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教学应当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新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在生活实践当中感知美术的艺术和价值。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生活化视角,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要求,探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 小学美术 生活化 教学策略
“生活即教育”。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就如同为学生搭建起一座联系美术和生活的桥梁,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感知美术的魅力与价值,又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生活。所谓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简言之,就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从生活化角度出发,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创设富含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美术。与传统美术课堂教学相比,生活化课堂无疑具有较大优势,其不仅是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创新之举,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时间和空间的格局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而且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整体效率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以下,笔者就从生活化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构建生活化课堂。
一、加强引导,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大多数美术作品的素材都源自于生活,因此要学习美术,首先要善于观察生活,懂得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美。教师在教学小学美术时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少不更事的小学生,他们大多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缺乏美术素材的积累,故而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之前,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通过细致观察、深入其中,捕捉生活中任何关于美的事物。只有学生累积起一定的生活经验,懂得发现和欣赏生活的美,他们才能够在学习中表现和创造美。比如笔者在教学《小树快快长》这节课时,就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让学生到学校的各个角落,观察不同种类的树木,并在学生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不同树木的形态,包括树冠的形态、树叶的形状、树枝的粗壮,等等。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亲身观察和近距离接触,对树木有了更加立体的认知,同时感受到不同树木的美。这种认知和美的享受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增进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开展生活化课堂,情境创设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结合课堂教学主题,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意味的情境中学习。情境创设需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具体可感,二是充满生活化意味。只有具体可感的情境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美术,才能帮助学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发展发散思维,而充满生活化意味则是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基础。对此,教师可以在新课的导入环节,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比如在教学《童话的小屋》一课时,笔者先准备了一段《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动画片,并在课堂上播放。当学生津津有味地看完短片之后,笔者便为这个童话故事添加后续:白雪公主离开城堡后,住进了小矮人的房子,但是可恶的皇后仍旧不肯放过她,皇后使用魔法,将小矮人的小房子变没了。讲到这,孩子们仿佛置身其中,不禁为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们着急,这时笔者故作神秘地表示自己能为她们变出房子,孩子们听到后喜出望外。然而,在“变”的过程中,老师的魔法竟然“失灵了”,只变出一堆大小、颜色、形状不一的纸盒材料。这时笔者便对孩子们说:“老师的魔法失效了,咱们一块来为白雪公主建造童话的小屋好吗?”孩子们欢欣鼓舞、热情高涨,积极地参与到动手制作中。通过创设这样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美术学科和生活的理解。
三、强化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当然,学生的美术创作离不开动手实践,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因为小学生大多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但是动手表现能力较差,如何将心中所想的通过画笔表现出来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入现场,以“写生”和“临摹”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教师要善于将技法教学与美育结合起来,将美和创造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以此陶冶学生情操,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布置关于《秋收》这一主题作业时,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城里长大,没有去过农村,因此很难真正见到秋收的场面。于是笔者在课堂快结束前,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秋收”的视频,视频中的场景:麦田在秋风中卷起层层麦浪,黄灿灿的麦穗饱满而又美丽,烈日炎炎之下,汗流浃背的农民们在稻田里不停地收割,虽然辛苦,但各个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通过这样充满生活化且富含美的教育,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因而在学生的习作中所表现的元素也相对丰富起来,其中不乏写实而又充满美的习作。
四、运用美术,点缀生活
艺术创作的灵感源自于生活,艺术创作的目的是服务于生活。将美术生活运用于生活实际是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的主要要求之一,因此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绘画技巧,培养审美能力,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以致用,懂得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将美术用于装点生活。在教学课堂中,笔者时常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美术活动对校园、班级、家居等环境进行美化。比如让学生制作校园海报用于粘贴,制作彩色剪纸用于装点班级一角,折纸折花用来美化房间,等等,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引导他们感受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
总之,美术的学习离不开生活,最终也应用于生活。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时,要善于站在生活的角度,通过利用生活资源,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为美术课堂教学注入“生活”的活水,以此训练学生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丁海华.联结生活,感知审美存在——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例谈[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4(1).
[2]岑慧虹.浅谈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5(4).
关键词: 小学美术 生活化 教学策略
“生活即教育”。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就如同为学生搭建起一座联系美术和生活的桥梁,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感知美术的魅力与价值,又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生活。所谓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简言之,就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从生活化角度出发,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创设富含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美术。与传统美术课堂教学相比,生活化课堂无疑具有较大优势,其不仅是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创新之举,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时间和空间的格局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而且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整体效率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以下,笔者就从生活化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构建生活化课堂。
一、加强引导,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大多数美术作品的素材都源自于生活,因此要学习美术,首先要善于观察生活,懂得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美。教师在教学小学美术时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少不更事的小学生,他们大多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缺乏美术素材的积累,故而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之前,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通过细致观察、深入其中,捕捉生活中任何关于美的事物。只有学生累积起一定的生活经验,懂得发现和欣赏生活的美,他们才能够在学习中表现和创造美。比如笔者在教学《小树快快长》这节课时,就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让学生到学校的各个角落,观察不同种类的树木,并在学生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不同树木的形态,包括树冠的形态、树叶的形状、树枝的粗壮,等等。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亲身观察和近距离接触,对树木有了更加立体的认知,同时感受到不同树木的美。这种认知和美的享受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增进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开展生活化课堂,情境创设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结合课堂教学主题,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意味的情境中学习。情境创设需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具体可感,二是充满生活化意味。只有具体可感的情境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美术,才能帮助学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发展发散思维,而充满生活化意味则是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基础。对此,教师可以在新课的导入环节,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比如在教学《童话的小屋》一课时,笔者先准备了一段《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动画片,并在课堂上播放。当学生津津有味地看完短片之后,笔者便为这个童话故事添加后续:白雪公主离开城堡后,住进了小矮人的房子,但是可恶的皇后仍旧不肯放过她,皇后使用魔法,将小矮人的小房子变没了。讲到这,孩子们仿佛置身其中,不禁为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们着急,这时笔者故作神秘地表示自己能为她们变出房子,孩子们听到后喜出望外。然而,在“变”的过程中,老师的魔法竟然“失灵了”,只变出一堆大小、颜色、形状不一的纸盒材料。这时笔者便对孩子们说:“老师的魔法失效了,咱们一块来为白雪公主建造童话的小屋好吗?”孩子们欢欣鼓舞、热情高涨,积极地参与到动手制作中。通过创设这样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美术学科和生活的理解。
三、强化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当然,学生的美术创作离不开动手实践,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因为小学生大多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但是动手表现能力较差,如何将心中所想的通过画笔表现出来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入现场,以“写生”和“临摹”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教师要善于将技法教学与美育结合起来,将美和创造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以此陶冶学生情操,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布置关于《秋收》这一主题作业时,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城里长大,没有去过农村,因此很难真正见到秋收的场面。于是笔者在课堂快结束前,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秋收”的视频,视频中的场景:麦田在秋风中卷起层层麦浪,黄灿灿的麦穗饱满而又美丽,烈日炎炎之下,汗流浃背的农民们在稻田里不停地收割,虽然辛苦,但各个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通过这样充满生活化且富含美的教育,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因而在学生的习作中所表现的元素也相对丰富起来,其中不乏写实而又充满美的习作。
四、运用美术,点缀生活
艺术创作的灵感源自于生活,艺术创作的目的是服务于生活。将美术生活运用于生活实际是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的主要要求之一,因此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绘画技巧,培养审美能力,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以致用,懂得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将美术用于装点生活。在教学课堂中,笔者时常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美术活动对校园、班级、家居等环境进行美化。比如让学生制作校园海报用于粘贴,制作彩色剪纸用于装点班级一角,折纸折花用来美化房间,等等,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引导他们感受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
总之,美术的学习离不开生活,最终也应用于生活。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时,要善于站在生活的角度,通过利用生活资源,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为美术课堂教学注入“生活”的活水,以此训练学生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丁海华.联结生活,感知审美存在——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例谈[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4(1).
[2]岑慧虹.浅谈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