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年前,18岁的艾丽(化名)带着无限的憧憬和一颗感恩的心走进北京某高校大门。家境的贫寒曾让她差点与大学失之交臂,正因为如此,艾丽尤为感激她的资助人——一位50来岁在当地小有成就的同乡,他的慷慨让艾丽不再为今后四年的学费犯愁。
但艾丽很快发现,这位资助人的慷慨有些过度。每到周末,资助人就开车带着她逛街、购物、吃饭。不仅如此,这位资助人还在自己独居的家中为艾丽准备了房间。
像是水到渠成,又像是顺理成章,艾丽的身份慢慢地由被资助者变成了被包养者。
艾丽是现今高校女大学生中若隐若现的特殊群体中的一员。这群特殊的女孩,拥有令人向往的青春,姣好的容貌,还拥有充满希望的未来,然而阳光下的她们却有着在世俗眼光中见不得光的身份——“二奶”。
从一瓶香水一个手机开始沦落
“一开始我觉得很别扭,他比我大那么多,却要我叫他哥哥。他给我钱,我给他快乐,后来就觉得叫什么都不重要。”
由最初的惴惴不安,变成如今的泰然自若,艾丽甚至坦然告诉同学,“这支香水是‘哥哥’送的”,“那条裙子是‘哥哥’买的”。曾经一个月里,艾丽接连丢了3个手机,而“哥哥”给她的替代品越来越高级,后来,再有手机不见,艾丽连找手机的想法都打消了,只等“哥哥”找不到她,再给她拿来更新、更高级的手机。
享受着这种“天堂”生活的艾丽,唯一要做的就是在每周五晚上装扮妥当,坐上接她“回家”的专车,去同她的“哥哥”共度周末。尽管被很多人不理解,但是艾丽坦言:“如果现在让我重新回到以前的那种苦日子,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过下去。不要问我以后怎么办,我只想过好现在的生活。”
艾丽的话道出了不少花季少女选择此路的动机。每当节假日到来之际,这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大学生,挎着高档时髦皮包,在校园门口被豪华小轿车接走,大概是高校近年来让人无法忽视的独特现象。
有这种主动“上钩”的,当然也就有钓鱼的。
通过网络搜索,记者不但看到了“高校二奶中介”的帖子,甚至还有专门的“二奶中介”网站。所谓的“二奶中介”正是利用个别女大学生涉世不深、为了满足虚荣心等心理,进行骗财骗色的勾当。
今年5月底,北京警方就破获了一起“高校二奶中介”案。自称陈老师的“中介”号称“各大高校”总代理,“业务范围”囊括北京、上海几乎所有高校,甚至推出“包养详细价目表”。他的“客户”都是在办学习班时认识的“成功人士”,并毫不隐晦地说:“一年的价格从5万到65万元。”
某些“有钱群体”的特殊需求
在网络论坛里,一则标题为“有钱不一定幸福,但没有钱一定不幸福”的帖子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帖子里,这位23岁的女大学生从衣、食、住、行剖析了“女大学生宁做二奶不嫁80后”的理由:
女孩子都喜欢美丽衣服,80后的男友总是去低档小店,而跟随大款情人去的都是大商场和名牌专卖店,付钱时既潇洒又从容;有多少80后敢带女友去五星级酒店吃饭,能在兴致所至突然驱车数百里只为吃一碗特色粥?他们只能带女友去那些烟雾缭绕的低级饭馆,次数也屈指可数;80后的男友只能带女友住最便宜的出租房,而大款情人面前,自己想买哪个小区的房子都可以;80后男友在火车站通宵排队,只为得到一张廉價的站票,总是坐飞机的潇洒不属于他们,更别说包养者们的宝马、奔驰……
这样现实的分析实在让人哭笑不得,却也真实地代表了一些大学生二奶的基本出发点。怕吃苦、对人生定位好高骛远,让一些虚荣心爆棚的女大学生选择了看似得来全不费工夫的享乐生活。当然,也不能排除背后存在现实的生存压力。
来自单亲家庭的肖肖(化名)1997年从云南考上广州某高校,“我上大学后,母亲拼死拼活挣来的钱只够交学费,日常开销对我来说是勒紧裤腰带。”肖肖说,在大二一次校外活动中,结识了来广州做生意的香港人刘先生。比肖肖大二十几岁的刘先生,成熟稳重、彬彬有礼、体贴周到,认识一个月后,有次周末游玩后,带肖肖去了一个公寓。“这个公寓是买给我的,只要我愿意跟他在一起,我以后的一切都被他包了,还答应好好呵护我。”
想到妈妈50多岁,仍然要靠卖早点、经营烟摊营生,在学校里看到很多刻苦努力的学姐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肖肖在现实面前低下了头,“没过多久,我就答应了他的要求。”但等肖肖大学毕业后,刘先生对于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一切承诺都没有兑现,这让她悔不当初。
无论是虚荣心作祟抑或迫于生活压力而担当二奶的女大学生,总是需要在外部存在这样的“消费市场”才有其存在的空间。
切莫妖魔化女大学生
一小部分女孩轻率的行动,给女学生这个群体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足以使不少人戴上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个群体。
事实上,积极向上依旧是女大学生的主流生活方式,在外面当“二奶”的大学生总是少数。
“我们的大学校园不再纯洁,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仅仅因为这一些个例而否认整个团体,也是不正确的。我们不应该总是抓着这个辫子不放,我们更应该探讨如何让我们的校园、让我们的学生有一片健康的空间。”很多学生对于“高校二奶”现象发出如此的倡议。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2011.6.15
但艾丽很快发现,这位资助人的慷慨有些过度。每到周末,资助人就开车带着她逛街、购物、吃饭。不仅如此,这位资助人还在自己独居的家中为艾丽准备了房间。
像是水到渠成,又像是顺理成章,艾丽的身份慢慢地由被资助者变成了被包养者。
艾丽是现今高校女大学生中若隐若现的特殊群体中的一员。这群特殊的女孩,拥有令人向往的青春,姣好的容貌,还拥有充满希望的未来,然而阳光下的她们却有着在世俗眼光中见不得光的身份——“二奶”。
从一瓶香水一个手机开始沦落
“一开始我觉得很别扭,他比我大那么多,却要我叫他哥哥。他给我钱,我给他快乐,后来就觉得叫什么都不重要。”
由最初的惴惴不安,变成如今的泰然自若,艾丽甚至坦然告诉同学,“这支香水是‘哥哥’送的”,“那条裙子是‘哥哥’买的”。曾经一个月里,艾丽接连丢了3个手机,而“哥哥”给她的替代品越来越高级,后来,再有手机不见,艾丽连找手机的想法都打消了,只等“哥哥”找不到她,再给她拿来更新、更高级的手机。
享受着这种“天堂”生活的艾丽,唯一要做的就是在每周五晚上装扮妥当,坐上接她“回家”的专车,去同她的“哥哥”共度周末。尽管被很多人不理解,但是艾丽坦言:“如果现在让我重新回到以前的那种苦日子,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过下去。不要问我以后怎么办,我只想过好现在的生活。”
艾丽的话道出了不少花季少女选择此路的动机。每当节假日到来之际,这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大学生,挎着高档时髦皮包,在校园门口被豪华小轿车接走,大概是高校近年来让人无法忽视的独特现象。
有这种主动“上钩”的,当然也就有钓鱼的。
通过网络搜索,记者不但看到了“高校二奶中介”的帖子,甚至还有专门的“二奶中介”网站。所谓的“二奶中介”正是利用个别女大学生涉世不深、为了满足虚荣心等心理,进行骗财骗色的勾当。
今年5月底,北京警方就破获了一起“高校二奶中介”案。自称陈老师的“中介”号称“各大高校”总代理,“业务范围”囊括北京、上海几乎所有高校,甚至推出“包养详细价目表”。他的“客户”都是在办学习班时认识的“成功人士”,并毫不隐晦地说:“一年的价格从5万到65万元。”
某些“有钱群体”的特殊需求
在网络论坛里,一则标题为“有钱不一定幸福,但没有钱一定不幸福”的帖子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帖子里,这位23岁的女大学生从衣、食、住、行剖析了“女大学生宁做二奶不嫁80后”的理由:
女孩子都喜欢美丽衣服,80后的男友总是去低档小店,而跟随大款情人去的都是大商场和名牌专卖店,付钱时既潇洒又从容;有多少80后敢带女友去五星级酒店吃饭,能在兴致所至突然驱车数百里只为吃一碗特色粥?他们只能带女友去那些烟雾缭绕的低级饭馆,次数也屈指可数;80后的男友只能带女友住最便宜的出租房,而大款情人面前,自己想买哪个小区的房子都可以;80后男友在火车站通宵排队,只为得到一张廉價的站票,总是坐飞机的潇洒不属于他们,更别说包养者们的宝马、奔驰……
这样现实的分析实在让人哭笑不得,却也真实地代表了一些大学生二奶的基本出发点。怕吃苦、对人生定位好高骛远,让一些虚荣心爆棚的女大学生选择了看似得来全不费工夫的享乐生活。当然,也不能排除背后存在现实的生存压力。
来自单亲家庭的肖肖(化名)1997年从云南考上广州某高校,“我上大学后,母亲拼死拼活挣来的钱只够交学费,日常开销对我来说是勒紧裤腰带。”肖肖说,在大二一次校外活动中,结识了来广州做生意的香港人刘先生。比肖肖大二十几岁的刘先生,成熟稳重、彬彬有礼、体贴周到,认识一个月后,有次周末游玩后,带肖肖去了一个公寓。“这个公寓是买给我的,只要我愿意跟他在一起,我以后的一切都被他包了,还答应好好呵护我。”
想到妈妈50多岁,仍然要靠卖早点、经营烟摊营生,在学校里看到很多刻苦努力的学姐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肖肖在现实面前低下了头,“没过多久,我就答应了他的要求。”但等肖肖大学毕业后,刘先生对于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一切承诺都没有兑现,这让她悔不当初。
无论是虚荣心作祟抑或迫于生活压力而担当二奶的女大学生,总是需要在外部存在这样的“消费市场”才有其存在的空间。
切莫妖魔化女大学生
一小部分女孩轻率的行动,给女学生这个群体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足以使不少人戴上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个群体。
事实上,积极向上依旧是女大学生的主流生活方式,在外面当“二奶”的大学生总是少数。
“我们的大学校园不再纯洁,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仅仅因为这一些个例而否认整个团体,也是不正确的。我们不应该总是抓着这个辫子不放,我们更应该探讨如何让我们的校园、让我们的学生有一片健康的空间。”很多学生对于“高校二奶”现象发出如此的倡议。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2011.6.15