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i147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民族高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加强对民族高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民族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和不足,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破解。
  [关键词]民族高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王莎佳(1957- ),女,湖北武汉人,中南民族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汤振华(1979- ),男,河南商城人,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湖北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8-0129-02
  
  在日益严峻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被视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民族院校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其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不断提升职业素质和能力,已成为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民族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现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采取有效对策,有利于提升各民族学子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一、课程教学实践背景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政策性强、缺乏行业依托的民族院校则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民族院校的迫切需要。中南民族大学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2008年10月,中南民族大学正式确定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并确定为公共必修课。该课程分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两部分,共计36个学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每学期设置18个理论学时,4个实践学时,计1个学分。根据课程性质并结合实际情况,学校确定分阶段向低年级学生授课方针,即在大一下学期向理、工、经济类学生授课,大二上学期向文、法、管理类学生授课。截至2010年6月,已完成三轮课程教学,覆盖全校各专业低年级本科生。
  二、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一)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引导”
  在课程教学上,中南民族大学确立了“以人为本,重在引导”的理念。“以人为本”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学生为本,另一方面是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教师应该思考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提高其学习效率等。“以教师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和检查。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挂靠招生就业处。教研室实行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任课教师按照教材体系对章节内容进行“重点说课、集体讨论、统一进度、结合专业、探索方法”的步骤进行消化。自教研室成立以来,每学期组织集体备课不少于5次。为确保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开课伊始,教研室专门对首批上课的24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知程度以及对课程教学的要求与建议。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要求,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设计授课内容。“重在引导”就是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强化职业规划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成才欲望,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自己的职业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在“以人为本,重在引导”教学理念指导下,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秉持“系统性、指导性、针对性、实践性”四项教学原则,把强化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在教学方法上,坚持“灵活多样,讲求实效”
  就其性质而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既不是单纯的理论课,也不是单纯的实践课,而是一门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课程。在教学上,中南民族大学确立了“三分之一讲授、三分之一互动、三分之一实践”的教学指导方针,要求任课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均使用多媒体教学,采用了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互动、主题演讲、视频分享、模拟训练、小组讨论、网上测评、咨询辅导、总结分享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在理论讲授上,教师主要结合现实对有关理论进行梳理,只对重点理论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而且,在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更多地穿插案例分析,选取的案例大多为本校本专业或相近专业高年级学生案例,更具真实性、说服力;教师经常设置相关问题开展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灵活多样教学方法的应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强化了意识、提升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还特别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凸显实践环节的重要性。除了开展课堂互动和布置课后作业外,教师还利用4个实践学时,开展诸如组织学生参观招聘会、举行职业规划素质拓展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职业规划意识。
  (三)在课程建设上,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学校成立了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面向全校精心挑选任课教师。现已建立起一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部分专任教师、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部分学院党委副书记以及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知识背景的优秀辅导员组成的教师队伍。学校高度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努力构建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门化、信息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目前有授课教师32人,其中有13人参加了GCDF培训并获资格证书,5人参加TTT职业规划课程培训,8人获得“国家职业指导师”证书。
  教材的选取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材的选取,直接关系到学生获取职业生涯知识的多少,关系到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能力的高低及职业生涯设计实施方案是否可行,关系到能否真正地使学生梳理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职业发展目标。①”民族高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这种特殊办学目标要求民族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要突出民族性,课程设置应该体现自身特色。为此,学校专门组织一批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和一线工作人员先后编写了两本体现民族高校特点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材,为民族高校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提供理论指导。
  为把理论指导与学生规划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校还专门成立就业指导咨询室,安排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轮流值班,接受学生咨询。值班教师为来访学生提供“一对一”式的咨询服务,为学生成长成才指点迷津、指引方向;同时,值班教师还要认真做好值班记录,归纳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积累课程教学素材,不断丰富、完善教学内容。
  三、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课程教学效果简析
  教研室曾对首批上课的2450名学生进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认知与需求”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17份,占问卷总数的99%。调查显示,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职业规划课”的占89.5%,认为“职业规划对就业有帮助”的占88.6%。问卷调查结果反映民族高校大学生在职业规划需求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期望值很高。
  截至2009年12月,历经两个学期,完成了对全校2008级本科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在课程结束之后,教研室又专门进行了教学反馈问卷调查。全校2008级共有4925名本科生参加该课程学习,发放问卷4925份,回收有效问卷3963份,占发放问卷总数80.47%。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整体印象的“满意度”达到88.82%,认为“课程设计符合自身需要”的占94.95%;认为“课程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有帮助”的占76.55%,认为“师生互动交流充分”的占65.45%,“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占76.59%。同时,根据学校教学质量监评中心提供的“学生评教”情况反馈,2009年上学期11位任课教师中,有10位被评为“优秀”,占任课教师总数的90.90%;2009年下学期12位任课教师中,有11位被评为“优秀”,占任课教师总数的92.00%。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过努力,课程建设初步取得成效。但由于尚处起步阶段,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发展困境。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教学实际情况,当前课程教学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理论内容的详细讲解,又要结合大量案例,采用多种灵活方式开展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根据教学安排,该门课程一个学期只有18个学时,不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在教学反馈问卷调查中,学生也普遍要求增加课时。
  2.专业教师缺乏,师资水平亟待提高。教研室现有任课老师主要是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他们有着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了解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在课堂上容易和学生沟通,这些优势是保证课程效果的必需。但他们平时都有着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人员变动较频繁,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现有任课老师中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不多,教师理论水平不均衡,也极易造成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较大差异,尤其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效果的差异会更大。
  3.教学内容、方法设计尚待改进。该门课程特点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由于课程理论性较强,在内容安排上,多数任课老师习惯把重心放在理论讲解上,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除了理论讲授之外,老师们还选择采用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分享等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但由于较少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学生对职业世界认识深度明显不足。
  4.课程特色不显著。尽管,为契合民族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应突出民族性这一要求,教研室组织专班编写了体现民族高校特点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材,为民族高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与指导。但是,在课程教学中,却未能很好地把握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大多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教师在授课时基本都实行通识性教育,尚需进一步将课程教学与少数民族学生特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机结合。
  5.学生对职业规划认识不足。调查发现,对于职业规划理论,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占42.2%,认为没有帮助的占32.10%;认为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性格探索对自己有帮助的分别占54.90%、49.70%和47.70%;认为职业认知对自己有帮助的占50.60%,认为帮助不大的占16.50%。这些都反映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部分学生渴望马上得到就业指导,而忽视了职业规划的基础性作用。调查还发现,学生对职业价值观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认为其对自己有帮助的占46.50%,认为帮助不大的占22.10%。可见,一部分学生对职业规划的了解,无论是自我认知方面,还是职业认知方面,都尚需进一步提高。
  (三)破解课程教学发展难题的对策建议
  1.树立全局观念,科学设置课程。在日益严峻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是一时的冲动,也不是一学期的事情,而应当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因此,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和长远发展观念,除了继续将该门课程设置为必修课、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外,还应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课时,以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际需要。
  2.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搞好课程教学的前提和关键。结合当前实际,今后需要从人才引进、教师培训、教学效果、咨询辅导、考核奖励等多个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改革现有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必须具备高校教师和职业指导师双重资格;兼职教师可以聘请校内外人力资源、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或者企业家、成功创业者等。
  3.增设教学设备,完善教学方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教学方法应当以课堂互动为主、理论讲授为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案例教学、生涯人物访谈、小组讨论、经验分享等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课堂教学效果良好。但是,在教学反馈问卷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学生要求课堂多增加“名人”案例和本校学生案例,采取播放视频短片、开展辩论、举办讲座等多种授课方式,以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因此,学校应当购买一批高质量、与教学有关的视频资料和书籍,动员教师收集本校优秀毕业生案例,并按专业汇编成册,作为教学参考,以更好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4.立足学校实际,打造课程特色。民族高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能否有效地引导各族学子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成人成才,不仅是关系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能否落实的大问题。民族高校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由于民族习俗、地区差异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兴趣、性格等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民族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善于引导学生发展个性专长,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进行科学的生涯发展规划。
  5.加强思想教育,实现科学引领。非理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意识不利于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大学生应当立足实际,理性看待自己的人生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意识。要解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认识不足的问题,除了学生自己自觉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之外,学校还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教育,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将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注释]
  ①彭萍.高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设计与实施[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100.
其他文献
文章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英语教学课件中的互文现象进行分析,主要考察本文与多媒体课件之间互文的表现形式、语篇功能、结合方式以及和谐程度,以期改善大学英语教学课件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把企业推向了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为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公共关系学这门新兴的学科显得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呈现出被边缘化的倾向,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例,对是否需要开设及如何设置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文化基础课必须定位为人文素养与职业素质的融合,并以此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文化课教育改革调研  [作者简介]李焕(1976- ),女,陕西米脂人,陕西经济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
加强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对于培养高职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高职生的智力发展以及激发高职生的创新意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要使艺术教育与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