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西文化的个性和共性对翻译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本文从思维方式、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一系列互变因素来探讨。
关键词 思维方式 历史 宗教 差异 翻译
由于汉英民族文化的异同,翻译不单纯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多地涉及文化之间的转换。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要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正如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Bassnett在论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将语言比作“文化体内的心脏”,并指出“外科医生在给心脏做手术的时候,不能无视其周围的机体,因此译者也不能将文本孤立于文化之外,否则必有不妥”。由于思维方式、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一系列互变因素使得英汉文化体现着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一、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民族,他们的思维活动以及与思维活动有关的语言文字,无疑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表示出人类的共性……但是,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而且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构成了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原因之一”。汉英两个民族也不例外。
首先,中国人由于受象形文字的方块字的影响,擅长于形象思维,而西方人则受其高度形式化的语言的制约,习惯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定式很自然的就派生出了语言的两种审美形态和取向:语言的形象美和语言的逻辑美。因此,中国人写文章爱用形象化的表达方式,甚至常常到了语不“形象”死不休的地步。
其次,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句子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连词if使两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一清二楚。而汉语用连接手段则少得多,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句与句之间没有连接词,但是有连续的多个动词,外表上看不出主语,句子关系表面上不太明显,但句子的意思却把他们联系起来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此外,英汉两民族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差异。在译者的作品中,原著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常被改作由作者本人叙述,如林纾在译《茶花女》时,把原文中的第一人称还原成了“仲马”。同一时代的不同译者在处理同一语言现象时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同样的处理方式,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斷然不是一句译文不准确所能轻易打发得了的。究其原因,是因为汉语的叙述模式中极少用第一人称。正如Lefevere所指出的那样,在翻译中“如果语言学方面的考虑与意识形态和/或诗学方面的考虑发生冲突时,总是后者胜出”。
二、历史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
其中,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要对这些历史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和传递历史典故的涵义。例如,“东施效颦”这一汉语成语典故,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其文化内涵,但对于不甚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来说,若仅仅直译Tung Shih imitates Hsi Shih,就没有准确、形象地表达和再现原典故的含义。
三、宗教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两个民族由于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就难免在文化上存在“真空”地带,即文化空缺。大多数西方人信基督教,崇拜的神称为上帝(God),上帝和好人死后去的地方,即天堂(heaven)。在威尔士王妃戴安娜的葬礼上,英国的歌星埃尔敦、约翰动情地演唱了《风中之烛》(Candle in the Wind),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话:Now you belong to heaven and stars spell out your name——如今你已升入天堂,星辰拼写出你的名字。
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佛教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上面的heaven与汉文化的天堂的内涵不相同。在儒、佛、道三教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汉文化中“天”和“地”均象征至高无上的神,新婚夫妇“拜天地”可译为Kow tow to heaven and earth, 中国有盘古开天、道教的玉帝,有佛教的阎王和观音(Buddhism Guan Ying, the Goddess of Mercy)。
四、结语
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是相对的,差异是本质的。因此,译者必须从文化的角度来进行翻译,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通晓英汉转换技巧,使译文不仅在语言意义上取得等值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文化意义上取得等值,从而将语言和文化意义表达得尽可能地准确,从而使译文更加趋于精确、完善、和谐。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revised edi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1,14.
[2]张岱年.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25-130.
[3]段连城.呼吁:请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A].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27.
[4]Lefevere A.Translation,Rewriting,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M].London and Now York:Routledge,1992,39.
关键词 思维方式 历史 宗教 差异 翻译
由于汉英民族文化的异同,翻译不单纯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多地涉及文化之间的转换。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要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正如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Bassnett在论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将语言比作“文化体内的心脏”,并指出“外科医生在给心脏做手术的时候,不能无视其周围的机体,因此译者也不能将文本孤立于文化之外,否则必有不妥”。由于思维方式、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一系列互变因素使得英汉文化体现着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一、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民族,他们的思维活动以及与思维活动有关的语言文字,无疑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表示出人类的共性……但是,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而且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构成了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原因之一”。汉英两个民族也不例外。
首先,中国人由于受象形文字的方块字的影响,擅长于形象思维,而西方人则受其高度形式化的语言的制约,习惯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定式很自然的就派生出了语言的两种审美形态和取向:语言的形象美和语言的逻辑美。因此,中国人写文章爱用形象化的表达方式,甚至常常到了语不“形象”死不休的地步。
其次,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句子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连词if使两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一清二楚。而汉语用连接手段则少得多,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句与句之间没有连接词,但是有连续的多个动词,外表上看不出主语,句子关系表面上不太明显,但句子的意思却把他们联系起来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此外,英汉两民族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差异。在译者的作品中,原著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常被改作由作者本人叙述,如林纾在译《茶花女》时,把原文中的第一人称还原成了“仲马”。同一时代的不同译者在处理同一语言现象时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同样的处理方式,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斷然不是一句译文不准确所能轻易打发得了的。究其原因,是因为汉语的叙述模式中极少用第一人称。正如Lefevere所指出的那样,在翻译中“如果语言学方面的考虑与意识形态和/或诗学方面的考虑发生冲突时,总是后者胜出”。
二、历史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
其中,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要对这些历史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和传递历史典故的涵义。例如,“东施效颦”这一汉语成语典故,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其文化内涵,但对于不甚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来说,若仅仅直译Tung Shih imitates Hsi Shih,就没有准确、形象地表达和再现原典故的含义。
三、宗教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两个民族由于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就难免在文化上存在“真空”地带,即文化空缺。大多数西方人信基督教,崇拜的神称为上帝(God),上帝和好人死后去的地方,即天堂(heaven)。在威尔士王妃戴安娜的葬礼上,英国的歌星埃尔敦、约翰动情地演唱了《风中之烛》(Candle in the Wind),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话:Now you belong to heaven and stars spell out your name——如今你已升入天堂,星辰拼写出你的名字。
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佛教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上面的heaven与汉文化的天堂的内涵不相同。在儒、佛、道三教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汉文化中“天”和“地”均象征至高无上的神,新婚夫妇“拜天地”可译为Kow tow to heaven and earth, 中国有盘古开天、道教的玉帝,有佛教的阎王和观音(Buddhism Guan Ying, the Goddess of Mercy)。
四、结语
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是相对的,差异是本质的。因此,译者必须从文化的角度来进行翻译,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通晓英汉转换技巧,使译文不仅在语言意义上取得等值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文化意义上取得等值,从而将语言和文化意义表达得尽可能地准确,从而使译文更加趋于精确、完善、和谐。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revised edi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1,14.
[2]张岱年.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25-130.
[3]段连城.呼吁:请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A].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27.
[4]Lefevere A.Translation,Rewriting,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M].London and Now York:Routledge,19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