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校园危机事件频发,如何有效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不仅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我就校园危机的概念界定、产生原因、具体表现和特点等方面解释校园危机现象,进而从加强危机干预意识,建立危机干预预防系统,成立危机干预教师队伍和重视危机干预效果评估等四个方面提出校园危机干预措施的几点看法,以便改进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校园心理危机;原因;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0-0062-03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在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中所占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因此,如何有效识别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不仅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于2014年8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的通知》(浙教办教科[2014]66号),2015年3月,又下发《关于全面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制度的通知》(浙教办教科[2015]24号),要求全省中小学全面建立校园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体系,根据识别结果建立校园心理危机预警库,并对不同程度心理危机的学生分别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1]。
我作为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一分子,根据自己以往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实践,针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干预措施与方法,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心理危机的界定
正常情况下,个体和环境总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中,当个体面临沉重打击或突如其来的变故,却又无法逃避,也无法应用个人的心理资源和以往的应对策略进行调节时,个体就会陷入紧张、焦虑、烦躁、抑郁甚至不能自控的心理失衡状态。如果这种失衡状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就会出现功能性失调,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时就会产生心理危机,即出现自我失控、精神失常、行为错乱,随时可能发生危险、产生危难的心理状态[2]。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他们的身体发育进入一生中发展最快的阶段,伴随生理的急剧变化,心理方面也发生着显著的改变。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不断打破自身的心理平衡,并寻找新的行为标准以满足自己真正成为成人的需要。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让他们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从而导致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功能严重失调,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更为甚者会出现自杀、他杀以及侵害他人的暴力行为,从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痛。
二、校园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校园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遗传和先天因素的影响,也有家庭、学校教育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包括个体的人格特征等许多内在因素的影响。校园心理危机可能是由突发事件引起,也可能是由一系列事件的日积月累所造成。其中引起校园心理危机的主要事件或直接原因有:突然失去亲人或朋友;与朋友关系破裂;恋爱关系破裂或者求爱遭拒;失去爱物;重要考试失败;成绩、 奖励等重要需要的疏远、丧失;家庭经济条件差造成的较大心理压力;不能及时疏泄心理压力而造成的极度惶恐与压抑;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产生的巨大落差;对教学、 管理的极度不满;急性伤残或严重疾病;升学受阻或进重点班不成,或遭遇其他失败;严重的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等等。
三、校园心理危机的特点
校园中的主要人群是青少年,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危机也表现出独特性,具体特点表现如下。
(一)危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危机的普遍性是指每一位青少年都有可能遭遇到心理危机,绝对幸免心理危机的人是极少的。危机的特殊性是指面对同样的情境,有些人能够自我战胜危机,而另有一些人则不能自我战胜,需要通过他人的救助或干预方能战胜危机。
(二)危机的累加性
很多时候青少年的心理危机不是突然就出现的,都不是“一朝突变” 的结果,而是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在“渐进” 的基础上有层次地逐步劣变的,都有一个由“简单” 起因经“频繁”而累积,由不断量变而引致质变的“趋进” 过程。
(三)危机的复杂性
青少年的心理危机是复杂的心态表现,它就像一张网,往往是个体微观生活小环境与社会生活大环境相互交错的产物。青少年极容易形成困扰性或逆反性心理冲突,一旦受到外来不良刺激的重创,埋藏在他们灵魂深处 的迷惘、误解、困惑等就会突显出来,演化成为危机。一旦危机出现,对于心智还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又会滋生出更多相关复杂的心理问题。
(四)危机解决的困难性
当青少年处于危机状态时,其可供利用的心理能量和社会资源会降到最低点,有些深陷危机的青少年往往会拒绝帮助,甚至拒绝生存与成长[3]。危机干预者要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个体迅速建立起新的平衡,恢复常态而免于精神崩溃、行为失常,难度很大。尽管可用的心理学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显效。
(五)危機与转机的并存性
危机可能导致青少年严重的病态或过激行为,同时危机中又潜伏着一个人发展的机会。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心理危机带来的痛苦和焦虑,如妙于开窍,引导得法往往能迫使青少年积极寻求帮助、 努力应对并战胜危机,这个过程就增强了他们应对危机和处理危机的能力,从而危机就转化成为了个体成长的契机。
四、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几点思考
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依赖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以及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仅仅是危机事件发生后,对于学校领导层灵活应变的考验,更是对于学校心理干预机制是否完善,是否在平时的工作中将危机干预工作落到实处的检验。具体说来,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关键词〕校园心理危机;原因;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0-0062-03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在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中所占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因此,如何有效识别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不仅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于2014年8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的通知》(浙教办教科[2014]66号),2015年3月,又下发《关于全面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制度的通知》(浙教办教科[2015]24号),要求全省中小学全面建立校园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体系,根据识别结果建立校园心理危机预警库,并对不同程度心理危机的学生分别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1]。
我作为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一分子,根据自己以往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实践,针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干预措施与方法,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心理危机的界定
正常情况下,个体和环境总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中,当个体面临沉重打击或突如其来的变故,却又无法逃避,也无法应用个人的心理资源和以往的应对策略进行调节时,个体就会陷入紧张、焦虑、烦躁、抑郁甚至不能自控的心理失衡状态。如果这种失衡状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就会出现功能性失调,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时就会产生心理危机,即出现自我失控、精神失常、行为错乱,随时可能发生危险、产生危难的心理状态[2]。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他们的身体发育进入一生中发展最快的阶段,伴随生理的急剧变化,心理方面也发生着显著的改变。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不断打破自身的心理平衡,并寻找新的行为标准以满足自己真正成为成人的需要。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让他们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从而导致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功能严重失调,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更为甚者会出现自杀、他杀以及侵害他人的暴力行为,从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痛。
二、校园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校园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遗传和先天因素的影响,也有家庭、学校教育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包括个体的人格特征等许多内在因素的影响。校园心理危机可能是由突发事件引起,也可能是由一系列事件的日积月累所造成。其中引起校园心理危机的主要事件或直接原因有:突然失去亲人或朋友;与朋友关系破裂;恋爱关系破裂或者求爱遭拒;失去爱物;重要考试失败;成绩、 奖励等重要需要的疏远、丧失;家庭经济条件差造成的较大心理压力;不能及时疏泄心理压力而造成的极度惶恐与压抑;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产生的巨大落差;对教学、 管理的极度不满;急性伤残或严重疾病;升学受阻或进重点班不成,或遭遇其他失败;严重的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等等。
三、校园心理危机的特点
校园中的主要人群是青少年,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危机也表现出独特性,具体特点表现如下。
(一)危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危机的普遍性是指每一位青少年都有可能遭遇到心理危机,绝对幸免心理危机的人是极少的。危机的特殊性是指面对同样的情境,有些人能够自我战胜危机,而另有一些人则不能自我战胜,需要通过他人的救助或干预方能战胜危机。
(二)危机的累加性
很多时候青少年的心理危机不是突然就出现的,都不是“一朝突变” 的结果,而是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在“渐进” 的基础上有层次地逐步劣变的,都有一个由“简单” 起因经“频繁”而累积,由不断量变而引致质变的“趋进” 过程。
(三)危机的复杂性
青少年的心理危机是复杂的心态表现,它就像一张网,往往是个体微观生活小环境与社会生活大环境相互交错的产物。青少年极容易形成困扰性或逆反性心理冲突,一旦受到外来不良刺激的重创,埋藏在他们灵魂深处 的迷惘、误解、困惑等就会突显出来,演化成为危机。一旦危机出现,对于心智还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又会滋生出更多相关复杂的心理问题。
(四)危机解决的困难性
当青少年处于危机状态时,其可供利用的心理能量和社会资源会降到最低点,有些深陷危机的青少年往往会拒绝帮助,甚至拒绝生存与成长[3]。危机干预者要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个体迅速建立起新的平衡,恢复常态而免于精神崩溃、行为失常,难度很大。尽管可用的心理学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显效。
(五)危機与转机的并存性
危机可能导致青少年严重的病态或过激行为,同时危机中又潜伏着一个人发展的机会。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心理危机带来的痛苦和焦虑,如妙于开窍,引导得法往往能迫使青少年积极寻求帮助、 努力应对并战胜危机,这个过程就增强了他们应对危机和处理危机的能力,从而危机就转化成为了个体成长的契机。
四、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几点思考
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依赖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以及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仅仅是危机事件发生后,对于学校领导层灵活应变的考验,更是对于学校心理干预机制是否完善,是否在平时的工作中将危机干预工作落到实处的检验。具体说来,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