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习惯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年级学生面临幼小衔接的重要节点,需要学校及家庭运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家庭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习惯;学生;学校;家长
一、一年级学生培养良好习惯的必要性
习惯是指因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习惯多种多样,包括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奥格·曼狄诺也说过:“事实上,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野,来自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坏习惯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良好的习惯不仅仅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面临幼小衔接的重要节点,在学习与生活中容易出现做事拖拉磨蹭、没有时间观念、丢三落四、赖床、沉迷于游戏和电视等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纠正学生的这些不良生活习惯迫在眉睫。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家庭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学校教育中的可行性做法及理论依据
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学校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孩子们一时无法适应学校的生活节奏,各种问题随之出现。对此,学校应着力于营造良好环境、挖掘学生潜能以及增强学生体验等方面开展德育工作,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多元建构,营造环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根据外在的信息,通过自己的知识背景,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的建构是多元化的,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的建构他们的知识。例如,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参观,优秀作品展览等方式,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在良好环境的影响下,学生逐步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努力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以生为本,挖掘潜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即以学生的自由发展为中心,对学生的发展起实质性作用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个体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人的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学校应以生为本,让他们先按照学校制定的标准来制定自己的“达标计划”,然后逐步评价、改进,最终达到要求形成良好习惯。
(三)评比活动,增强体验
体验教育理论认为,体验活动的首要前提是唤醒并树应儿童的主体意识。只有孩子变“要我”成长,为“我要”成长,体验教育能落到实处,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成为少年儿童的基本素质。學校可以通过举行“作业标兵”“书法小能手”“听讲小榜样”等评比,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需要”和“愿望”,达到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三、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建议
在家校协同育人的基础上,学校家长怎样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一)带闹钟做事,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孩子做作业时,容易出现东张西望、抖动双腿、玩弄文具等行为,这是缺乏时间观念的表现。对此,家长可以带闹钟做事,培养孩子时间观念。做事之前,家长和孩子一起估计完成任务的时间,设定闹钟,用闹钟监督自己。让小闹钟成为陪伴和约束孩子的工具,这也是培养孩子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一个好办法。
(二)走出作业误区,积极应对逆反心理
有些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盲目认为多做作业能提高学习成绩,便不断给孩子追加作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用拖拉来对抗家长。家长应改变这种误区,尽力做到少催促、别抱怨、少批评、多鼓励,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家长可以教给孩子写作业的方法,启发其解题的思路,偶尔挑战有难度的练习题,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作业做到少而精,不要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
(三)因材施教,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有些孩子比较好动,对学习不感兴趣。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方法:首先,降低作业的难度,从基础入手,量体裁衣地定制作业训练。其次,通过游戏或者竞赛的方式来完成某一项作业。再次,孩子做作业前先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中间不得做其他事情,写作业的先后顺序让孩子自己选择,最好是由易到难。注意力易分散的孩子可以采用“一分钟专项训练”:每天准备几十个简单的加减法口算题;一分钟写汉字、数字的训练;一分钟走路、跳绳等活动。
(四)拒绝追求完美,巧用激励机制
有些孩子过于追求完美,只要有一点没写好的地方都要擦了重写,导致作业用时过长,这是“橡皮综合征”的表现。孩子的完美追求来源于给自己定位过高的目标,从而导致拖拉行为,影响了整体的完成情况。另外,也可能是孩子因为家长期望值过高,产生了畏难情绪导致作业效率低。对此,父母尽量避免过高期望,不要过多地干预和指责。要求孩子尽量少用橡皮,只要书写工整,作业本保持清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四、家校共育学生良好习惯的注意问题
(一)一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做事缺乏耐心和恒心。因此,在帮助他们改正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在保护自尊心、培养自信心的前提下把握时机,循序渐进。
(二)习惯具有稳定的一面,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运用适当的方法,锲而不舍,不良习惯才会被克服。叶圣陶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
(三)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它需要老师和家长长时间的教育和培养。其中家长和学校的合理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我们时时处处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李晓建.素质教育新篇[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11
[2]王永富.人海泛舟[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7.10
[3]胡文能主编.杏坛墨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5.
[4](美)博伊德,(美)海伦·比编著;夏卫萍译.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3
作者简介:
董俊焱(1991-),二级教师,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习惯;学生;学校;家长
一、一年级学生培养良好习惯的必要性
习惯是指因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习惯多种多样,包括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奥格·曼狄诺也说过:“事实上,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野,来自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坏习惯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良好的习惯不仅仅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面临幼小衔接的重要节点,在学习与生活中容易出现做事拖拉磨蹭、没有时间观念、丢三落四、赖床、沉迷于游戏和电视等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纠正学生的这些不良生活习惯迫在眉睫。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家庭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学校教育中的可行性做法及理论依据
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学校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孩子们一时无法适应学校的生活节奏,各种问题随之出现。对此,学校应着力于营造良好环境、挖掘学生潜能以及增强学生体验等方面开展德育工作,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多元建构,营造环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根据外在的信息,通过自己的知识背景,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的建构是多元化的,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的建构他们的知识。例如,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参观,优秀作品展览等方式,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在良好环境的影响下,学生逐步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努力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以生为本,挖掘潜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即以学生的自由发展为中心,对学生的发展起实质性作用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个体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人的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学校应以生为本,让他们先按照学校制定的标准来制定自己的“达标计划”,然后逐步评价、改进,最终达到要求形成良好习惯。
(三)评比活动,增强体验
体验教育理论认为,体验活动的首要前提是唤醒并树应儿童的主体意识。只有孩子变“要我”成长,为“我要”成长,体验教育能落到实处,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成为少年儿童的基本素质。學校可以通过举行“作业标兵”“书法小能手”“听讲小榜样”等评比,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需要”和“愿望”,达到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三、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建议
在家校协同育人的基础上,学校家长怎样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一)带闹钟做事,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孩子做作业时,容易出现东张西望、抖动双腿、玩弄文具等行为,这是缺乏时间观念的表现。对此,家长可以带闹钟做事,培养孩子时间观念。做事之前,家长和孩子一起估计完成任务的时间,设定闹钟,用闹钟监督自己。让小闹钟成为陪伴和约束孩子的工具,这也是培养孩子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一个好办法。
(二)走出作业误区,积极应对逆反心理
有些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盲目认为多做作业能提高学习成绩,便不断给孩子追加作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用拖拉来对抗家长。家长应改变这种误区,尽力做到少催促、别抱怨、少批评、多鼓励,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家长可以教给孩子写作业的方法,启发其解题的思路,偶尔挑战有难度的练习题,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作业做到少而精,不要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
(三)因材施教,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有些孩子比较好动,对学习不感兴趣。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方法:首先,降低作业的难度,从基础入手,量体裁衣地定制作业训练。其次,通过游戏或者竞赛的方式来完成某一项作业。再次,孩子做作业前先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中间不得做其他事情,写作业的先后顺序让孩子自己选择,最好是由易到难。注意力易分散的孩子可以采用“一分钟专项训练”:每天准备几十个简单的加减法口算题;一分钟写汉字、数字的训练;一分钟走路、跳绳等活动。
(四)拒绝追求完美,巧用激励机制
有些孩子过于追求完美,只要有一点没写好的地方都要擦了重写,导致作业用时过长,这是“橡皮综合征”的表现。孩子的完美追求来源于给自己定位过高的目标,从而导致拖拉行为,影响了整体的完成情况。另外,也可能是孩子因为家长期望值过高,产生了畏难情绪导致作业效率低。对此,父母尽量避免过高期望,不要过多地干预和指责。要求孩子尽量少用橡皮,只要书写工整,作业本保持清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四、家校共育学生良好习惯的注意问题
(一)一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做事缺乏耐心和恒心。因此,在帮助他们改正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在保护自尊心、培养自信心的前提下把握时机,循序渐进。
(二)习惯具有稳定的一面,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运用适当的方法,锲而不舍,不良习惯才会被克服。叶圣陶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
(三)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它需要老师和家长长时间的教育和培养。其中家长和学校的合理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我们时时处处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李晓建.素质教育新篇[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11
[2]王永富.人海泛舟[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7.10
[3]胡文能主编.杏坛墨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5.
[4](美)博伊德,(美)海伦·比编著;夏卫萍译.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3
作者简介:
董俊焱(1991-),二级教师,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