我都知道,你赶快想办法往回走。另外把媳妇也带上,咱妈肯定也想见见她。你在大城市里发达了,也不说经常回来看看。”
  “哥,我这不是顾不上吗?这次回去说什么也要让咱妈康复过来。没事,你先照顾着。我想办法往回走。”
  “就这,不说了,你想办法吧。挂了。”
  福民放下电话,清了清嗓子,走到门外吐一口浓痰。回来看看母亲,仍然匀称地呼吸着。福民霍地想起自己的媳妇,媳妇红珍一直与母亲不合,经常闹得不可开交。自从娶进门来就没有消停,隔三差五就与母亲吵架。自己在家里也受尽了委屈,福民忽然回忆起四年前闹得最凶的一次。
  四年前的一个傍晚,儿子放学回来在祖母那儿写作业,很晚才回到福民家。红珍问:
  “儿子,吃饭了吗?”
  “没,奶奶还没做饭。”
  “你奶奶干嘛呢?还不做饭。”
  “奶奶在洗衣服。”
  “就知道奶奶嫌你要吃她家的饭,就不能对你好点儿,老了还不是要你孝顺?”
  赵婆婆与福民家仅有一墙之隔。于是红珍端着碗去婆婆家串门,刚进屋看见赵婆婆正在做葱花烙饼,香气溢满整个屋子。
  “哟,他奶奶,做的饭挺香么。”
  “红珍吃的啥?”
  “我吃馒头,炒的茄子。没你做得好吃,你做一辈子了。”
  “红珍哪,说话可不要这么尖。我念咱们是娘儿俩不跟你计较。”
  “他奶奶,让孩子在你家吃口饭怎么啦?做作业这么晚了。”
  “看你说的,我不是正洗衣服嘛,孩子等不着自己走了。”
  “你就不能搁着,先做饭啊,孩子能挨饿吗?”
  “衣服泡在盆里三天了,再不洗就发霉了。我刚下地回来想着先把衣服洗了。要是以前,你伯伯在的时候还能帮帮我,现在我只能一个人,福民也帮不上什么忙。”   “我就说孩子饿不得,正在长个子呢。以后还不指望着他们照看你。对孙子好点儿能怎样?连口饭都吃不上,怎么当奶奶呢?!”
  “我说红珍,你今天是来找茬的吧。赶紧走出我这屋子,我不欢迎你。”
  “我不走,我要把你那些不光彩的事全部说出来。去年我们家的低保钱,福民偷偷地给你,我还没找你要呢;院子旁边我家的南瓜蔓拖到你地里,你就摘走了;福民每次放牛回来你都不知道让他喝口茶。以为这些我不知道啊,我是不想计较,嫌你老了。”红珍的声音明显加大了。
  赵婆婆这时候不说话,气得直喘粗气,她平时肺不好。
  “滚出我这个家门!”赵婆婆鼓足气憋出这句话,“你就是想气死我,我明白。”
  “才没想气死你呢,我来到你家好过一天了么?每天伺候老小,我是来过安生日子的,没想到这么些年受尽了你的气。”红珍的声音更大了。这时被上面的邻居听见了,在屋顶叫喊:“赵婆婆,怎么啦,又吵架。”
  赵婆婆已经气得脸色发青,她颤颤巍巍地拿起挂在天窗上的镰刀向红珍剜去。红珍大声喊道:“打人啦,打人啦。”一边说一边往出跑。这时赵婆婆跟在后面,一镰刀下去,正好刺中了红珍的小腿。此时邻居都来了,他们见状赶紧搀起赵婆婆。红珍则捂着腿从院墙上过去,跳到自己家里。正好碰见福民出门,从院墙上看见众人搀着母亲,知道事情又不好了。他走回家里,给红珍一个耳光,红珍双手抓向福民的脸,两人打了起来。邻居将两人分开,劝了半天,事情终于平息。隔壁的赵婆婆躺在炕上,喘着粗气。
  自那以后,好多天,红珍都没有到过赵婆婆家里。
  福民想着这些,觉得母亲真是委屈到极致了,娶了这样的媳妇,跟自己还能过得去,为何跟母亲一点儿都不亲呢。他又看了看靠在铺盖卷上的母亲,脱鞋上了炕,索性讓母亲平躺下吧。他扶着母亲的背时,母亲忽然睁开眼睛看了看,才放心让福民扶着自己躺下。
  母亲这次生病比以往都要严重,她的肺病已经很重了。这次也是同样的原因,前两天跟红珍又吵一架之后,母亲就卧床不起了。
  窗外的蝉声此起彼伏。整个夏天,蝉声从来没有停过。今年雨水格外的多,每次都将村庄洗涤。或许是雨水多的缘故吧,蝉也多了起来。
  福民出院子,又走到树下吓唬这些蝉。他觉得非常烦躁,尤其是在自己想事情的时候,蝉打搅了他的思绪。“福民,你进来。”这时他听红珍叫自己,进了侧屋,只见媳妇手里拿着两个银质手镯和一条粗的银质项链,红色的箱子上还放着几百元钱。
  “你干嘛呢,我妈还在那好好的。”
  “你傻呀,还是怎么,等你妈一咽气,福贵和他媳妇一回来,咱们什么都落不下。”
  福民有点儿愤怒了。
  “那也不能现在,我妈脑子很清楚,咱们干什么她能不知道吗?”
  “她都快去了,你还怕她什么?”
  “那也不行,快放下。”福民说着准备去夺红珍手里的镯子,红珍闪了一下。
  “你怎么这么死板。咱们现在又不富裕,孩子还要上学,用这点儿钱接济一下有错吗?要是你妈不在了,咱们就拿上,也算给咱留点儿遗产。”
  “我妈要是病好了呢?”
  “你看看她现在的样子,能好吗?别担心,这次你就听我的,没错,等你弟弟福贵回来,他们翻箱子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咱们就说不知道,就说妈一辈子能有什么积蓄,都用在孙子上学了。况且你弟弟也不稀罕这点儿钱,人家在大城市里赚大钱了。所以咱们拿也没关系。知道吗?”
  福民听了觉得似乎有点儿道理,他索性走出侧屋,不管了。
  他来到母亲的屋子,看了看炕上的母亲,母亲也看他一眼。这一眼让福民心里不是滋味,莫非母亲脑子里真的清楚,心里真的明白?他有些心虚了,自己刚才做的事是不是有点不合适。但他转念又想,母亲的眼神或许并没有什么意义,兴许只是睡足了想睁眼看看。福民上炕给母亲盖盖被子,他想,媳妇说的话不无道理,父亲走的时候没给自己留下遗产,母亲应该留点儿。母亲的情况现在很明显,时日不会很长了。人到了这个地步或许就应该认命,自己是心疼母亲的,可是疼归疼,总不能让要去的人羁绊了自己后来的生活。母亲要走谁也拦不住,索性就等着吧。
  现在是2016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天气已经消去炎热,留下余温,余温的尾巴正温暖着田里的庄稼,温暖着院子里这棵茂盛的老槐。几只斑鸠在远处鸣叫,给这座小村庄的听觉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福民和媳妇正坐在赵婆婆的炕上,他们在等,等着赵婆婆咽气。村子里的人们陆续来看赵婆婆,寒暄一阵儿,再盯着看几眼,问上几句。赵婆婆有时候睁开眼睛看看,有时候连眼睛都懒得睁。她均匀地呼吸着,头上的白发也显得那么自在。有时候赵婆婆会醒来,咳嗽得非常厉害,咳嗽完,一阵呻吟,“我不行了啊,不行了。”每当此时福民的心都会揪起来,一方面不愿意看见母亲这种受折磨的样子,另一方面又想还不如早早地走吧。
  天色已晚,红珍走到炉台边把电灯拉着。黄色的钨丝立即引来了不少飞蛾和甲虫在灯泡周围转圈,他们飞起来的声音很大,像是白天驰过的飞机。红珍走到窗台边,把窗帘拉过来。屋子里静悄悄的,只能听见赵婆婆的呼吸声,表示她还活着。
  “再给你弟弟福贵打个电话,看到哪里了?”红珍忽然对福民说。
  福民拿出电话,拨通。
  “喂,福贵,现在怎么样,走到哪里了?”
  “哥,不行呀,还在火车上,我都急死了。列车员不让走,我们只能下了火车原地转转。我实在回不去呀。”
  “你快想想办法,咱妈现在的情况不好。”
  “嗯,好的,我尽量吧。”
  说完便挂了。
  “你弟弟也是的,这个时候才往回走,早干嘛去了。”红珍说。
  “你别添乱,东西你都拿了,心烦死了。”福民有点儿恼火。
  屋子里一片沉默。晚上十点的时候,福民和红珍都睡在了赵婆婆的炕上。福民挨着赵婆婆睡,红珍睡在最边上。熄了灯,屋子更静。这时赵婆婆的呼吸声显得格外冷静沉着,而且很均匀。
  半夜一点的时候,红珍用肘子碰了碰福民,说:“看看还有呼吸么?”福民起身把灯拉着,看母亲仍然匀称地呼吸着。“睡吧,明天再说。”
  窗外的蟋蟀窸窸窣窣地叫着。
  难熬的一夜,天终于亮了。晨光叫醒福民和媳妇时,他们发现赵婆婆不见了,忽地坐起来,穿好衣服,走到院子里找。他们从赵婆婆的院墙上往自己家院子里看,没有发现,接着又匆匆忙忙走到侧屋的窗外,向里面看去,赵婆婆正在翻箱倒柜,跟正常人没什么两样。
其他文献
初见  苍茫是我一个人的心事  悲伤是,幸福也是  总把精致的孤独当作书签  每一页,都是走失的灯火  那些怀疑的光芒揉入我的眼神  看什么,都笑着,却无表情  深秋,花该落地,应藏起那些红  不必点亮星辰的舍利去照耀朝圣的心  微澜,无弦的琴已被月色镂空  让一个偏旁站成守夜的人  挥手还是招手?暮云还是朝云?  一切的相似都好像还未曾发生  当记忆还没有背叛时间的沙漏  那么可以停一停,从进来
期刊
去阿坝  原本在这个中秋和国庆  大睡一周  用美梦安抚  荒草萋萋的内心  计划不如变化  当看到黄昏的秋风中  一枚红叶作别枝头  我心头一紧  改变了情深似海的初衷  赶着灵魂  去传说中的阿坝  寻找一场人间的浪漫与真诚  洁净心空  从固原到阿坝  用几何的概念  对着地图  将两点之间的距离缩短  化解遥远的羁绊  现实中  我们难能如愿  沿着起起伏伏的曲线  翻过高山  穿越草原 
期刊
旧信件  她把当初我写给她的信  藏了又藏  好像生怕这个事实  多年以后  变成假的  现在,那些捆在一起的信  躺在一个松木盒子里  我和她,躺在一间水泥房子里  彼此的对话,都失去了昵称  如果碰上月色很好的夜晚  而月光恰好照在  那个松木盒子上  她就会说:“打开一次吧,  也许我们还能听见,  那些露水深处冰凉的虫鸣。”  字迹  它停留在一张发黄的相片的背面  像我手停在你最怯懦的部
期刊
1  转眼间,树上的叶子就黄了。  暖阳下,读卡尔维诺的作品,是一份难得的心情。他那看不见的城市,在奇特的构思里,语言仅仅是外衣,发生的故事或许是有传奇色彩的。越过高楼的阳光正好落在书页上,字里行间都是作家奇崛的想象。驶来的汽车声夹杂着孤绝。  卡夫卡敬重小人物。我想留守在乡村的人,是再小不过的小人物了。我也是小人物,但有谁知道我啊。其实,这不要紧的。卡夫卡在孤独中涅槃。而我不是卡夫卡。  一早清
期刊
那些长在竹林的树  常常的,它们显得碍眼和多余  年迈的爷爷,恨不得将它们  砍下山来。砍掉它们,就像砍掉  山林多余的第六指。更何况  在茂密的竹林里。它们深褐色的肉体上  布满乌龟般的脉络。耻笑七年寿命的植物  这些年来,村里拉毛竹的人  日渐稀少。砍树的人们基本已经绝迹  亚热带的雨林。指日可待  多么欢欣的场面。只是那些花豹  怎么样穿越崇山峻岭。重新安家  而爷爷患病之后,耷拉着脑袋  
期刊
明城墙遗址  一些沉重的方砖  矗立在北京城的东南角  手拉手,怕被拆散  它们不知道早就被遗忘  还在惊恐四顾  在四季里,挤挤挨挨  永远抱团取暖  在久居的地方,在出生地  周围的花草树木都经过精心修剪了  只有它们,颓废,倾圮  野草将根须用力地刺进砖缝  伸出两片手掌  邀请散兵游勇一样的风雨霜雪  把新鲜的青色,盗取干净  晨练的老者,目光笃定  默守着它们的身世  匆匆的路人,脚步杂
期刊
回乡记  连绵群山先收下,这童年的风景  多年之后,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模样  山泉比月光更加清澈,捧起一掬  就能轻易照见那些混沌的日子  布谷鸟穿梭林间,悦耳的鸣叫  让归乡的步伐频频迟疑  狗吠不再张扬,肥硕的身躯  将慵懒和安逸暴露在太阳底下  熟悉的面孔,被时光烙上印记  温暖笑容牵出纯正乡音  曾敬仰的前辈不经意淡出内心  以另一种形象让人心存敬意  田园荒芜,背井离乡的人  让梦想的种子
期刊
春天里,想把自己打开  一条河流的解冻  开启了春天的闸门  快意的流泻  催开两岸含苞的芬芳  桃花摇曳,荡漾春风  油菜花开,翻晒时光的黄金  湖水明净,洗亮蓝天白云的倒影  小草簇拥着,在探头探脑地张望  春天的风带来足够的绿意  熏染身藏生机的事物  充沛的阳光  烘暖了多少冰冷的暗疾  事实上  在我的身体里  也装着许多未曾开放的蓓蕾  在这样的春天里  苏醒,振翅,欲动  想把自己打
期刊
番茄书  菜园里,番茄红了。  我喜欢叫它番茄,而不是西红柿。  这种叫法里,包裹着一种渗入骨髓的习惯,母亲这么叫,父亲也这么叫,我也这么叫。  到底,它为何叫番茄呢?  翻看许多果蔬的书,终于找到了它的根源。第一个记载西红柿的人,是明代的赵函,他在《植品》中云:番茄是西洋传教士在万历年间,和向日葵一起带到中国的。  这两个物种,都喜欢阳光,一个金黄色,成就了梵高;一个火红色,解了我的馋。  似乎
期刊
1  早听母亲说老表去年冬天修建了一栋大房子,在附近十里八村都是数一数二的,我当时不以为然。当我下车,发现老表那栋巍峨的新房,还是被狠狠地震撼了一下,为自己起先的不屑而愧意满腹。房子四层高,中间是宽敞的大堂屋,两边各是两间大房。房子最前面是欧式的罗马柱子,金碧辉煌,熠熠生辉,两边都是侧出的长走廊一般的阳台。  放完爆竹,进得堂屋,地面居然是水磨砂的,图案五花八门但凌乱中又透出几分可爱。老表从楼上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