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面肌痉挛,亦称为面肌抽搐,是指一侧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作性无痛性收缩,首发症状多为一侧下眼睑眼轮匝肌轻度抽搐,进而变为全部眼轮匝肌抽搐,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向面颊部扩展,尤以口角抽搐多见。可因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感受寒冷而加重,入睡后症状可消失。本病虽不危及生命,但长期面部抽搐可导致患者心理和社交障碍,部分患者会影响睡眠,出现听力和视力异常。临床表现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现代医学治疗多以药物如巴氯芬、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注射A型肉毒毒素、苯妥英钠、神经营养药和活血药物及微血管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肌痉挛,亦称为面肌抽搐,是指一侧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作性无痛性收缩,首发症状多为一侧下眼睑眼轮匝肌轻度抽搐,进而变为全部眼轮匝肌抽搐,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向面颊部扩展,尤以口角抽搐多见。可因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感受寒冷而加重,入睡后症状可消失。本病虽不危及生命,但长期面部抽搐可导致患者心理和社交障碍,部分患者会影响睡眠,出现听力和视力异常。临床表现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现代医学治疗多以药物如巴氯芬、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注射A型肉毒毒素、苯妥英钠、神经营养药和活血药物及微血管减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人参枣仁颗粒对睡眠功能的改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人参枣仁颗粒高、中、低(10.0、3.3、1.7 g/kg)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30 d。观察对小鼠直接睡眠、自主活动、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实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实验、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实验、脑内γ-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5-HT)及谷氨酸(Glu)含量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人参枣仁颗粒能明显减少小鼠自主活动次数(P<0.05或P<0.01),无直接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反应,以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咳嗽、胸闷或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目前临床尚缺乏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案[1]。本文观察了2018年1月—2020年1月将自拟养肺健脾平喘汤应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非典型性肺炎,该病好发于学龄儿童,以社区获得性为主[1],临床主要表现为顽固性剧烈咳嗽和发热,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畏寒、咽痛、厌食等症状[2]。该病病程长、临床表现多样,严重者可合并肺不张、胸腔积液、呼吸窘迫,甚至死亡等重症[3]。对于该病治疗,目前,西药大环内酯类药物为临床常用药物,但该类抗生素的单独应用效果不够理想[4]。该病中医学属于“肺炎喘嗽”“咳嗽”等范畴,临床上应用中药辅助西药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5]。笔者临床运用自拟蒌贝化痰汤联合阿奇霉素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当前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手段,尤其是给高龄患者带来极大的福音.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属于一种较大创伤的手术方法,出血量大、范围广,仍给患者造成不可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非化脓性中耳炎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及传导性耳聋;连续病程超过6~8周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者即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CSOM)。CSOM病程长,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是引起继发性耳聋的重要原因,及时有效的治疗尤为必要。该病病因复杂,发病与咽鼓管功能障碍关系密切,感染或免疫功能失调有一定关联。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操作简便,可以快速改善CSOM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发症少,复发率较低[1];但是对积液黏稠、部分机化、鼓室粘连的治疗效果尚不理想。中医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应用中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发病率较高,约占所有口腔黏膜疾病的20%[1]。该病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局限性溃疡及疼痛,且多发于青壮年,可自愈,但会周期性复发,影响患者进食及语言表达,降低其生活质量[2]。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与细菌或病毒感染、微量元素匮乏、口腔菌群失调、内环境紊乱、微循环障碍、免疫系统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3]。临床主要以物理疗法和局部药物进行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极易复发。近年来,传统中医药在复发性口腔溃疡治疗中展现出明显优
目的:比较衢枳壳与其他三大主产区枳壳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理气作用的差异。方法:5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衢枳壳组、江枳壳组、川枳壳组、湘枳壳组,每组8只。“不规则喂养法结合夹尾刺激法”复制FD模型,连续给药14 d,观察记录各组大鼠一般状态、24 h代谢值变化;末次给药后禁食12 h,用半固体营养糊法检测各组大鼠小肠推进率和胃残留率;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浆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含量。HE染色观察胃窦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正常组
寻常疣(verruca vulgaris)是皮肤科常见疾病,其发病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机体免疫功能、情志、外伤等因素密切相关[1]。寻常疣属于表皮良性赘生物,在身体的各部位都可发生,但常见于手指、手背、足缘、跖部等处,由于其生长位置、数量和形态等不同,临床治疗方式也有较大不同。西医根据具体的病情给予药物外敷、局部注射、免疫调节剂、物理去疣、手术切除等治疗,但副作用大、治疗过程患者疼痛明显、治疗后易复发等[2]。该病中医学属于“疣目”“瘊子”等范畴,治疗方法较多,与西医药结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笔者运用
目的应用基于循证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管理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评价其效果。方法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遵循JBI临床证据实践应用模式,根据前期研究获得的最佳证据制订相应的临床审查指标及审查方法,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内科病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出入量管理进行优化和质量审查,并进行障碍因素分析,制订行动策略。比较最佳证据应用前后医护人员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管理的认知、患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临床特征、远期预后及肺功能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中心28例IPF患儿的临床资料,随访远期预后及肺功能改变。结果28例患儿年龄为0.5~15.7岁(中位数3.9岁)。临床表现为咳嗽(28例,100.0%)、气促(25例,89.3%)、发绀(19例,67.9%)、呼吸困难(11例,39.3%),Vel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